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基因工程的不利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53:33
热度:

基因工程的不利热心网友:基因工程危害及其具体实例 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目前仍没有科学性共识。尽管如此,基因工程农作物已被大规模投放,生物医学应用也日益增加。转基因生物还被投入工

热心网友:基因工程危害及其具体实例 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目前仍没有科学性共识。尽管如此,基因工程农作物已被大规模投放,生物医学应用也日益增加。转基因生物还被投入工业使用和环境恢复,而公众对此却知之甚少。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存在生态、健康危害和风险,对农民也有不利影响。 基因工程细菌影响土壤生物,导致植物死亡 1999出版的研究资料例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将如何导致广泛的生态破环。 当把克氏杆菌的基因工程菌株与砂土和小麦作物加入微观体中时,喂食线虫类生物的细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导致植物死亡。而加入亲本非基因工程菌株时,仅有喂食线虫类生物的细菌数量增加,而植物不会死亡。没有植物而将任何一种菌株引入土壤都不会改变线虫类群落。 克氏杆菌是一种能使乳糖发酵的常见土壤细菌。基因工程细菌被制造用来在发酵桶中产生使农业废物转换为乙醇的增强乙醇浓缩物。发酵残留物,包括基因工程细菌亦可于土壤改良。 研究证明,一些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基因工程细菌在某些条件下可长期存活,时间之长足以刺激土壤生物产生变化,影响植物生长和营养循环进程。虽然目前仍不清楚此类就地观测的程度,但是基因工程细菌引起植物死亡的发现也说明如果使用此种土壤改良有杀伤农作物的可能。 致命基因工程鼠痘病毒偶然产生 澳大利亚研究员在研发对相对无害的鼠痘病毒基因工程时竟意外制创造出可彻底消灭老鼠的杀手病毒。 研究员们将白细胞间介素4的基因(在身体中自然产生)插入到一种鼠痘病毒中以促进抗体的产生,并创造出用于控制鼠害的鼠类避妊疫苗。非常意外的是,插入的基因完全抑制了老鼠的免疫系统。鼠痘病毒通常仅导致轻微的症状,但加入IL-4基因后,该病毒9天内使所有动物致死。更糟的是,此种基因工程病毒对接种疫苗有着异乎寻常的抵抗力。 经改良的鼠痘病毒虽然对人类无影响,但却与天花关系十分密切,让人担心基因工程将会被用于生物战。一名研究员在谈及他们决定出版研究成果的原因时曾说:" 我们想警告普通民众,现在有了这种有潜在危险的技术","我们还想让科学界明白,必须小心行事,制造高危致命生物并不是太困难。" 杀虫剂使用的增加大部分是由于HT作物,尤其是HT大豆使用的杀虫剂增加,这一点可追朔到对HT作物的严重依赖性以及杂草管理的单一除草剂(草甘磷)使用。这已导致转移到更加难以控制的杂草,而某些杂草中还出现了遗传抗性,迫使许多农民在基因工程作物上喷洒更多的除草剂以对杂草适当进行控制。HT大豆中的抗草甘膦杉叶藻(marestail)于2000年在美国首次出现,在HT棉花中也已鉴别出此种物质[27]。 其它研究显示,基因工程农作物本身也会对其使用的除草剂产生抗性,引发严重的自身自长作物问题(同一块地里早先种植的作物种子发芽的植物后来变成杂草)并迫使进一步使用除草剂。加拿大科学家证实了抗多种除草剂之基因工程油菜的迅速演化,此种作物因花粉长距离传播而融合了不同公司研制的单价抗除草剂特性 。 此外,科学家还在2002年确认了转基因可从Bt向日葵移动到附近的野生向日葵,使杂化物更强、对化学药品更具抗性,因为较之无基因控制的情况,杂化物多了50%的种子,且种子健康,甚至在干旱条件下也如此。 北卡罗莱那州大学的研究显示,Bt油菜与相关杂草、鸟食草之间的交叉物可产生抗虫性杂合物,使杂草控制更困难。 所有这些事件使预防方法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变得突出。预防原则在《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议》这一主要管理转基因微生物的国际法律中已得到重申。尤其是第 10(6)条声称,如果缺乏科学定论,缔约方可限制或禁止转基因生物的进口,以避免或使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英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甚至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英国政府近年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研究者们担心,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这种研究结果,一向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当然不愿接受,但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科学研究出来的结果。而早在2003年,就有研究项目曾研究了春油菜和甜菜,并证明了转基因作物会减少野草数量、破坏生态平衡。 “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是否可以作为证据? 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然而,正当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忙着扩大转基因作物的成果时,一些转基因的反对派们却不时地找出转基因的种种弊端,这就是“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英国的一位研究人员公布他在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说:用含有转基因的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实验结果立即引起轰动。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人的震惊。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马铃薯事件”爆发后不久,英国皇家学会在专门对此组织的评审中,却对这项实验指出6条缺陷:不能确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土豆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试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缺乏统计学意义;试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试验结果无一致性等。但是,英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纷纷表示怀疑,欧洲有关政府也抱着审慎的态度,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验证。 针对“BT基因玉米事件”,转基因食品的支持派则指出,农业生产本身是一种有损环境的活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损害不会比传统农业更大。植物自身具备了抗虫能力,农民可以减少喷洒杀虫剂,对环境和生物保护是有利的。 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冲击自然界生态系统? 据德国之声广播有限公司报道,农作物在获得新的基因后,其生存竞争力将被提升。如果在长势、越冬能力和种子产量等方面比非转基因植株强许多。不过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有些转基因作物会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从而将自身的基因转入野生种。如果所转基因是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就会使野生杂草获得抗性,增加了杂草控制的难度,特别是多个抗除草剂基因同时转入一个野生种时,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就可能出现人们所熟知的抗数种除草剂的“超级杂草”。 在动物方面,转基因的生物经过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比如,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生态学研究专家很担心,因为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由此,生态的自然规律被搅乱,生态平衡被打破。 基因污染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地球现存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估计有1000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依赖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才能得以保证。单一化物种是很脆弱的,在19世纪时人类就有这方面的教训。 当时,爱尔兰人的主食是马铃薯,但他们都种植同一种马铃薯,结果一场病害造成了马铃薯大面积减产,随后爱尔兰爆发饥荒,饿死了100多万人;同样的病害也袭击了南美地区,可那里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多达46个,因此只有少数品种遭受到病害,多样化品种保护了这个地区的人免受饥荒的袭击。 2001年11月,科学家及墨西哥政府发现了该国300多种野生玉米受到基因污染。要知道,墨西哥不仅是玉米的发源地,而且是玉米品种集中的地区。可基因污染一旦破坏了当地玉米的多样性,就会使人类粮食的安全受到威胁。因为,人类千百年以来就是利用多样的野生品种来培育新的品种,以对抗新虫害、病害,并适应大自然不断变化的气候和环境。 2002年12月,美国农业部宣布已经对生长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大面积大豆进行隔离,因为这批食用大豆被含有药物成分的转基因玉米所污染,其后果可能导致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下不适合的“药物”。此后,《华盛顿邮报》又披露,同一家公司在爱荷华的药用玉米被怀疑通过花粉传播污染了附近的玉米,155亩地所产的玉米因此被美国农业部销毁。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基因污染之所以非常特殊,非常危险,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