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09:07
热度: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热心网友: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一是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

热心网友: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一是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节能减排,鼓励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脱硫脱硝、生活垃圾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抓好公共机构、交通运输、建筑、商业民用等领域节能减排。2013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8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新增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1亿吨。搞好用能管理,抓紧落实年度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发展绿色矿产,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启动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三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发电调度、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四是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方针,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启动国内光伏市场,促进光伏产业摆脱困境。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四是加强能源运输通道建设。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国内油气主干管网。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第三,搞好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一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二是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在生态脆弱地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搞好森林草原管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管,提高管护水平。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与流失,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第四,增强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一是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2013年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排放量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要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严格考核各地年度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推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制度,严控污染物新增量。二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加大连片整治力度,有效遏制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是加强PM2.5监测、信息发布与综合治理。认真总结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工作,确保第一阶段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稳定运行。2013年要进一步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包括PM2.5在内的6项指标监测。制定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在12月底前对外发布监测数据。四是深化重点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对重点流域优先控制单元分类制定综合治理方案,采取“集中支持”、“一湖一策”等政策措施,优先保护水质较好的控制单元。加强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强主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强化铬渣等危险废物重点源管理,推进电子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全过程监管。 第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一是组织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发布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二是落实《“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继续组织实施5省8市低碳试点工作方案,启动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鼓励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试点,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三是稳步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出经国家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交易产品、交易平台和第二方审定与核证机构,促进自愿交易市场公开、公正和公平,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继续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积累经验。四是建设性参与国际谈判。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五是广泛开展政策对话和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对话交流与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以大国双边为重点,以多边合作为纽带,以南南合作为突破,构建国际合作平台,支持各地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合作的参与力度,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六,搞好相应制度安排。实施鼓励分布式能源建设、余热余压发电上网和煤层气入网的政策。研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开展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试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今年要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

###

热心网友: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