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爱的后妃是谁
乾隆最爱的后妃是谁热心网友: 孝贤纯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乾隆帝原配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察哈尔总管、一等承恩公李荣保之女。康
热心网友:
孝贤纯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乾隆帝原配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察哈尔总管、一等承恩公李荣保之女。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生。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奉旨与皇四子弘历成婚,雍正六年十月初二日,生弘历长女;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生次子永琏;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生弘历第三女。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宝亲王,她被册嫡妃。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宝亲王继皇帝位;二十四日,册为皇后。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行皇后册立礼。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随驾东巡,三月十一日,崩于回銮途中的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二十二日,册谥为孝贤皇后;五月二十一日行册谥礼。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于胜水峪裕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孝贤皇后,富察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满洲镶黄旗。满洲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孝贤皇后不仅旗籍高,而且出身于名门宦家,世代簪缨。富察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从太祖到世宗时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济济,名臣辈出,为清代多建功勋。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她的祖先旺吉努就率族众归附了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帝国的多年征战中,屡建战功。她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她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孝贤皇后的父亲李荣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她的伯父马齐,“历相三朝,年逾大耋,抒忠宣力,端谨老成,领袖班联,名望夙重,举朝未有若此之久者”,她的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被雍正称为“圣眷最渥之人”。时人记载:“明(明珠)、索(索额图)既败后,公(马齐)同其弟太尉公武(马武),权重一时,时谚云‘二马吃尽天下草’。” 孝贤皇后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高官的显赫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加之天生的端庄文静,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在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富察氏不仅聪颖美貌,还非常温柔体贴,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夫妇同心,恩爱逾常。她尽心尽意孝敬公婆,深受公婆的喜爱。乾隆在当皇子时,就已经娶了福晋、侧福晋、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后,又纳了不少妃嫔。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孝贤皇后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备受乾隆宠爱。因皇后富察氏谥号为孝贤,故又被称为孝贤皇后。
乾隆曾盛赞孝贤皇后:“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虽是对她的私心偏爱,也反映了在极度挑剔的完美主义者乾隆心目中,孝贤皇后是完美贤淑、不可超越的典范。同时他认为他能够专心地处理国家政务,闲暇时间查阅典籍,全部是孝贤皇后的功劳:“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
皇后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并不是骄奢任性的女子,相反,她生性节俭,不喜奢华,平时在宫中的装饰打扮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简简单单的通草绒花。有一次,乾隆对孝贤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现在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制的燧囊,一直带在身边。次年孝贤后崩,乾隆再度见到这个燧囊,不胜悼怆,眼泪潸然,作长诗为念,不但要求臣下和诗,并命人以一块内有黄绫的织锦将荷包包好,用一莳绘漆盒收好,又命工匠配制木盒,金漆盒、火镰荷包连同一张以满汉文抄录了高宗诗序与诗文的薄纸一并收贮。木盒盖面刻有乾隆的满汉文诗与序,四侧、盒身则分别刻有臣下铭、题、赞、赋等。
除了生性节俭之外,皇后对乾隆感情至深,关怀备至,事必躬亲。一次,乾隆帝患上了严重的疖疮,经过多方医治,才渐渐初愈了,但御医一再叮嘱将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皇后听说后,就搬到了乾隆寝宫的外屋居住,随时端茶倒水,亲自喂汤喂药,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确实康复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寝宫居住。
皇后一直为皇帝分忧解劳,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况。因为干旱或水涝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税收。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呖为念的,莫过于皇后。膜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真称得上休戚与共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他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暘为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最令皇帝满意的是,皇后非常孝敬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太后出身寒微,哪里能同皇后相比?但皇后生性纯孝,皇帝日理万机,问安视膳难免有不周之处,皇后却总能代皇帝尽到孝养之心。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奉皇太后东巡至山东,富察皇后随驾出巡。 由于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只要其母亲能够走得动,出游肯定要带上她,富察氏来回奔波加上痛失爱子还要侍奉太后,加上车马劳顿,在行进在泰山行宫的时候,富察氏病倒了,经太医诊治,是身染风寒。深识大体又心地善良的皇后不愿因自己而贻误皇帝的国家重务,更不忍心拖累归心似箭的随扈人众,所以一再促请皇帝旋辔北还。皇帝沉吟良久,命令初八日奉皇太后回銮。终于,在回鸾的途中,龙舟行至山东德州的舟次时,富察氏撒手人寰,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富察氏年仅37岁,而乾隆38岁。他们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爱与痛中结束了。人们总是在挥手之间,便突然地告别了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美好年华;人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真正懂得如何珍惜昔日曾视同寻常的一切。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亥刻,在事业上即将步入辉煌时期的乾隆皇帝,与恩爱发妻白头偕老的心愿却无可挽回地破灭了。宁静惬意的人生旅途对于还未到不惑之年的皇帝来说,似乎已到了终点,在今后千千万万的夏日冬夜里,他只能在梦幻中与皇后相见。
皇后刚刚去世之时,皇帝感到更多的是震惊。真正摧心彻骨的悲痛,是在以后的岁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袭来。
结发22年,他和皇后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彼此早已长成了对方的一部分。登基之后,进入后宫的年轻妃子越来越多,在皇后容貌褪尽的同时,她们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竞相绽放。然而皇后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因为这种魅力源于内心,就像一坛芬芳的酒,岁月越老,就越醇香。富察氏是皇帝永远的大后方、大本营,永远的温柔港湾。随着岁月流逝,皇帝越来越觉得皇后的娴静、温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块贴身的玉石,时刻调适着他的政治体温。共同生活的时间越久,他们相处得越谐和,越能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知道彼此的内心需要。正是因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处理国务,把大清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
皇后离去的半年,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上他的心头,悲痛的巨流频频卷起,让他什么也做不下去。一连数月,皇帝都睡不踏实,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在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皇帝变得迟钝了、无目的的活动增多、工作没什么效率、常常走到一处,却忘了自己是要寻找哪个奏折。有时刚说过的话,立刻就忘得一干二净。还不时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
史无前例的国葬在乾隆皇帝看来,要有效寄托他的哀思,唯一的方式就是为皇后办理一个风光盛大的丧礼,这样才配得上皇后在他心里的地位。他一意孤行地给了她隆重的葬礼,排场之大,空前绝后。 皇后丧仪的先例载在《会典》,一翻便知。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诚仁皇后去世,其时正值三藩之乱,圣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举哀服丧,“有惑观听”,引起更大的惊恐混乱,遂降旨各省一切丧仪皆免。此后圣祖康熙诸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宪皇后的大丧仪,一律循例而行,从未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照京师治丧。如今令总理皇后大丧仪的王公大臣进退两难的是,照例行事,难免龙颜不悦,而违例提高丧仪规格,又必然遭致物议。权衡之下,他们决定索性抛开本朝《会典》而援引先朝《大明会典》所载皇后丧仪,联衔奏请外省一律照京师治丧,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
私定谥号中国古代,极重所谓“谥法”。“谥”者,行之迹也。也就是帝后及大臣死后,要据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或褒或贬的称号。《大清会典》规定,皇帝崩逝所上庙号、尊谥,由大学士偕九卿科道等官会议,将所议定之字奏请嗣皇帝钦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应赐谥者,皆由大学士酌拟合适字样,奏请钦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会内阁,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实无先例。
耗费巨资,大兴土木随后,乾隆亲自护送载着富察氏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富察氏殡于长春宫, 皇帝服缟12日,并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
乾隆为筹措皇后的葬礼,不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下面一组庞大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了。
乾隆13年三月二十五日,谕令恭办丧礼处向户部支领白银三十万。同日,孝贤皇后金棺从长春宫移至景山观德殿。观德殿是清代帝后出宫之后停放棺木之处,富察氏死后,乾隆下令挪盖观德殿。此工程包括新建宫门、添盖净房、铺墁甬路、海馒散水、添砌瓦院等项,动员工匠8242个,各作壮夫9593名,耗费白银9600余两。
静安庄是帝后移出观德殿后停放棺木之处,静安庄本有殿堂,可乾隆帝认为规模太小,下令扩建。从乾隆13年四月开工,包括大殿、前报殿、宫门、配殿、朝房等新建房间338间,耗费白银91300余两。---------详见《 内务府 黄册》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宫移殡景山观德殿。 乾隆亲临祭酒。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等到后来皇后梓宫暂奉东直门外静安庄以后的暂安礼、周年礼、二周年礼等等,乾隆无不亲临致祭
在富察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宫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乾隆帝在皇后丧满日写了著名的《述悲赋》。《述悲赋》具有催人泪下的震撼力量,历史上哪有这样的皇帝对爱情如此的专一深挚呢。
乾隆十七年冬,东陵胜水峪地宫工程告竣,皇帝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奉安于地宫宝床上,赫赫扬扬,风风光光的孝贤皇后大丧仪才落下了最后一幕。
丧礼完毕之后,乾隆下令设立“孝贤皇后陵总管衙门”,这个衙门,设置总管、副总管、章京、笔贴式等大小官员23名,看守陵墓兵丁80名。
皇帝如此大办丧事,失去平衡的心理固然可以得到稍许安慰,但屡屡违制行事,招来不少物议,使他有一种负疚感,以致认为应该有所解释才是。皇后丧满百日,皇帝特降旨说:"朕以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固天下臣民所共知,而经纪丧仪,从不肯以一毫私意,稍紊典常。"这话的后半,显然在为自己讳饰,也为了钳制舆论;而前半所谓"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则道出了他的真实感情。热心网友:慧贤皇贵妃。还有令懿皇贵妃,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令妃。
热心网友:孝贤皇后、令妃、香妃
上一篇:2011吉林长春中考物理化学答案
-
乾隆的孝贤纯皇后 是什么样的人? 好斗吗?2024-08-17
-
乾隆时期的傅恒,傅中堂,怎么很少历史啊!?2024-08-17
-
《戏说乾隆》的主题曲名字叫什么?2024-08-17
-
戏说乾隆主题曲2024-08-17
-
施正荣为什么比乾隆皇帝更富有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