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求制作水法宣传窗的资料·!!!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51:24
热度:

求制作水法宣传窗的资料·!!!热心网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离开了这个背景,事物的演变会发生很大变化,“水资源价值论”也不例外。本章在科学地界定水资源内涵

热心网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离开了这个背景,事物的演变会发生很大变化,“水资源价值论”也不例外。本章在科学地界定水资源内涵基础上,概略地介绍了世界水资源状况,概述了我国的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并对其进行了简评,最后围绕着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水资源经济管理中的水资源市场展开论述,为水资源价值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水资源内涵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近20年来,“水资源”名词在我国广泛流行,但对其内涵,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公认的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理解有差异,甚至相反;(2)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3)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质两方面,这两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影响下是可变的;(4)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水资源利用效率,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5)这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它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等等,并且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相结合。 在国外,较早采用“水资源”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894年,该局设立了水资源处(陈家琦,1994),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对地表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观测。1963年,英国通过了水资源法,在该法中将水资源定义为“具有足够数量的可用水源”。1965年,美国通过了水资源规划法案,同时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资源理事会),此时水资源具有浓厚的行业内涵。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此定义被广泛引用,这与英国大百科全书权威性有很大关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水资源应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科学体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解决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显的一例。长期以来,水利界人士一直认为水利就是兴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国家文字中,暂时还找不到与我国“水利”一词完全相对应的较贴切的译文。因此,我国水利与水资源两词并行,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具有“水利”的意义(陈家琦,1994)。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但在不同卷册中对水资源给予了不同解释。如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质)、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叶永毅,1987)”;在水利卷中,水资源则被定义为“自然界各种形态(气态、固态或液态)的天然水,并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作为供评价的水资源(陈志恺,1992)”。为了对水资源的内涵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尽可能达到统一,1991年《水科学进展》杂志社邀请一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笔谈,它们的主要观点是: (1)降水是大陆上一切水分的来源,但它只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资源。在降水中可以转变为水资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门所计算河川径流是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扣除重复计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发量;d区域间径流交换量(张家诚)。 (2)从自然资源概念出发,水资源可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天然水源,广义水资源应为一切可被人类利用的天然水,狭义的水资源是指被人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刘昌明)。 (3)水资源是指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淡水水源,它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数量为扣除降水期蒸发的总降水量(曲耀光)。 (4)水资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此称为狭义水资源;广义水资源还包括航运用水、能源用水、渔业用水以及工矿水资源与热水资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价值,包括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属于水资源范畴(陈梦熊)。 (5)不能笼统地称“四水”为水资源,只有那些具有稳定径流量、可供利用的相应数量的水定义为水资源(施德鸿)。 (6)“水”和“水资源”在涵义上是有区别的,水资源主要指与人类社会用水密切相关而又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贺伟程)。 (7)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应当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着社会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这个水量有可靠的来源,其来源可通过水循环不断得到更新或补充;c这个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这个水量及其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陈家琦)。 从上述众多的水资源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水资源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并且出现了从非常广泛外延向逐渐明确内涵的方向演变的趋势。由于其出发点不同,相对于特定的研究学科领域而言,它们都具有合理的因素。从各个有关水资源学科出发,水资源涵义非常明确,研究对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系统地认识水资源,水资源定义又很模糊,让人感到五花八门,难以掌握。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上述各种水资源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的形态、利用、水量等展开论述,很少涉及水资源的质即水质,然而,水质对于水资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虑水质而研究水资源,必将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失误。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水资源出现了短缺,所谓短缺是指相对水资源需求而言,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导致生产开工不足,饮用发生危机,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逐渐显现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优先发展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趋势;(2)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们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资源功能下降,使本来就具有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恶化的世界性难题,污水处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尽可能将其对环境所形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样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只有这样,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环境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经济属性。世界银行负责环境持续发展的副总裁伊斯梅尔·塞诺丁说:对世界上正耗尽的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有一个全球性政策,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资源(伊斯梅尔,1994)。 基于上述理由,作者给水资源重新进行了界定,认为:水资源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姜文来等,1995a)。 细加分析此定义,我们会发现它有三个显著的特征:(1)将经济、技术因素隐含在水资源中,强调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水资源量具有相对的动态性。一些暂时无法利用的水,如南极的冰山,尽管暂时对国民经济没有影响,但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开发利用时,它就是水资源,水资源量含有一定的经济技术水量。(2)将失去使用价值的污水划归到水资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资源概念中,污水没有相应的地位,很少论及。世界各国每年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每年因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约400亿元。污水也是待开发利用的资源,目前正在兴起的污水资源化技术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环境带来了佳音,如果在理论上不给它相应的地位,这是很不符合现实要求的;(3)明确强调水资源是环境资源,因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限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研究水资源时,立足于水量、水质兼顾,避免两者的分离出现偏差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否则,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在实践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章以下几节中所提到的水资源,并非是作者所定义的“水资源”,它是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这主要是由于数据来源所造成的。 第二节 世界水资源概况一、 世界水资源概况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尚未定论。水是地球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它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观点逐渐被理论界和决策层所接受。水能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等三种基本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分布极其广泛。表1-2-1是地球水圈赋存于各种介质中的水分布情况。 所谓的水圈是由地球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组成的圈层,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跃的圈层。在水圈内,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动植物体内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水,还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态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南北极和陆地的高山上。从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极其丰富的,其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立方公里,但我们必须注意到,水圈内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大部分水储存在于低洼的海洋中,占96.54%,而且97.47%(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68.70%)和地下(占30.36%)之中。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1%,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的,但适合饮用的淡水水源则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存在着明显的水文循环现象。根据循环的实际,水文循环可以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环就是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的相互转化,如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转化为大气水,大气水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表面,最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小循环就是上述三种介质中任意两种之间的水相互移动,如陆地中的水,通过植物蒸腾的形式进入大气,然后又回到陆地的过程。值得说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环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时间较长,有的更新时间极短,表1-2-2是各类淡水水体的更新时间。 表1-2-3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进行不断地循环,径流与蒸发的代数和等于降水量,从全球角度来看,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如果细加分析,它暗含了这样一个真理:地球上的水数量基本上是恒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客观存在,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不要超过其限度,因此,我们应该必须十分珍惜这种宝贵的资源。二、 世界水资源供需简要分析 世界水资源供需状况并不乐观。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Devetopment Support and Managment)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包括吉布提等100多个国家)、水资源脆弱国(包括美国等17个国家)、水资源紧缺国(包括摩洛哥等17个国家)、水资源贫乏国(包括阿尔及利亚等19个国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种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达尔马提尼亚沿岸、希腊、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叙利亚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带、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国西南部、中国。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初,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和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加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净化后的水,否则,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总之,水危机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一、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一) 水资源数量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按149个国家统计,统一采用联合国1990年人口统计结果),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表1-3-1是我国水资源总量统计结果。表1-3-1表明,我国各流域由于面积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水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全国年降水总量为61 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即河川径流量)为127 115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实际上,只单独考虑水资源量的多少并没有什么意义,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条件相结合,必须与水资源的质量结合起来,才具有其社会意义。(二) 水资源质量 水资源是水资源量与水质的高度统一,在一特定的区域内,可用水资源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水资源数量,而且取决于水资源质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功能,决定着水资源用途,例如,优质矿泉水,具有良好的水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较高价值,与此相反,严重污染的污水不仅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而且能够给人带来各种危害(破坏景观、影响健康、带来各种经济损失等)。因此,在研究水资源时,水质是非常重要的,是决不能忽略的,只考虑水量或者水质的作法都是不科学的,必须予以纠正。1. 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引起政府和更多民众关注环境,我国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均发表《中国环境公报》,其中水环境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公布,表1-3-2是我国地表水污染状况。表1-3-2是根据全国2 222个监测站监测结果统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存在着差异,如果以污染程度大小进行排序,其结果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综合考虑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只占32.2%(河段统计),符合Ⅲ类标准的占28.9%,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38.9%,如果将Ⅲ类标准也作为污染统计,则我国河流长度有67.8%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可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2. 地下水资源质量 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金传良等,1996)。 具体而言,根据北方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1 99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69个城市中,Ⅰ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Ⅵ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至于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2 01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监测资料表明,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仅有443眼,占评价总数的22.0%,符合Ⅳ和Ⅵ类水质标准有880和629眼,分别占评价总井数的43.7%和34.3%,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总井数中,仅有328眼井水质符合生活标准,只占评价总数的31.2%,另外2/3以上到监测的井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卫生标准。 总之,我国水环境总的态势是局部有所好转,整体持续恶化,形势十分严峻,前景令人担忧。二、 我国水资源简评 (一) 水资源人均量低,分布极不均衡 我国河川径流量27 115亿立方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表1-3-3)。从表1-3-3可以看出,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比较,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窥测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应该特别强调,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水资源丰富程度出现显著的差别(表1-3-4)。表1-3-4表明,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6.5%、36%和54.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亩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2.3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面积为全国的18.7%(相当于南方的一半),水资源总量却只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占全国的45.2%,人口占全国的38.4%,水资源总量更少,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水成为经济和政治的热门话题。 (二)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绕,水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量越来越多,缺水地区迅速由点到面,几乎成为全国性问题,并且此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缺水量358亿立方米(P=75%),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工业及城镇缺水58亿立方米。据预测,2000年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表1-3-5)。 2 表中数据的保证率P=75%,单位为亿立方米; 3 供水量包括新增水量。 从表1-3-5可以看出,到2000年,全国需水量为7 096.19亿立方米,相应的供水量为6 6677.97亿立方米,缺水量为418.22亿立方米,缺水遍及各个流域,其中黄淮海辽流域缺水比较严重,占缺水量的63.9%,特别是海河流域缺水量最大,高达123.29亿立方米,形势非常严峻。值得说明的是,这组数据预测年代比较早,在预测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偏低,如果考虑现在的发展格局,这组数据显然偏低,尽管如此,它足以说明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程度。最近,有关专家充分地考虑了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目标因素,对全国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了概算,结果表明,到2000年,全国总需水量6000亿立方米,相应的供水能力为5222亿立方米,总缺水量778亿立方米,它表明水资源供需前景比以前预料严重得多。 进入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 200~6500亿立方米,相应的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近1000亿立方米,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10000亿立方米,全国将缺水4000~4500亿立方米,到2050年全国将缺水6000~7000亿立方米。值得说明的是,在1949~1994的46年间,我国的供水量仅增加4000亿立方米,在此期间水资源开采利用较容易,难度较小,如果在今后30余年水资源供水量增加4000~4500亿立方米(或者50多年增加6000~7000亿立方米),完成这项任务非常艰巨。 水资源危机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采力度,水资源过渡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如1995年松海黄淮等片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达98%,此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其次,水资源短缺将威胁粮食安全。粮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充足的粮食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首要标志之一。粮食的生产依赖水资源的供给,随着水危机的不断加剧确,城市、工业与农业争水日益突出,例如,华北地区四省市1993年与1980年相比,在总取水量减少27亿立方米条件下,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了3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减少60亿立方米,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特别指出,现在农业水资源减少并没有绝对影响粮食生产,是因为农业节水还有相当的潜力,当潜力发挥待尽时,影响会非常显著)。第三,国民经济损失不断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依赖水资源程度越来越大,水资源危机势必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并且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损失不断加大,仅从现状来看,全国城市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仅胜利油田1995年因黄河断流减产30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现实,水资源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将威胁中华民族的腾飞,前景十分令人忧虑! 第四节 水资源市场水资源管理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水资源管理通常是指水资源开发中所采取的实际步骤和办法,广义的水资源管理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机构的设置和完善、有关的法规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和执行、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的计划安排协调和分配、水资源开发的实施运营和维护、经济和资金(包括投资、效益、水费等)、技术咨询和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其中水资源经济管理占有重要地位,本节着重探讨水资源经济管理的基础—水资源市场。一、 建立水资源市场的必要性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水资源市场的建立提供了背景 我国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水资源如何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得到最优配置并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法律规定,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仅从法律条文来看,水资源具有明确的所有权,但从实践上看,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水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的分离,导致了水资源产权模糊。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具有根本的影响,它是影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水资源产权制度完善与改革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需要完善水资源产权,水资源产权交易又离不开水资源市场。2. 建立水资源市场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指导性文件,突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思想,其中明确指出: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我们的目标是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经济原则,以促进采取有益于环境方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