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165项重大工程将带给中国哪些变化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07:31
热度:

165项重大工程将带给中国哪些变化热心网友: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热心网友: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 中国人在21世纪,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减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工业污染防治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实施,加快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显著的发展。在2005年31.8到12.6:1990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的产值占26.9:41.3 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已取得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但在行业中,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的内部结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在产业结构带来更高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的1991--2005中国的5.6%,年均增长率为支持经济10.2%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55左右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并重,开发与节约,近期优先保护”的方针,建立了节能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节约能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技术,经济,财政和税收政策,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和管理,制定和实施节能能效标准和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实施新的节能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和其他的建筑节能政策和措施,有效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中国的1990年为2.68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至1.43吨标准煤,2005年(可比价2000年),4.1%的年均下降;与1990年相比,2004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每高耗能产品的单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也已显著回落,每吨钢重点企业的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降到702千克标准煤,水泥和大中型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标号201公斤吨标准煤下降至157千克标煤。根据链计算,1991年至2005年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的总储蓄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果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2.277吨标准煤,相当于约1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以加强对水电,核电,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和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的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使清洁能源的高比重上升。一次能源消费在中国,煤炭在1990年的份额为76.2%,2005年下降到68.9%,而分别为石油,天然气,水电的份额,到1990年,16.6%,2.1%和5.1%,上升到21.0%,2005年,2.9%和7.2%。 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401十亿kWh年发电量,总发电量的16.2%,23%;户用沼气池已达到超过17万个端口,拥有约6.5十亿的立方米的沼气年产,建成1500多个大中型沼气项目,约1.5十亿的立方米的沼气年产;其中约2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约蔗渣1700000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以粮食为约102万吨的原料年生产能力;并已建成1.26万千瓦,总装机容量约20万台,约40000千瓦风力发电机的小型独立运行,总容量超过60风电场,以及边远地区;光伏发电总容量约7万千瓦,为边远地区居民的主要电源;太阳能热水器在百万85平方英尺仪表的总集热面积。 2005年,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中国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约7.5%,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于38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600万054公顷中国人工造林面积,蓄积量1.505的十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百万174.91公顷中国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由13.92%的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18.21%。除了植树造林,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政策和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绿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的百万1.06公顷中国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3%的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是部分绿色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发挥了作用。据专家估计,1980年至2005年,中国植树活动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十亿亿吨二氧化碳430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 四,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19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使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但也更低。 2005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低了8.66分和8.50万人,比1990年,进入世界的国家行列低生育水平。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从高出生人口再生产,低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在几十年的发达国家到底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道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的超过3亿人出生的总人数,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估计,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仅在2005年相当于约1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中国为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做出贡献显著。 第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发展。对于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 2004年国务院通过的“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2004-2020)”(征求意见稿)。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规划”。 2005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的责任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所提出的系统,包括总体目标,并网发电系统的义务,价格管理,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税收优惠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意见”。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6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政策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的能力。 第六,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政府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的研究,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政策协调,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制,开展了广泛的工作,以解决中央政府气候变化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为了有效地从2001年履行中国政府的承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准备举办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初始国家气候变化沟通”,并于2004年底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次会议缔约方正式提交的报告。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管理是密切相关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国家能源,并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领导。为了有序地规范和促进中国CDM项目,2005年10月中国政府颁布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自己,以支持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的能力,“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和开展国家计划和国家攀登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机制与中国主要的气候和天气灾害的预测理论,形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重大项目知识创新工程“对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推出了“”重大攻关项目,并组织编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研究趋势和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国家评估报告的影响“制定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国家的响应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的CDM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和公众意识的重要性。在“行动纲要在21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提出:教育在各级的积极发展,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和报告讲座,中央和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更多的举办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提供双语政府网站气候变化综合信息的”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