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房颤的谈话记录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08:21:26
热度:

房颤的谈话记录【专家解说】:引起房颤的原因有哪些?
心房纤维性颤抖,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内多重交错的波状折返型电活

【专家解说】:引起房颤的原因有哪些? 心房纤维性颤抖,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内多重交错的波状折返型电活动,可使心房颤动节律达350次/分以上。 房颤可在无明显心脏病时发生——称为孤立型房颤——尽管其常与某种潜在的心血管问题相关联。 1、心脏原因:房颤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充血性心衰、心肌病、 风湿性心脏病、其他(窦结病、肿瘤、心包炎等)。 2、房颤可以由急性或暂时性的原因引起:如饮酒、手术、触电、心肌炎,基础疾病成功治疗可能消除房颤。 3、非心脏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栓塞、电解质紊乱、糖尿病、嗜酒、迷走神经刺激(饮食或锻炼后)。 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导致房颤的主要因素,如今在不发达国家仍是如此。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9%~22%并发房颤,而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有不少出现房颤。 4、房颤也可继发于其它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这类心律失常源于心房的某一区域,可逐渐进展为房颤。 5、引起房颤的另一重要因素与心房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关。如三尖瓣环或下腔静脉形成的自然障碍,会显着影响心房内传导电流的方式和速率。 6、引发房颤的原因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激烈运动和精神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紧张,可以发生房颤;饭后和睡眠时迷走神经紧张状态,也可导致房颤。 7、老化也是引起房颤的原因,随着年龄增加房颤患者也必然增加,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人都有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年龄越大发生房颤的几率越大,年轻人在人群中占1%左右,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能到2%,如果年龄超过60岁甚至80岁的时候,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就会升高到5~8%。 8、近年来还有一种疾病与房颤有关,就是睡眠期间的呼吸暂停,由于低氧和胸腔负压的变化,会引发心房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而出现房颤。 9、有时不恰当地使用某种西药也可以引起一过性房颤,有些正常人由于过度疲劳也可以出现房颤。 房颤的病因都认为与左心房的增大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房颤的病因具体是什么,目前还在探讨之中,大家都认为与左心房的增大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就是肌腱型的因素,当然还有很多的机制,到今天为止还在研究之中。 一般来讲引起房颤的常见四大病因是: 1、甲亢病人(甲亢性心脏病病人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房颤。); 2、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常常也会引起房颤,二尖瓣狭窄初期先出现房性早搏,以后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接着会出现阵发性房颤,直至持久性房颤。); 3、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 4、心衰。 对于一个房颤病人来讲,新发的房颤要首先考虑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在可知的病因下,首先要尽量找找原因,在没有办法找到的情况下,就考虑可能是孤立性的房颤,即原因不明的房颤。 房颤的治疗 近代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房颤治疗的目标除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外,仍为满意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其复发。 房颤治疗的目的: 1、恢复窦性心律 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最佳结果。只有恢复窦性心律(即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 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 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在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 用于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两类: 1、转复房颤,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复发的药物,包括IA类(如奎尼丁)、IC类(如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和III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心房,以延长心房不应期或减慢心房内传导。 2、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双氢吡碇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以及洋地黄类药物。它们作用于房室结,以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增加隐匿传导。过去,曾有些临床医师将减慢心室率的药物误解为有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或预防房颤复发的功能,如洋地黄类(毛花甙丙、地高辛)、非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和β受体阻滞剂。一些随机双盲的研究表明,毛花甙丙与安慰剂比较,其复律的有效率和恢复窦性心律距开始给药之间无显著差异。奎尼丁曾在我国广泛用于持续性房颠的复律和预防房颤的复发,但临床研究表明,奎尼丁虽可有效治疗房颤,但可能增加病死率。 各种类型房颤的治疗: 1、阵发性房颤:在房颤发作时,即可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也可选用复律的药物。对发作频繁者,在其发作的间歇应使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而不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孤立性房颤和高血压或左室肥厚的非冠心病房颤,首选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如无效,则选索他洛尔,后选胺碘酮。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后房颤,不用IC类药物。如病人年轻、心功能好,可选用索他洛尔;年龄大、心功能差,选用胺碘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阵发性房颤选用胺碘酮。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窦律,预防房颤的发作。治疗的方法,首先是看患者有没有器质心脏病,如果患者有气质性的心脏病,那么一般用药是胺碘酮来维持和预防;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的心脏病那么用药就可以用心律平或者是异搏定。 2、持续性房颤:其治疗对策包括:①复律和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发。②减慢心室率和抗凝。如选对策①,应考虑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选药原则同阵发性房颤;如选对策②,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 因为持续性房颤的转复已经很难了,所以这时的重点已经不在是转复了,而是在于维持室律,让患者的心率不要太快,主要的药物有倍他乐克、钙离子拮抗剂等等;治疗重点还有抗凝,因为慢性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在左房内发生血栓,而引起外周器官的栓塞。 3、永久性房颤:是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类房颤,治疗上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和抗凝药物。 永久性房颤一般需用药物控制心室率,以避免心率过快,减轻症状,保护心功能。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药物。必要时二药可以合用,剂量根据心率控制情况而定。上述药物控制不满意者可以换用地尔硫?或维拉帕米。个别难治者也可选用胺碘酮或行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快综合征患者需安置起搏器后用药,以策安全。 ①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房颤病人。因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机制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间接作用于房室结,延长其不应期,增加隐匿传导,所以洋地黄类药物可满意控制睡眠与静息时房颤的心室率。而在活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或在肺心病、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围手术期等危重急症时,交感神经兴奋状况下,洋地黄类药物疗效有限。 ②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而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不但对睡眠或静息状态,而且对运动时的房颤均可有效控制心室率。对上述危重急症时,毛花甙丙等药物无效时,可选用静脉地尔硫?。另外,预激综合征合并的房颤,禁用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也不用β受体阻滞剂。应选用延长房室旁道不应期的药物(如静脉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或胺碘酮)。 Ibuti1ide也是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心房和心室有效不应期,对正常心脏组织的传导几乎没有作用。Ibuti1ide 对新近发生的房颤转复有效。研究表明,Ibuti1ide转复房颤的疗效优于普鲁卡因酰胺。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①转复窦性心律: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见效快、成功率高。电复律后需用药物维持窦律者在复律前要进行药物准备,用胺碘酮者最好能在用完负荷量后行电复律,也可使用奎尼丁准备。拟用胺碘酮转复者,用完负荷量而未复律时也可试用电复律。 ②导管根治治疗:绝大多数病人房颤的发生与肺静脉有关,因此导管消融根治房颤主要是在左心房围绕肺静脉进行。该方法应用特殊的导管经过静脉插入到心脏,然后将这些导管送至肺静脉发放射频或采用其它能源,从而根治房颤。 ⑴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介绍 用药物能够维持的房颤患者还是用药物来治疗,如果患者对药物不能耐受,副作用比较大,或者是说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这样的患者就可以用射频消融术来治疗。射频消融是一种根治房颤的介入手术,是不需要开刀的。手术操作:导管通过外周血管,一般是从股静脉到达心房,然后隔离肺静脉的电信号,使信号不能传导入心脏,从而防止房颤的发作。阵发性的房颤一次射频消融的根治率是80%,持续性房颤大约达到60%-70%。如果第一次射频消融没有成功,那么二次消融的成功率会有显的提高。 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症 首先,典型的阵发性房颤,年轻、没有系统心脏病、发作频繁、心脏没有变大,这样的病人是最典型的,一次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可以达到80%到90%。 其次,持续一年以内的房颤病人,有阵发性房颤、心脏不是特别大、没有基础性疾病,或者是持续房颤以后病人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 第三选择,房颤持续一年以上,病史不明,可能心房已变大,并且还有一些房颤相关性疾病,治疗就要困难。 ⑵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 这三类病人一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从80%、70%到60%,如果说做两次射频消融,各自能再提高10个百分点,当然这是在有条件、有经验的基础上。 ③左心耳堵闭术:左心耳是房颤病人血栓的主要形成部位,左心耳堵闭术可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无法维持窦性心律的病人。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禁忌、不能耐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或者不能长期坚持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病人,可采用左心耳堵闭术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发生。 房颤的中医疗法 房颤的中医疗法 房颤,全称心房纤维性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房颤大多发生于心脏有显著病变的人,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以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有时不恰当地使用某种西药也可以引起一过性房颤,有些正常人由于过度疲劳也可以出现房颤。 房颤较轻微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其出现症状的表现多数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悸是患者的常见症状,在阵发型或初发时心室律常较快。心悸、胸闷、惊慌的症状较为明显,偶尔有多尿现象。房颤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多为心力衰竭的诱因。慢性风心病患者大多数在并发持久的房颤后,心脏功能与劳动耐量即有明显减退。在高度二尖瓣狭窄的患者,房颤发生在心率增快时可以并发肺水肿。在房颤发作的最初几分钟内,有时会因心搏量突然减少,血管代偿反应未能起作用而造成脑缺血,产生晕厥。房颤终止时,偶尔可因为心搏暂停而发生昏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房颤持久使心房内有血液淤滞,在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及心室率很快时尤其明显,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最为常见。 房颤的中医治疗主要是结合整体情况来考虑,望闻问诊四诊合参。一般来讲,可从脾胃气虚,损及脾阳,运化失司,宗气衰弱,心气不足,心脉不畅,循环失常,以致心悸怔忡。治宜温阳和中,益气整脉。 制附片10克(先煎),红参10克,淡干姜5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大枣7枚,紫丹参15克,肥玉竹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山药15克。水煎服。可连用7—15剂。如果有效,可间断服用2个月。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使用上述中药,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最好的办法还是找有经验的中医专科医生诊治。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1月28日第十版) 另一种治法: 取肥玉竹、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炒白术、紫丹参、山药各15克,制附片(先煎)、红参、炙甘草、桂枝各10克,大枣7枚,淡干姜5克。水煎服。可连用7~15剂。如有效,可间断服用2个月。 房颤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心率快慢不同临床分为两型 1、快速型房颤:心悸,心率较快,100次/分,胸闷,气短,乏力。 中医辩证:心脾两虚,血脉瘀阻,心神不安; 中医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养心、复脉安神。 选药:益心复律饮、养心颗粒 2、缓慢型房颤 :心率40~60次/分,胸闷气短、乏力疲惫、力不从心等。 中医辩证:心、脾、肾阴阳惧虚,血脉瘀阻; 中医治法:益气养血、温补脾肾、活血通脉。 选药:益心复律饮2号、复脉颗粒2号 注意事项 1、戒烟。限制饮酒。 2、限制或不用咖啡因。有些病人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 3、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其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看是否适合自己。 4、房颤多由心脏病或其他因素所致,因此,防治心脏病和其他因素(如甲亢伴房颤时,要用抗甲状腺药物),是预防本病发生关键。 5、房颤转复正常后,应继续服药和对原发病的治疗,以防复发。常窦性心律快得多,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 金寿山医案二十二、房颤 雷××,男,58岁。 初诊:1980年7月25日。1975年因胃出血住院,发现有心脏病,频发“早搏”,被诊断为“冠心病”。今年4月18日出现“房颤”,在某医院住院两个月,用安他心、卡马西平得以控制。现出院已20多天,不活动不发,稍一活动即发作,情绪不宁也会发作。精神萎顿,胸闷,心悸,寐差,大便不畅,乏力,脉迟细带涩,舌淡苔白腻。治以益气活血,佐以熄风。 丹参12g、川芎4.5g、夏枯草9g、葛根9g、升麻4.5g、生黄芪10g、钩藤12g(后下)、桑叶9g、赤芍10g、白芍10g、淮小麦30g、炙甘草3g、枣仁粉6g(吞)、皮尾参9g(另煎兑入)。7帖。 二诊:8月1日。精神较前振作,活动量已增加,早搏减少,房颤未发作,大便已畅,自觉胸闷,脉细涩,苔少。 上方加瓜蒌皮10g。14帖。 三诊:8月15日。病人已行动自如,早搏仅偶然发生,诸症显著改善,精神已振。续进益气养血之剂。 随访9个月,情况良好。 按:金氏说:“对房颤,我亦当动风治,故常用熄风药。”房颤乃心房肌纤维急剧收缩所致,虽与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等症有别,但以其紧张收缩,震震而动有类似之处。金氏称为风阳内动,往往以钩藤、桑叶、夏枯草等平肝熄风之品与活血,宁心、益气、养阴之药同用,常收到预期效果,可谓创见。 房颤类型 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房颤可以是阵发性的,也就是可以自行终止,如果发作后不能自行终止,但可经治疗后终止,就是持续性房颤,如果经治疗后也不能终止,就是永久性房颤。部分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房颤。 按疾病分: 1、风心病房颤: 是风心病最常见的并维持时间最长的心律失常。在风心病中,房颤的发病率高达40%~50%,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但对于房颤的治疗是很多患者最苦恼的事情,他们走很多弯路,到最后还是没有挡住血栓栓塞和心功能恶化。 2、冠心病房颤: 是继发于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病变而引起的常见心脏房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等中老年病;多表现为:心慌、胸闷憋气、气短乏力,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伴随头晕、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易惊、力不从心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房颤愈发愈频繁,平时服用的抗房颤药(如胺碘酮、心律平、倍他乐克等),渐不能控制。亦有多半病人表现为缓慢型房颤(心率≤60次/分左右),此时应十分谨慎应用西药(包括联合应用)了,否则心率会更低,而适得其反,因西药所有的抗房颤的药均有减慢心率的作用。 3、甲亢性房颤: 也是房颤的常见的原因之一,多发在中老年患者,且在老年患者中房颤可以作为甲亢的首发临床表现,而且易于发生心衰;长期严重甲亢的青年患者也可以发生。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动过速和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等甲亢的相关症状。但对于此病的治疗,应在正规治疗甲亢的基础上积极控制房颤。胺碘酮纵知是禁忌的,虽然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能暂时控制房颤的心室率,但不是根本之策。 4、心肌病房颤: 各种心肌病(以扩张型和肥厚性心肌病为多)引起的房颤,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憋气,气短,头晕及生活质量下降等症状。多半病人随着原发病的进展,房颤亦愈发愈频,常规抗房颤治疗(心律平、胺碘酮等)的药物不能为其所用。主要治疗目标:提高心脏功能,防止心衰,临床辨证用药着重于“温阳益气、活淤利水”。 5、特发性房颤: 又称原发性房颤、功能性房颤,约占房颤的1/3,多数病人跑遍当地及国内各大知名医院排除了心脏器质性病变及其他原发病,因其西医病因不明,无奈之余只好常规药物抗房颤治疗,疗效常不能令人满意! 这类患者并非没有原因:快节奏生活;生活不规律;嗜烟、酬酒、咖啡、洋快餐横行;工作生活迫于思想压力过大;熬夜、加班、超负荷工作等不良因素加重了心脏的负担,暗耗了心脏的气血,超过了心脏的承受能力,诱发房颤/早搏的发生。所以对于特发性房颤的治疗,不管是药物(胺碘酮、心律平等),还是手术治疗,都是暂时控制房颤,治标不治本。 我们应遵循中医辨证与个体化辨证治疗,强调药物调理,饮食调理,生活调理等综合治疗。 6、心胸术后房颤: 心胸手术治疗是心胸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无论是心胸外科,还是心胸内科,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从最早的先心修补术,瓣膜置换术,到冠脉支架术,冠脉搭桥术,射频消融术、各种开胸术后等等。这些手术成功,就等于病人完全康复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些手术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只等于成功了一半。如常见的先心修补术后、冠心病搭支架/搭桥术后、瓣膜置换术后乃至射频消融术后等心功能并没有完全恢复而继发的心律失常--房颤、早搏等等和诸多不适,都是临床上常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应受到术者和患者的足够重视! 心胸术后调理恢复,中医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心胸手术后,中医认为“元气大伤,气血不足”,应采用中医药“补元气,养心血,调脾胃,安心神”的治疗原则,调理恢复,从根本上治疗房颤,早搏。 治疗房颤的药物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治疗房颤的药物主要有转复窦性心律(节律控制)药物、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以及抗凝药。 房颤的药物治疗的原则 房颤的治疗涉及三大目标、两大策略。三大目标是:预防血栓栓塞、心室率降到正常和恢复窦性心律。治疗最理想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但这一目标最难实现。当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时控制心室率也是一种选择。因此当前有两种治疗策略可供选择:控制心室率策略和转复房颤节律策略。选择控制心室率策略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实现。转复房颤节律策略主要是通过:内科导管消融和外科微创消融。这两种治疗策略不是孤立的,因此在临床上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转复心律,而消融治疗前后也需通过药物控制心率。 具体选择那种策略患者可与专业的医生共同研究决定。但无论选择何种策略,都要明确药物抗凝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抗心律失常,治疗房颤的药物: 1、维持窦律:如何维持窦律,常用的药物有如心律平、胺碘酮等,治疗房颤都是有效的,但是一年的有效率在30~60%,虽然能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不能改善疾病的愈后,死亡率没有降低。 转复窦性心律(节律控制)药物: 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h内的自行复窦的比率很高(24h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450mg~600mg)或氟卡胺(300mg,国内无药)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h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 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药物转复常用Ⅰa、Ⅰ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丙吡胺、索他洛尔等,一般用分次口服的方法。静脉给普罗帕酮、依布利特、多非利特、胺碘酮终止房颤也有效]。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胺碘酮,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可首选Ⅰ类药。近年有报道,用普罗帕酮450~600mg顿服终止房颤发作,成功率较高,但首次应用最好在住院或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房颤心律转复后要用药维持窦律,此时可继续使用各有效药物的维持量。偶发的房颤不需维持用药。较频繁的阵发性房颤可以在发作时开始治疗,也可以在发作间歇期开始用药。判断疗效要看是否有效地预防了房颤的发作。 2、控制心室律:发作时心室率不快且无症状的房颤患者,可以不予以治疗。发作时心室率快的选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洋地黄制剂。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房颤时的心室率的快慢与房室结不应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力以及其本身的传导特性有关。能有效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都可以有效控制心室率,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和地高辛等都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房颤心室率的控制。其中:①β受体阻滞剂是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尤其对于有高肾上腺素能状态表现的患者。②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③洋地黄曾一直被认为是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但目前认为其效果并不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好;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④胺碘酮由于有β受体阻滞作用,故也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3、抗凝药物: 不管采用那种方法转律,转律前都必须进行充分的三周抗凝(前3),转律后抗凝治疗还要至少持续4周(后4),抗凝强度必须稳定在INR2~3。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抗凝药物包括:阿斯匹林和华发林。阿斯匹林抗凝效果不及华法林。 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8%。华法林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凝剂。但华法林应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治疗安全窗口窄、出血风险高、需频繁监测、费用增加等,应用华发林抗凝要求严格检测血药浓度,过低和过高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更优的凝血酶抑制剂还有待于研发和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预防血栓形成,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抗凝治疗只是针对房颤的一种血栓栓塞危险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它并不能消除房颤,因而亦并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抗凝治疗有增加出血的危险。 4、治疗房颤的其他药物 上游治疗现在还有一种治疗是上游治疗,主要包括改变诱发房颤的机制,应用最多的是ACEI类和ARB邓药物的治疗,改善心脏重构,在降压的同时减少房颤的发生。另外针对病因的治疗对任何疾病都是必要的,但是房颤的很多病因并不容易发现,即使能够发现也不容易治疗。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