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急需一篇生物论文、大概5000字的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6:05:15
热度:

急需一篇生物论文、大概5000字的热心网友:菊科植物 菊科是比较年青而进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大科。虽然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较晚,但由于该科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先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这个

热心网友:菊科植物 菊科是比较年青而进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大科。虽然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较晚,但由于该科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先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这个年青的科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论在种的数量上还是分布范围上,均跃居世界种子植物之冠。许多植物分类专家和系统演化专家都一致认为它在被子植物(尤其是双子叶植物)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菊科植物的绝大部分属、种的营养体都是草本,木本者甚少,仅占本科植物种数的1.5%。从进化角度看,草本植物以种子或地下器官(根、根茎、块茎、球茎等)度过环境的不良时期,比木本植物适应性强,因而较木本植物进化。菊科植物除少数种类(如百日草、鬼针草)为对生叶外,多为互生单叶。1.菊科植物繁殖器官的特点是头状花序。头状花序是由许多无柄小花(或仅有一朵花)密集着生于花序轴的顶部,聚成头状。外形酷似一朵大花,实为由多花(或一朵)组成的花序。一般再由许多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伞房花序等。漏芦属的头状花序小,只包含一朵花,由许多小的头状花序又组成较大的复头状花序。头状花序的最外面,包有总苞,一般为绿色,叶状,它的功能无疑是在头状花序未开放之前,包在外面起保护作用。但本科中许多属、种的总苞,特化成具有特殊用途的器官,如蜡菊的总苞变成膜质,并有鲜艳的色彩,用它吸引昆虫;牛蒡、苍术及苍耳等的总苞变成钩刺,腺梗菊、豨莶等的总苞上具粘质的腺毛,可利用动物来传播果实、种子。由许多小花集成头状花序,这就使本来不太明显的每个小花集在一起,显得较大而醒目,尤其当某些属、种花序边缘的舌状花开放后,使花序变得更大、更醒目,以利于招引更多的昆虫。有些属、种的头状花序中,各小花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如向日葵,花序边缘的舌状花是不能结实的无性花,中间的管状花既能产生花粉,又能结果实,是两性花,而金盏菊与之不同,边缘的舌状花是能结实的雌花,而中间的管状花全是只能产花粉而不能结实的雄花。2.头状花序上每朵花的结构,简要概括有如下几点:萼片变成冠毛,花瓣5枚连合,雄蕊聚药、子房2心皮下位。但各属、种之间差异很大,简化或特化现象很普遍。萼片:萼片是保护器官,尤其在花蕾时期。菊科的头状花序外围有总苞统一保护,所以萼片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有些种类特化成为果实顶端刺状、毛状或片状的“冠毛”,成为果实种子的传播器官,如蒲公英、鸦葱等具毛状冠毛,可借风力使果实到处飘扬。又如鬼针草,冠毛变成刺状,可使果实附着于动物身体上,借以传播。花瓣:5枚,互相连合成管状或舌状。从进化角度看,合瓣花是后出性状,要比离瓣花进化。若花瓣的基部连合成较长的管,顶端五个花瓣呈辐射对称排列的,叫管状花,如向日葵花序中央的小花。若花瓣基部连合成较短的管,五个花瓣连合成为片状,两侧对称,向一侧伸展的叫作舌状花,花瓣顶端五个齿,表明该舌状花是由五枚花瓣连合而成。如蒲公英的花。有的种类花瓣基部连合成较长的管,但花瓣五枚形成唇形,分上下二唇,往往有的只发育一个唇,另一个唇退化,形成假舌状花,如金盏菊和向日葵花序外围的小花。在花冠管的基部,有环形的蜜腺,可分泌花蜜贮存在管的基部。雄蕊:5枚,花丝互相分离而花药边缘互相连合形成空筒形,即聚药雄蕊。每当花药成熟时,将花粉粒撒在聚药雄蕊的“筒”中,待雌蕊花柱生长时,将它们“推”出筒外。有些种类花药的基部特化成“尾”状,其功用是保护花瓣管基部的蜜腺和花蜜,免遭灰尘或雨水的侵蚀。在每个花药的顶端有突出的“药隔”,在雄蕊未成熟时,此五个药隔互相靠合形成一个“盖子”,封住花药管的口部,起防护作用。雌蕊:子房下位,二心皮构成,一室,一枚倒生胚珠,基底着生。花柱一条,伸于花药管中,顶端柱头2裂,但在雌蕊尚未成熟时,柱头不张开。在花柱上部,常生有一圈毛,叫“扫粉毛”,每当花柱发育而伸长的过程中,此“扫粉毛”即可将雄蕊花药“撒”在花药管中的花粉粒“推”出,便于来访的昆虫携带。菊科植物花一般都是雄蕊先熟,花柱伸长过程中将花粉粒“推”出后,顶端的柱头再张开来接受其它花传来的花粉。这是避免自花传粉的适应。但是,一旦柱头上没接受到其他花传来的花粉,即异花传粉遭到失败,也无妨,柱头可以下弯,将“授粉面”接触到自己的花柱上,沾上自花产生的花粉粒,完成自花授粉。3.菊科的果实是不开裂的干果,果皮致密,其中只含有一粒种子,一般认为是瘦果。但它来源于二心皮,并且是子房下位形成的,这与由一心皮形成的子房上位的瘦果有所不同,严格说起来应叫“菊果”或“连萼瘦果”(Cypsela)。菊科植物大多数花序较大而鲜艳,适于虫媒传粉,但另外有些属、种的花并不鲜艳,例如蒿属(Artemisia)、苍耳属(Xanthium)及豚草属(Ambrosia)等,它们的花序很小,黄绿色,很不鲜艳。这些植物是由虫媒特化成风媒的一个类型。苍耳属植物是雌雄同株,异花,雄花序较小,还保留扁平的头状花序,花期很短,花谢后即脱落,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到。雌花序(即所谓的“苍子”)的花序轴(托)木质化,外有许多钩刺,其中包有两朵雌花,每朵雌花只剩下一个子房和二裂的花柱,成熟时整个花序脱落。向日葵在我国各地广为种植,取材容易,而且花序及花都较大,便于观察,下面将它的各部器官作一简述,供教学参考。向日葵是原产北美洲的一年生大型草本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43.9~52%。高2~4米,大型的心脏形叶,互生。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一般直径30厘米,大的可达60厘米。头状花序的花序轴(托)扁平,其中充满白色海绵状的填充物(薄壁细胞)。花序边缘围有3~4层绿色的总苞。最外圈的花为鲜黄色的“舌状花”(边花),中央为黄褐色的管状花(盘花)。舌状花(边花)(见图c)是不育性的无性花,功能就是吸引昆虫来访,帮助传粉。花瓣基部连合成短管,花瓣上部扁平、伸展,由三枚花瓣连合而成,另外两枚花瓣退化,所以有人称它为“假舌状花”。子房三角柱状,内无胚珠,花柱和雄蕊皆退化,不复存在。萼片退化成膜质的“冠毛”,一般三枚,分别着生在子房三个角的顶端。子房基部无明显的苞片。管状花(盘花)(见图B)的五枚花瓣基部连合成管状,上部五个齿,辐射对称。在花瓣管的下部膨大成球形,上生纤毛,其作用有二:1.膨大的空腔内贮花蜜供来访的昆虫采食。2.膨大的部分彼此靠得紧密,填充了花冠管之间的空隙,防止雨水、灰尘或长吻昆虫伤害下面的子房。萼片退化成膜质三角形的小薄片,着生在扁平子房的两个上角,已无明显的作用,果实成熟时脱落。雄蕊的花药黑褐色,连合成管,药隔三角形,黄褐色。雌蕊的子房下位,未成熟时白色,壁薄而软,待成熟后,果皮变硬而具黑色花纹。每个子房的基部都有一枚膜质的苞片包住子房,白色,顶端有三个裂齿,当果实成熟脱落时,此苞片仍存留在扁平的花序轴上。菊科植物依据头状花序内花的形态及乳汁的有无可分为两个亚科12个族。划分标准即:管状花亚科(Asteroideae)植物体不含乳汁,头状花序皆为管状花或至少花序中的盘花为管状花。包括11个族,大多数菊科植物都属于此亚科。应当说明的是我们日常栽培的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虽花序中央的盘花似舌状,那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它无乳汁应归于本亚科。蒿属、向日葵等,也都属于本亚科。舌状花亚科(Cichorioideae)植物体含乳汁,头状花序上皆为舌状花。只包含一个族。蒲公英、莴苣、苣荬菜等都属于本亚科。菊科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有许多著名的观赏花卉如菊花、大丽菊、万寿菊、金盏菊、翠菊、蜡菊、大波斯菊(秋英)、瓜叶菊、雏菊等。日常食用的蔬菜有莴苣、茼蒿(北京称蒿子秆),菊芋(姜不辣),生菜等。药用种类较多如除虫菊、红花、牛蒡、蛔蒿(花序中产驱蛔虫有效成分——山道年)、苍术、泽兰、大蓟等。可提取芳香油的植物有艾纳香(Blumeabalsamifera),蒸馏后提取的挥发性物质即冰片,黄花蒿(Artemisiaannua)全草可提取芳香油。橡胶草(Taraxacumkok-saghyz)是北方较寒冷地区的草本橡胶资源植物,苏联曾大量栽培。对人类生活有害的植物如蒿属某些种,专门生长在农田中,是庄稼的大敌。豚草属一些种的花粉对某些人易产生过敏反应。

###

热心网友: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及对策探讨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一个新兴的综合科学,甚至”Biodiversity”一词还是在1986年于华盛顿举行的”National Forum on BioDiversity”兴会者的共识,将过去通用的”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简化而成。在地球的历史上,我们知道过去至少发生过五次生物种类的大灭绝,每次大灭绝都严重地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我们现在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次都严重的第六次大灭绝,因为人类正以胜过自然力量百千倍的摧毁速度,促使种类的灭绝。1992年6月,世界各国百余位领袖在里约的高峰会议上签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呼吁全世界各地的人民一同来爱护我们唯一的一个地球。环境保护从此不再是各国各自为政的家务事。《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截至1998年12月初为止,全世界已有172个国家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联合国之外,全世界最大的公约组织之一。一般民众也在国际与国内法令规范、报章杂志及媒体的教育之下,逐渐能将环境保育融入生活,成为跨国合作、为地球各尽一份心力的世界公民。中国具有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它有如下特点:(1)物种丰富。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种中,中国就有10科,约250种,是世界上裸上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近14%。(2)特有属、种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3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7%以上。6347种脊椎动物中,特有种667种,占10.5%。(3)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部分。如松杉类世界现存7个科中,中国有6个科。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1.中国具有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它有如下特点 2.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先说说世界范围内的 3.再说回中国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 4.对策与出路

http://www.ilunwen.com/list_paper_content.php?id=26509

国家环保总局,1998.《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2001/4/5.《中国青年报》2003/06/04.《生活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2003/1/10.《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办公室,2003/5/16/.《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王萌,2003/06/04.《生活报》周建民.《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考》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http://www.ilunwen.com/list_paper_content.php?id=37428

0.00

###

热心网友:

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探析摘 要:根据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现状,总结多年有害生物防治经验教训,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角度,提出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关键词:有害生物;森林健康;防控;千岛湖区    千岛湖是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形成的,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这里有面积大于2 500 m2的岛屿1 078个,水面580 km2,山林866 km2。水电站建设清库时,植被基本上被砍伐殆尽,后来受到较好保护,现在植被主要以先锋树种———马尾松为优势种。然而该群落生态效益较低,同时易感病虫害(如松毛虫、松材线虫),对千岛湖生态环境构成了直接威胁。为使千岛湖区的林业建设健康稳定发展,根据本区域内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发展状况,结合近几年测报、防治工作经验教训,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理念,探讨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森林健康经营措施,成为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大课题。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危害状况根据淳安县2次普查资料(1981年、2004年),森林害虫约有1 800种,病害有200种。主要病虫害发生在马尾松纯林和杉木林中。常见虫害有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松毒蛾、思茅松毛虫、焦艺夜蛾、杉木白蚁、双条杉天牛、杉小蠹虫等,常见病害有松针褐斑病、杉木炭疽病、杉木烂头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等。其中以马尾松毛虫危害最大。千岛湖是马尾松毛虫常发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10次遭受马尾松毛虫严重危害, 1966—1970年连续发生3次大面积的马尾松毛虫危害,每次发生面积都在1. 33万hm2以上。1967年全湖区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达2. 67万hm2,虫口密度达428条·株-1[1]。20世纪90年代,千岛湖区由于马尾松毛虫危害,造成松树生理衰弱后,松墨天牛侵入危害,致使大量松树枯死。仅1992—1996年因松墨天牛危害致死松树就达12. 6万株,折林木蓄积5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1 100万元[2]。林业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旅游景观和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因此,防范和控制有害生物形势严峻。2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情况针对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千岛湖区的林业工作者坚持不懈地进行预防与除治工作。20世纪60—80年代,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多依赖于化学杀虫剂,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也产生了较大的负效应,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加,大量天敌被杀死,直接进入再猖獗的恶性循环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千岛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被广泛付诸实践。千岛湖的林业部门大力推行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1996年,千岛湖中心湖区界首等林场使用毒力效价32 000 DPIU·mg-1,含菌数为2 000~3 000亿·g-1的苏力精原粉、微胶囊原粉,以1∶40~80(轻质碳酸钙)∶0. 1~0. 32(苯甲酸钠)的配方防治马尾松毛虫,施药量为2. 25 kg·hm-2,防治后第10天虫口减退率为70. 9% ~91. 1%,防治后第25天虫口减退率为83. 6% ~98. 3%;平均达94. 0%。校正防治效果为68. 9% ~96. 8%,平均达88. 0%[3],具有用量少、成本低、效果好、保护天敌和无污染等优点,适合大面积突发性马尾松毛虫防治。与此同时,千岛湖东南湖区富溪等林场以活马尾松毛虫幼虫蘸白僵水的办法防治马尾松毛虫,解决了大面积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菌粉不足和防治经费短缺的问题,又克服了高大林木施药难的矛盾,平均防治效果达89. 5%,平均校正防治效果为72. 6%[4]。进入新世纪,国家林业局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2002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的通知》,同年,成立了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病虫害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主测对象为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是国际上公认的松树毁灭性病害,我国自1982年首次在南京发现以来,现已在全国多个省区发生,并已造成严重灾害。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感病的寄主植物、有效的病原和传播媒介昆虫、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否同时存在,当上述条件完全满足时,松材线虫将立刻定殖,大部分感病松树当年即可死亡,松材线虫将迅速扩散,危害将严重发生。2002年以来,每年4、9月进行2次全面的疫情监测调查,监测率达100%。通过调查松林内枯死松树的数量,对枯死树进行采样镜检,分析枯死原因,确定有无松材线虫病危害。同时,安装天牛诱捕器对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昆虫———松墨天牛进行诱捕,以降低天牛的种群密度,减少松材线虫病传播的概率(表1)。

  连续5 a的监测结果,均未发现松材线虫病。从表1看出, 2004年枯死松树明显多于其它年份,其主要原因是2002—2003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较大,致使一些立地差、树势弱的马尾松被松毛虫吃光针叶,又遇干旱天气,针叶不能适时萌发而导致大量马尾松枯死,林内松墨天牛种群密度增加,诱捕所得的天牛数量也明显高于其它年份。千岛湖区植被以马尾松居多,是马尾松毛虫常发区。自2002年以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病虫害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于每年4、7、9、11月进行4次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表2)。

  从表2中看出,近几年千岛湖区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千岛湖区生态景观林林分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完成千岛湖生态景观林林分改造2 892. 2 hm2,其中更新改造景观林165. 3 hm2,“砍松留阔”式的抚育改造2 390. 1hm2,林下补植336. 8 hm2[5]。实践证明,在千岛湖区选择针叶林阔叶化林分改造工程符合当地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3 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措施3. 1 树立森林健康经营理念千岛湖森林植被特点,决定了千岛湖森林的生态脆弱性,即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客观上易受林业有害生物侵袭。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以森林健康经营理论为指导。森林健康经营是现代林业经营理念,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6]。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角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把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把握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问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自然调控功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接受的程度,并在时空上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千岛湖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是推行森林健康理念的内在要求。3. 2 营造和谐森林所谓营造和谐森林,即应用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造林学和森林经理学等诸多学科理论,恢复或重建持续稳定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减少纯林,建立以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林分结构体系,实现森林的自然和谐、人与森林的和谐[7]。大面积的马尾松、杉木纯林是千岛湖有害生物滋生蔓延的“土壤”,而采用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结构,使之成为生态功能强、物种丰富、抗病虫能力强的阔叶林(或混交林),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以针叶林低效林分阔叶化改造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力,在保护地带性原生阔叶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营造、补植、改造、封育”等人工促进综合技术措施,以期在较短时期内形成阔叶、针阔混交林或复层林。3. 3 加大封山育林、护林力度随着淳安县交通情况的不断改善,千岛湖旅游开发升温,人为活动频繁,封山育林、护林难度加大。而坚持封山育林、护林,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空间结构和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化,改善小气候和立地条件,还可引起树木生理变化,诱导林木产生抗虫效应,促进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千岛湖针叶纯林较多,实行封山育林、护林后,使林间和林缘天然生长一些乔灌木和草类植物,促进生物多样性,给某些天敌昆虫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从而有效地抑制虫害。因此,加大封山育林、护林力度,严厉打击偷砍滥伐、乱占林地行为,是有效维护森林生态环境、防灾控灾的有力手段。3. 4 积极推行无公害防治实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在调查分析天敌种群的基础上,研究保护与利用天敌新技术。淳安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分布着种类甚多的害虫天敌,对虫害发生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寄生性昆虫主要有姬蜂、赤眼蜂、小蜂、小茧蜂、卵蜂、寄生蝇等;捕食性昆虫主要有鞘翅目的瓢虫、步甲、虎甲、郭公虫;脉翅目的草虻、粉蛉;双翅目的食蚜蝇、食蚜蛉;膜翅目的土蜂、蚂蚁、胡蜂;半翅目的猎蝽、花蝽以及蛛形纲的捕食螨类。很多的鸟类是捕虫能手,是害虫的重要天敌。淳安县森林中常见的益鸟有大山雀、黄腹山雀、相思鸟、黄鹂、松鸦、寿带鸟、画眉、棕背伯劳、黑脸噪眉、棕头鸦雀、树鹨、八哥、灰喜鹊、暗绿绣眼鸟、四声杜鹃、姬啄木鸟、黑枕缘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等[1]。这些天敌为维护系统的安全与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应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并利用研究成果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种植地被物创造栖息环境,人工筑巢招引等方法增加天敌数量。在千岛湖区经常性释放天敌,补充林内天敌数量,将林内有害生物的天敌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控制有害生物不会暴发成灾,创造绿色、和谐、健康的植物生态环境。3. 5 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所谓外来有害生物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现有生态环境,并对现有生态环境、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它不仅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而且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降低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目前,千岛湖区最大的威胁是松材线虫,松材线虫已在周边的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和浙江富阳、舟山等地发生,对千岛湖呈包围之势,防范松材线虫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迫在眉睫。必须加强森林植物检疫,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提高诊断手段;做好协调配合,在各行业和部门形成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合力;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和预警体系,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推进千岛湖林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淳安县林业志编纂委员会.淳安县林业志[M]·上海:汉语词典出版社, 1991. 209-213.[2]唐陆法.千岛湖区松墨天牛的危害及分布规律[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8, 15(2): 176-180.[3]唐陆法,杨文岗,程圣富,等.苏力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 1997, 17(4): 23-25.[4]唐陆法,杨文岗,余胜生,等.带菌活虫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通讯, 1997, (8): 31-32.[5]丰炳财,徐高福.生态景观林林分改造工程建设理论与千岛湖区实践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 2006, 20(2): 9-13.[6]许利群,徐高福,岳春雷,等.千岛湖区森林健康经营探析[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6): 85-88.[7]徐高福.千岛湖森林生态环境现状与经营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7, (1): 53-54. 57.

###

热心网友:

【摘要】   目的对桔梗传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确定桔梗的开花动态特征及其传粉方式,为桔梗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挂牌标记定株观察开花习性和传粉昆虫访花行为,人工控制授粉测定花粉和柱头可受性。结果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 花期从6月底到8月下旬,单株花期约41 d,单株花粉50~110朵,单花花期一般为2~3 d,当遇到低温天气时,单花花期延长至3~4 d。在田间条件下,桔梗花粉受精活力可保持2 d,花后3 d花粉已完全失去受精活性;开花当天至花后3 d柱头可受性逐渐升高,之后开始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花冠和花蜜对授粉昆虫具有较强的招引作用,而柱头和花粉的招引作用似乎不明显。结论这些规律的研究为桔梗规范化栽培和良种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桔梗; 开花生物学; 结实率; 传粉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reason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GAP(Good Agriculture Process) of Platycodon, we observed the flow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state and its pollinating patterns.MethodsIn the flowering season, we observed the continuous time on the behaviour of the petals opening and the habit of the pollinators. The pollen viability and the stigma acceptability were measured by the artificial pollination.ResultsAccording to our observation, flowering of Platycodon took place from late June to late August. The flowering period of individual lasted on average 41 d, and there were 50~110 flowers in a single individual. Anthesis of a single flower lasted 2~3 d, however, prolonged to 3~4 d when it was a low temperature. Field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pollen vibability of Platycodon lasted to 2 d, it would absolutely lose fertilization ability three days after petals opening. Stigma acceptability gradually rise to last out 3 days after the petals opening, subsequently started to decline, the fluctuation of stigma acceptability was single peak curve. Many insects pollinated Platycodon. The effective and frequent pollinators were honeybee and scoliid, which visited the flowers mostly for nectar. Petal and nectar may be a advertisement in attracting pollinators, however, stigma and pollen were indistinctive in attracting pollinators.ConclusionThese laws provide more reason foundation for breeding of high-quality seed and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of Platycodon.

  Key words:Platycodon grandiflorum; Flowering; Fructification percentage; Pollination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属于桔梗科、桔梗属,为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一种药、食、赏兼用植物。桔梗根部入药,其主要活性成分是皂苷,具有镇咳、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减肥、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广泛的药理活性。桔梗嫩苗、根均可食用,在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日、韩、朝等东亚国家是一种常见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桔梗花期长,花色鲜艳,有紫色、白色、黄色和粉色等多种;花冠钟形,合瓣花,近年还发现漏斗形花冠桔梗和重瓣桔梗2个变种,提高了桔梗的观赏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桔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药物有

。。。。

www.lw5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