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航天技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热心网友:在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着陆成功近2年之后,10月12日,载有2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特别
热心网友:在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着陆成功近2年之后,10月12日,载有2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举国上下、全球华人为之欢欣鼓舞,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政府,也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神舟系列飞船发射试验取得成功(特别是神州五号飞船首飞成功和神舟六号执行2人多天航天飞行试验任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联系世界上近2年来的几个重要航天活动情况,更可以看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 第1个事件:2004年1月15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总部宣布了美国政府新的航天政策。其中一条政策是:从2008年开始,美国将进行一系列月球无人探测,并将最早于2015年、最晚于2020年将宇航员重新送上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开展相关的科学探测和研究。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消息,因为就科学探索而言,美国在几十年前就很好地解决了登月技术难题,并且也已经成功地发射火星探测器,并于近期成功地在火星实现软着陆,对火星进行了首次直接科学考察。所以从技术上讲,美国的再次登月计划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2001年初,布什入主白宫后,立即指定副总统切尼组织专门的班子研究美国未来将要面对的主要危机和应对策略。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未来美国可能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将是能源危机。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控制世界能源资源。 由于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是有限的,其他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当前又只能作为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补充能源来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受到技术限制将来也难以成为主力能源来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核能这种特殊的能源将有可能逐步替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未来能源的主角。但是,地球上可用的核能原料也是有限的,并且还存在着核废料难以处理的巨大技术障碍。 美国人在基本完成了对地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控制布局之后,下一个目标就瞄准了月球。因为月球上除了存在大量的钛等地球上稀有的矿藏之外,还有大量的氦—3存在。这种物质在地球上极其稀少,几乎无法获得,但是它却是一种进行核能发电的高效燃料,并且无毒、无放射性,使用起来非常安全而且环保。据估算,按照当前世界上的能源消耗水平计算,月球上的氦—3物质总储量足够全世界使用1000年以上。因此可以说,谁控制了月球上的氦—3物质开采技术和开采权,谁就掌握了未来月球能源利用的主动权。 笔者预计,美国人重返月球后可能做四件事:第一,事实上抢占和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成为地球战略资源和月球战略资源双重控制者;第二,采集氦—3并在月球上就地发电,用激光或者微波将能量传回地球直接使用(或者采集氦—3并将其用飞船或航天飞机运回地球,在地球上发电使用);第三,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军事基地,对近地球、近月球轨道上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目标(卫星、载人航天器等)进行监视、威胁或攻击;第四,建立太空探测的中转基地,为执行更大规模和更长远的太空开发计划提供月球依托。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近地轨道观测、空间实验室建立、探月与登月计划实施,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乃至后续系列神舟载人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活动),将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航天事业在中国未来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将不仅仅局限于拉动我国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实力的提升,还将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世界新能源供应格局、月球资源控制格局、太空探索与研究格局中的地位。 第2个事件:2005年1月14日欧洲航天局发射的“惠更斯”号探测器飞行7年之后,以20倍于声波的速度从外太空进入土卫六大气层,最后安全降落在距地球21亿公里之遥的土星卫星“泰坦”(土卫六)上。在太阳系中,土卫六是唯一具有稠密大气层的卫星。 第3个事件:2005年1月12日,美国航天局发射一枚以好莱坞电影命名的“深入撞击”探测器,其任务是用一个铜质撞击器把一颗彗星撞出一个大坑,以便让科学家们通过溅出的物质了解太阳系中冰冻的原始成分。“深入撞击”的最佳发射时段只有一秒,它在指定时刻发射升空,行程4.31亿公里,历时6个月,于7月4日以30倍于声波的相对速度撞向坦佩尔1号彗星。 以上两个事件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战略意义: 第一,在发展太空精确导航技术、宇航材料技术、太空辐射防护技术、深太空飞行器测控技术、太空环境下生命保障技术,以及微重力条件下的生物、医学、材料等科学实验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抢占制高点,带动和引领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深入开展,提升科学技术综合竞争力。 第二,在显示国家综合实力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第三,从军事应用来讲,可以安全地登陆其他天体或准确地撞击其他天体,就不难准确地捕捉、控制或摧毁敌方的卫星和其他航天器,在高度依赖天地一体化信息支持系统可靠运行的现代战争中,这意味着可以对敌方信息链乃至整个国家军事能力进行灾难性攻击,这种能力具有军事上的战略威慑意义。 第四,在探索宇宙形成、生命起源,推进理论物理和现代天文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开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根本宗旨是造福人类,为人类和平利用空间服务。系列神舟载人飞船只是一种近地球轨道飞行器,因此不同于登陆月球、登陆其他行星的天体卫星,以及撞击彗星等航天活动,但在近地轨道飞行器研制以及飞行技术研究、太空科学实验方面,中国的系列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活动,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宇航飞行技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振奋民族精神、激励英才献身科学事业、对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等国家软实力积累的相关方面,也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值得我们为之庆贺 载人航天: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重要标志 据美国的一份官方报告称,载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仍对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地位产生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在科技力方面,载人航天集当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技术之大成,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在经济力方面,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同时,载人航天还与防务力、社会力等密切相关。 1961年4月12日,当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太空轨道飞行的航天员时,前苏联人民举国欢庆,他不仅对前苏联人民是一个极大的精神鼓舞,而且使他们整个国家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时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前苏联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头号强国。而对美国人来说,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美国这个号称世界的头号强国竟会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二流国家,会排在前苏联之后。美国人一直认为,他们的国家无论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方面都比苏联强大,可为什么苏联的航天员会先上天?当时的美国举国上下垂头丧气,连美国的盟友也对美国的处境感到非常茫然,而对前苏联的成功表示无比惊讶。 当时,刚刚入主白宫不到4个月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对前苏联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感到震惊,立即要求他的高级顾问们为其制定一项能够迅速战胜前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根据肯尼迪总统的意图,当时的美国宇航局局长韦伯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了把“登月计划”作为美国战胜前苏联的国家目标。他们认为,让美国航天员登上月球,不仅将会引起全世界的震动,而且将会提高美国的国际威望、鼓舞美国民众的信心、挽回美国的面子,让美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重新树立新的形象。 为了实现这一国家目标,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很快向全美国公民宣布,美国要投资250亿美元,集中全国最好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航空航天公司,一定要在10年之内将美国航天员送上月球,这就是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经过美国近40万科技专家8个年头的艰苦努力,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 号”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顺利登上了月球,美国人终于如愿以偿。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不仅确立了美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又重新恢复了美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科技强国形象。所以说,发展载人航天,不仅是对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宏伟气魄、远见卓识的考验,同样也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事务能力和树立国家形象的挑战。 ● 空间产业:制造加工独领风骚 载人航天虽不能直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载人航天对科技的发展确实有重要影响。 从美国和前苏联的实验研究结果来看,目前空间材料加工中比较成熟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主要是半导体材料加工、金属材料加工、玻璃(包括陶瓷)和光学元件加工、化学物质加工和生物材料加工等。比如:在地面用机械加工方法加工的光学器件,光学表面层常常受到破坏,而且内部常有杂质迁入,这种光学器件表面的缺陷密度要比内部高得多。但是在失重条件下进行加工,就避免了地面上机械加工这些缺点,表面形状主要取决于表面张力,固化时没有热对流的干扰,也没有容器的污染,因此表面层完美无瑕,质地精良。 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加工一般的材料外,还可进行生物材料的加工。目前,在空间生产的药物已达30多种,能有效治愈多种疑难疾病。诸如尿激酶,这是一种抗血栓制剂,能预防和治疗心肌梗塞;干扰素,一种抗病毒和治疗癌症的药物;生长激素,能刺激骨骼的生长,用于治疗侏儒症;抗胰蛋白酶,能延缓肺气肿的发展,增强癌症化疗的效果;抗血友病因子,用于治疗血友病;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胰腺β-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表皮生长素,用于治疗烧伤。可以说,在空间制药,不仅生产速度快,而且产量高,药品疗效和质量也高。 ● 载人飞船:展示高精尖最新科技成果的“摇篮” 各国发展载人航天不仅有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战略目的,而且还有其科学技术的垄断目的。这是因为,载人航天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科学技术多方面的发展,而且它是高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技术,博采了现代科学技术众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同时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太空观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探明地球的资源,预测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海啸和其他自然灾害,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美国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上进行了146项地球观察,其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的蔓延、森林火灾、积雪的覆盖和融化情况等。将观察到的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的专家,就可以对地质、地理、农业、生物、水文、环境污染和矿藏等进行研究和估计。航天员还拍摄了大量的地球照片,使用这些从空间拍摄的照片可以绘制新的地图和纠正老地图上的错误。 当今世界,载人航天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拿我们日常生活用品来说,很多都是载人航天技术转为民用的产物。比如:传统的手术室是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给病人做手术,21世纪最先进的手术室是机器人协助医生做手术。再如,很多心脏病人的身上都植入心脏起搏器,以便使心脏保持正常的节律。现在有一种新型起搏器,是利用航天技术研制而成的,通过双向遥测和两路卫星通信技术,使医生可以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监测,并对起搏器进行调控。 美国航空航天局要为长期在太空生活的航天员提供新鲜美味的水果,因此需解决水果的保鲜问题。航空航天局有一项研究成果,既能为长期生活在太空的航天员服务,也能为地面上的老百姓服务。使用这种水果保鲜技术,只需30秒钟就能将水果全部催熟,现在这种技术已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推广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十多亿人不能饮用到清洁卫生的水,每年有几百万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急需一种高效而又经济的水处理系统,以便向老百姓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现在有一种水处理系统,既可以在航天飞机上使用,也可以在地面使用。这种系统是上个世纪70年代研制的,80年代开始在航天飞机上使用,1993年决定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已引进了这种技术,解决了老百姓的饮用水问题。 载人航天产生了许多新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在天上使用,也可以在地上使用。为了减少飞机或航天器表面的气动阻力,必须在其表面材料上做一些浅表的罗纹。这种技术被用来制作游泳运动员穿的游泳衣,可以有效地减少液体动力阻力。1995年,穿着这种游泳衣的运动员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泛美国家运动会上夺得13枚金牌、3枚银牌和1枚铜牌的好成绩。现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航天新材料,不胜枚举。 总之,发展载人航天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威望,而且还有利于开发利用空间产业,带动科学技术特别是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的巨大实际应用潜力,不仅是美国、前苏联、西欧、日本和其他已经发展和准备发展载人航天国家的长期战略,也是我们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威望,展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的世界舞台日跃东方,叩启天穹。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和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 39年前的同一天,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同样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就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三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三年之后,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从此,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一个曾饱经沧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 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 (一) 1999年9月18日,共和国50华诞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向23位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隆重颁奖授勋。 钱学森、周光召、屠守锷……昔日风华青年,已成白发老者。王淦昌、邓稼先、姚桐斌……7位科学家永远不可能亲手捧起这枚沉甸甸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了,他们把一生献给了这波澜壮阔的事业,带着无悔与眷恋走完了生命之旅。 半个多世纪前,战火连绵。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幕;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严峻的现实迫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 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然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等条件完全具备就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描绘了一张宏伟壮丽的蓝图。 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他们中间的许多专家后来成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物理学家赵忠尧归国途中被驻日美军关进监狱,在祖国人民和世界科学家的声援下才恢复自由。他用在国外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买了一批科研器材,为中国原子能研究组装了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 作为“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物理学家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要回来时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决定以探亲名义回国,却被无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年之久…… 大江南北的人才向西北大漠汇集,奔赴这项当时高度机密的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来到通往罗布泊途中的一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两人都是为同一个任务而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那棵树却留下了一个甜蜜而辛酸的名字-——夫妻树。 刚从朝鲜战场归国的志愿军将士征尘未洗,就踏上西行的列车,在浩瀚的沙海中开辟新的战场。 “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张爱萍将军这样描写当时试验基地的生活。在位于西部高原的“两弹”研制基地,一年内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最低温度零下40摄氏度。 自然灾害带来严重的饥饿-——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浮肿病,浮肿的双腿在沙海中每移动一步,在发射架上每攀登一次,都十分困难。 1960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历史,注定了中国的尖端科技事业只能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路。 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自力更生发展原子能的决定。 “娃娃博士”邓稼先带着从各地调来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从最基础的3本书学起。1960春天,在北京北郊的灰楼里,邓稼先率领的理论设计队伍用4台手摇计算机日夜运算,装计算稿纸的麻袋堆满了房间。 为给原子弹轰爆实验提供炸药部件,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率领30多人的攻关小组,利用一台普通锅炉浇铸部件,马粪纸当作药模,一把双层结构的铝壶当作容器。为了使炸药部件密度均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手工搅拌,有毒的粉尘和蒸汽充满整个帐篷…… 创业异常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压倒会战大军。1964年的深秋时节,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的时候,面对大漠戈壁上的擎天云团,一位政治家断言,那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更像是举起的拳头,是中国人民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拳头! 就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的同时,空间技术领域的攻坚战正在打响。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仅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二)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种种原因,这个梦整整被尘封了20多年。 当世界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更加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相继出台,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 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财富。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至今,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逐步形成系列,我国空间技术开始走向产业化。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现在,我国已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等诸多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卫星通信、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行业、微电子行业以及玻璃钢行业、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说。 “两弹一星”的成功,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技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当年的毛头小伙儿,今天已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他们中,有27岁的火箭故障检测系统指挥刘烽、29岁的航天员训练负责人陈欣、32岁的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电测指挥刘秀莲、37岁的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秦文波……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载人航天的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以上。 “中国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感慨道。 1998年,在美丽的弱水河畔、当年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1999年起,这座放飞“神舟”的港湾,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 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飞船研制起步晚却出手不凡--飞船“三段一舱”的设计模式占据了高起点,并可用于未来的空间站对接。 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场经过更新与改造,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载人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 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前多达数十次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5次飞行中。“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在人们的牵挂中踏着晨光平安归来。飞天梦想成真的中国航天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远的下一步…… (三) 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5年风雨,弹指一挥间。 45载年轮,印下了中国尖端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载录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 它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它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它培养、造就、锤炼了一支能创新、能吃苦、能协作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队伍…… 45度春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如果说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的事业源泉,那么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当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程开甲在天山深处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近20年。几十年后,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 在核武器研究所工作20多年,王淦昌隐姓埋名了17年。直到那段历史的解密,人们才恍然发现,那个化名“王京”的人原来是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至今还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5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或许,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的薪水却相差好几倍。“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曾多次拒绝高薪聘请、37岁的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智说。 如果说自强、创新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基点,那么正是这个基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在奋战“两弹一星”的岁月里,创业者们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样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火箭研
-
风力发电影响农村下雨,是这样吗?有什么依据吗?2024-08-18
-
台风严重吗》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有点害怕啊。2024-08-17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什么?2024-08-17
-
污水处理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2024-08-17
-
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会影响人体吗2024-08-17
-
住宅里挖沼气坑影响风水不2024-08-17
-
煤炭泡水里,对水的影响吗?2024-08-17
-
煤炭指标化验:影响煤膨胀压力的因素有哪些2024-08-17
-
特朗普"新政"下的能源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2024-08-17
-
化粪池一米多深有影响到水井吗2024-08-17
-
客厅侧面有化粪池的对房子的风水有影响吗2024-08-17
-
煤炭行业有关的协会是什么?对具体煤炭企业影响有哪些?作用大不大? 请业内人士多多帮忙。2024-08-17
-
煤的氷份对锅炉效率的影响2024-08-17
-
影响沼气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24-08-17
-
过多的提取沼液对沼气池有什么影响?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