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河南焦作的朱姓最早源于哪里啊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4:47:10
热度:

河南焦作的朱姓最早源于哪里啊热心网友: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朱氏出源有四种说法:(一)朱氏为舜虞时贤臣朱虎后人。据有关文献载,朱虎,又名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朱氏族的酋长。

热心网友: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朱氏出源有四种说法:(一)朱氏为舜虞时贤臣朱虎后人。据有关文献载,朱虎,又名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朱氏族的酋长。他与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仲熊、叔豹、季里合为高辛氏的八个“才子”,称为“八元”。尧继帝喾为天子后,朱虎未得重用而隐逸山林。舜继承尧之位后,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复出而为重臣。据《尚书·舜典》载:舜问群臣,谁可管理山泽中的草木鸟兽?群臣都说伯益(即后来秦国嬴姓的始祖)。而伯益希望把这个职位让给元老朱虎和熊罴。舜最后决定任命伯益管理山泽中的草木鸟兽,而让朱虎和熊罴辅佐伯益也有相同记载。朱虎氏族(二)朱氏为颛琐的后人曹挟的后裔。据《姓纂》载:“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 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邹县一带)。邾国,据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郭克煜先生在《邾国历史略说》一文说:“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邾国,最初,附庸于鲁国,春秋时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后来并改称为邹。弱小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曾有过“三迁”: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后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由于邾瑕地势低洼,常受水灾侵害,又迁于峄山之阳。《左传》载有邾国迁都的原因:“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据《左传》载,“邾文公卜迁于绎”的时间是在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见《汉书·地理志》)据《楚源流史》载:楚宣王灭邾后,将邾的遺族南迁至湖北黃冈县西北十里的邾城。也有一部分子孙逃难于沛(今安徽宿县西北)仍以朱姓。(三)朱氏为宋微子启的后裔。微子名启,为帝乙之长子,商汤的第16世孙,与微仲衍和纣王为同胞兄弟。微子、箕子和比干被誉为“殷之三仁”。纣王暴虐无道,微子数谏不听,便与叔父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商议对策。比干建议,为了殷商后继有人,提出让箕子和微子出逃。微子携带祭器逃走,箕子不忍离去,佯疯而被囚,比干因直谏而被剖腹挖心。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战国周赧王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康王偃荒文明用语无道,楚、魏、韩三分其国。宋王室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姓为朱姓。(四)为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于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汉族朱姓主要为三支:一支是朱虎后裔,主要分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另一支是曹挟的后裔,发源于山东邹县一带,亡国后逐渐向山西、江、浙、皖(吴、越)迁徙。 还有一支为宋微子启的后裔,发源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战国时楚、魏、韩三分其国后,逃亡至今江苏砀山县一带,逐渐向河南、江西、两湖迁徙。战国时,魏国(今陕西省咸阳市)成为朱姓族人的一主要居住地。有名的侠士朱亥就是魏国人。朱亥(生卒年不详),以屠为业。时值,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邯郸,魏国派遣晋鄙率军救赵。晋鄙畏惧秦兵,便留军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逗留观望。魏公子无忌得侯嬴献计盗得兵符后,带侠士朱亥同行。到了魏营,晋鄙怀疑信陵君有诈,还是不肯发兵救赵。朱亥出其不意地从袖中抽出铁椎击杀晋鄙,夺得兵权,使信陵君顺利率军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著名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说:“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说的就是朱亥。如果认为朱亥只是个鲁莽的侠客那就错了,其实朱亥有勇有谋。据《东周列国志》载:赵王亲携牛酒劳军,向信陵君再拜曰:“赵国亡而复存,皆公子之力,自古贤人,未有如公子者也。"平原君负弩矢,为信陵君前驱,信陵君颇有自功之色。朱亥进曰:“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公子有德于人,公子不可不忘也。公子矫王命,夺晋鄙军以救赵,于赵虽有功,而于魏未为无罪。公子乃自以为功乎?”信陵君大惭曰:“无忌谨受教。” 西汉时,沛国是朱氏的郡望地。沛国朱氏分衍出三大支:鄢陵朱氏以朱濞为开宗始祖;朱濞随刘邦起兵反秦,成立下汗马功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二月被封为鄢陵侯(汉鄢陵侯国,今河南鄢陵县境),所以这一支朱氏被称为鄢陵朱氏。昌侯朱氏以朱濞的弟弟朱轸为开宗始祖;朱轸也是随刘邦起兵反秦的元老之一,在汉高祖五年被刘邦封为都昌侯,自此五代封侯,成为西汉时期最显贵的朱姓家族。邑侯朱氏以朱进为开宗始祖;朱进也是随刘邦起兵反秦,因战功任吕国丞相,汉高祖四年受封为中邑侯(汉中邑侯国在今河北沧县)。朱氏在沛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朱诩为西汉大司马。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26岁的汉哀帝突然病死。十分得宠于汉哀帝的董贤与妻子双双自杀,为哀帝殉情。“贤所厚沛朱诩,自劾去大司马府,买棺衣服收贤尸葬之。”因此,朱诩得罪了王莽。“王莽闻之大怒,以他罪击杀诩。”(见《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五)汉元始三年(3年),沛国朱姓逐渐渡江南下。朱诩之子朱浮(公元前6-66年),字叔元,东汉沛国萧人(今安徽萧县)。初,朱浮从刘秀为大司马主簿,后改任偏将军初从世祖为大司马主薄,迁偏将军。刘秀即位后,以御史监察州郡官员,只要有人举报,都给予处理,出现官不安其位的现象。朱浮上书奏称:陛下听信监察官员的话,……不让三府查勘核对,就无法知道所奏是否属实,处理是否得当,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刘秀把朱浮的奏疏交群臣共议,结果多数人赞同,从此吏治一清。后朱浮以破邯郸的战功升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苏城,建武二年(26年)封舞阳侯。朱浮任幽州牧时重视人才,广揽州中名流给予任用。建武七年,朱浮以国学既兴宜广开博士之选,谏止刘秀在洛阳一地选博士的做法,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渔阳太守彭宠起兵反汉。朱浮以他那犀利的言词,斐然的文采写下了《为幽州牧致彭宠书》;其中,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的警句,颇为后人传诵。但彭宠并没有听从朱浮的劝告,率军攻苏城;汲郡太守张丰也起兵反汉。朱浮兵败弃城。尚书令侯霸以“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朱俘。刘秀念及朱浮有才有功不忍加罪,把他降为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改封父城侯。建武二十年,朱浮升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二年,有人告朱浮“坐卖弄国恩”,被免职,三年后又被封为新息候。永平九年(66年),又有人无凭地告发朱浮。汉明帝大怒,将朱浮处死,但没有宣布他的罪状。朱浮的作品都见《后汉书》本传中,仅与彭龙一书,亦载于《文选》。萧县朱氏并没有因朱浮的无端屈死而败落。朱浮的儿子朱永为下邳太守。朱永的第九世孙朱尚为吏部尚书。朱尚的儿子朱质为司徒。朱质有2个儿子:长子朱禹为司隶校尉、青州刺史,受东汉的党锢之祸,株连被杀;其子孙被迫避难至丹阳(今属安徽)一带。因此,丹阳也成了朱氏的另一个重要郡望地;丹阳朱氏尊朱禹为其开基始祖。后来,朱姓与张﹑顾﹑陆姓并称江南四大姓。次子朱卓生朱翻;朱翻为陕西扶风太守。朱翻的儿子朱越为上洛太守。朱卓的后裔由于入仕原因,扩迁到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西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吴郡朱氏逐渐走向兴旺发达。吴郡朱氏的朱买臣(?-公元前115),字翁子,原是一个靠卖柴为生的穷汉,但他勤奋好学,在同乡严助的推荐下给汉武帝说《春秋》、《楚词》,后拜为中大夫。当时东越屡叛,朱买臣以为发兵可以平定;武帝遂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他与横海将军韩说共击破东越有功,徵召入京为主爵都尉。后来,朱姓成了吴郡的望族,他们以“吴郡”为堂号。东汉时,江南的会稽也是朱姓族人的一个重要聚住地,任过兰陵令、交趾太守的朱隽就是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朱隽,字公伟,东汉时期的名将,功封为都亭侯,再迁谏议大夫。东汉末年,朱隽率军讨伐黄巾战功卓著,加封为西乡侯,再迁镇贼中郎将,后历任河内太守、城门校尉、河南尹等职。董卓受诛后,朱隽被推为太师。后李撅、郭汜作乱,相互攻杀,朝廷大乱。朱隽被扣为人质,忧愤而死。朱隽的儿子朱皓也官至豫章太守。至东汉末,朱姓已形成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大望族:吴郡朱氏、沛国朱氏、南阳朱氏、平陵朱氏。魏晋时期,原居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朱姓族人逐渐向南迁移。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据《朱氏族谱》載: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朱玮任南康郡刺史﹐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传7世至朱宽,于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由南康徙居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又传12世到朱继贤,于唐代任徽州府正堂,立基婺源(今属江西)。朱继贤的第十一世孙就是著名的理学鼻祖朱熹。唐至五代十国,朱姓族人在安徽、广东、湖南、福建等地区广为传播,出现了永城朱氏、昌平朱氏这样的名门旺族。唐代,安徽毫州永城朱氏门庭显赫。据永城《朱氏家谱》载:其开基始祖为朱贤正,官至金吾卫上将军;第二世为朱学礼;第三世为朱日泰。朱日泰有4个儿子,长子朱玉渊由进士第官任四川监察御史,居河南毫州,其后裔分迁漳潭、蓝田港,沪沙、岳州、桐坪、车坝、坪头、南渡、石湖、龙须、宁川以及楚通山等地。四兄弟中数朱仁轨、朱敬则兄弟最为显赫。朱仁轨,字德容,官任太子洗马。朱仁轨承续家族考义传统,在他二弟朱敬则官居宰相后,便辞官归隐,回家奉养父母。他常教诲族中****说:“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般。”他去世后,被宰相魏知古等人私谥为“孝友先生”。朱敬则(635-709年),字少连,唐高宗时任右补厥。武则天称制后,广开密告之门,一些奸人乘机罗织诬陷,诛杀大臣。朱敬则进谏,武则天采纳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检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恒国公张易之的陷害被判处死刑,朝内的大臣都因惧怕张易之的权势而不敢谏阻,唯有朱敬则挺身而出向武则天劝阻说:“元忠对朝廷忠心耿耿,对他所加的罪名没有事实,如果杀了他,会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则天从谏,赦免了魏元忠。后来,朱敬则官至同凤阁驾台平章事,但因他的性情直爽,触犯时政,被贬为郑州刺史。朱敬则为官清廉,辞官归故里时两袖清风,景龙三年(709年)卒,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朱敬则的儿子朱光迪,为灵州别驾。朱光迪有3个儿子:长子朱守滔为济阳令,次子朱守同为当阳县令,后来朱守同与弟弟朱守合同奉礼部。朱守滔的裔孙朱穆为马步军总管,迁居金陵。唐末年,朱敬则的第七世孙户部尚书朱光启避黄巢之乱举家从河南永城迁徙入闽,居福州,为最早的一支朱姓入闽始祖。朱光启的长子朱玑在福州抗击黄巢叛军有功,被任命为古田令,后迁入莆田黄石琳井(莆田支系);南宋时,朱光启第十二世孙、宋宰相朱悼晚年隐居琅岐龙台。唐乾符年间(874-879年),“爵位近于三台”的殿中丞朱师古因避黄巢起义战乱带领四个儿子由姑苏(今苏州)迁来歙篁墩。据《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载:朱师古因躲避黄巢战乱,举家从苏州洗马桥迁徒篁墩(这时已改名为黄墩)。朱师古成了新安朱氏的开基始祖,以“河南”为堂号。朱师古的长子朱玉到歙篁墩后不久又反回金陵,居句容县朱家巷;其后裔迁居泗州。朱师古的次子朱瑰,天佑三年(905年)前后受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为新县制置(改旧县为清化镇),巡辖婺源、德兴、浮梁、祁门四县;其后裔繁衍于婺源一带,朱瑰被尊称为“茶院府君”,也就是婺源朱氏的谱祖。朱师古的第三子朱璋,也迁居婺源,事迹不详。朱师古的第四子朱革,乾符年间任宣县观察使副将,后拒黄巢于南陵,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亭英侯。朱革戎马一生,终年90多岁,居休宁首村,为歙州朱姓开基始祖。歙州朱姓也是一个大族,朱革5个儿子:朱春、朱满、朱园、朱林、朱秀分为五房。据《通志氏族略》载:“朱氏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丹徒﹑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之间。”可见,汉唐时,朱氏已遍及浙江、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地。唐末,又有两支朱敬则的后裔迁徙至福建:朱敬则第六代裔孙朱澥从河南南阳避地侯官,后迁居仙游党田;其第八代孙朱王丑迁居莆田黄石石阜。朱敬则第七代裔孙朱玖从河南固始入闽,居永泰毗坑(即永阳玉尺)。在唐末,郡雄并立的时代,朱氏族人建立了两个小王朝:即唐德宗时(780-805年),昌平人朱妣在长安建立秦国,年号训应天,后又改国号为汉,二年之国和唐末时,砀山人朱溫在汴梁创建后梁王朝;后梁历两代三王共17年。北宋初年,江西婺源朱氏始祖朱魁的后裔从婺源迁居福建侯官二坊(今福州市);北宋后期,传至第七世孙朱良从侯官迁居罗源同乐乡黄重里厚富。建炎二年(1128年),婺源朱氏朱继贤的第十世孙朱松任福建尤溪县尉,任满后寄居该县水南郑安道馆舍。建炎四年,朱熹在尤溪出生。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在他71年的生涯中,9年为官,其余时间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多达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为理学的鼻祖。据明代万历年间的木刻孤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朱熹家谱)载,该谱以茶院府君为婺源支一世祖,以八世韦斋公朱松为入闽始祖。朱熹别号紫阳,故其嫡系苗裔采用“紫阳”为堂号。朱熹之孙朱銓回还庐陵(今江西吉安)。南宋末年,朱铨的第五世孙朱章甫为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元代,朱章甫的第三子朱泗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其后裔分衍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南宋时,婺州府义乌县溪西(今义乌市佛堂镇溪西村)朱氏渐渐兴旺发达。相传溪西朱氏开基始祖为朱野塘,因避难迁居至乌伤,以做豆腐为生。朱野塘有四子十八孙。为了让子孙们能独自创业,朱野塘鼓励18个孙子处出谋生,最终繁衍形成后世所称的“朱姓十八派”。朱野塘的曾孙朱可兴,迁居溪西。至九代,溪西朱氏出了一个大才子——朱质。朱质,字仲文,少年时拜理学家吕祖谦****叶邽为师。南宋绍熙四年(1193),朱质中进士,参加殿试被钦点为榜眼,历侍左郎官、右正言、左司谏兼侍讲。宋理宗曾御赞:“卿貌而古,卿德而丰,事上抚下,以仁以忠。噫斯人也,媲美乎伊周之风。” 朱质为人刚正秉直,能文善武,力主抗金。触怒韩侂胄,补调任为掌管礼乐、陵寝诸事的副职即太常寺少卿、兼权吏部左侍郎。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和议成立,朱质反对,被撤职罢官。宝庆元年(1225年),朱质回到家乡,抑郁而终,著《易说举要》、《奏议持文杂稿》。南宋末,沛国朱氏的一支迁徙至广东。据广东台山《朱氏家谱》记载:“朱氏发源于徐州沛县。后流来州碭山。及后又流于句容。由句容流楚,一移于凤阳府;一移于福建建宁。”元兵入侵时,宋王室被逼迫南迁至江南临安(杭州),后又从临安败走广东省的新会市崖门。大批宋时臣民随之迁至广东各地。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大理寺评事朱文焕勤王护驾入粤,开基广东朱氏一族。据广东清远市上下岳《朱氏族谱》载:“(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伯颜陷临安,入寇上北狩。益王即位福州,檄诏诸路勤王。公投袂奋兴,招募义兵,亲率入口。旋护驾南来,驻跸于广州。祥兴改元,移驻崖山。公奉召督师,拒元于北江。贼众我寡,失利殉国。子继贤从征,乘夜负尸潜奔葬于清远横石里……”朱文焕的后裔流入广东台山。但是,关于朱文焕入粤也有另一种说法。据广东朱洞等地《朱氏族谱》载:“文焕公于朝廷****权臣失败,被贬岭南。迨至兰玉(人龙)、兰茂(人虎)、兰瑞(人凤),兄弟三人,兰玉居长,职司贡举,居南雄沙水村。因遭胡妃酿祸,诰行摈斥,分散连枝,徉狂就道。天启其迁,越岭而南,望古岗城而至。慎龟不协,再至长沙,犹未满怀,终至朱洞。” 约于南宋末年至元初,朱熹的第七世孙、江西芦陵参佐铨公的后裔朱章甫从江西入粤,在嘉应州以儒学立业。后其子孙经多处流徙,于清朝乾隆年间流入广东台山,分居于四九和三合两个地带。迨至咸丰六年(1856年),五邑地区爆发土客相斗,这两个地区的客家朱氏再流徙至本市东南临南海的赤溪半岛居住。(见广东赤溪《朱氏族谱》)约在元初,福建莆田县朱姓族人迁居广东。福建莆田的朱梓,字承信、号苍使,赐进士第,官任六安知事,继升潮州刺史,举家迁居潮州。朱梓年老后回归福建,病逝于莆田,葬于莆田涵江市。他立有遗诗一首:“始祖源流固始县,由来福建创莆田;有明翔集潮丰惠,昆玉鼎居长发祥。”他有3个儿子都落籍广东:长子朱仕全,号君作,居惠州海丰县(今陆河县)吉康都东坑;次子朱仕通,号君玉,居潮州潮阳县溪尾;第三子朱仕泰,号君载,居潮州惠来县巨镇。所以,广东潮(潮阳)、丰(今海丰、陆河、陆丰)、惠(惠来)三县朱氏都尊朱梓为朱姓入粤开基始祖。因此,《北溪近宗族谱序》载:“溯我朱氏之近宗族谱也,朱氏始于陆终之后,曹扶封于邾遂以为姓焉,世居邾城郡沛国,厥后居于金陵宁国府旌德县吴夏郡镇南卫太平乡紫阳冈,复迁福建之考亭爰处莆田之青草塘涵头市,其流传蕃衍远不及述念。自考亭之八传字承信公号苍使者,杰起莆田,登进士第,初授六安知事,继升潮州刺吏,公英明精监,遍阅名山大川,见此境山明水秀,仁里乡俗卜异日定有杰士沸出其间,遂以携家入粤,卜筑于斯,我朱氏之居粤始自承信也。”现广东樟林****的朱姓大都来自福建莆田;其宗祠楹联云:“系衍婺源支分莆岭,澜观粤水秀毓莲峰。” 明代,由于朱元璋登上帝位。安徽凤阳朱氏一跃成为帝王家的至尊地位。凤阳朱氏原籍于金陵句容朱家巷(即今江苏句容县境)。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人,自幼出家于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奔郭子兴反元,并娶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韩林儿诏封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同年九月,郭天叙、张天佑战死,郭子兴部将尽归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朱元璋为帝后,大封诸子为王,26个儿子中23个皇子分别封王,发派全国各地。凤阳朱氏也就四溢全国。洪武三年(1370年),祖居山西潞安府坡底村的朱姓(为朱熹后裔)迁居黄河北怀庆付河内县城南木楼村;弘治七年(1494年),其第七世祖朱设分支温县城东十二里小黄庄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洪武十一年沐英奉命征讨云贵时,有朱姓将士随同出征,其后裔留居云贵,至今已繁衍20多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南京宁国府人朱少弟调任文海冠带千户指挥使,奉令兴建广海卫城防倭。后来,朱少弟回南京,留下其子朱鹤侣承父职为世袭冠带千户指挥使。朱鹤侣举家居广东广海城的朱家巷;现乐家村,东荣里等村落的朱氏皆是朱鹤侣的后裔。从明代始,朱姓族人陆续移居台湾,进而又陆续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明永历十八年(1420年),以宁靖王朱术桂为首的大批朱氏皇族随郑成功父子入台开垦,分居于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朱一贵率领领领农民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起义军发展到30多万人,攻占全台湾。朱一贵原籍福建长泰,明亡之后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的。后清军渡海围剿下,朱一贵作战失利,被俘就义。朱一贵反清复明的事迹至今在台湾还广为流传。嘉庆十二年(1907年),泉州朱姓族人入台,初居基隆。现台湾朱姓约有12万余人,分布于台北、高雄、新竹等地。明朝灭亡后,朱姓王室后裔也纷纷逃难于海外,美国、朝鲜、南韩、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有朱姓人口逾百万人。

###

热心网友:

使劲扯!

我就姓朱的

是山西 那边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