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山详细资料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4:25:14
热度:

中山详细资料【专家解说】: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19个镇,4个城区办事处,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距广州86公里,毗邻香港、澳门。 一、地理位置

【专家解说】: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19个镇,4个城区办事处,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距广州86公里,毗邻香港、澳门。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行政管辖面积1800.14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市政府设于东区松苑路1号。 二、地质特征 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三、气候特征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总辐射量以7月最多,达51141.3焦耳/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4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1994年),占年可照时数的33%。年平均气温为22.0℃。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6℃;7月最高,达28.5℃。极端最高气温38.7℃(2005年7月18日和19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年平均降水量为1791.3毫米。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干旱和雷暴。 四、自然资源 中山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 (一)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 (三)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四)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五)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民众岭南水乡、丰本农业科技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土特产主要有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小榄菊花肉、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黄圃腊肠等。 五、历史沿革 中山市,从它的前身香山县建县之初起,至今已有840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历了从下等县—大县—模范县—特等县—城市几个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 下等县阶段香山县原是由一群海岛组成(包括从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划入之部分海岛在内),彼此没有陆地相连,人口稀少(只近万户),可耕地少,经济落后,故在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为下等县。对此,明《永乐大典》有载:“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清顺治和康熙初年间,又由于朝廷实行“海禁”、“迁界”,岛民不能出海捕鱼,加上海盗为患,民不聊生,许多岛民被迫违禁下海,离乡背井,或迁徙他乡,或远渡国外“穷困无归”。这个情形一直沿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宣布“迁界”令废止,经济文化才逐步有所发展。 大县阶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东宣布“迁界”令废止,到乾隆年代又因进一步放宽限制政策,加上原来几个分离的岛屿因沙田成陆连接而与顺德、南海陆地相接,因而使农业、商业和交通等骤然发展起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乃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从而结束了长期贫穷落后的地位。而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这个大县地位,甚至可以说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撤县建市止,时间长达约160年。但从阶段划分,则延至民国时期模范县的形成。 模范县阶段民国18年(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会议以“中山县为总理(孙中山)故乡”,“该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等为由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其时中山以“鱼米之乡”著称。粮、油、糖、蚕丝、蔬菜、水果等品种都比较齐全,禽畜、水产、林产品种也丰富。远销国内外和港澳市场的名牌产品不少,如三沙龙芽粘、库充马铃薯、金山种甘薯、齐其乐(现称槎桥)白花番薯、神湾菠萝、茂生香蕉、九洲基龙眼、张家边猪、沙栏鸡、石岐乳鸽等。就地方财政收入而言,“竟及贵州一省”(唐绍仪语)。 中山县实行模范县建制后,曾有过可观的发展规划,如建立中山港,建筑中顺公路,建造航行至广州和香港的轮船,经营自来水厂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见实现;各方面虽有改进,而成效不大。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因日本的入侵,中山的模范县制至此停止。但此后中山的经济文化在全国一直仍居于重要地位,故1948年11月,广东省政府复又定中山县为全省示范县。所以,至今一般人把中山在整个民国时期都看作是个模范县。但工业不算发达,至1949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19.21%。 特等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以1979年为界,划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从中山的经济文化发展来看,大体也可分为特等县阶段和城市阶段。 1950年4月,中山县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广阔、财税丰厚,被广东省民政厅列为特等县。这同在此之前经历过的大县和模范县所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这个特等县阶段,从1949年中山解放后的11月份起,大体至1983年12月撤县改市止,共有34年。虽然后来逐渐分出珠海县、斗门县(大部分)和划出部分地方归番禺县、顺德县、新会县,作为县的规模来说比解放初期缩小了,但从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等四大经济指标来看,在全省一百多个县中,仍一直名列前茅。 城市阶段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撤县设市,仍为县级。过了四年后,又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从撤县设市到升格为地级市(中等城市)的转变,在广东算是先迈开了一步的。 中山由县建制改为市建制后,从1984年起,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随着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广泛和深入的贯彻而得到突飞猛进。其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自80年代中期开始,便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名闻于世。许多领域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