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思考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2:26:11
热度:
关于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思考【专家解说】: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潮流的出现,跨地区、跨国家的经济合作问题,已日益为世人瞩目。伴随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和东南亚与
【专家解说】: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潮流的出现,跨地区、跨国家的经济合作问题,已日益为世人瞩目。伴随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和东南亚与我国关系的改善,已具备建立环南海经济圈的良好的政治、经济等条件。环南海经济圈包括整个环南海的国家和地区及腹地。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海南、广东和闽南、湖南、广西部分地区。建立这样一个跨国家、跨地区、跨文化、跨产业的宏大经济圈,对于强化环南海区域整体的地位,迎接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扩大共同市场,减少区内矛盾与摩擦,谋求共同发展,对我国实现亚太经济战略有重要意义。
1 环南海经济圈建立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1.1 环南海经济圈的建立将强化这一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使该地区发展成为世界第四极。环南海经济圈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东盟七国和华南经济圈。东盟七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东盟七国共有人口4.1亿,1994年经济平均增长率为7.6%,国民生产总值5105亿美元(不包括越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00美元[1],华南经济圈包括中国大陆华南地区、香港、台湾,(未计澳门)1992年(NP达3075.72亿美元。两者之和接近1万亿美元,经济实力大增[2]。虽然GNP难与日本(59202亿美元)、美国(367610亿美元)相比较,但是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快,经济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很大。建立环南海经济圈,可进一步提高这一地区的内聚力,增加一致性,在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发挥更显著的作用,成为世界上除美、欧、日以外的第四极。
1.2 在亚太经济联合处于松散、非自由贸易的情势下,积极发展次区域和小区域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是地区合作最有效的形式。 亚太经济联合的长远目标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实质是一样的。不过,与北美和西欧相比,在今后20多年时间内,由于亚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亚太经济联合将在非自由贸易或不完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展开。由此决定:亚太地区现阶段的经济联合乃是一个松散的、开放的联系。从近期发展趋势看,在整个亚太全区域的多边合作尚未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次区域的合作是可行而最有效的合作手段。这因为:(1)参加合作的各方成员不多,又相互毗邻,共同利益较多,相互接触协商、达成共识也较容易方便。(2)这种合作发挥各国有关地方政权和经济实体作用,从而减少了各国政府之间各种因素牵制,因而合作效益高,进展快,成果大。(3)合作各方各有所长,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实现最佳组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1.3 处于洲际要冲的地理位置,为环南海经济圈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一经济圈位于太平洋西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水上沟通欧、亚、非、大洋洲的枢纽。新加坡——马六甲海峡处于南海通往孟加拉湾的出口处,自古以来是远东通往西南亚、非洲和欧洲的咽喉。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已有一批重要港口,如新加坡、马六甲、棉兰等。新加坡已超过著名的鹿特丹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港。龙目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虽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可通过巨型船舶,仍然成为联系两大洋交通的又一重要孔道。
处于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联结处的克拉地峡是世界上著名的地峡之一,其宽度为40—48Km,分水岭海拔仅75m。泰国已计划在地峡南侧东西两岸的卡农和甲米分别建设深水港,二地之间有长180Km的双线高速公路、铁路和年运量达5000万t的输油管相联,使由东亚至西亚和欧洲的航程缩短2800Km。如果克拉地峡得到开凿可使一部分近海船只不再绕道航行马六甲海峡,把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航程缩短1500Km,对满足东西方航运日益增长的需要,在近海范围内建立起从地中海到日本沿海近程运输的大动脉,进一步密切非洲、中东、南亚和远东的经济联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洲际要冲可使经济圈内的国家和地区以最简便的手续、最捷径的路线得到原料和燃料,把货物送入区外市场,形成经济圈的巨大的国际开放通道。
1.4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环南海经济圈建设提供了资源保证。 本经济圈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林木生长,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平均森林覆盖率高达54%,有些地区高达70%—80%。树木种类多,有许多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珍贵树种。如马来西亚的树木超过2500种,其中具有价值的有200多种,作为标准商品的木材达49种,在菲律宾树木达3800余种。热带经济作物是本区的传统优势,橡胶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油棕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椰子出口占世界绝对优势。咖啡、香料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本地区还是石油、天然气、锡的富集地区,也是太平洋钨锡矿带的一部分。两条含油带,一条是从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谷地穿过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东部,直至菲律宾中部。一条是泰国北部经暹罗湾,绕着加里曼丹西部和北部,伸抵菲律宾的西部海域。这两条含油带上分布着一大批规模不等的石油沉积盆地。现已有的油气田达400多个,而且油质好,产量逐年上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此外,南海的其它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都很丰富。现已探明,南海是世界上海底锰结核最为密集的地区。实验表明,从锰结核中可提取锰、镍、铜、钴、铁及少量其它元素30多种,其成本只相当于陆地上开采提炼成本的50%—70%。潮汐、海流、含盐浓度低都蕴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1.5 环南海经济圈建立,有利于环海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共同扩展市场,在捍卫地区利益中,求得共同发展。 环南海地区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及发展经济方面有着共同语言,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贸合作上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利用。建立环南海经济圈可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有利打破发达国家的进口限制,扩大共同市场的容量,同时通过协调、合作划分市场范围,最大限度地促使双方国际贸易额同步上升,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1.6 海外华人形成的天然经济网络,对推动经济圈内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合作有重要意义。 环南海经济圈是世界上华侨和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新加坡华人占总人口76%以上,马来西亚占34%、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香港、澳门等都是世界上华人的集聚地。海外华人是环南海经济圈各国、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天然纽带和桥梁。它以一种共同的利益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民间合作为主要方式,自力带动,自然形成,多向多元联合,把各国、各地区的资本、技术、经营、市场联合在一起,促进区域整合和发展。
2 环南海经济圈形成的可能性
2.1 中国与东盟国家是近邻,由于文化、民族等原因,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中国与东盟的多数国家自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和经贸关系,人员往来也日益频繁。在亚太经济合作方面,双方亦观点相同或相似。到90年代,伴随港、澳回归祖国,以及华南经济圈的进一步开放,政治制度方面差异将逐步缩小,同处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和平稳定与发展方面会有许多共同的语言,这为各方密切合作建立环南海经济圈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2.2 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东亚地区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大国和贸易集团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投身东亚市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已转向亚洲。据统计,最近两年美国和亚洲之间每年的双向贸易额超过了3600亿美元,比美欧之间的双向贸易额高出近40%。德国1993年公布了德国对亚洲政策,法国1994年2月正式推出了“法国在亚洲主动行动计划”。澳大利亚自70年代初就开始重视同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在80年代中期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亚太经济发展战略。每年一次轮流在双方召开的澳大利亚与东盟合作会议已坚持了10多年,1991年澳大利亚对东盟出口曾超过美国和欧共体。日本实施“重返亚洲”的新战略,对外贸易战略作出调整:“疏于美欧,回归亚洲”。环南海经济圈以及整个东亚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2.3 国际经济中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近20多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及其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美国的外贸和投资也出现向太平洋地区加快发展的迹象。约翰·托夫勒指出:“地中海时代已成为过去,大西洋时代正在没落,未来世界的中心将移到太平洋上来。”[3]西方学者惊呼“我们的地球似乎已失去平衡而偏向太平洋,就象过去在土耳其夺取君土坦丁堡以后地球的重心曾由地中海偏向北海和大西洋一样。”[4]环南海经济圈是太平洋极为重要的经济圈,太平洋时代到来不仅强化了环南海经济圈建立的必要性,反过来它将强化太平洋世界中心的位置。
2.4 本地区出现了多个小区域的经济合作体,为环南海经济圈建立创造了基础。已形成了多个小区域的经济合作区。有:(1)南中国海三角区,由中国沿海省份、香港和台湾省组成;(2)起步较早的东南亚新柔廖三角区;(3)正在兴建中的台、越、菲经济三角区,它包括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越南河内的两个工业园区(由台湾供款融资筹建);(4)正在蓬勃发展东盟东部三角区,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部分地区;(5)东盟北部三角区,它包括马来西亚北部地区。目前,这一地区增长三角的数量和规模仍在增加和扩大。随着小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还将产生“增长四角”和“增长多角”从而加速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环南海经济圈的形成十分有利。
2.5 环南海经济圈的地区和国家的相互投资和贸易逐年增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了。目前港台资金占我国吸引外资的8成,毗邻港澳的广东省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3,港澳间经济关系更是达到“前店后厂”。台湾与大陆两岸间接贸易额逐年加大,1992年,台湾在大陆设立企业已达2000家,一年投资额达38亿美元,超过过去10年在大陆投资总额。[5]随着香港、澳门和海南经济特区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华南经济圈经济日趋一体化。与此同时华南经济圈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发展很快,例如1992年,香港对泰国直接投资145亿铢,成为泰国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约占27%)。[6]1988年台湾成为当年东盟第二大外资来源,1989年、1990年又相继成为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第一大外资来源,1993年底台湾在东盟累计投资已达160亿美元。[7]1993年东盟6国对华出口比上年增长了42.5%,其中新加坡对华出口增长达114%。[8]环南海地区已形成了密切的经济关系。
3 环南海经济圈发展模式构想
环南海经济圈内虽然存在着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别,但是为了共同利益,各国各地区可以通过协商,按照客观的地域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全方位合作,多目标开发,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可考虑采取如下合作模式。
3.1 资源合作开发模式 环南海经济圈的国家和地区都相当重视南海资源的开发。笔者建议成立南海资源开发合作组织,协调各国各地区利益,分层次的开发和保护南海资源,促进各国和各地区发展。
3.2 地区“输入—生产—输出”组合模式 环南海地区有四个“输入—生产—输出”模型。一是泰国对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大量投资和贸易,在这些国家相邻的局部地区内,泰国货币流通量大增,形成了以泰国铢的扩大流通为代表的“铢经济圈”。二是新柔廖成长三角。1990年6月在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倡仪下,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达成协议,在新加坡的柔佛州和印尼的廖内群岛之间的三角地区建立的跨国经济合作区。三是狭义的华南经济区。近年来香港同广东省之间的贸易、投资异常活跃,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密切。四是两岸经济圈。指台湾与福建省之间自发形成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区。
上述经济圈由多方组成,客观存在着较发达的一方和不发达的一方。一般情况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一方着重输入资本、产品设计和输出产品品质、包装、销售和销售后的服务,经济不发达的一方着重生产过程及生产过程的控制。若在这些小的“输入—生产—输出”模型基础上优化成大区域的“输入—生产—输出”模型,就可以大大提高经济地域经济系统的组织能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输入可吸引日本、欧美资金和新型的产品设计,包装等,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多边合作的技术及产业梯度互补关系,进行生产,然后利用自由港及海运直接进行商品输出。由于处于洲际枢纽的地理位置,使南海经济圈有其它经济圈所没有的优势,产品的输出极为便利。新加坡是世界上转口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有服务输出的传统,产品的输出极为便利。香港是世界第八大贸易实体,第15大服务输出地区。澳门是联结中国市场与欧共体及广阔的尚未开发的拉丁国家市场的桥梁和通道。庞大输出体系提高了商品竞争力,极有利于形成生产、经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地域经济合体。
3.3 建立多元合作区域发展模式 可以在邻近或接壤的地区,多方合作,共同投资,吸引外资,共同发展。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达成协议,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尼的廖内群岛之间的三角地区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命名为“新柔廖成长三角”。1993年7月建立了“东盟北部三角”(包括马亚西亚、印尼苏门答腊和泰国南部)现建立“东盟东部三角”(包括菲律宾南部、印尼东部文莱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成长三角模式,有助于弥补各国政治等方面的矛盾和分歧,实现有效的多边经济合作,从而从各方增强利益上的一致性和依存性。几年来,“成长三角”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东盟各国的一致高度评价。
3.4 以投资补贸易的发展模式 对于这一地区东盟与中国双方都占优势的产品,可以采取合资生产原方式,联合开发双方潜力,共同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可以加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在华南经济圈资源较少的情况下,更可以充分利用东盟国家中的自然资源建立起铜、铅、橡胶、胶合板等加工厂,建立资源产业,以满足我国华南经济圈实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战略。
3.5 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加强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及经济圈内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4 环南海经济圈与中国的亚太经济战略
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中部地段,跨中北亚与东南亚两大区域。这一区域特点使我国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在亚太地区所面临的将是一个具有大三角(中、美、日);中三角(中、四小龙、东盟)以及小三角(大陆、台湾、香港)。中国最佳的经济战略应依靠“小三角”,争取“中三角”,周旋“大三角”。[9]也就是说,充分发展大陆、香港、台湾的经贸关系和各种合作,加强与环南海地区其它国家的合作关系。进而开拓远洋市场(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市场,周旋于美日。因此建立这一经济圈,有利于控制和扩大我国经济战略要地,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政治与经济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环南海经济圈还可以吸收和引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将其吸收、转化,推动全国经济发展。从上述战略出发,笔者建议:
a.把华南经济圈划出来,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特区,中央赋予新的政策,大胆借鉴、吸收这一地区的建设经验,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接轨,使宏观管理与微观经营向国际惯例靠拢,为建立环南海经济圈形成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b.加强华南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公路运输系统在方园几百公里的区域内具有快速、灵活等方面的优越性。但是,目前该区域高等级公路很少,需要加强广东、湖南之间和整个华南经济区的公路建设。
c.东盟已正式接纳越南为其第七个成员国,1995年12月召开的东盟第三届首脑会议,再次确定了东盟未来发展方向。还决定2000年以前接纳柬、老、缅三国为正式成员,最终形成东南亚10国共同体。这一集团的形成在国际政治、经济中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d.争取使华南经济区以地区名义加入环南海经济圈。以地区性组织建设环南海经济圈,可以使许多问题容易解决,也可以提高环南海经济圈的协调能力和协调效率,加快区域一体化的步伐。
e.进一步加强大陆与港澳、台湾地区在贸易、资金、技术、劳务、信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合作,促使三方的互利共荣。
参考文献:吕拉昌 广州师范学院地理系
-
2015年国家对广西得经济发展有什么优惠政策?2024-08-17
-
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经济2024-08-17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用能够达到()的污染防治技术。2024-08-17
-
分析一种经济现象(论文)2024-08-17
-
其实初步看看经济趋势和牛市中的股票特征,就会知道为什么牛市选择有色和煤炭了。2024-08-17
-
地热能是不是不污染环境又经济的能源?2024-08-17
-
北方 银川 兰州 内蒙古 经济发展怎么样?2024-08-17
-
经济增长原理是什么2024-08-17
-
我国发展低炭经济的理由2024-08-17
-
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2024-08-17
-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和对策2024-08-17
-
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2024-08-17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与对策2024-08-17
-
2011年月19日,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在北京首次发布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有谁知道内容??2024-08-17
-
法国的经济地位与人口密度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