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4:24:06
热度:

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热心网友: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

热心网友: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了解物质前一刻的运动状态,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把整个宇宙的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以后,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其中一个著名的假设就是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因此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应是力学的性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是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而获得的位置完全可以从前一个位置得出!

###

热心网友: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 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

热心网友: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

热心网友:唯物认识论的思想悖论为: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这就是“天云悖论”。而它们能举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物质”吗? 本来物质和精神就是一性的,所以一元论的“世界是物质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里的物质也必须包涵精神的范畴,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才是合理的认识。世界仍然是统一的、多彩的。 但辨证唯物论的思维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无法理解精神和所看到的“物质”的表现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又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二元论”。将精神和物质的内涵割裂,违反了世界的统一存在,导致其辨证唯物论思想的逻辑混乱和自相矛盾。 如果“世界是物质的”是哲学元的话,“物质与意识的不同”就已经不是哲学元了。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不同”的所谓“二元”就已经否认了物质的“一元性”了,辨证唯物论从这里开始就已经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了。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 我认为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都可以成立,关键是看其内涵和思想是否合理。 老子说:无中生有,太极生阴阳。如果是从无中生物质与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统一的。但以世界是物质的,又生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则二元的物质与一元的物质的内涵已经不同了,这在思维、哲学、思想和逻辑上都有问题。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统一的,但唯物论的一元和二元却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这种思想和逻辑混乱是产生悖论的原因。 辨证唯物论的逻辑悖论为:把一个早已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当作了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因此也就把它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了。他们能举出一个他们不存在于他们意识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吗?这就是“天云悖论”。 二、科学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 在以前学习唯物主义观时,认为世界在没有人存在时,还是这样的星球、山川,鸟语花香,蓝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实这已经是把人的意识和观念加进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图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图景。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客体所反射出的所有电磁波中,其相对集中的一定波长的可见电磁光波通过人的肉眼摄取、转换、传导而在大脑中反映成颜色。因此,颜色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长的光波与人的肉眼和意识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体系统与自然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颜色的美代表着人体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和谐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新的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物质能量世界。 同理,声音也如是。在表面时空中,可以说世界本没有颜色、声音,但光子和空气粒子波与人的存在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人所观察到的颜色、声音的过程和存在。构成了一个“声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对于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人们是看不见的,人的感观和意识将其反映成了“实体”,其内涵和状态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内容。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当我们挣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就应该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世界”。 这里,我已经提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概念,什么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成的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整体存在,这其中也包含了客体与人的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状态和意识建构内容,也包含了意识的主观发展过程。 如颜色,只有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人的主观也不能形成客体的颜色,而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转换,而被人的意识建构成颜色。所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和状态,是既不否认主观,又不否认客观的系统认识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分子向微观认识另外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们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状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 一个网友说道:“量子论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观测行为“干扰”了被观测对象电子的实际运动,电子运动实际上处于“量子态”(量子波),即电子运动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按照随机的“概率”运动着。在人通过感官和仪器对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那一瞬间,量子波的“波函数”塌缩了,在人的感官和仪器中“变”成了一种“实在”(某一形状的物体和电子波形)。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是因为在观测行为中,人、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意识”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须选定某一观测对象并通过眼睛、仪器和被观测对象“连接”(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人化世界”,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质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物质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统思想在认识思想和过程中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包括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认识系统,建构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思想所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客观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也如“物自体”。它永远在“人化世界”之外,不仅是构成“人化世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和“人化世界”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也使人对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种敬畏和虚心的态度,并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物质、生命和人的更真实存在的愿望和追求。 三、唯物论不应回避的认识思想局限 依照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将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物质、能量所体现出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的。 且不说人所能捕捉到的一个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经过人类的感官过虑、转换,并加入了人的意识的信息后,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因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确定性而变得不易察觉,从而使人将意识对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当作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原有信息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信息内容和组成部分。 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了唯物认识的逻辑悖论,从而发现了唯物认识思想的许多错误内容。 综合起来,由于受当时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唯物认识思想体现出的错误如下: 1、唯物论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 “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 2、唯物论将人对客体的反映当成了“镜像”的反映,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表明它们包含“建构”的反映,是不能割裂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内容。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 3、唯物论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的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4、人的认识本来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感观参与,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但唯物论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建构过程来以建构反映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事物的反映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的存在内涵;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的世界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唯物本体论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内涵。试问:人能够不依赖于人的感观参与和意识建构过程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本体世界吗?唯物论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是能割裂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纯粹客观的事物吗? 所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错误的认识思想必然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这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很贫乏。 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 四、辨证唯物论的影响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而真正“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哲学上也可以称为“无”,或康德所描述的“物自体”,它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的认识条件和认识过程,而被人认识为一个杯子、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一团电子云团、一团粒子团、一团量子团……等等,这些存在现象都与人的认识过程不可分割,体现着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局限,而这种认识局限正是人的认识能不断进步的前提之一。然而,而辨证唯物主义将这些认识内涵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事物的存在内涵时,这个所谓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唯物主义思想中自然是无法改变的、不能否定的,因而就制约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认识、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本身(其实是人所认识的物质的表现现象)的局限性。当你要去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的现象内容时,就会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纯粹客观的存在”思想相冲突,就会陷入否定“纯粹客观的存在”的思想和逻辑悖论中。 而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根本就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却将他们所认识反映到的事物内容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内涵。如此错误的认识思想实实在在地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 所以在辨证唯物论思想重的地方,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成果都很贫乏。当别人搞出了什么创新,才能认识到这个创新是“客观的”,才去模仿,去填补空白。所以成为一种“填补空白”的文化,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发展,其根源在于辨证唯物论的错误思想的制约。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在这个时期,从神学解放出来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进行着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学以及为它服务的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上半期,R.笛卡尔根据力学的成就,建立了一个机械的宇宙演化模型,并对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解释。17世纪下半期,I.牛顿在J.开普勒和G.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而且能算出天体的轨道,并确定地预言其运动。于是,古典力学就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同时也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的物理学出发,应用当时发达的力学成就,贯彻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对神学自然观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与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不同,肯定物质自身能够运动并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但却进一步发挥了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按照这种决定论,自然界被看作是一个不间断的因果链条,原因和结果具有严格确定的、不可移易的必然联系,认为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的。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拉普拉斯决定论。P.-S.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不但偶然性并未从必然性中得到说明,反而使必然性成了纯粹偶然的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以及热力学统计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真正勾画出了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

###

热心网友:唯物论难以超越的认识思想悖论:“天云悖论” 一、辨证唯物认识论的思想悖论为: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这就是“天云悖论”。而它们能举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物质”吗? 本来物质和精神就是一性的,所以一元论的“世界是物质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里的物质也必须包涵精神的范畴,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才是合理的认识。世界仍然是统一的、多彩的。 但辨证唯物论的思维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无法理解精神和所看到的“物质”的表现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又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二元论”。将精神和物质的内涵割裂,违反了世界的统一存在,导致其辨证唯物论思想的逻辑混乱和自相矛盾。 如果“世界是物质的”是哲学元的话,“物质与意识的不同”就已经不是哲学元了。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不同”的所谓“二元”就已经否认了物质的“一元性”了,辨证唯物论从这里开始就已经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了。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 我认为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都可以成立,关键是看其内涵和思想是否合理。 老子说:无中生有,太极生阴阳。如果是从无中生物质与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统一的。但以世界是物质的,又生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则二元的物质与一元的物质的内涵已经不同了,这在思维、哲学、思想和逻辑上都有问题。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统一的,但唯物论的一元和二元却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这种思想和逻辑混乱是产生悖论的原因。 辨证唯物论的逻辑悖论为:把一个早已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当作了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因此也就把它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了。他们能举出一个他们不存在于他们意识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吗?这就是“天云悖论”。 二、科学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 在以前学习唯物主义观时,认为世界在没有人存在时,还是这样的星球、山川,鸟语花香,蓝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实这已经是把人的意识和观念加进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图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图景。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客体所反射出的所有电磁波中,其相对集中的一定波长的可见电磁光波通过人的肉眼摄取、转换、传导而在大脑中反映成颜色。因此,颜色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长的光波与人的肉眼和意识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体系统与自然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颜色的美代表着人体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和谐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新的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物质能量世界。 同理,声音也如是。在表面时空中,可以说世界本没有颜色、声音,但光子和空气粒子波与人的存在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人所观察到的颜色、声音的过程和存在。构成了一个“声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对于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人们是看不见的,人的感观和意识将其反映成了“实体”,其内涵和状态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内容。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当我们挣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就应该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世界”。 这里,我已经提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概念,什么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成的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整体存在,这其中也包含了客体与人的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状态和意识建构内容,也包含了意识的主观发展过程。 如颜色,只有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人的主观也不能形成客体的颜色,而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转换,而被人的意识建构成颜色。所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和状态,是既不否认主观,又不否认客观的系统认识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分子向微观认识另外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们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状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 一个网友说道:“量子论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观测行为“干扰”了被观测对象电子的实际运动,电子运动实际上处于“量子态”(量子波),即电子运动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按照随机的“概率”运动着。在人通过感官和仪器对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那一瞬间,量子波的“波函数”塌缩了,在人的感官和仪器中“变”成了一种“实在”(某一形状的物体和电子波形)。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是因为在观测行为中,人、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意识”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须选定某一观测对象并通过眼睛、仪器和被观测对象“连接”(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人化世界”,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质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物质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统思想在认识思想和过程中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包括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认识系统,建构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思想所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客观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也如“物自体”。它永远在“人化世界”之外,不仅是构成“人化世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和“人化世界”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也使人对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种敬畏和虚心的态度,并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物质、生命和人的更真实存在的愿望和追求。 三、唯物论不应回避的认识思想局限 依照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将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物质、能量所体现出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的。 且不说人所能捕捉到的一个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经过人类的感官过虑、转换,并加入了人的意识的信息后,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因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确定性而变得不易察觉,从而使人将意识对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当作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原有信息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信息内容和组成部分。 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了唯物认识的逻辑悖论,从而发现了唯物认识思想的许多错误内容。 综合起来,由于受当时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唯物认识思想体现出的错误如下: 1、唯物论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 “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 2、唯物论将人对客体的反映当成了“镜像”的反映,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表明它们包含“建构”的反映,是不能割裂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内容。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 3、唯物论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的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4、人的认识本来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感观参与,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但唯物论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建构过程来以建构反映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事物的反映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的存在内涵;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的世界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唯物本体论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内涵。试问:人能够不依赖于人的感观参与和意识建构过程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本体世界吗?唯物论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是能割裂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纯粹客观的事物吗? 所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错误的认识思想必然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这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很贫乏。 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 四、辨证唯物论的影响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而真正“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哲学上也可以称为“无”,或康德所描述的“物自体”,它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的认识条件和认识过程,而被人认识为一个杯子、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一团电子云团、一团粒子团、一团量子团……等等,这些存在现象都与人的认识过程不可分割,体现着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局限,而这种认识局限正是人的认识能不断进步的前提之一。然而,而辨证唯物主义将这些认识内涵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事物的存在内涵时,这个所谓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唯物主义思想中自然是无法改变的、不能否定的,因而就制约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认识、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本身(其实是人所认识的物质的表现现象)的局限性。当你要去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的现象内容时,就会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纯粹客观的存在”思想相冲突,就会陷入否定“纯粹客观的存在”的思想和逻辑悖论中。 而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根本就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却将他们所认识反映到的事物内容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内涵。如此错误的认识思想实实在在地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 所以在辨证唯物论思想重的地方,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成果都很贫乏。当别人搞出了什么创新,才能认识到这个创新是“客观的”,才去模仿,去填补空白。所以成为一种“填补空白”的文化,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发展,其根源在于辨证唯物论的错误思想的制约。

###

热心网友: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