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4大类18项25个子项指标具体内容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08:02
热度:

4大类18项25个子项指标具体内容热心网友: 中央、省、市都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要求我们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

热心网友: 中央、省、市都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要求我们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尽快取得新突破,从而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目前,茅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从全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4大类18项25个子项指标看,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百户家庭电话和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既十分重要,也相当紧迫。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茅箭区的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没有根本消除,城乡关系失衡、包括工农关系不协调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据我区统计数字表明,全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6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198元,城镇居民是农民的4.28倍,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当然,其它方面的差距更大,如公共基础设施等,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认为,只有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上着手,建设统筹全城区乡发展、构筑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也只有在统筹全城区乡改革和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从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当前,我区从总的发展情况看是城区快于农村,城乡发展不均衡,主要是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兼顾城乡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当前重点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着眼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大多数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着眼于全区所有的城镇和乡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繁荣和全面发展。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政府能够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区农村安定和谐面临许多压力,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从大的方面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突出;从小的方面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家长为了让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不得不在城里租房陪读,加大了经济支出,城里的医疗条件也比乡村好得多,农民大病仍需往城里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更是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引发了农民的城乡不平等的情绪,极易激化社会矛盾。所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是实现稳定和谐的关键。政府只有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才能实现城乡发展的稳定和谐。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具体措施。从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情况看,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全面小康不是城区的小康,而是全区的小康。农村跟不上,全面小康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当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跟不上。当然,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解决下来难度较大。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就会拖全区的后腿。所以,必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确保我区按预定时间完成全部小康指标。    二、加快推进我城区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困难和问题。    1、城区农村“灯下黑”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村道路方面,按照合村并组前的村数计算,约有1/3的村、1/2的农民群众没有直接享受到通村水泥路的方便。还需硬化组级道路249.3公里。农村住房方面,目前仍有土瓦房12068间,占农村住房总间数的46.4%,在土瓦房中危房5316间,占土房总数的44.1%。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全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人均不足0.26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仍然较大。全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仍有7038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32%。扶贫难度逐年加大。剩余贫困人口居住更加分散,生存环境较差、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要使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成本将比以往更高。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重大疾病、农民子女受教育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导致脱贫人口返贫几率很大,2004—2008年全区脱贫人口返贫率高达27%。贫困群体对扶贫的主观标准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由于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断加强,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    2、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尚未形成。一是生态旅游主导产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旅游资源尚未转化成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景区知名度不高,旅游经济整体效益挖掘不够,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产业开发关联度不高,为旅游服务的农村配套产业深度开发不够,蔬菜、畜禽、茶叶、林果等特色产业尚需在日常管理、综合开发、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方面下功夫,切实解决品质不优、知名度不高、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    3、农民素质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根据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十堰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关于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要求,我们必然面临着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问题,这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无法适应这个转变,就我们对茅塔农民的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除了低级的种植技能外,其它技能十分低下,特别是走出土地进行二次创业的技能更低,有许多农民对这个问题几乎没考虑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全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新农村试点乡镇、以工代赈政策资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等许多国家、省惠农政策没有覆盖到城区农村,区级财力紧张,能够安排的新农村资金有限,而全区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较弱,乡、村集体经济多数为空壳,农民自身力量薄弱,缺乏投入能力,实施的多数农村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均存在较大资金缺口。近年来各级对城区农村的投入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    5、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劳动就业等相关政策措施。我区在城乡一体化有关政策措施方面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但离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三、加快推进全城区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对策和措施根据茅箭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城乡规划发展水平。一是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着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补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空间布局和规划体系。二是深化城乡规划编制。以编制总体规划为重点,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布局、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环境保护要求,完善全区城乡一体的供排水、公交、生态建设与保护等专项规划,深化新型社区、农民居住集群保留村庄的详规编制。三是强化规划科学导向。强化区域性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和导向作用,促进城乡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发展可持续经济,统筹协调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的共享度。    (二)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一是加快培育发展农村新集镇。创新城镇建设模式,完善新集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农村新集镇。确保到2012年,全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70%,城市化率达到68%,工业园区化集中比率达到90%。二是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功能集中的原则,加快集行政服务、农资服务、就业保障、卫生医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和农民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立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力争到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扎实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发展村级致富产业、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广泛开展村企结对、部门联村、村村对接等形式的结对帮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水平。    (三)发展城郊高效多功能农业。按照多功能农业特点,强化城郊都市农业的四大功能。一是大力实施城郊农业的横向融合和纵向开拓,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功能。强化农业经济功能是现代农业功能开拓的基础,我们强调强化农业经济功能,不仅仅是满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要坚持农产品产量增加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开拓农业观光旅游功能。在工业化和知识化高度文明的今天,充分享受城市化工业文明的城市居民,非常渴望回归到大自然环境中,回归到现代化的农业文明中。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们要积极开拓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功能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大力开发农业文化,强化文化休闲功能。农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金灿灿的稻谷、绿油油的蔬菜,都是一种文化,是现代都市居民非常欣赏的农业文化。在繁忙、竞争激烈的都市中生活的居民,工作之余,非常希望享受农耕文明生活。当前城市郊区农家乐的繁荣,不正说明文化休闲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势利导,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对投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投资者要给予税收、信贷、土地、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积极发展能源农业,开发农业的能源功能。农业生物质内包含巨大的生物能源,发展能源农业,就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以及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等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发展能源农业,可以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开发农业的能源功能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要重点利用好传统生物质资源,包括能源作物、农作物秸秆、薪柴、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    (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创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加快“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推动多形式的富民合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努力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合作组织的股东、社员,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群体结构,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共同富裕。二是创新村级集体资产改革管理。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合理股权设置,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作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民有、民管、民享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村务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管理民主、经营高效的村级集体资产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三是创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围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导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人员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并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增加农民合作经营收益和土地收益。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全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村土地开发利用能力。一是积极推进“三置换”改革试点。按照“先试后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以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为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安居房和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实施“三置换”过程中被撤并的农村居住点、废弃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均可置换为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新农村建设;建造安置房需要建设用地的,可预先启用不超过当年拆旧复垦项目面积30%的周转指标,先期用于农民安置房建设。调整土地收益分配使用结构,在每年的土地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村庄复垦整理、农民宅基地置换等新农村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依法明确农民承包土地、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开发和经营,保障农民长期受益。三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实现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以土地产出水平作为约束指标,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补偿制度,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补偿,积极推进征地、补偿、保障“三同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四是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推动整组、整村土地连片流转,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制定土地流转的最低保护价和片区指导价,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增加土地收益。    (六)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村庄“三清一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切实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业企业、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利用以及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力争到2012年,基本完成规划保留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垃圾资源化率达到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健全环评和环保准入机制,探索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保护监管机构。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探索开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相结合的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推进排污权交易全覆盖。强化资源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七)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提升农村就业保障能力。全面开展“充分就业乡、村”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就业援助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农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政策,建立被征地农民和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置换企业社会保险运行机制,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接轨。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对纯农民社会保险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无保障性收入的老年农民和老年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二是完善农村救助帮扶制度。健全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加大助医、助学、助残、助老等帮扶助困力度,实施城乡低保政策对接,保障农村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三是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断调优学校布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四是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加快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农民免费体检和健身计划,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    (八)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强基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等资金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培训,逐步形成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充满活力的村干部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二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务公开等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保障农民群众权利。三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全面推进村(社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区、乡领导蹲村进户走访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开发计划,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组织机制,构建区、乡、村三级农村人才培养网络。建立农村紧缺人才引进机制,拓展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才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