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江苏省的经济是靠什么拉动的?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5:26:44
热度:

江苏省的经济是靠什么拉动的?热心网友: 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江苏工业在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等因素推进

热心网友: 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江苏工业在改革开放、结构调整、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等因素推进下,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但投入高、消耗多、污染重、创新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制止项目重复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进一步转变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一、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程度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关概念和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现代经济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成两类:一种是以增加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力)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由此带动的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以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扩大再生产,其手段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由此带动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实质是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判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否转变,就是分析、评价工业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的指标是否向好的方向发展。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由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组成,是评价工业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主要依据。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精神,将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全社会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也作为评价工业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的辅助指标。

    2、近年来江苏工业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2000-2004年,江苏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848.52亿元增至7781.5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559.12亿元增至6447.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2%和18.4%。江苏工业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效益和质量如何呢?

    首先,江苏工业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总体上呈逐年提高的态势。表1数据,反映了2000-200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的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效益的走势向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均逐年提高,且提高幅度较大。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04年比2000年上升了48.8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由9.34%升至11.51%;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了0.9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26倍,2004年突破了10万元大关。二是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2004年除外)。全省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从2000年的1.68吨标准煤降至2001年的1.60吨标准煤、2002年的1.45吨标准煤、2003年的1.43吨标准煤,但2004年又回升到1.63吨标准煤。三是全社会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当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与同期全社会工业投资额的比率)在波动中下降。2000-2002年,江苏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比较平缓,2003年、2004年,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速增长,工业投资效率下降,工业再生产外延扩张明显,粗放型增长模式有所抬头。表1:2000-2004年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效益与质量

工业增加值增长(%) 工业经济效 总资产 成本费用 全员劳动 万元增加 工业投资 科技进步 全部工业 规模以上 益综合指数 贡献率 利润率 生产率 值能耗 效果系数 贡献率 2000年 12.2 14.8 117.54 9.34 3.84 45611 1.68 3.01 42 2001年 11.5 12 122.29 9.55 3.89 51298 1.60 3.08 43 2002年 13.9 15.7 131.8 10.19 4.27 59361 1.45 2.81 44 2003年 17.8 22.7 143.91 10.84 4.61 72789 1.43 2.13 45 2004年 17.8 23.4 166.43 11.51 4.77 103197 1.63 2.16 45.2

    其次,江苏工业经济效益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江苏全部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和6.7个百分点。虽然江苏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全国0.75个和1.75个百分点,但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04元/人,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江苏也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显示江苏工业经济效益略好于全国水平。

    3、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目前一般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多少,作为划分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的主要依据。国际上流行的定量标准之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个指标小于30%为粗放型,30%~50%称为准集约型,50%以上为集约型,达到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

    通过表1数据,可对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程度和阶段特征作出这样的判断:从动态上考察,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从静态上分析,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已处于准集约经济增长时期,它是一种兼具集约与粗放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从全社会工业投资效果系数看,最近两年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有所抬头。

    二、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动力

    动力之一: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工业经济集约型增长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从发展商品经济的实践中,较早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探索。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江苏工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国有、集体工业比重大幅下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国有工业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党的十五大后,江苏如期实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两项目标,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国有工业单位数从2000年的1977户降至2004年的647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15.2%降至10.6%。与此同时,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数从4679户减至1664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19.5%降至5.5%。改革后的国有、集体工业打破了公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封闭格局,初步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集体工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分别由2000年的1.23次/年和2.18次/年升至2004年的1.93次/年和2.59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26%和3.37%升至4.53%和4.87%。国有、集体工业比重下降,经济效益提高,成为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2、"三资"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江苏"三资"工业从少到多、由弱趋强。近年来,江苏又建成了一批规模大、外向程度强、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三资"工业项目,企业数由2000年的3153户增至2004年的5591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7.1%升至 35.5 %,成为全省开向型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三资"工业经济效益的一些指标好于全省工业,如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快0.06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高0.43个百分点。"三资"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效益好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也是推进江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3、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地位、作用日益突出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后,江苏积极推进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形式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企业数于2001年底首次超过集体企业,增加值总量也超过了"三资"企业。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股份制企业已达11740户、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3%,实现增加值2408.19亿元、占37.4%,企业数和增加值总量均为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首位。

    动力之二: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优化与集约型增长相伴而生。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在经济结构不断走向合理、优化和升级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1、工业经济进入重工业化阶段

    江苏本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省份,至上世纪80年代始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本建设设施投资,基础工业得到加快发展。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升,市场需求导向加快资本向重工业倾斜,重工业加快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56.7%升至2004年的65.8%,江苏工业经济已进入重工业化的新阶段。

    2、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逐步下降。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单位劳动力占用资本较少, 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由于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近年来在江苏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2000-2002年江苏规模以上纺织业完成的增加值一直占各行业比重之首,但2004年已降至第3位;服装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4.1%降为2004年的3.2%;食品加工业从2.7%降为2.1%。

    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不断壮大。机械、电子、石化、汽车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着力培育和壮大机械、电子、石化、汽车等四大支柱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是全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2000-2004年,江苏四大支柱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49.2%升至50.7%,其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8.1%升至2004年的14.8%,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3、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产品市场在外是江苏经济的一大特色,外贸出口是推动江苏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江苏工业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朝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机电、轻纺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体系。出口退税新政策实施后,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属国家扶持或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品出口大幅增加,而资源性和易污染、耗能大产品的出口增速下降。同时,江苏工业品出口总量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已达2079.87亿元。几年来,江苏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的增速一直高于现价产值,到2004年全省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已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782.8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78倍。

    4、新产品、名牌产品不断涌现

    自国家实施新产品计划以来,江苏一批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较高,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的新产品应运而生,其中一些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采用先进技术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促进了江苏工业新产品产值的迅猛增加。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376.48亿元。近年来,江苏通过政策性引导和扶持,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992.40亿元。这些新产品,对江苏工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推动作用,带动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江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创立名牌、拥有名牌,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江苏一直把实施名牌战略当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好的江苏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形成了一群以中国名牌为龙头、江苏名牌为重点、各市地方名牌为基础的名牌产品群体。2004年底,全省共确认了582个江苏名牌产品,春兰空调、森达皮鞋、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远东电缆等49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苏名牌产品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其生产企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工业经济的25%左右。名牌战略的实施,带动了江苏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了区域经济的良好形象,增强了社会的名牌认同感。

    动力之三: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工业企业数过多、组织规模过小、生产集中度偏低,是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规模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增长集约化的重要特征。

    1、大中型企业比重不断上升

    江苏工业曾一直以小型企业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调整区域发展政策,陆续在江苏投资兴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与此同时,江苏各级政府致力于企业的改组、联合工作,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上世纪90年代,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走培育工业规模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新思路,提出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舰队"式的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占11.3%,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已占47.8%和55%。近年来,大中型企业发展势头加快,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降为9.8%,但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的比重却升至63.1%和68.1%。2004年全省百强企业之首的江苏省电力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达796.34亿元,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江苏华西集团公司、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200亿元,全省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有18户,超50亿元的企业已达到48户。

    2、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明显提高

    江苏个体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一直十分发达,在全省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发展个体和规模以下工业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在充分肯定其具有吸纳劳动力就业和致富百姓的同时,也清醒看到其土地浪费多、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高等许多突出问题。近年来,在鼓励发展大工业的同时,开始对个体和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加以适当引导,致使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6.5%升至2004年的82.9%。

    3、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是本地区生产的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本地区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份额,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方面抢得先机,大量具有质优、款新、物美、价廉特色的江苏产品畅销国内市场,2000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992.98亿元,市场占有率为12.1%。近几年来,全省不断加大开拓市场力度,苏货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上升势头,2004年已达13%,有力地支撑了江苏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动力之四:科技进步

    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赖以增长的主要源泉。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和重要前提。

    1、研究与发展(R&D)经费不断增加

    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规模的重要指标,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条件。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研发、试验、投产或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都需要科研开发经费的投入。2000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73.05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的0.85%。近年来,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对科技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重大科研任务提供保障。大中型工业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增加科技经费投入。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立足自主筹集、扩大金融机构贷款、接受事业单位资金、吸收国外资金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的新路子。通过以上一系列有效举措,全省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有了较快增长,2004年已占全省GDP的1.38%。

    2、高新技术产业充满生机活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全省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有效促进了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1797.63亿元增至2004年的5899.8亿元,年均增长34.6%、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快10.5个百分点。二是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明显提高。200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3.8%,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三是IT产业、新材料、医药制造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2004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226.76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7.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144.43亿元、占19.4%,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350.57亿元、占5.9%,新材料制造业实现产值890.07亿元、占15.1%,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四是产值、销售、效益同步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46%,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812.28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利税总额393.79亿元、同比增长44.6%、比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速高1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贡献率达20.3%。

热心网友:简单来说···是靠压榨XX拉动的,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