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军事理论的论文如何写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4:18:10
热度:

军事理论的论文如何写【专家解说】:经济学视角解读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博弈发展 摘要:哲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如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

【专家解说】:经济学视角解读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博弈发展  摘要:哲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如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如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螺旋向前发展如同商品需求与商品供给的博弈竞争,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又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竞争发展又与一国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经济与视角;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博弈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如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人类战争实践的不同历史时期,二者的发展并不平衡。人类战争实践既需要军事技术,也需要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是手段,军事理论是指南,缺乏军事理论指导的军事技术发展只能是无的放矢,缺乏军事技术支撑的军事理论研究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发展又和一国经济基础有着密切关系。      一、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内涵以及经济学视角下二者发展关系解析      军事理论通常也指军事思想是指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军事技术是物化技术与观念技术的结合。按照从古至今的军事技术发展,依据其不同的能量传递或转换关系,可明显区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机械能→化学能→核能。从横向关系看,军事技术体系是一种壳层结构,由外至内为生活装备技术、运输通信技术、军事工程技术、武器技术,军事技术的核心部分是武器技术。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达到目标,即达到政治目的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战争是唯一的手段,因此一切要服从用武器解决问题这个法则。”[1]战争不仅需要军事技术的支撑,还需要军事理论的支撑,研究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关系很有现实意义。      二、经济学视角下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在博弈中发展      (一)军事理论发展的需求创造军事技术的供给    军事理论发展对军事技术产生需求时,各种资源就会流入军事技术部门促进其发展,生产军事技术消费品以满足需求。这是先进的军事理论对军事科技有牵引和拉动并且刺激其发展的作用。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利润。马克思说过:“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4]   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看,那种只重视军事技术、轻视军事理论不考虑需求的倾向使军事理论远远落后于军事技术是非常错误而且有害的。没有军事思想的指引,军事技术的长远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军事技术的供给会创造对军事理论发展的需求   军事技术对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是逐步由低层向高层辐射、扩散的,如同商品开发市场一样逐步开发占领。首先受其影响的通常是技击理论,《墨子》中的守城方法、戚继光的练兵理论,都讲到了战斗人员对兵器的掌握和使用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样,商品都是先打开本地市场的。其次,军事科技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影响到战术、战法的变革。如有了车兵,就必须有车战之术;有了骑兵,就必须要讲究骑战之法;有了水军,则一定要有水战之规;冷兵器时代交战多用密集队形,而火器时代交战则须用疏散队形等。总之,战役战术一般都要随着新兵器的大量使用而不断发生变化,就像商品稳定本地市场后会开发区域市场。再次,军事科技还会进而影响到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战略理论的研究,其中包括大战略层面的理论研究和顶层的“庙堂”设计,就像商品会进一步开发国内以及国际市场。如汉代的大集团骑兵远距离奔袭作战决策,唐太宗的轻骑兵灵活机动作战理论,明清时期的火器作战指导思想,近代的海防战略等,都是以当时的军事科技条件为基础才出现的。远交近攻是冷兵器时代强国只能采取的扩张性国家战略;但到了近现代,运载工具高度发达,这一原则已不再是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时的唯一战略选择,它们为了国家利益而实施远攻的事例,在近现代已并不少见,如美国攻击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这一原理,如同产品设计成熟,国内市场稳定后必然要开发国际市场一样。   (三)军事技术以及军事理论发展与经济发展   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发展必须与一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论是军事技术促进军事理论发展还是军事理论引导军事技术发展,都不能脱离经济的支持。军事建设的发展脱离经济发展能力的支持,欲速则不达。冷战曾促使苏联发展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冷战又给苏联以深刻的消极影响。冷战后很长时间,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在与美国竞争中都处于下风,甚至停滞不前。美国也有类似案例,由于成本上升,军方不得不停止“十字军”火炮项目的采办。航母具有巨大作战效能,在发展航母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时不能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编队全寿命费用高达430多亿美元,若按20%的通货膨胀率来计算,将近600亿美元,年均耗资20多亿美元,称为“吞金怪兽”毫不为过。   在中国,毛泽东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凭借劣势技术装备运用先进军事理论,在经济不发达条件下打赢了三大战争。胡主席则强调指出,要着眼于立足现有装备打仗,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提高指挥艺术,努力摸索和掌握对付高技术对手的有效方法。可见,军事理论以及军事技术与经济发展有内在关系。各国在推进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发展时要找到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点以实现最优化与均衡发展。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4]国防经济实力是军事技术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军事技术的经济价值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发展的外部性      (一)军事技术发展的外部性   联邦德国前国防副部长施特劳斯指出:“凡是技术和工业有所突破的领域,都是同重整军备有关的——这是一个古老的,也是痛苦的——真理。”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在他著名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写道:“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期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2]苏联军事史教授M.M.基里扬也断言:“目前,实际上任何一个自然和技术部门都与武器的制造有联系。”[3]   现代核能技术的广泛利用也是美国“曼哈顿工程”的溢出效应。军事技术运用于战争则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负的外部性效应。1945年8月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使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基本上夷为平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日本先后在中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化学毒剂达1 600多次,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伤亡。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理论,在经济学视角中,则可以看成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理论。   (二)军事理论发展的外部性   在中国,军事理论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在世界上也是如此。把中国古老的《孙子兵法》与现代的经商之道结合起来,是几年来在西方挺时髦的研究做派。美作家潘威廉在其著书《企业兵法教程——战略分析、设计与实施》开头写下:“从西点军校的教官、美国工业界巨头、日本商业界的战略家们到全美最出色的篮球教练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看《孙子兵法》。”因为,凡事要获得成功,不论是商业、体育或者是战争,战略乃是关键之所在。美国西点军校不仅造就了麦克阿瑟、布莱德雷、史迪威、巴顿等一大批声赫世界的军事人物,还造就了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两名总统以及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外交官等政坛要人,而且造就了大批科技名流和商企巨贾,如土木工程创始人马汉·米基,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格罗夫斯,火药大王亨利·杜邦、曾任国际银行主席兼董事长的乔治·H.奥姆斯特德等。可见,军事思想发展的外部性是很大的,发展军事理论不仅是为战争作准备,而且可以推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向前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战争是充满未知、对抗激烈的领域,也是最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党的十七大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创新,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两个创新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军事理论创新是先导,军事技术创新是基础。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军事理论的创新必须敢于迎接技术的挑战,同时也要善于引导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思路,更远大的眼光,要善于引导装备建设广泛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才能避免步人后尘,达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才能有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入展开。   需求需要供给提供支撑而得以满足,供给需要需求提供支撑而得以生存。在军事领域同样如此,以军事技术发展推动军事理论创新,以军事理论创新推进军事技术发展,促进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螺旋上升发展。军事建设中,避免因为军事理论的落后而被动挨打,避免军事技术的滞后而在技术、装备方面和敌人进行不对称竞争。战争要考虑国家经济的承受力和支撑力,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的发展也要考虑国家的承受力和支撑力。军事理论太过超前,则变成无用甚至有害的理论;军事技术超过财力支撑,则影响制约经济发展。军事技术、军事理论以及国家经济应该优化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4.   [2]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1.   [3] M.M.基里扬.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M].中译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中译本.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5] 刘戟峰.军事技术史[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1.   [6] 刘戟峰,赵阳辉,等.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周来.现代国防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9] 于大清.目击西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