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珠海好吗?环境怎么样?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1:23:23
热度:

珠海好吗?环境怎么样?【专家解说】:珠海市 拼音:Zhūhǎi 英文:Zhuhai 面积:陆地1701平方千米,海洋5952平方千米。 人口:常住人口148.11万人(20

【专家解说】:珠海市 拼音:Zhūhǎi 英文:Zhuhai 面积:陆地1701平方千米,海洋5952平方千米。 人口:常住人口148.11万人(2008年末) 时间:北京时间,UTC+8 行政区划: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横琴新区、高新区 市政府驻地:珠海市香洲区中心里8号 [编辑本段]城市简介 珠海市[1]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1° 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珠海是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市陆地面积有1701平方千米,人口148.11万人(2008年统计),是广东省人口规模最小的城市。珠海的海岸线长604公里,有大小岛屿146个,故有“百岛之市”的美誉。在珠江口辽阔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计有146个,其中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海域的万山群岛。 珠海市气候宜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偶有阵寒,年、日温差小,属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型海洋性气候。 全市太阳能丰富,热量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1991.8小时, 太阳幅射年总量为4651.6兆焦/平方米。全市气温比邻近珠江三角洲各县市都高,年平均气温为22.4℃,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冻,是该省南亚热带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行政区: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 功能区:高新区、横琴新区、万山区、高栏港经济区、保税区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珠海的历史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隶属南诲郡番禺县,汉朝隶属番禺县,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隋朝隶属宝安县,唐代隶属东莞县辖。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宋朝以后,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筑城池,称“前山寨”,既是军事要塞,又兼管澳门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务。辛亥革命以后,香山县隶属广东省。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0--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 1949年10月30日,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1951年1月,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隶属珠江专署。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为加强海边防管理,发展渔农业生产,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隶属粤中行署,县址设在唐家。下设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四区(万顷沙)。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设立上涌、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并将中山县的翠微、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特区面积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辖。1984年6月,在原珠海县范围管辖区域设立香洲区,为县一级建制。以后珠海境内由广东省管辖的红旗、平沙农场划归珠海。 珠海的得名 珠海位于珠江口的西南部,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 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 [编辑本段]人口与环境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8.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7万人,增长1.8%。其中,户籍人口99.48万人,增长4.0%。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11.61 ‰,死亡率 2.99‰;自然增长率 8.62‰。 全年有207天空气质量级别Ⅰ级(优),占56.6%;159天的空气质量级别Ⅱ级(良),占43.4%。酸雨发生率为52.3%,比上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空气环境中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均略有上升。降尘浓度比上年下降。水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编辑本段]地理与气候 珠海市区内陆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以平原(占25.5%)、丘陵(占58.68%)为主,兼有低山、滩涂等。地势平缓,倚山临海,海域辽阔,百岛蹲伏,有奇峰异石和秀美的海湾、沙滩。内陆由凤凰山、将军山两大山系的山地丘陵及海岸、平原所构成。最大的海岛是三灶岛,面积约78平方公里。陆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划。滨海冲积平原由西江和北江冲积物聚成。珠江口外海滨滩涂辽阔,水下滩地向岸外缓慢坡降。海岸线、岛岸线长690公里。内陆最高的凤凰山,海拔 437米,海岛多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峰是二洲岛上的凤凰山,海拔437米。主要矿产资源有水晶、铁、钨、锡、锰、钾长石、优质石英砂。自然土壤有赤红壤、石质土、滨海沙土、盐渍沼泽土等。主要河流有磨刀门、金星门、坭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前山水道、湾仔澳门河段、南水沥等,总长135公里。 珠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年平均气温22.3℃,最低气温2.5℃。年降雨量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珠海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9%。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时可达到100%。 珠海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暴雨,个别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温影响。台风出现的时间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严重影响珠海市的台风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编辑本段]珠海的经济 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珠海紫翔,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壳牌,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2.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542.49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20.49亿元,增长10.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7%,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4%,上升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52.8%和46.8%。人均GDP达6759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9733美元。 2009年珠海市实现财政收入达到101.1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53.2亿元,同比增长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