首页 > 专家说

谁知道重庆市的涪陵啊,它的经济发展很快,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4:29:24
热度:

谁知道重庆市的涪陵啊,它的经济发展很快,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专家解说】:“八五”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涪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专家解说】:“八五”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涪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人民获得较大实惠。1999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 34亿元,较1992年增长182.7% ,年均递增16O% ;工农业总产值62.15亿元,较1992年增长216.8% ,年均递增17.9% ,其中工业总产值52.73亿元,较1992年增长274.8% ,年均递增20.8% ;财政收人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5亿元,分别较1992年增长540.1% 秆J76.8% ,年均递增30.4%和25.0%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99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八1789元,分别较1992年增长190.3% 和238.8% ,年均递增16.4% 和19.O% 。结合涪陵近些年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体会,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应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合理地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这是事关区县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问题。应当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准确判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科学论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涪陵居库区 滨长江、扼乌江,区位较好,自古以来就是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是重庆主城区通往渝东地区的交通咽喉;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并且有相对集中的人, 优势:过去是涪陵地区、涪陵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未来是重庆市规划的渝中地区的大城市和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又有三峡移民迁建等历史性机遇,发展的潜力较大。新区成立后召开的“三会”,全面认真分析了涪陵的区情,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涪陵发展总的战略定位:力争通过5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把涪陵建设成为全市增长快、效益好、结构优、活力强的新兴工业基地,成为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区域经济中心,成为三峡库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富裕、城乡共荣的中等城市。三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我们的这个定位是准确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已经在全区广大干群中形成了共识: (二)选择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经济结构趋同,发展路子单一,缺乏自身 持色,是目前区县经济发展中一个带共性的问题。1992年,我们在落实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启动涪陵经济发展之时,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子,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是借鉴“苏南模式”,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借鉴“温州模式”,重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或者利用涪陵原有的基础,重点发展国有工业?在发展国有工业的过程中,是把重点摆在新铺摊子,实行外延扩大再生产,还是重点盘活原有资产,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我们经过充分讨论,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为涪陵国有工业有基础、有潜力,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是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条以盘活存量、调整结构为主,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搞活国有工业,以工业经济的振兴来带动、促进和支撑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目前,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涪陵经济最重要的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由1992年的27.6% 提高到了1999年的41.4% ,财政总收入的80% 以上是由工业提供的。同时,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经济结构,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全区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992年的21.6:33.6:44.8调整到了1999年的14.6:50.5:34.9。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发展战略。近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重基层、打基础、抓重点、求实效”的工作方法,着力于强化基础,重点突破,收到了明显成 效。 一是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通讯、城市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新建了龙桥、石板水电厂。新增装机17.1万千瓦,全区水火电总装机已达 38.5万千瓦,从根本上改变了涪陵用电难的局面。到去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达l2.7万门,拥有固定电话用户7.1万户,无线寻呼4万户, 移动电话2.7万户。新建、改造了涪丰、涪白、涪垫、涪南、涪蔺等骨干公路,涪长高速公路将于年底通车,渝怀铁路涪陵段也即将开工建设。先后建设了涪陵长江大桥、乌江大桥,兴建、改造了兴华路、四环路等城市道路。新建了涪陵广场、体育馆、二水厂等市政公用设施,拉通了天然气复线,使涪陵 城市基础条件明显改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的lO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999年的l3.69平方公里,城市居住人 口由l7万人增加到了23.91万人。基础条件的改善,对于扩大开放,加快涪陵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和促进作 用。 二是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发展战略。加快重点企业的发展。1992年以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涪陵工业经济较为落后,企业规模小。行业、产品结构趋同,技术水平 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力弱。从1993年起,我们把工业经济摆到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支撑地位来抓,提出了实施重点发展战略。通过抓大带小、扶优扶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集中力量分阶段实施重点发展战略,即“八五”期间选择11户 企业实施“过亿超千”活动,“九五”期间选择l4户企业实施“5135”工程。“十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实施“三个一”工程,即:集中力量抓l0户重中之重的工业企业。重点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00亿元,净利润达到1O亿元;创国内知名品牌lO个。对重点企业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能源调度、财税政策、领导精力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使重点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从而拉动和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999年,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65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7.6% ;实现增加值l9.4l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729% ;实现利税l2.42亿元,其中利润5.1亿元,经济效益 综合指数达162% 。已有3户重点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有8户重点企业进入全市工业50强。 (四)坚持发展硬道理。敢于和善于抢 抓机遇。机遇转瞬即逝,就看我们善不善于抓,能不能抓住,抓住了就能够上一个台阶,抓不住就会落后于人。回顾近几年涪陵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得益于我们抓住了两次大的机遇:一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带来的大发展机遇。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我们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掀起解放思想的热潮,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涪陵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二是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和对口支援带来的开放开发、结构调整机遇。利 用这一机遇,我们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结合实施移民迁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嫁接改造,实施低成本扩张。使涪陵烟厂、太极集团、涪陵建陶、娃哈哈分公司、化工公司、三爱海陵、东升铝业等一批有份量的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机遇意识得到较好体现和强化。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对移民迁建企业的联营专贷政策,争取联营专贷l4.75亿元,占整个库区的40.56% 。利用迁建企业进 口设备免税的政策。引进了一批设备.高起点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五)按照既定思路和目标一如既往 抓落实。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一经确定,只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应当长期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扭住发展不放松。l992年以来,涪陵党委、 政府领导换了几届, 行政体制两次大调整,但由于大家对涪陵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认识统一,围绕既定的思路和目标一致努力,全区经济发展没有因为行政体制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调整受到大的影响,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比如,对于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我们连续几届班子常抓不懈。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赋予重点战略新的内涵,终于有了今天的收获。对于涪陵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这样的重大工程项目,我们从设想、论证、争取项目到开工建设,前期经费投入上千万元,前后历时8年,倾注了几届班子的心血。 (六)努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小气候”。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区县经济发展的环境必然要受到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能有所作为,因为大环境是由小环境构成的,我们应当而且能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小环境。在“软环境”建设上。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 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大胆开拓创新.始终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动摇。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在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发展、企业兼并重组、重奖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方面制定和落实了系列优惠政策,降费减负,扶持发展,形成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转变作风,优质服务。坚持“重点企业无小事”、“外来企业无小事”的原则,强化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严格检查督促,畅通政令.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把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同各级各部门干部的奖惩挂起钩来,促使人人关心和支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