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国的能源工业概况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34:23
热度:

中国的能源工业概况热心网友:既然你不想要一大堆的,那就分条列出了,想要哪方面的信息再问我吧!能源工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煤炭工业 (一)煤炭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总量丰

热心网友:既然你不想要一大堆的,那就分条列出了,想要哪方面的信息再问我吧!能源工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煤炭工业 (一)煤炭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总量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 2.煤炭品种齐全但地区分布不平衡 3.不同品种的煤质差异较大 4.煤炭赋存条件多数较好,局部较差。 (二)主要产煤区及煤炭基地 1.山西产煤区 2.河北(包括北京)产煤区 3.陕蒙产煤区 4.东北产煤区 5.华东产煤区 6.中南产煤区 7.西南产煤区 8.西北产煤区 二、石油与天然气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基本情况 1.油、气远景资源量很大 2.油气资源分布较普遍,已发现油气田相对集中。 3.油气资源的质量特点与赋存条件 (二)主要油气生产基地 1.松辽石油基地 2.华北石油基地 3.新疆石油基地 4.陕甘青石油天然气基地 5.四川天然气基地 6.海上油气基地 (三)石油加工工业的布局 全国炼油基地布局大体组成为以下八个: (1)辽中南基地:包括抚顺三个厂、大连、锦州、锦西、鞍山、辽阳、盘锦等大型厂,是我国最大的炼油基地,成品油大量运往关内。除辽阳外全为燃料型炼油厂,近年抚顺已逐步向综合方向发展。 (2)黑吉基地:包括大庆、哈尔滨、吉化、林源等十多个厂。大庆石化公司从原来炼油厂发展的燃料-化工型联合企业,原油加工能力达600万吨,除生产大量成品油外,并为乙烯装置提供原料。 (3)京津冀基地:主要有燕山石化公司、天津石化公司、大港炼油厂以及石家庄和沧州的炼油厂。其中燕山石化不仅炼油规模很大,而且二次加工能力强,油品、化工产品100多种。基地内各厂对促进本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支柱作用。 (4)山东基地:包括齐鲁石化公司的两座炼油厂和济南、青岛两个厂。前者分别炼制一般胜利原油与孤岛高硫原油,同时向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供应裂解原料,按年处理原油数量及有机化学产品规模,齐鲁石化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之一。 (5)华东基地:指沪、苏、浙范围内的上海石化、高桥石化、金陵石化、扬子石化、镇海炼化等公司的大型炼油厂以及其它一些小炼油厂。 该地区交通方便,油品及化工原料消费集中,因此部署较多的石油化工企业确属必要。 (6)长江中游基地:包括沿江布局的安庆、九江、武汉、长岭、荆门等炼油厂,加工由管线和油轮运入的大庆石油、胜利石油以及江汉原油。产品就近供应长江中游各省区。 (7)华南基地:主要包括茂名石化公司和广州石化总厂及福建炼油厂。前者在过去炼页岩油的基础上经多次改扩建,已成为华南最大的石化联合企业,主要生产各种燃料油、润滑油供应两广及香港。 (8)西北基地:主要包括甘、青、新等省区的兰州、乌鲁木齐、独山子、玉门、冷湖等大中型炼油厂以及其它几个小炼油厂。产品供西北各省区及西藏。 此外还有一些分散的炼油厂,除了洛阳石化总厂规模较大外,其它均系小型厂。三、电力工业 电力是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成的优质二次能源,并可方便地转化为机械能、热能、磁能、光能、化学能,从而是现代化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把电力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从中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水电资源丰富而当前开发程度很低,以及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基本情况出发,今后二三十年内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应是继续着重发展火电,同时大力发展水电,并积极发展核电。 1.火电厂的布局 2.水电站的布局 3. 核电站的布局 (二)电网的现状与发展格局 1.区域电源构成现状及供应规模 全国有5个跨省区电网:华东、华北、华中、华北、西北,除西北网外,其它各网装机均超过2500万千瓦;另有8个装机在200~2000万千瓦的省区电网:山东、广东、四川、福建、云南、广西、贵州及新疆,其中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省联营电网已初步形成。大电网的供电范围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2.电网的发展远景 综上所述,本世纪90年代后期,六个跨省电网和几个省区电网都主要是增强本身规模与内部网架,逐步完善500千伏及330千伏主架;同时到2000年左右各大电网间开始以不同方式联接。从地域和能源供应角度看,山东电网宜与华北网联接,福建将与华东或南方联营电网联接。

###

热心网友:能源发展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

热心网友:所谓能源工业,我个人认为有三大块组成:1,石油,2,矿产,3,电力。至于分类概述,太多,你自己可以看看这三个方面的百度词条,我也就不复制黏贴了,也没技术含量。

###

热心网友: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日趋重要。因其不仅和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关系到一国的国家安全、环境状况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2003年耗能达167,800万吨标准煤当量)。中国经济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变。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因素在世界能源领域的份量越来越重。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BP),2003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比2002年增长13.8%,占世界消耗量的12.1%。经分析过去15年我国的统计数据,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增率平均为4.093%,其中,2002年达9.86%、2003年达13.2%。然而,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依然是偏低的,2003年为0.912 TOE (油当量吨),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9%。然而,美国该指标为7.844 TOE。总之,我国能源消耗正经历一个稳步增长的过程。这一趋势主要受我国的资源秉赋、发展阶段和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主导地位。过去15年中,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变动较大。 1990年煤炭消耗量占76.2%,而2003年为67.1%。与煤炭相反,石油耗量从1990年的16.6%增长到2003年的22.7%。在能源消费的7个部门中,工业消费占第一位。工业消费平均占70.7%,平均年增速为2.06%。占第二位的是居民消费,约11.7%。占第三位的是交通消费,约 6.1%。农业、商业、建筑及其它耗能相对较少。在工业能耗中,制造业占79.1%,电力、煤气和水供应业占10.5%,采掘业占10.3%。因此,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对总体能源消费起着主导作用。同时,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弹性在逐步降低,显示出明显的能源节约趋势,但能源消费弹性在2002 年后有明显升高。 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的重点放在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效率和子行业能耗差异上。按国家产业分类标准目录,36个三位数工业产业被纳入研究范围。考虑了从1996-2002年的板块数据。引入了一个能源消耗对数转换模型,力图建立起能源消耗、经济增长、能源价格、产出结构、工业行业就业和行业内公司数目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估算和检验方法上,分别考虑了行业效应和时间效应,经一般模型和霍斯曼检验,我国工业行业在研究的时间间隔内,能源消耗是一个固定效应过程,而不是随机过程。并且,只有行业效应是统计显著的。分析中发现了因变量的一阶自相关,并用了通用最小二乘法作为估计工具。分析显示: A)在1994-2002年间,在我国36个工业行业中,能源消费的主要贡献者是重工业、化学工业和发电业等十个行业,证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经历重化工、高耗能阶段。 B)从能源消耗增量看,电子和通讯装备业的能耗增长达到两位数,位于第一,反映了我国信息化的加速趋势和对优质能源的快速需求。位于第二的是石油和天然气提取业。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和天然气提取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熔炼和延展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等行业,既是耗能大户又是增长较快者。 C)在36个行业中,工业增加值位于前10位的10个行业,在研究的时间间隔内,合计占全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平均为59%。这10个主导产业中,有5个行业是能耗大户,3个是能耗快速增长户。反映了我国工业主导产业的高耗能和能源依赖趋势。 D)根据回归结果,对整个工业行业来说,能源消耗与工业增加值(经济增长因素)、劳动力数量(互补因素而非替代因素)、工业增加值份额(产出结构因素)在统计上呈显著正相关。然而,能源消耗与能源价格指数、行业内公司数量份额在统计上呈显著无关。 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耗增加相随、能耗和工业行业就业增加相伴的现实;以及能源价格杠杆并未对能源消费发生作用,即,反映出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市场, 由于过度管制而失灵的现实。实证分析显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和推进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十分迫切。 E)分析结果也显示,我国整个工业行业一次能源利用在1995-2002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效率提高趋势,年均技术效率增长达到0.57%。然而,能源消耗的子行业异方差偏离值显示,能耗大户基本上也是能源利用低技术效率户。这些行业主要是(按无效率从高到低排列):有色金属熔炼和延展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工原材料和化工产品业、非金属矿产品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熔炼和延展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纤业、石油和天然气提取业、造纸和纸产品业等。这10个行业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无效率达到年平均1.16%。因此,这些行业应是节能的重点行业,在能源利用技术创新、采取节约能源管理措施等方面迫切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

热心网友:一、能源发展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二、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坚持节约优先。 ——立足国内。 ——多元发展。 ——依靠科技。 ——保护环境。 ——加强国际互利合作。 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全面推进能源节约中国全面落实能源节约的措施是: ——推进结构调整。 ——加强工业节能。 ——实施节能工程。 ——加强管理节能。 ——倡导社会节能。四、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中国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的措施是: ——有序发展煤炭 ——积极发展电力。 ——加快发展油气。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五、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 ——推进关键技术创新。 ——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加强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六、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积极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严格能源项目的环境管理。七、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能源立法。 ——强化安全生产。 ——完善应急体系。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八、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对外合作。 ——鼓励外商投资勘探开发非常规能源资源。 ——鼓励外商投资和经营电站等能源设施。 ——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加强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 ——形成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 ——维护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

###

热心网友:国务院07年发过一个白皮书《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里面有关于中国能源的各个方面的概述。不知道有没有你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