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03:26
热度:

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热心网友: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热心网友: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总量丰富人均匮乏###热心网友:就在1998年,中国的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短短

热心网友: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

热心网友: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总量丰富人均匮乏

###

热心网友:就在1998年,中国的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短短的6年后,中国能源供需普遍紧张的时代就到来了,油、电、煤“三荒”同时发生,敲响了中国能源供需的警钟。1997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一个高峰期,此后情势趋缓。而2001~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速增长,2004年,情况更为严重了。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其替代品较少,因此能源的供给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而能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有增无减,需求的增加将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造成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据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 %左右的压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t (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能源发展的问题,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短缺带来的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增长。 对于能源的短缺问题,有许多人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附属品”,但实际情况真的那么简单吗?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分析。1 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1.1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的依赖性 (1)近几年工业发展情况表明,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化阶段。2002年,景气指数居前的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工业化行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显高于轻纺工业,这是近年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的重要因素。 (2)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城镇人口平均年消耗能源为农村的3.5倍,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意味着将增加1 300万城市人口,能源供应也需相应增加。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如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提高、家用电器拥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呈增长趋势。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进出口结构不同,单位进口价值与单位出口价值的能源消耗不同,形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1.2 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的浪费 回顾20年的发展,我国仍然采取的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2001年,全国能耗费用支出达12 500亿元,占GDP的13.5 %,而同期美国只占7 %。中国11个高能耗产业的33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 %左右,这些部门每年多耗能约2.3亿t标煤。此外,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造成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从另一个方面减少了我国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造成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1.3 能源的使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浪费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的国家,能源的消费远远偏离当前世界以油气燃料为主的基本趋势。我国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构成为煤炭占73.5%,原油占18.6%,天然气占2.2%,水电占5.7%。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难度远比油、气燃料大得多。而且我国大量的煤炭是直接燃烧使用,用于工业锅炉、窑炉和采暖的煤炭占47.3 %,用于发电或热电联产的煤炭只有38.1 %,而美国为89.5%。此外,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电力占终端能源的比重明显偏低,国家电气化程度不高。2 从供给方面分析2.1 国际局势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造成能源供给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1993年由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之后,原油紧缺问题就一直存在。目前中国每年要进口7 000万t石油,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个重要买家。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的显著增长和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加深,一旦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冲击,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供需的不平衡。2.2 能源工业产业升级受到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迅速提高了能源产量,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但是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影响了能源工业的正常发展。小煤窑、小火电过多,导致煤耗高、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从表面来看,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与关闭一些小煤矿、小火电导致煤炭产量和发电量下降有关,实质是从规模上提高了能源生产的准入标准后,我国能源工业不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保证我国能源的供需平衡,即能源工业的产业升级受阻。3 应当采取的相关措施 由于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高强度投资和较长的周期,而节能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单独依靠市场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整供需是不能有效解能源问题的。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能源供销机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3.1 强化节能 根据研究,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水平可以减少15%~27%,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7%,这将促进经济以一个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展。 首先是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主动去寻求更经济的能源技术。企业从市场出发,自主寻找更节能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使经济增长更趋于合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其次,应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关键技术,动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织攻关;通过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3.2 实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政策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完成了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化,并开始向气体能源转化。而我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为主。根据研究,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1,000多万t标准煤。因此,我国应着重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结构优化所产生的节能效果。 从未来走势看,由于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策动的结构性变动,这就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提高优质能源的比例。 为了达到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就要求不同能源工业之间达到协调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缺乏综合的能源宏观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不同能源行业对市场做出不同的反应,影响能源行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关注不同能源行业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以及管理体制的协调,使不同能源行业之间协调发展。3.3 推行全球化能源战略 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WTO框架下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和选择我国最优化的能源结构。所有能源来源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选择最经济可靠的供应途径,以此进行能源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要有正确的能源规划,实现进口多元化、多样化与经济化,建立长期可靠的能源进口基地, 防止由于国际局势的动荡而引起的供给和价格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石油问题。对于国家来讲,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在某些用途上具不可替代性,在非正常情况下不能与货币等价。把海外石油资源运往国内消费,实质上是保护了国内石油资源,减少我国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增强我国未来石油自给的能力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随着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海外获得的石油资源逐年增长。此前,由于没有明确制定国内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一些企业在海外开发的石油资源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销往国内,常常就地销售或外销。因此,我们应明确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改革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为进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完善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减少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震荡。3.4 推进能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当前能源需求的增长,使我国能源工业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再重蹈低水平规模扩张的旧辙。提高能源企业的进入门槛,加大其中的技术含量,将能源企业的发展限制在一定水平以上,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能源的供需不平衡,但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将有助于产业升级,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能源工业结构,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所在。由于能源产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关键性,就要求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促进能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能源生产领域的技术门槛,使能源工业发展建立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之上。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性资源短缺的担忧。在我国,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现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持续的能源紧缺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严重时将造成经济的动荡甚至衰退。因此,应当加快建立起一个更有效、更完善的能源供需体系。参考文献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2 吴德春, 董继武. 能源经济学[M].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913 邱大雄. 能源规划概论[M]. 北京:能源出版社,1984

###

热心网友: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一、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1995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23万亿吨标准煤,固体、液体、气体、水电和核电的比重分别为28.3%、38.4%、23.5%和9.8%(刘洪,1999,12)。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