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近的地理新闻
求最近的地理新闻热心网友:9月25日,最新核实,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认定,明代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途经辽宁、河北、甘肃、青海等10个省市,总长度885
热心网友:9月25日,最新核实,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认定,明代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途经辽宁、河北、甘肃、青海等10个省市,总长度8851.8km。9月25日,中国在青藏高原探明存在大规模陆域“可燃冰”。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中国也成为世界上首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9月26日,热带风暴“凯萨娜”吹袭菲律宾北部吕宋岛,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多处暴雨成灾,该巿出现逾42年来最严重水灾,几乎变成泽国。近60人死亡,逾1800人疏散,政府宣布马尼拉和25个省进入“灾难状态”。
9月30日,因台风“凯萨娜”影响被困西沙群岛羚羊礁的34名海南渔民,成功获救。9月30日,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发生沉船事故:一艘载有75人的船在一座水库里倾覆,已造成17人死亡,另有38人失踪。9月30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巴东市西北78公里处,发生7.9级地震,震源位于海床以下71公里,已造成464人死亡。大量的建筑和房屋被毁10月8日,美国地质调查局称,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接连发生4次7级以上强震,震级分别为里氏7.8级、7.7级、7.3级和7.0级。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发布了海啸警报。热心网友: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日本科学家表示,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继续影响西太平洋的天气模式,日本将会遭受强度越来越大的“超强台风”的侵袭。
超级电脑模拟结果显示,到2074年,将会出现更多风力达到每小时179英里(约合每小时288公里)的台风,即藤田级数(Fujita Scale)中的F3级。藤田级数共分5级,分别为F1级、F2级、F3级、F4级、F5级。根据定义,超强台风的风力至少达到每小时150英里(约合每小时241公里)。如此强度的风暴的破坏力比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的破坏力还大。
飓风“卡特里娜”在2005年8月登陆墨西哥湾,对沿岸美国各州遭到了极大破坏。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坪木和久(Kazuhisa Tsuboki)说:“这些风暴形成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升高。”坪木和久与日本气象研究所的一个团队合作,模拟出全球气候变暖对台风形成的影响。据他介绍,倘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以当前的速度持续下去,到2080年,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将比现在高3.6华氏度(2摄氏度)。
坪木和久说:“差异看上去似乎微乎其微,但却会对台风的形成造成很大冲击。这是因为,即便海水温度上升幅度相对微小,仍会给风暴增加无穷的能量。”空气温度上升还会增加低层大气的水汽量,进而给风暴的形成添加更多“燃料”。坪木和久说,台风一般覆盖311至497英里(500至800公里)的范围。然而,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超级电脑模拟出来的超强台风覆盖范围虽小,仅仅延伸249英里(400公里)的区域,不过,由于汇集了更多的能量,它们的风速更快,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坪木和久介绍,如此强大的暴风雨会对全日本造成重大破坏,日本尚未准备好应对如此狂暴的气候。超强台风所到之处会将房屋夷为平地,重创桥梁、电网等基础设施。台风引发的洪水还会淹没地势较低的区域。迄今为止,袭击日本的最具破坏力的台风是“维娜”。台风“维娜”1959年9月在名古屋附近的伊势湾(Ise Bay)登陆,随后开始在日本全国肆虐,最终造成5238人死亡。(孝文)
====================================================================
专家称南京近10年有20条河流消失 全长超15公里(2009-10-02 19:09:19)
“据统计,仅南京在最近10年内消失的河流足有20条,全长超过15公里。”日前,在江苏省政协十届六次常委会上,民盟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主委、生态学教授阮宏华提交的大会发言材料认为,“水岸带”的修复与保护十分重要。研究发现,水岸带可以过滤、渗透、吸收和沉积60%—80%流向水体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但是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区域的城市化,水岸带严重退化。阮宏华教授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地区,大部分水岸带已变为“农田或农地”,在城区则披上“水泥”或被“石头”覆盖。据统计,仅南京在最近10年内消失的河流足有20条,全长超过15公里,如进香河、内秦淮河北段、清溪河、上新河等。
为此,阮宏华教授建议,要尽快开展水岸带现状的专项调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岸带的生态恢复工作,恢复河流沿岸的自然状态,保护河流水系的水岸自然生态,建立水岸带植被缓冲保护区。阮宏华教授认为,修复和保护水岸带需要政府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将水岸带植被缓冲区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体系。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学研究,为河流水系水岸植被带的保护与修复、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陈珊珊张琳)
====================================================================
中新网10月2日电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科学家说已发现的一具440万年前的动物化石,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使不是,它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见解,了解人类是怎样从与黑猩猩等共同拥有的祖先那里进化来的。
报道称,这种动物叫拉密达猿人,又名“始祖地猿”。
======================================================================中国网 china.com.cn/news 时间: 2009-10-02 责任编辑: 小佳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天下奇观钱江潮因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记者从浙江海宁市水文局获悉,今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可能出现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潮涌。
浙江海宁市水文站发布消息说,今年7月22日日全食过后,钱塘江潮水的水文特征
热心网友:
中国发现世界最早带毛恐龙 距今1.6亿年
中国科学家日前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6亿年的带毛恐龙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是鸟类起源研究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
世界顶尖科技周刊——英国《自然》杂志25日在其网站刊登了这一重大发现,称“本次发现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并将在10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据主持该项研究的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东宇介绍,该化石距今约1.6亿年,较之以往世界最早的“带毛恐龙”――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中华龙鸟”的时代要早约2000-3000万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
鸟类起源研究是进化生物学领域近年来进展最为迅速的方向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美国学者复兴了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使鸟类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世界各地发现的大量长有羽毛的恐龙和早期鸟类的化石也支持鸟类和恐龙之间的“亲缘”。但这些化石的年代都晚于迄今已知最早的鸟类――距今约1.5亿年的“始祖鸟”,这一进化史上“时间倒置”的尴尬引起了学术界对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疑问。
此次发现的带毛恐龙化石属“赫氏近鸟龙”,它不仅将带毛恐龙化石的历史提前了2000-3000万年,而且比“始祖鸟”的年代还要早至少数百万年。因此,为鸟类起源于兽脚龙类恐龙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新发现的化石在其近乎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飞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这种完全被羽的特征在灭绝物种中尚无报道。
据胡东宇介绍,与德国的“始祖鸟”相比,近鸟龙的飞羽相对小,羽轴纤细,羽片对称,尖端钝圆,反映特征更原始;近鸟龙的足羽,结合现生羽毛发育学资料,也被认为代表着鸟类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原始状态。赫氏近鸟龙的的飞羽与原始鸟类相比也显然不适于飞行。此外,近鸟龙极长的小腿通常被视为适于奔跑,但其长满羽毛的后肢又在奔跑型动物中很少见。
“这些表明恐龙-鸟类的转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胡东宇说。
此次研究成果由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完成,研究人员除胡东宇外,还包括中国著名古鸟类学家侯连海、著名恐龙学家徐星以及著名生物地层学家张立君等。
-----------------------------------------------------------------------------------------
中国最大造城记:北大荒拟建新城多达113个
世纪经济报道9月29日报道 北大荒,究竟在哪里?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对于聂卫平,北大荒在他的棋盘上。日后的棋圣在那里经历了三年插队生活。
对于姜昆,北大荒在他的结婚证里。在奔赴农场的火车上,姜昆将自己创作的《毛主席颂歌》交付给同行一位陌生的独唱演员。九年后,这个叫李静民的姑娘成了相声演员的终身伴侣。
对于戴煌,北大荒则在他对饥饿感挥之不去的回忆中。这位著名的新华社记者因被错划成分较前两者早十年来到了黑土地。每月一度只有19斤的口粮,让160斤的戴煌体重锐减。情急之下,笔杆子一次煮了大大小小82只耗子且一顿吃完。
而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黑龙江农垦总局主控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以103.37亿元位列第65位,成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农业品牌。
而按隋凤富――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北大荒现任最高领导的描述,北大荒是这样的:62年来,北大荒共产出粮食3592亿斤,上交国家商品粮2760亿吨。其中,在2008年生产粮食284.1亿斤,商品粮产出259.9亿斤,商品化率达到91.5%;在2009年,北大荒还将生产粮食300亿斤,承担全国可调剂商品粮的三分之一强。
而即将重新亮相的北大荒,可能会是一个城市群,目前这片黑土地上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城计划,其数量可能多达113个。
谁继承了“永恒的财产”
作为与美国密西西比流域沿岸及乌克兰第聂伯河岸并称的全球三大黑土带,在古《山海经》中便有记载的北大荒,横跨从东经123°40′到134°40′的11个经度,纵贯北纬44°10′到50°20′的10个纬度,总面积多达5.76万平方公里。
所谓黑土,乃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片被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土地,在200多年时间里被满族人视作“龙兴之所”而禁止开垦,直至1947年,一群穿着灰绿色军装、脚套乌拉草鞋人的进驻才打破了寂静。而此时,不仅距共和国成立还有两年的时间,距国家专门设置的农垦部成立更早出了九年。
1947年的荣誉军人及投诚国民党士兵,到1952年97师首次整建制改组为农建二师,再到1958年更多铁道兵加入,前后共有十万官兵接受了这批“永恒的财产”,其耕种面积也迅速扩大。从1949年时13台大型收割机,49万亩耕地,10172吨年产粮食产量,到1956年已拥有444台大型收割机,全年28.58万吨粮食产量,再到1976年,5894台收割机,收获的已是229.42万吨粮食。北大荒正式具备了国家战略储备粮基地的雏形。
至于曾在无数小说中出现的54万知识青年,当年亦是按照准军事化构架组成了6个师58个团。现在已经很难准确统计出目前北大荒166万职工还有多少是这些军人、知青或他们的后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当2009年整个黑龙江农垦总局旗下的耕地已多达3800万亩,农场总数达到113个,年产各类粮食产品达300亿斤时,在这个比海南岛还要大上1.6倍的土地上首批挥犁耕作的人,是不能被忘却的。
种粮大户的现代化之旅
有人曾戏言,中国的粮食产量就看“一个人,一块地”。人,即“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地,指的就是北大荒的增产能力。
北大荒给出的答案是:从1976年的年产粮食229.4万吨到1995年的年产1000万吨,花时20年;而到年产2000万吨,则花时10年;至2009年,年产粮食至3000万吨,这一次只用了4年。
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透露,自“十五”计划以来,北大荒平均年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12.7%,2009年上半年更达到破纪录的19.2%,远高于全国同期的7.1%。
隋指出,目前,北大荒已拥有206个现代农机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94%,仅2008年就投入了3.6亿元购置新式农机一万余台。而不断扩大已占所有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水稻,又多提供了二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
北大荒已切实成为中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最强的中央直属垦区。
一位造访过北大荒建三江农场的外国记者这样描述他见到的情景:为符合绿色生产标准,从耕作到收割,这里一切都按标准化程序。这里的农机大多从美国进口,可以接受卫星指令,而这些设备除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资外,其余全由农民共同出资购买。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地一个种有650亩土地的农民,一年可收入30万元。
其实,现在摆在北大荒面前最大的问题已非简单一个“量”字了,尽管它始终在扮演国家粮食稳压器的角色。
早在2002年1月,新华社记者就以《铁杆庄稼积压严重》一文提出了所谓“新东北现象”,即以“天下粮仓”著称的东三省,粮食外输连年下降。除了中国人膳食结构出现转变外,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只重广种,不精于营销。同时更缺乏企业经营理念。
当全球粮食市场已走向辨别不同颜色、不同水分、不同淀粉含量以及是否属于转基因产品的细分市场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大荒仍然维持着混种混收、混收混储、混储混销的“老粗”作派。
并非没有转变的意图。
2000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将总部从距传统生产基地更近的佳木斯迁往离终端市场及运输节点更近的哈尔滨就是一种信号。而“北大荒”2002年在上海A股市场的亮相,更是这个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业大户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宣言。
北大荒米业在2009年的几个动作似乎可以佐证这种变化。先是围绕米、糠壳推进三大技术研发路线,出资2.1亿元与韩国希杰集团合资成立低温脱脂米公司,预计当年营业额即可达到1亿元。同时上马稻壳替代燃煤项目,预计一年消化11.4万吨稻壳,产生5200万元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全国万家超市和万家社区门店中建立直销网点,除大米外,对其它13类杂粮进行精品化包装推广。
中国最大造城记
不仅是企业化的转变,更为重要的变化是区域整体转型。
“抓城”,这是一个惟有166万北大荒人才能深明其意的专属名词。在这片位于中国地图鸡冠部位的5.76万平方公里地上,目前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城计划,其数量可能多达113个。
九月中旬,黑龙江农垦总局中高层干部以及所有农场的主要领导几乎倾巢而出。他们的目的地是牡丹江――一个距清朝著名关押重犯的禁地宁古塔不远的城市。在那里,他们需要的则是解放思想,为未来几年不断提高标准的造城行动厘清思路。
早在两个月前,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在视察建三江农场时即亮出了高层的观点:“农场场长未来要学会当市长,场长书记要考虑城市化问题,要用80%的精力考虑城市化的运营。”
作为北大荒最大的单一农场,建三江的“抓城”颇有代表性。仅新增的1233亩绿化项目,过去三年就投资了800万元。2009年,该农场共撤并了5个作业站,有4000多职工离开原有住址而永久性迁至场部所在地。在那里,不仅已建成30万平米的居民小区,这些农业工人还可以决定自己是否愿意以每平米1230元的售价购买商品楼,或以1600元左右的价格直接购买欧式风格的别墅。未来三年,当地至少还将有3500户家庭走上同一条路。
城镇化乃至城市化建设,是北大荒向现代化超大型农业集团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当卫星、大型农业机械、内部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愈来愈大作用后,随着人均产粮能力的大幅提升,北大荒已不需要更多的传统农业工人,而这批人如何通过迁移实现集中居住,进而在生活、工作内容上构成质变,就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帮助更多北大荒农场职工转变为市民,吉炳轩对陪同考察的隋凤富表示,要让农民变成市民,各城的建设必须根据地貌,打出20年的富余量。吉称:“请大城市设计院帮助设计,水平越高越好。”
相较于后起之秀的建三江,八五二这个老牌国营农场手笔更大,仅在2009年,其就为“抓城”投资了2亿元,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这笔资金不仅用于91.3公里城镇水泥路的建设,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饮用水和冬季供暖问题。同时,一个标准室内运动场也已修建完毕,大批过去只出现在城市中的娱乐场所也在筹划之中。
据透露,因“抓城”行动,该农场工业经济增长值达5500万元,职工收入增长了1700万元。
按照计划,在北大荒的这出“造城记”中,可能影响绿色农业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未来的城镇乃至城市中,唱主角的是商业服务业和信息化产业。不过,就在9月牡丹江的现场观摩会上,隋凤富也承认,这对更精于农业管理的农场领导是一个考验,“目前整体上仍处于半城市化”,“建设上也更多遵循农业文明的传统”。
这个中国最大的造城计划,对于当年令诗人郭小川感叹“几百里没有人声,几十天没有人影”的黑土地影响深远。一位当地官员对本报表示,以质量为保证的抓城战略,其对北大荒未来的影响,并不会亚于62年前那开天辟地的第一犁。
------------------------------------------------------------
尼安德特人为何消失,气候环境变化太快所致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20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但在2.8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最新理论认为,导致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气候突然变化;现代人的祖先在某些生物特征上全面优于尼安德特人,逐步取代了他们。
大约2.8万年前,在如今的英属直布罗陀地区,一小群尼安德特人在遍布岩石的地中海沿岸艰难地生活着——他们很可能是最后一群尼安德特人。在欧洲和西亚的其他地区,尼安德特人早在此前几千年就已销声匿迹,尽管他们在这里有着20多万年的辉煌过去。由于气候相对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伊比利亚半岛成为尼安德特人最后的大本营。然而,直布罗陀的尼安德特人未能坚持多久,便迅速走向灭亡,只留下少量石器和篝火残余。
从1856年发现第一具尼安德特人化石以来,科学家就一直为这群早期人类从何而来、在人类谱系上处于何种位置而争论不休。这场争论主要是两大理论的对峙: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一个古老变种,他们逐步进化或被欧洲现代智人同化为现代人类;另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一个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的物种(H.neanderthalensis),现代人类进入他们的领地后,很快就将他们消灭了。
但过去十年,因为两个重要发现,这场争论的焦点——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有过交合还是战争——发生了转移。很多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尼安德特人的DNA,他们能发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交合的证据,从而弄清楚这两个群体是否发生过显著融合。然而这样的证据至今未曾发现。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改良型年代测定技术发现,4万多年前,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大陆后,尼安德特人没有迅速消失,而是继续存在了近1.5万年——根本不是“闪电战”理论设想的那样,现代人类迅速取代了尼安德特人。
这些发现促使科学家更谨慎地看待其他可能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因素。各种研究暗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各种环境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变迁中的世界
科学家已找到一系列能证明尼安德特人如何消失的最新证据,古气候学研究提供的数据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在过去20多万年里,尼安德特人经历过寒冷的冰河期和相对暖和的间冰期。最近几年,通过分析从格陵兰、委内瑞拉、意大利等地采集到的海洋沉积物、花粉和原始冰芯中的同位素,科学家精确复原了“氧同位素3期”(oxygen isotope stage 3)的气候变化过程。这段地质时期从6万年前开始,到2万年前结束,最初气候比较暖和,气温最低时整个北欧大陆都被冰川覆盖。
氧同位素3期开始时,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欧洲的唯一原始人类,而在该时期结束时,现代人类则成为欧洲的唯一人种。科学家据此推测,可能由于气温骤降,尼安德特人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没有有效的保暖设施,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然而,一个重要事实使这一推测难以成立:此前,尼安德特人已经历过冰河期并存活了下来。
事实上,很多生物学和行为特征都说明,尼安德特人能很好地适应寒冷环境。虽然为了抵御严寒,尼安德特人需要用动物毛皮制作衣服,但他们的桶状胸和粗壮的四肢都有利于维持体温。强壮的身躯是尼安德特人适应狩猎方式的结果,因为他们常以埋伏方式猎取独居的大型哺乳动物,如寒冷时期生活在北欧和中欧地区的长毛犀牛。尼安德特人的其他显著特征(如突出的眉骨)可能是遗传漂变形成的中性特征,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同位素数据显示,气候变化绝非从暖和到寒冷的稳定过渡。时间越靠近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约2万年前),气候越不稳定,经常发生激烈而突然改变。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森林让位给一马平川的草原,麋鹿取代了犀牛……变化之快可以这么形容: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小时候看到的植物和动物,在他长大后就已消失,并被其他动植物取代。然后,自然环境又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变回原来的模样。
直布罗陀博物馆的进化生态学家克里夫·芬利森(Clive Finlayson)曾经主持发掘过多个直布罗陀地区的洞穴。他推测,正是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逐步将尼安德特人逼入绝境。环境变化得越快,就要求尼安德特人在越短的时间内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当树林变成了开阔的草原,采用伏击方式狩猎的猎人就没有了赖以藏身的树林,如果要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改变狩猎方法。
工具和猎物的变化说明,一些尼安德特人的确适应了不断变化的世界,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却在变化中死去,只留下非常零散的群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古人类很可能重新崛起,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经历,只要环境变化不太频繁、间隔期不要太短。然而这一次,环境变化太快,尼安德特人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人口数量。芬利森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气候的反复攻击下,人数锐减,走向灭绝。
2009年4月,法国地中海大学的弗吉尼亚·法布雷(Virginia Fabre)和同事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遗传学研究证实了芬利森的观点——尼安德特人最终分散为零落的群体。他们进行线粒体DNA分析时发现,尼安德特人可能形成了三个分支,分别生活在西欧、南欧和西亚,人口总数时高时低。
-
初一下地理试卷及答案2024-08-18
-
初中地理结业试题。。。我很急 重庆市的 谢谢啦 of course 要答案2024-08-18
-
20147月8月的时政新闻2024-08-17
-
第四届地理竞赛答案?2024-08-17
-
第九届 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试题 答案2024-08-17
-
地理题答案 急!!!!2024-08-17
-
宁夏平原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求大侠解答!!!!!2024-08-17
-
收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2024-08-17
-
自考新闻本科专业,论文答辩过了,只有一门英语没考,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吗?不要学士学位。2024-08-17
-
初学大学地理的论文,大一地理专业学生,怎样写论文,题目为我对地理科学的粗浅认识。2024-08-17
-
2010年参加江苏高考会考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请各位能人介绍一套书能考A2024-08-17
-
风向指什么?风力指什么?地理问题2024-08-17
-
做动力煤期货需要关注哪些新闻2024-08-17
-
跪求!!“第九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高中组试题”答案2024-08-17
-
河南在中国的地理位置?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