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的资料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4:08:17
热度:
地动仪的资料【专家解说】:1906年俄国王子鲍里斯·格里芩发明了第一台电磁地震仪,在这台机器的设计中,他利用了19 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提出的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的感应
【专家解说】:1906年俄国王子鲍里斯·格里芩发明了第一台电磁地震仪,在这台机器的设计中,他利用了19 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提出的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的感应原理认为磁铁磁力线密度的改变可以产生电荷。在此基础上,格里芩制造出一种仪器,可以在感受到震动时将一个线圈穿过磁场,产生电流并将电流导入检流计中,检流计可以测量并直接记录电流。电流随后移动一面镜子,如同米尔恩所制作的引导光线的金属板一样。这个电子装置的优点在于记录器可以放置在实验室里,而地震仪可以被安放在比较偏僻的的可能会发生地震的地点。
20世纪时,核能测试检测系统的出现促进了现代地震仪的发展。尽管地震会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胁促使世界性的地震监测仪网络(WWSSN)于1960年建立后,地震仪才被大规模地投入使用,在60多个国家共设立了120多台地震仪。
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雷斯·尤因地震仪使研究者能够记录长周期地震波——波在相对较慢的速度下传递很长时间。这种地震仪使用的摆与米尔恩模型中所使用的类似,不同的是使用一条有弹性的金属线代替枢轴支撑加重的小棒以减少摩擦。战后还对地震仪进行了以下改进,引进自动计时器使计时更加准确,使用狮子读出器,可以将数据放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等。
现代地震仪最重要的发展是应用地震检波器组合。这种组合,有些由几百个地震仪组成,都连接到一个单独的中心记录器上。通过对不同地点产生的地震波图的进行比较,研究者可以确定震中位置。
我们现在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摆完成一次摆动所需的时间长度,或者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短周期地震仪一般用于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动,测量移动速度最快的地震波。这是因为这些地震波移动速度太快,短周期地震仪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摆动;它同样能够放大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图,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出地壳瞬间运动的轨迹。
长周期地震仪使用的摆锤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次摆动,可以用来测量跟随在地壳初次和二次震动后的较缓慢的移动。地震检测仪网络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工具。
具有最长摆锤摆动周期的地震仪叫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宽波段地震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地壳运动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现在的地震仪 编辑本段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测量技术发展 编辑本段 公元132年,在京师(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了吗?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 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公元134年12月13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目前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仪器工作原理 编辑本段 地动仪中有一根倒立的、重心较高的长木椎,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和倒竖一个啤酒瓶相似。当地震波传来是,仪器的底座起始的运动方向是指向震中,向相反方向的。由于本身的惯性作用,这时候木椎倒下的方向,就是指向震中的。木椎倒下触发了这个方向的一个杠杆,杠杆带动这个方向的一个龙头,龙头就释放了口中的木珠,从而指示了震中的方向。
地动仪不能判定震中的距离和大小。
现在的地震仪原理的解释出现在《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一篇课文上。文章的题目为《记录地震》。那么,地震已是如何工作的呢?最粗糙的测试地震的方法是将不同高度的小圆柱体放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当地震发生时,这些圆柱体会倒下。不同程度的地震会导致不同稳定性的圆柱体倒下。也就是说,当地震不强烈时,仅仅那些最不稳定的圆柱体倒下,而地震很强时,所有的圆柱体都会倒下。这只是简单的一个测试地震的方法,无法精确的记录地震的波动状况。因此,这种测试工具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们知道,当我们写字的时候,笔在纸上移动,从而留下了痕迹。相反,如果我们保持笔不动而纸移动,我们也可以在纸上留下痕迹。这种原理可以用来记录地震的波动情况。有些人会担心,当地震发生时,纸和笔都在动,如何可以精确的记录地震的运动情况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小试验。取一段长线(一米足矣),在线的一头系上一个重物,用手拿住线的另一头,将重物悬于空中,但是保持重物的地段刚好轻轻接触地面,然后轻轻的前后左右的摆动拿着线的手,你会发现重物的低端几乎不会移动。这其中的原理就是惯性。线一端已经随手的移动而移动,但是重物的一端由于惯性的作用,仍然保持在原处。也许移动的手会对重物的位置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已经通过长长的线大大地削弱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将纸放在下面,用一支可以书写的笔代替重物,我们就可以记录地震的波动情况了。
事实上,为了记录更精确,平铺的纸可以用一个随着轮子转动的纸圈代替,这样,当地震没有发生的时候,笔会在纸上留下一条直线,当地面发生于此垂直的波动时,就会在纸上留下波浪状的记录。但是,问题是,无法记录与直线同方向的波动。但是,多个不同方向的设备可以削弱这些不利情况。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现在的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测量技术发展 公元132年,在京师(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了吗?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 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公元134年12月13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目前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仪器工作原理 地动仪中有一根倒立的、重心较高的长木椎,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和倒竖一个啤酒瓶相似。当地震波传来是,仪器的底座起始的运动方向是指向震中,向相反方向的。由于本身的惯性作用,这时候木椎倒下的方向,就是指向震中的。木椎倒下触发了这个方向的一个杠杆,杠杆带动这个方向的一个龙头,龙头就释放了口中的木珠,从而指示了震中的方向。
地动仪不能判定震中的距离和大小。
现在的地震仪原理的解释出现在《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一篇课文上。文章的题目为《记录地震》。那么,地震已是如何工作的呢?最粗糙的测试地震的方法是将不同高度的小圆柱体放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当地震发生时,这些圆柱体会倒下。不同程度的地震会导致不同稳定性的圆柱体倒下。也就是说,当地震不强烈时,仅仅那些最不稳定的圆柱体倒下,而地震很强时,所有的圆柱体都会倒下。这只是简单的一个测试地震的方法,无法精确的记录地震的波动状况。因此,这种测试工具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们知道,当我们写字的时候,笔在纸上移动,从而留下了痕迹。相反,如果我们保持笔不动而纸移动,我们也可以在纸上留下痕迹。这种原理可以用来记录地震的波动情况。有些人会担心,当地震发生时,纸和笔都在动,如何可以精确的记录地震的运动情况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小试验。取一段长线(一米足矣),在线的一头系上一个重物,用手拿住线的另一头,将重物悬于空中,但是保持重物的地段刚好轻轻接触地面,然后轻轻的前后左右的摆动拿着线的手,你会发现重物的低端几乎不会移动。这其中的原理就是惯性。线一端已经随手的移动而移动,但是重物的一端由于惯性的作用,仍然保持在原处。也许移动的手会对重物的位置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已经通过长长的线大大地削弱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将纸放在下面,用一支可以书写的笔代替重物,我们就可以记录地震的波动情况了。
事实上,为了记录更精确,平铺的纸可以用一个随着轮子转动的纸圈代替,这样,当地震没有发生的时候,笔会在纸上留下一条直线,当地面发生于此垂直的波动时,就会在纸上留下波浪状的记录。但是,问题是,无法记录与直线同方向的波动。但是,多个不同方向的设备可以削弱这些不利情况。
-
19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的发明者2024-08-17
-
蒸汽机轮船汽车飞机的发明者分别是谁为+核能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2024-08-17
-
地动仪和月食有关吗?2024-08-17
-
例:爱迪生--电灯,华升--印刷术,蔡仑--造纸术,张恒--地动仪,瓦特······ 在例举几个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