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什么是哈密精神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08:58:05
热度:

什么是哈密精神【专家解说】:1987年7月27日下午5时,吐鲁番西白杨河大桥、大河沿大桥被特大山洪冲垮,400多米长的铁路钢轨高悬在塌陷的路基上。下午6时30分,哈密铁路分局局长路

【专家解说】:1987年7月27日下午5时,吐鲁番西白杨河大桥、大河沿大桥被特大山洪冲垮,400多米长的铁路钢轨高悬在塌陷的路基上。下午6时30分,哈密铁路分局局长路德兴接到中断行车的命令。从次日凌晨始,特53次、特69次、113次、143次……列车陆续到达,1.2万名滞留旅客像潮水般一股脑压到只能容纳300人的过路小站--哈密站。分局立即动员,迅速开展救助服务。20多个站段、13个机关支部组成了数十个送水分队,食堂、食品厂连夜赶制各种熟食,全力以赴为滞留旅客服务。 哈密地委接到铁路分局的报告后,随即召开有商业、粮食、民政、卫生、公安、工交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紧急会议,就饮水、饭食、住宿、医疗、通讯、保卫、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部署,明确提出“铁路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铁路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我们要全力做好旅客的安置工作”。于是,“铁路分局车辆段供水点”、“地区妇联职工服务点”、“汽运司接待站” ……一支支、一队队铁路、地、市各部门组成的服务队伍,首尾相连。“老妈妈服务队”、“老爷爷服务队”、“青年服务队”、“红领巾服务队”等接踵而来。地区领导不间断地巡查,及时解决每一个问题;医护人员到处巡视,救助每一个病人;民警和治安人员昼夜巡逻,精心保卫每一位旅客的安全。各行各业都出动了,工人、干部、学生、市民、小贩都上了阵。从各种酸的、甜的、清凉的茶水,到小米、绿豆、红枣等各式稀饭,到馒头、包子、馕、大饼、米饭、饺子、咸菜、小炒,应有尽有,不胜枚举;挑的、扛的、提的、抬的、车载的,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吃吧!多吃点,吃饱了不想家。”“喝吧!这是清凉的茶,消暑,解渴。”“快到这边来,尝尝我这不要钱的大西瓜。”普通话、生硬的汉语、当地的俚语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亲切委婉,这些与炽热的哈密气浪争相攀升,直上云霄,构成了响彻时代的最强音。 盛夏时节,哈密特别热,七月底的温度已接近零上摄氏40度。别说只能接待300人的小站,就是近10万人的哈密城一下子涌来1.2万人也难以承受。5天5夜中,哈密各族人民用博大的胸怀、至诚的爱心、火一样的热情,温暖着每一位滞留旅客。殷平欣让出了住房,哈管局物资站送来了西瓜,买力热木打好了热馕,话务长累哑了嗓子,阿不都江昼夜值勤不休息,个体户王秋爰端上喷香的“小炒”, ……一件件、一桩桩,多少亲如一家的故事,多少舍己救人的故事,多少平凡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里没有民族和地域的界线,这里是乐融融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有缘远方来相会,大家就是一家人。有人做了个小统计,哈密为滞留旅客奔忙的有6万人次,仅粮食制品一项就贡献出3万多斤。 哈密各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强烈地撞击着每个滞留旅客的心扉。然而,这些幸福的“难民”,此刻想说,也只能说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你们--与哈密瓜齐名于天下的哈密人民。”正在哈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笔会的各少数民族的作家、翻译家们,也纷纷来到滞留旅客现场。他们被一幕幕感人的场面打动了,表示,要用激昂的文字和灼热的诗歌,来宣传和歌颂热情无私的哈密人民。 “哈密人民万岁!”、“哈密精神万岁!”。红色的标语,出现在复通后的列车车身上。这是发自滞留旅客肺腑的心声。 哈密瓜让人们知道了哈密;为滞留旅客服务,让人们体验到了“哈密精神”。当今,我们更应该发扬“哈密精神”,因为奔小康、创建和谐社会都更需要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