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国内外农村生活的资料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10:12
热度:

国内外农村生活的资料热心网友:文脉主义刮遍欧洲农村 也许,欧洲农村从来就没有濒临死亡,它们只不过在二战后,欧洲各国忙于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的大背景下沉寂了几多岁月。然而,恰恰

热心网友:文脉主义刮遍欧洲农村 也许,欧洲农村从来就没有濒临死亡,它们只不过在二战后,欧洲各国忙于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的大背景下沉寂了几多岁月。然而,恰恰因为欧洲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大规模发展高速公路,让城市无尽蔓延,农村社区才得以长期采用传统的建设方式和建筑材料自我维持,从而传承了它们各自的历史的视觉特征。 从国别上讲,叶齐茂走访的10个国家的农村社区的视觉特征都非常明显,“很容易区分每个国家的农村社区。”欧洲农村幸运地躲过了工业革命时期功能主义建筑思潮的泛滥,记录下了时空的痕迹。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住宅的建筑风格依然如旧。 独门独院的村舍式住宅仍然占据了农村社区住宅的90%;而新型的连体式成排别墅式住宅不到5%。在一般村庄里,原汁原味的老住宅虽不多见了,老住宅的门窗也已经换新,立面涂上了新材料,有的还多出了停车棚,延伸出来新的房间,但是,大部分住宅在外形、尺度、砖木结构,45度的坡屋顶和屋顶阁楼等仍然没有改变。 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欧洲住宅市场上,老住宅要比新住宅贵,乡村住宅要比城里单元楼贵,老乡村住宅要比新别墅式乡村住宅贵。因此,市场推动人们尽可能维护和更新旧住宅,而不是五年八年就推倒重建。”叶齐茂介绍说。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住宅的多样性依然如故。 除了新近开发的连体式成排别墅式住宅外,几乎找不到一个外形和尺度完全一样的住宅,每座住宅都有个性。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不管是否已失去效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些建筑不可能使用标准图纸,不可能完全依靠钢筋水泥和采用大规模工业建筑方式来建造。”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的标志性建筑依然如旧。除了英国的农村社区以外,在欧洲大陆上的9个国家里,教堂仍然是一个农村社区的标志性建筑,它高于所有居住区的其他建筑。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的社会氛围依然质朴。在那里,看不到令人却步的宽马路,也见不到沿街排列的巨大的商业广告、金色的商业门楼、商店、减价广告、悬挂着各类商业标志的立杆。人们可以在5-10分钟之内步行到田野和小溪,也可以与邻居隔墙交谈。开放空间,羊肠小道、田野和牧场仍然是那些农村核心居住区的背景。 “欧洲农村社区的视觉特征是外观的,也是文化的和历史的。”叶齐茂评价道,欧洲人不能想象,在农村社区建设整齐划一的成排工业化住宅,沿着那里的街道开设商店、旅店、餐馆或者麦当劳快餐店,“欧洲人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坚决的历史文化保护主义者。” 视觉特征意味着许多事情,它们表达了人们希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自己应当是什么样的,这些历史的特征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道没有色彩却有时间的历史边界。欧洲人非常担心被别的文化吞噬掉,现在他们协调一致地抵制美国人的文化,欧洲人在他们的农村最好地实现了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 如今,这些老欧洲的农村社区模式已经成了一种榜样,不仅欧盟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新欧盟国家,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城市规划的倡导者常常把欧洲农村社区的现存模式移植到美国,作为他们设计城市社区的基本模式。 在意大利法布日奇的一个农村广场,叶齐茂被文艺复兴时期所留下的依稀可见的文化痕迹所震动,被古朴风雅的民俗风情所惊叹,被旧村落广场的复古气派所吸引。然而,当地人告诉叶齐茂,这个广场是近年来才恢复的,30年前这里被修建为停车场,对村庄历史文化氛围的和谐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让叶齐茂感到佩服的是,当地政府有“亡羊补牢”的气魄和远见。 1970年代村庄改造时,旧村落广场被铺上水泥,变成了停车场。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对环境特别是对村庄历史建筑环境的破坏。几十年来,这里的村庄人口急剧减少,村庄萎缩,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这时,他们感到了当时急于现代化的错误。“好在这些地方只是变成了停车场,如果都盖上了房子,或者摧毁了那些老建筑,今天就不可能再恢复了。”叶齐茂感叹道。 30年后的今天,旧村落广场又恢复了原来的地面铺装和植物状态,恢复周边传统建筑的特征,拆除了1970年代以后建设的街道公共设施。更新后的小广场再一次成为地方居民集会场所和社区方便小店的集中地,同时增加了村庄社区的通告栏,并在那里举行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这些场所把不同的人和活动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相互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以形成共同利益,构成了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 从被恢复旧村落广场这个案例,叶齐茂看到,欧洲人正在努力还原400多年工业革命洗涤前的农村社区面貌。“自然资源或地域文化都是‘社会资本’,它们在提高农村社区生活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资金所不可代替的。”叶齐茂颇为感慨。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著名古城布鲁日,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和原汁原味的美食佳肴吸引着不少游客,社区居民没有对景点 “再加工”和“包装”,而是极力维护古城原有的风情和韵味。“如果布鲁日没有周围传统的乡村景观作为背景,它也就只是一个室外的博物馆而已。” 根据欧盟在2000年的统计,叶齐茂走访的老欧盟10国有1.8万个布鲁日这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景观场所,大约占据了老欧盟国土面积的17%。这是文脉主义在欧洲的绵延和胜利

###

热心网友:乡下人家都会在门口养些鸡。如果有人抓住了一只鸡,其它的鸡全都飞了起来,整个院子就会被那鸡闹得鸡飞狗跳的,满地都是羽毛。2、母鸡在孵蛋的时候,你把鸡抱起来,它就会疯狂地乱叫,你再把它放下去,它又会安静地孵蛋了。3、乡下人家的烧菜方式也很有趣。他们用的是大灶,在里面分放四样菜,一起烧,然后,烧出来的菜都是热的。4、在乡下,大人们的休闲方式就是钓鱼。他们一没事就拿着鱼杆和鱼饵,跑到河边钓鱼。有的时候,一条也钓不上来,但有的时候却能满载而归。5、小孩子们的游戏很多了。比如说,抓知了。拿一根长木棒,上面放上粘胶,小心地往树上伸,一个知了就被粘住了。还有抓蝴蝶,把蝴蝶做成标本。还有的时候,偷偷地到地里去偷瓜吃。他们在白天就已经看好了哪片地里的瓜好,然后,晚上大家再一起去偷瓜吃。 l

###

热心网友:=这地方的水真是多得出奇,只要你站在某个空旷的地方,必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湾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们还没有等到河里的鱼儿醒来,便纷纷用竹篙戳碎它们的梦。雾正浓,对面不见人影,等两条船互相靠近了,才惊出一身的冷汗,连连说好险好险,船却已错开一丈有余。这地方有个打鱼的老翁,七十八岁,鹤发童颜,声如洪钟。“小鱼小虾卖哟--”,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声吆喝,却让人好似沉醉醒来饱饮一杯酽茶,遍体舒畅,浑身生津。偶有船上懒汉,昨晚喝多了,迷迷糊糊爬出船舱,看天色未明,站在船尾扬下一线浑浊的臊尿。少不得挨老婆一顿臭骂,煮饭的水还得从这河里拎呢!  经常有两只可爱的小鸟,捉住河边柳树的梢头,四目相对,鸣鸣啾啾,无限柔情,相依相偎。一对早晨出来透气的鲤鱼,趁着雾气迷蒙,尽情嬉戏,全不管老渔翁羡慕又无奈的目光。  天色渐亮,阳光四射,驱散本来就无根的雾气。整个村子忽然就活了过来。农人早起,无非两件事,倒夜香,烧早饭。这地方人家的茅厕往往就在河边,男女主人各行其事,并行不悖,倒也不觉任何不妥。稍后,村里鸡飞狗跳,学生上学,农人下地,工人做工。这位规划师叶齐茂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澳大利亚皇家规划院成员。2003年他离开生活10年的澳洲,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  2004年,他在北京郊区进行了“百村调查”;2005年,他在具有代表性的11个省份进行全国版“百村调查”;欧洲之旅是叶齐茂“百村调查”的第三章。  从飞机窗口向下看,无垠的浅绿色田野、牧场和山川中镶嵌着星星点点深绿色的簇团,在这些簇团中依稀可见五彩缤纷的楼宇。灰白色的道路蜿蜒地把这些簇团串在一起,然后,再向着遥远的天边延伸。  “真美!”即使在如诗似画的澳大利亚生活了10年,叶齐茂依然赞叹不已,从巴黎戴高乐机场上空进入欧洲,直到飞离伦敦的希思罗机场告别欧洲,“始终被绿色包围着”。  鸟瞰欧洲大陆的村庄,它们仿佛就是绿洲中的一员,“没有留下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无垠的田野和牧场,总会在一些树林边戛然而止,而树林深处也有人家。从维也纳出发,沿阿尔卑斯山的北坡横跨奥地利和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与黑森地区,道法自然的村落随处可见,峰回路转处总有一些散落的村庄,丝毫没有喧宾夺主,仿佛它们本来就是群山的一部分。  无绿不成村——这是叶齐茂对他走访的欧盟10国100村最精练和直接的评价。“与绿色对象占据的空间相比,建筑、道路、设施、车、人和动物所占的全部空间不会超过10%。”  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村庄,高低错落有致的房屋呈现在眼前,让看惯了中国农村正在陆续建设的积木式建筑的叶齐茂心旷神怡,尽管这个村庄也不少新建的房屋,但看不到进行大刀阔斧的大规模农村建设,而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周遭的环境,所做的无非是在原有建设用地上的再开发而已,没有一栋新造的房屋显得鹤立鸡群。  “欧盟的农村社区建设不是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不过,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叶齐茂介绍说,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围绕着“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资源”、“改善乡村生活质量”、“增加地方产品的价值”和“发扬已有的技术和创造新技术”4个主题,来调配资金支持欧盟农村社区的发展。  到2004年底,参与欧盟农村发展“领导+”项目的15个欧盟国家的农村社区有892个,选择“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资源”的农村社区最多,占34%,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意大利、英国,这个数字甚至超过40%。不难看出,欧洲人对“生态农村”理念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法国、英格兰、比利时和德国的国土面积的90%至今仍然为农田、草场和森林,即使像荷兰这样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建设用地也仅为13%。可以预测,由于欧洲人口的衰退,在今后数百年里,这种状况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欧洲农村正在死而复生  说到欧洲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叶齐茂的调查结果可能要颠覆很多国人“想当然”的固有认知。  以英格兰农村社区为例,28%没有社区活动中心,29%没有社区办公室;43%没有邮局,在英格兰,邮局承担许多政府和金融机构委托的业务,几乎是与外界进行正式联系的唯一渠道,而那里至少有50万个家庭离开最近的邮局2公里以上,约占家庭总数的1/6;49%没有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83%没有村里的医疗诊所;75%没有有规律的公共交通服务,在英格兰,大约50万个农村家庭没有小汽车,约占1/6;42%村庄没有任何商店,70%没有杂货店;99%没有就业中心。  数字固然枯燥,但是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英格兰的农村地区人口不仅在经济收入上相对贫困,而且面临着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和分配不公、利益冲突、社会分化的现实。在英格兰,农业群体的自杀率在所有职业群体中最高。  但是,令叶齐茂惊讶的是,“89%的乡村人口还是不愿意离开农村,而51%的城市人口希望住到农村去。”  这并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叶齐茂同样用数字说话,他在“欧洲百村调查报告”里写道:100%的农村社区处于广袤的绿色开放空间之中,由绿色边缘包围,通过绿色网络联系起来;100%的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集中居住区周边的农业户仍然保留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一体的传统方式;100%的农村社区建设了集中的雨水排放系统,住户自备了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使用卫生厕所,粪便由市政当局集中处理;100%的农村社区生活垃圾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  “尽管我们见到的多瑙河未必像施特劳斯所描述的那样蓝,莱茵河未必清澈,尤其是塞纳河和泰晤士河还是有些令人失望,然而我们在那里见到的乡村小溪总是清澈见底的。”叶齐茂说,农村社区之所以是欧洲人的居住理想,原因就在这里。  100个村庄走下来,叶齐茂几乎没有见到一个白色的垃圾袋,路边甚至连一堆垃圾也没有看到过,而在每个住户的门口却不无例外地摆放了两个垃圾袋。“在那里的农村社区,没有看到一个在我们这里司空见惯的农村茅坑。”在英国的农村社区,叶齐茂不时能看到诸如“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而在国内调查时,叶齐茂发现,“不超过三个社区,在我们的农村社区的路边沟边准能找到白色垃圾。”  “没有这些设施,那里的农村社区也不会绿起来,但是这些设施如果无约束地扩张,又将打破绿色的边界。”叶齐茂把诸如道路、供水系统、污水排放系统、垃圾处理设施等那些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的社区性基础设施称为“灰色的东西”。  叶齐茂所到之处,“灰色的东西”都相当完善,“没有这些设施,一个农村社区也不会存在。”不过,工业革命时期,这些单纯的功能主义的“灰色的东西”的建设方式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198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如果居民随意填埋垃圾或用水泥铺装宅院,任意延伸社区性基础设施以扩大居住土地使用面积或提高土地价值,都会被视为犯罪,受到起诉。  叶齐茂发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一些村庄社区,老区部分的路常常是两车道,宽为6米,道路的占地面积自然很大,而那些村庄新近开发的路仅为3米。叶齐茂还见到了新近建设的各类供人行和自行车行走的小道,这类道路与日常的交通无关,只是考虑人们日益增长的步行锻炼、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通过减少道路的总长度和宽度来减少道路整体铺装面积,是近年欧洲农村社区内部道路设计的一大进步。”  “在欧盟的这些国家,新的城乡差别正在浮出水面,不过,这次是倒过来的,城市不如农村,农村社区没有城市里的垃圾浊水、人声鼎沸、交通拥堵、非人的建筑尺度,只有绿色、鸟语、各式各样的标志、与人的尺度相适应的建筑尺度,欧洲农村正在死而复生!”  文脉主义刮遍欧洲农村  也许,欧洲农村从来就没有濒临死亡,它们只不过在二战后,欧洲各国忙于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的大背景下沉寂了几多岁月。然而,恰恰因为欧洲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大规模发展高速公路,让城市无尽蔓延,农村社区才得以长期采用传统的建设方式和建筑材料自我维持,从而传承了它们各自的历史的视觉特征。  从国别上讲,叶齐茂走访的10个国家的农村社区的视觉特征都非常明显,“很容易区分每个国家的农村社区。”欧洲农村幸运地躲过了工业革命时期功能主义建筑思潮的泛滥,记录下了时空的痕迹。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住宅的建筑风格依然如旧。  独门独院的村舍式住宅仍然占据了农村社区住宅的90%;而新型的连体式成排别墅式住宅不到5%。在一般村庄里,原汁原味的老住宅虽不多见了,老住宅的门窗也已经换新,立面涂上了新材料,有的还多出了停车棚,延伸出来新的房间,但是,大部分住宅在外形、尺度、砖木结构,45度的坡屋顶和屋顶阁楼等仍然没有改变。  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欧洲住宅市场上,老住宅要比新住宅贵,乡村住宅要比城里单元楼贵,老乡村住宅要比新别墅式乡村住宅贵。因此,市场推动人们尽可能维护和更新旧住宅,而不是五年八年就推倒重建。”叶齐茂介绍说。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住宅的多样性依然如故。  除了新近开发的连体式成排别墅式住宅外,几乎找不到一个外形和尺度完全一样的住宅,每座住宅都有个性。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不管是否已失去效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些建筑不可能使用标准图纸,不可能完全依靠钢筋水泥和采用大规模工业建筑方式来建造。”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的标志性建筑依然如旧。除了英国的农村社区以外,在欧洲大陆上的9个国家里,教堂仍然是一个农村社区的标志性建筑,它高于所有居住区的其他建筑。  叶齐茂看到,农村社区的社会氛围依然质朴。在那里,看不到令人却步的宽马路,也见不到沿街排列的巨大的商业广告、金色的商业门楼、商店、减价广告、悬挂着各类商业标志的立杆。人们可以在5-10分钟之内步行到田野和小溪,也可以与邻居隔墙交谈。开放空间,羊肠小道、田野和牧场仍然是那些农村核心居住区的背景。  “欧洲农村社区的视觉特征是外观的,也是文化的和历史的。”叶齐茂评价道,欧洲人不能想象,在农村社区建设整齐划一的成排工业化住宅,沿着那里的街道开设商店、旅店、餐馆或者麦当劳快餐店,“欧洲人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坚决的历史文化保护主义者。”  视觉特征意味着许多事情,它们表达了人们希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自己应当是什么样的,这些历史的特征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道没有色彩却有时间的历史边界。欧洲人非常担心被别的文化吞噬掉,现在他们协调一致地抵制美国人的文化,欧洲人在他们的农村最好地实现了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  如今,这些老欧洲的农村社区模式已经成了一种榜样,不仅欧盟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新欧盟国家,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城市规划的倡导者常常把欧洲农村社区的现存模式移植到美国,作为他们设计城市社区的基本模式。  在意大利法布日奇的一个农村广场,叶齐茂被文艺复兴时期所留下的依稀可见的文化痕迹所震动,被古朴风雅的民俗风情所惊叹,被旧村落广场的复古气派所吸引。然而,当地人告诉叶齐茂,这个广场是近年来才恢复的,30年前这里被修建为停车场,对村庄历史文化氛围的和谐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让叶齐茂感到佩服的是,当地政府有“亡羊补牢”的气魄和远见。  1970年代村庄改造时,旧村落广场被铺上水泥,变成了停车场。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对环境特别是对村庄历史建筑环境的破坏。几十年来,这里的村庄人口急剧减少,村庄萎缩,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这时,他们感到了当时急于现代化的错误。“好在这些地方只是变成了停车场,如果都盖上了房子,或者摧毁了那些老建筑,今天就不可能再恢复了。”叶齐茂感叹道。  30年后的今天,旧村落广场又恢复了原来的地面铺装和植物状态,恢复周边传统建筑的特征,拆除了1970年代以后建设的街道公共设施。更新后的小广场再一次成为地方居民集会场所和社区方便小店的集中地,同时增加了村庄社区的通告栏,并在那里举行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这些场所把不同的人和活动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相互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以形成共同利益,构成了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  从被恢复旧村落广场这个案例,叶齐茂看到,欧洲人正在努力还原400多年工业革命洗涤前的农村社区面貌。“自然资源或地域文化都是‘社会资本’,它们在提高农村社区生活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资金所不可代替的。”叶齐茂颇为感慨。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著名古城布鲁日,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和原汁原味的美食佳肴吸引着不少游客,社区居民没有对景点“再加工”和“包装”,而是极力维护古城原有的风情和韵味。“如果布鲁日没有周围传统的乡村景观作为背景,它也就只是一个室外的博物馆而已。”  根据欧盟在2000年的统计,叶齐茂走访的老欧盟10国有1.8万个布鲁日这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景观场所,大约占据了老欧盟国土面积的17%。这是文脉主义在欧洲的绵延和胜利

###

热心网友:这地方的水真是多得出奇,只要你站在某个空旷的地方,必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湾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们还没有等到河里的鱼儿醒来,便纷纷用竹篙戳碎它们的梦。雾正浓,对面不见人影,等两条船互相靠近了,才惊出一身的冷汗,连连说好险好险,船却已错开一丈有余。这地方有个打鱼的老翁,七十八岁,鹤发童颜,声如洪钟。“小鱼小虾卖哟--”,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声吆喝,却让人好似沉醉醒来饱饮一杯酽茶,遍体舒畅,浑身生津。偶有船上懒汉,昨晚喝多了,迷迷糊糊爬出船舱,看天色未明,站在船尾扬下一线浑浊的臊尿。少不得挨老婆一顿臭骂,煮饭的水还得从这河里拎呢! 经常有两只可爱的小鸟,捉住河边柳树的梢头,四目相对,鸣鸣啾啾,无限柔情,相依相偎。一对早晨出来透气的鲤鱼,趁着雾气迷蒙,尽情嬉戏,全不管老渔翁羡慕又无奈的目光。 天色渐亮,阳光四射,驱散本来就无根的雾气。整个村子忽然就活了过来。农人早起,无非两件事,倒夜香,烧早饭。这地方人家的茅厕往往就在河边,男女主人各行其事,并行不悖,倒也不觉任何不妥。稍后,村里鸡飞狗跳,学生上学,农人下地,工人做工。

###

热心网友: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美国的比较中国农业发展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较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做好当前的农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属世界最发达农业之列。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因素,但更是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景,不能不与美国的农业联系起来,从而借鉴和吸收其经验和教训。(一)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在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明显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45.71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0公顷。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为219万个,拥有土地38598.87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04公顷。农场数量下降了61%,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但这一过程不是均衡的,农场数量减少的速度在逐步放慢,二十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6.85万个,6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0.13万个,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10万个,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2.94万个。进入90年代,农场总数己趋于稳定。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转移。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降到l.8%。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美国相似。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户均只有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从农村就业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比重仍高达70%,农村非农业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很低。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于农业,制约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二)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它大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二是技术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三是管理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农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因此,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这种市场价格信号,诱导农民偏向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选择,所以美国农业的技术革命是从机械技术开始的。农业现代化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并不排斥它们的相互交织)。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相继为南北战争前后至1910年的农业半机械化时期,1910年至1940年的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二十世纪40年代初至二战结束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时期和二战以后农业全面高度机械化时期。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土地价格的高涨,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矛盾。美国就把农业现代化的焦点集中到采用生物、化学技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上。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自身的改革和运用仍旧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同时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到1969年,美国以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己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同时,美国加速进行农业管理革命,一方面把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运用于农场管理;另一方面,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美国业的发展以二战为分界线,现代化的特征逐渐表现出来,设施农业得到加强,支撑了它在世界农业中的强势地位。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二战以后到60年代中后期,是各种农业机械迅速增加的时期,1945-1965年拖拉机增长103%,谷物联合收割机增长179%,其它种类的机械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此后,机械数量增长缓慢,渐趋稳定,有些机械数量还有所下降。但是机械质量和性能大大提高,1965年平均每台拖拉机功率为36.8马力,1986年增加到66.6马力。在一些高难度作业领域,如马铃薯、甜菜、西红柿及葡萄等的采收都实现了机械化。畜禽饲养实现了自动化和工厂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20937.html?si=6初到非洲,一切的感受只有两个字:新奇。在南部非洲高大的椰子树摇曳出的热带草原旖旎的风光里,穿梭着一个个头顶杂货、疾步而行的黑人,扑面展现出异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多姿的风俗民情。在很多干旱的地区和一些贫穷的地方,人们要跋涉很远的路程,顶着水盆或塑料桶,运输生活用水。即使在城市,妇女们顶着盛水工具,到楼下的自来水管或固定的供水点采水,仍是街区永不褪色的一道风景线。这也是国内报刊在介绍非洲风情时经常刊登的图片类型之一。我真正认识黑人的“头功”是在半个月之后,那时我们从国内发出的货柜已抵达目的地港口,清关公司找了几位劳工负责装运和码货。货物装在大号硬纸箱里,有些是特大号纸箱,令人意外的是黑人们干活不是肩扛、背背、手提等方式,一律用头。不管纸箱有多沉,只要搁到头上,立马搞掂,拔腿走人。记得有一特大号纸箱,两个劳工费尽力气方勉强抬起,另一劳工赶紧身去顶。由于货物特重,纸箱在黑工头顶跳起8字舞,压得他双眼外凸变了脸色,头因不堪重负而像弹簧片一样高频率地左右打颤颤,让人心惊肉跳,大家本认为他不能为之而不为,可不,这位老兄依然摇晃着保持平稳。最终,包装箱屈服了——给顶破了,他的头也被镶进纸箱里。靠着感觉,此人硬是将这个特大特重纸箱顶进仓库。当时就把我们几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震了一把,无不肃然起敬,纷纷叫绝于黑人的头上功夫。后来,时时看到黑工用头顶米袋、面袋、麻包等等,依然为之惊叹,担心对方折了脖子。妇女们常用一布巾缠个圈,置于头顶,以缓冲压力保持平衡,除了顶水,她们还顶蔬菜、柴草、水果等一切可顶之物。你可以在大街上,随意之间就会看到换煤气的妇女,顶着或空或满的煤气罐,悠哉游哉地走着,令我不得不想起我们chinesewomen的柔弱与享福。曾见过一个卖面包的人,与玩杂技无异;头顶着一块木板,上面不清楚摞了多少层面包,甩开两手,沿街叫卖,全然不顾有个闪失时,那些面包劈呖啪啦地滚到大街上而引起交通阻塞。男人们顶东西注重的是硬功及气力,而女人们顶东西讲究的是技巧和耐力。头不仅是他们的人体器官,也是他们以劳动养家糊口,籍以生存的工具。黑人头顶无“旋”。我们头上个个有“旋”,没“旋”是怪物,还有人据此推算人之性格,讲一个“旋”温(和)二个“旋”凶三个“旋”恶什么的。就此事我专门询问过一黑人医生,他讲黄、白两种人的头上有,黑人就是没有。当一些混血儿出生后,他们的家人及近邻常依据其头发、肤色、五官特征为其最终的人种定位问题而争执不休并乐此不疲。后来,大家的意见终归一致并约定俗成:查看混血儿的头上有没有“旋”,有就划拨黄、白人种之中,没有则回归黑种人之列。黑人的五官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种:大眼、扁鼻、阔口、翻唇。他们的睫毛很美,翘翘的,弯弯的,正是我们做美容时想要的那种。长得挺棒的还有他们的牙齿,大小厚薄,整齐划一,不像我们许多同胞的牙齿扎得张牙舞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黑人嘴大,笑起来能从左拉到右,特夸张,都瞧不见腮了,见到的是满口白牙,因排列整齐,也就反射出更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电视或与他们面谈时,常见其牙齿和眼白部位雪白透亮,闪耀着光芒,挺招人羡慕的。反过来讲,人的牙齿和眼白或许是一样的亮,只不过一粒珍珠放在黑布上要远比放在白布上打眼得多。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528249.html?si=9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869425.html?si=3

###

热心网友: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