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疾病有什么关系?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1:30:23
热度:
营养与疾病有什么关系?【专家解说】: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
【专家解说】: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由于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渐进性的,甚至是潜在性的,因此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往往易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
一、营养与疾病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 原发性营养缺乏是指单纯摄入不足,既可以是个别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几种营养素同时摄入不足。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如长期食用精白米面,捞饭等易患脚气病;蔬菜先切后洗,过度加热或水煮可使维生素C大量破坏、损失。
2.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如昏迷、精神失常、口腔疾患及肠胃疾病引起的食物摄入困难或障碍;消化道疾病或胃肠手术等引起的营养素吸收障碍;肝脏疾病引起的营养素利用障碍;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新霉素等)所致的吸收、利用障碍;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引起营养素消耗增加;以及生长发育、妊娠、哺乳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机体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
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1. 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重过大,植物性食物比重过小,精制食物多,蔬菜、水果少,这是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膳食中肉类、蛋、奶、黄油等动物性食物几乎达膳食总量的50%,因而出现了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三高膳食,造成热能、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过剩。
2.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进食高盐饮食、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追求饮食享受以及优质食物集中消费等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是造成营养过剩的重要原因。有人调查一桌中式酒席,人均蛋白质达90g以上,脂肪7Og以上
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
1.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 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成人发病较少。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常见于缺乏喂养知识,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早产儿先天不足。成人可见哺乳期妇女长期食物供给不足者。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使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或由于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或长期患有妨碍进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可分为营养消瘦症(nutritional 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Kwashiorkor)两种,前者在婴幼儿中常见,患儿体重降低,常低于同龄儿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不浮肿。后者常见于儿童,多为长期蛋白质供给不足,热能供给基本足够,其临床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脏肿大、毛发无华、腹泻等,又称水肿型营养不良。而临床上多见为混合型,混合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消瘦。生长迟滞,体重与身高低于正常儿标准,尤其体重下降更为明显。患儿表现急躁不安、表情淡漠、明显饥饿感或食欲不振,常伴有腹泻、腹壁变薄、腹部凹陷呈舟状、肝脾肿大,常易合并感染,并常伴有维生素缺乏症等。
血清生化检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降低,尿中羟脯氨基酸排出量明显下降,尿中肌酐排出量减少,出现电解质紊乱等。
2. 维生素A缺乏症 临床表现主要是夜盲症与干眼病。由于视黄醇供给不足,体内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早期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症。眼睛结膜近角膜缘外侧形成毕脱氏斑,由于眼结膜、角膜退行性变,泪腺分泌减少,致使眼部干燥,角膜软化、溃疡,甚至穿孔而失明,即称干眼病。据统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因维生素A缺乏所致干眼病而失明。其中高发年龄在3~4岁。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还可有皮肤上皮细胞过度角化、皮肤粗糙、有时呈棘状丘疹,粘膜完整性破坏,导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系统抵抗力低下,而易受感染。
我国人民维生素A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A原(主要为β—胡萝卜素),其在体内转化率约为六分之一,摄入量不足,尤其在蔬菜水果供给匿乏地区、冬春季节,轻、中度维生素A缺乏症常见,但重度缺乏症在我国已不多见。
3. 维生素C缺乏症 冬、春季节由于蔬菜水果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维生素C缺乏症常可发生。人体由于缺乏L——古乐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体内贮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贮运和烹调中丢失维生素C严重,因此维生素C缺乏症在我国一些地区并不少见。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斑,或鼻、月经过多、牙龈出血,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等。此外还表现有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骨骼发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过度等。目前在我国严重的维生素C缺乏症已少见。
4. 维生素B1缺乏症 建国初期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在南方地区曾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病。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缺乏营养学知识指导,精白米面消费量明显上升,此外由于酗酒等原因,维生素B1缺乏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重视。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旺盛性疾病、烧伤病人也可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典型临床表现叫脚气病,可分为湿性脚气病和干性脚气病两型,前者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后者以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主。临床表现有末梢神经炎、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心功能不全、浮肿、静脉压升高、共济失调、记忆力减退、心电图异常等。此病多见于幼儿。
5. 维生素B2缺乏症 我国人民核黄素的来源较少,就全国来说动物性食物供应相对不足,根据全国性膳食调查平均供给水平只占推荐供给量一半。因此,核黄素缺乏也是我国人民重要营养问题之一。核黄素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有湿疹样皮炎、阴囊炎、舌炎、口角炎和脂溢性皮炎等,此外亦可见角膜出血、羞明、视力模糊、流泪等表现。
6.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acy anemia,IDA) 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该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早产婴儿、儿童、女性青少年和孕妇,育龄妇女中发病率更高。我国对该病的诊断标准为成年男子血红蛋白<12g%、成年女子<13g%。据《儿童少年贫血筛选标准》规定,血红蛋白的标准为6~11岁(男女)<11g%,12~14岁男<12g%、女<11.5g%,15~17岁男<12.5g%、女<11.5g%。
根据我国普查资料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g%约占70%,低于11g%约占50%。根据WHO报告,亚洲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儿童为50%,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92%。
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口唇粘膜与眼结膜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有低烧、活动后呼吸急促,中度贫血者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病人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泻,育龄妇女可有月经过少或停经。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象呈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发生改变。上述检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
7.锌缺乏症 锌缺乏多见于儿童,属于世界性营养缺乏病症之一。锌与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缺锌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异常,生长和智力发育障碍。锌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摄入量不足,此外是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或体内储存量减少、高能量输液等。临床表现与锌缺乏程度和缺乏时间有关,急性缺乏时以皮肤表面为主,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围、眼睑、肛门周围或外阴部以及易受机械刺激的部位形成糜烂、水疱和脓疱,并出现毛发脱落。一般认为当血清锌值低于50μg/dl时,可出现上述表现,但临床上很少见。
慢性锌缺乏表现为生长障碍,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性腺发育不全、性幼稚症,皮肤干燥粗糙,毛发无华,指甲白斑,食欲不振,创伤愈合延缓,味觉减退,易受感染。缺锌性侏儒除身高低下外智力也低下。
锌源性肢体皮炎(enteropathic acrodermatitis)是一种缺锌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为先天性锌吸收障碍。
其它营养缺乏症见表1-4-3。
表1-4-3 其它常见营养素缺乏症体征
营养素缺乏病及常见体症
维生素D缺乏
活动性佝偻病(4岁以内),骨骺无痛肿大,串珠肋,前囟未闭(18个月龄以上),颅骨软化,肌张力过低
痊愈的佝偻病:前额或顶骨凸出,膝内翻或“O”型腿,胸部变形(郝氏沟,鸡胸),骨质软化
舌炎,呈猩红或牛肉红色,舌裂,颧、眶部及四肢对称性色素沉着及癞皮病(皮炎)
鼻唇窝皮脂溢出,舌炎,末梢神经疾病,伴有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
尼克酸缺乏
贫血,脸色苍白,轻度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位感与振动感消失,伸侧反射消失,神经炎等
维生素B6缺乏
脸色苍白,阿佛他性口炎
维生素B12缺 乏叶酸缺乏 维生素K缺乏
凝血时间延长,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
(二)营养失调性疾病
1. 肥胖症 由于摄入量过多或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改变而引起体内积聚过多的脂肪,造成体重过度增加,从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叫做肥胖症。
临床表现主要为脂肪沉着于躯体,沉积部位男女性间不同,女性多沉积于四肢、腹部、臀部和腰部,而男性多沉积于颈部、腹部和腰部。此外表现为肌肉无力,体力较差,耐久力差,动作迟缓,缺乏活力,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异常。
肥胖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损,胰岛功能异常而易并发糖尿病,并可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为严重肥胖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肥胖可引起肾脏损害,肾功能低下、痛风等并发症,肥胖妇女常伴有月经异常,卵巢功能不全、不育症,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肥胖者多伴有多汗症,皮肤出现汗斑,皮肤瘙痒、湿疹、皮肤炎症等。
2. 维生素过多症 (1)维生素A过多症 多见于儿童,如果一次摄入维生素A大于10?5IU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颅压升高、剧烈呕吐、发烧、视力模糊、复视、眩晕、嗜睡、皮疹皮炎,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而危及生命。急性中毒临床少见。
儿童每天摄入维生素A8000IU或成人每天摄入3×104IU,连续摄入6个月可出现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儿童生长停滞,皮肤粗糙,毛发无华易脱落,肝脾肿大,骨骼疼痛,长骨骨干有骨质增生,韧带肌键钙化,成人可有肝功异常,甚至肝硬变。停止摄入维生素A,症状可逐渐恢复。
(2) 维生素D过多症 维生素D中毒往往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所致。临床表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易疲劳,恶心、呕吐,腹泻多尿,烦躁不安,血清钙磷浓度明显升高,动脉、心肌、肺、肾等软组织出现转移性钙化,易发生肾结石,可引起继发性肾水肿,严重时可致肾功能衰竭。
三、营养有关疾病的预防
营养有关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食品生产供应状况、食物品种及加工贮运烹调销售以及营养知识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关系前所述,引起营养有关疾病的原因,一种是供给不足,一种是摄入过多。前者是当今世界主要问题。营养素供给不足除了食物生产供应上的问题外,更多的由于食品在贮运加工烹调中的丢失,其中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锌、铁等,由于地壳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些所谓“微营养”问题有明显的地区性。预防营养性疾病主要抓好几件工作。
(一)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
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对改善人群营养十分重要,重点应让群众了解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根据营养素的特点,在食品的贮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各环节中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加强购买食品的营养学指导,推广编制食物INQ表,INQ即营养质量指数,是1979年由Hansen RG等人推荐的评价食物营养质量的简明实用指标,主要供给未曾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的一般公众选择食物时应用,是一种普及营养知识、指导营养实践的工具。
推广母乳喂养,纠正儿童偏食、挑食习惯,儿童饮食适当,科学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别要解决好早餐问题。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指导。提倡吃标准米标准面粉,适当增加粗粮供应,开发大豆制品。
(二)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
我国食品供应近些年来已有较大发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种不多,一些地区食物品种单调,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仍应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粮食生产除了解决生产数量,也应开发多品种生产。增加动物性食品生产供应,开发食品新资源,让广大民众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供给问题。
(三)预防应有针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学问题,预防工作必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作好调查研究是制订好预防措施的基础。
WHO推荐的一些指标,如出生体重、年龄别体重、不同身高的体重、入学年龄体重、年龄别死亡专率(0~4岁)、母乳喂养、人工哺育、特殊营养缺乏的新病例数等。可以反映当前和既往的营养状况,也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婴儿死亡率是对营养水平特别敏感指标之一。 营养调查可以了解人群膳食摄入情况和营养供给量间的关系,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和体格,发现营养性疾病,为修订营养素供给量等提供资料。调查结果不仅为设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提供依据,同时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营养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营养调查包括三方面内容。
1.膳食调查 是调查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可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否能满足要求。首先要选择好调查对象,必须具备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调查一般应每季度一次,避免由于食物季节性供应差别造成误差,至少一年也要调查两次(如春季和秋季)。
膳食调查方法有查账法、询问法、称量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一般普查多采用查账法(或用变通查账法),做科研时多采用称量法或化学分析法,门诊个例调查可用询问法。
不论采用哪种调查方法,膳食调查都必须取得两项基本数据资料,一是调查期内各种食物的消耗量,一是同期内食用这些食物的人数。根据上述两项数据计算出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数量,再查食物成分表,换算出每人每日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推荐供给量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调查时间查账法至少一个月,称量法、询问法与化学分析法可采用5~7天。
进行膳食调查同时,应对食堂进行现场调查,了解食品来源、贮存条件,加工烹调方法、炊管人员个人健康和卫生状况,供综合评价时参考。
2. 体格检查 对被调查对象除了一般常规体格检查之外,还应进行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标准体重可按身高厘米数减100计算(男子身高在165cm以下者应减105),在标准体重土10%为正常,士(10~20)%为消瘦或超重,大于士20%为极消瘦或肥胖。
皮褶厚度亦为常用指标,但尚无统一标准,各学者的调查资料可供参考。FAO/WHO推荐的测量部位有脐旁、肩胛下和三头肌部位。
3. 实验室检查 通过生理生化和各种营养素负荷试验,进一步了解被调查人群体内营养素水平,及时发现营养素缺乏的亚临床表现。
综合上述三方面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评阶。营养调查可以提示以下几个问题,并为制订具体预防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
(1) 了解被调查人群营养素供给是否达到推荐供给量水平,食物组成来源、生产、贮运、加工烹调以及供应分配状况,饮食习惯和就餐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 被调查人群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3) 营养缺乏或过剩状况,种类及病例数,发展趋势和原因。
(4) 营养方面应重视的一些问题,如动物性食品、脂肪是否摄入过多,精白米面消耗量是否过多,是否长期食用方便、快餐食品和强化食品。
(5) 第二代发育趋势和原因分析。
(6) 发现一些普通存在的问题和特殊问题,发现营养性地方病,探索一些原因不明疾病与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四、肥胖病的防治
肥胖是多见于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中的营养失调性疾病。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肥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卫生问题。如美国儿童肥胖约为6%~15%,青年肥胖20%~30%,成年可达20%~50%。德国的饮食过量现象也十分普遍,约55%的妇女和47%的男子过重或肥胖。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民由于食物供给不足,基本不存在肥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膳食不断改善,尤其是近些年来,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不断上升,膳食中油脂比重增高,一部分人群中出现了营养过剩,肥胖病人也逐年增加。如1992年调查,城市居民体重过重者为9.8%,农村为6.9%,近年来更高。尤其是肥胖儿童的出现和数量增加,预示着对肥胖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肥胖的判断
肥胖是指机体脂肪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过量增加超出了生理适应范围。人体出生时体脂含量约为12%,到6个月时可增至25%,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成年男子体脂含量为体重的15%~18%,女子为20%~25%,当男子体脂超过25%,女子超过30%,即为肥胖。由于准确测定人体脂肪或脂肪组织的量比较困难,故常根据体重、体重指数及皮褶厚度等来判断。
1. 体重和体重指数鉴于体脂的积聚和脂肪组织的增容常导致体重增加。故可根据体重来判断肥胖。但须考虑种族、年龄、性别及体格类型等的差异。我国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用标准体重(或理想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来估计。
婴幼儿1~6月正常体重(kg)=月龄×0.6+出生体重(平均为3kg);7~12月=月龄×O.5+出生体重;l岁以上正常体重(kg)=年龄×2+3。亦可根据实测体重,当体重超过当地(或全国平均值)同龄同身高的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时,即视为肥胖。成人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20%~129%为轻度肥胖,130%~149%为中度肥胖,1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20~24.9为正常,25~29.9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2. 皮褶厚度 皮下脂肪厚度常用皮褶厚表示。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分布不同,一般用几个部位之和表示。
3.上臂围、上臂肌围 上臂围为上臂中点周长,上臂肌围=上臂围-3.14×三头肌皮褶厚(cm),其标准值为男25.3cm,女23.2cm。
体脂含量还可用下列回归方程式计算:
F%=0.91137S1+0.17871S2+0.15381S3-3.60146
S1——头肌皮褶厚度
S2——肩胛下皮褶厚度
S3—一腹部皮褶厚度
(二)肥胖发生的原因
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长期饮食过度、能量摄入过剩或能量消耗过少致使机体能量入超是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与遗传、内分泌、代谢及精神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1. 饮食因素 能量是可贮存的,当机体能量摄入超过机体的能量消耗时,过多的能量可转化为脂肪贮存。动物实验证明,能量摄入过剩,剩余的能量就以脂肪形式在体内积聚。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体重过重的人摄入的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高于体重正常的个体。
造成能量摄入过多的主要原因有饮食过度、膳食结构不合理等。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和脂肪增长过快,造成许多人热能摄入过剩。据1990年七省一市居民收入与热能摄入量调查结果,高收入人群热能摄入量已达RDA的120%,故肥胖病人逐年增加。精神、情绪方面的原因也可使部分人过度进食,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引起肥胖。
2. 体力活动因素 体力活动是影响机体脂肪消耗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积聚。青年时期体力活动量较大,一般不易发生肥胖,中年后体力活动逐年减少,这是肥胖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能量消耗减少,而不是摄入量增加。对肥胖人群的调查也表明,在同样条件下,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少,能量消耗少。亦有研究表明,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水平能调节摄食量,而肥胖者的这种调节机制紊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3.生化因素 如果机体能将过剩的能量消耗,就可避免肥胖;反之减少能量消耗,也可避免消瘦。据研究,不同个体所含Na+-K+-ATP酶及脂蛋白酶(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和活性不同,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所含Na+-K+-ATP酶的数量少,活性低,或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多、活性高。有的研究还表明这种差别在肥胖形成之前就已存在,肥胖形成后更明显。有的研究认为,体脂合成与分解时,脂肪酸在脂肪辅酶A酶作用下形成酯酰辅酶A,这类酶有两种,一种专管合成,另一种专管分解,如果前者的数量与活性高于后者,则易于促成肥胖。4.其他 遗传因素、内分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三)肥胖的防制原则
肥胖病人常易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痛风、胆结石及某些肿瘤等。而且应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一旦患有肥胖后,治疗和减肥十分困难,成效甚少,因此防止肥胖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合理饮食,维持机体热能平衡 合理饮食,保持机体的热能平衡是预防肥胖发生的主要措施。婴、幼、儿童是人一生中的生长旺盛期,长期能量过剩,将使体内脂肪细胞增生,数量增多,为肥胖打下脂肪库增大的解剖学基础,因此防制肥胖应从婴幼儿抓起。人到中年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减少热能摄入,保持体重相对稳定。
注意膳食结构和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高热能、高脂肪食物,限制饮酒,做到少吃多餐,不暴饮暴食。
2. 加强锻炼,坚持适当体力活动 增加体力活动 即可增加热能消耗,尤其有氧代谢为主要特证的体力活动,如中、快速步行、慢跑、体操、游泳、爬山、打太极拳等。
此外,儿童、青少年肥胖可能有激素分泌障碍等,应及时检查治疗。许多肥胖病人往往伴有精神情绪变化,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有规律的生活节律也十分重要。疾病恢复期、妊娠及冬春季节易于体脂积聚,这些时期也应由意饮食平衡,防止体重过量增加。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46116652
-
人排除的粪便是否有营养?吃了会怎样?2024-08-17
-
山药豆发芽能吃吗?山药的营养价值2024-08-17
-
哪些措施有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2024-08-17
-
豆腐渣的营养如何利用?2024-08-17
-
求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详细过程2024-08-17
-
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用右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丁为分解者B.若用右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2024-08-17
-
请按下列要求填空:沼气可作生活燃料,其主要成分是______,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2024-08-17
-
请按下列要求填空:沼气可作生活燃料,其主要成分是______,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2024-08-17
-
煤气中毒吃什么营养品2024-08-17
-
人们利用______生产沼气,这类细菌依靠______来获取营养物质.与制造味精有关的微生物是______,与制造酸2024-08-17
-
如图为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一种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2024-08-17
-
叶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由叶片制造的吗?2024-08-17
-
中风以后可以吃天麻来补身子吗?要是可以该怎么吃,要是不可以该怎样给病者补营养呢?2024-08-17
-
哪种牲畜的粪便最有营养2024-08-17
-
人类的粪便 有什么用 什么动物的粪便最有营养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