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太原经济现状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2:24:02
热度:

太原经济现状【专家解说】:系统标准答案: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9亿元,增

【专家解说】:系统标准答案: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9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430.67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444.83亿元,增长13.4% &nb sp;(一)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加快,结构调整效应进一步显现。制定了《太原市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提出政府在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上的调控意图,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正确导向。太钢4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太重火车轴及油墨轴承、晋机火车轮等技改项目完工。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8%提高到20.7%。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9.2%提高到40.1%。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117个,取缔土小企业66家,关闭小机焦项目9个,减少产能146万吨。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2.11亿元,增长20.4%。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8.41亿元,增长40.0%,高出重工业22.3个百分点,比重由11.6%提高到13.1%。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6.60亿元,增长14.3%;实现利润36.07亿元,增长13.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39,提高8.83点,为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现价)完成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粮食播种面积125.25万亩,总产量29.19万吨。菜、奶、肉、蛋分别增长3.4%、11.4%、9.1%和2.3%。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增长11.1%。解决了6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48.14亿元,增长29.9%;上缴税金30.14亿元,增长58.8%。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21亿元,增长28.5%。城南集中供热二期、南寨公园、滨河东西路南北延伸、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北郊污水处理厂、玉门河改造等12项工程完工或基本完工;西北环袁家庄连接线、城南防洪排水一期、教育新区、娄烦库区移民、天然气工程、玉门河公园6项工程正在按计划组织施工。 (五)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财政总收入完成1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95亿元,增长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增长13.7%。 (六)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利用外资成效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户,比上年增加8户;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增长15.6%。利用加拿大政府贷款建设城南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已签订贷款协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中环路的东环、北环和汾河二期蓄水美化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编制的招标工作顺利完成。 (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3万人,其中,“4050”再就业753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7.54万人、67.5万人和7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万人。城市居民低保覆盖人口达到10.5万人,2.5万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待遇。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安排176项科技发展项目,申请专利886项,转化科技成果500余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两免一补”受助4.5万人。改造中小学危房和新建校舍竣工面积7.2万平方米。《褐马鸡与少年》入围全国前20部优秀剧目。迎泽、杏花岭、尖草坪和万柏林被列入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81.4%。获得2008年自行车BMX世界锦标赛暨奥运会预赛举办权。全年旅游总收入8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7‰。市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45天。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市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圆满实现。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65144奋斗目标。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比“九五”累计增长1.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7%。五年实际利用外资5.64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焦炭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现,价格下跌,利润下滑,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增幅回落。二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三是受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国际焦炭、金属镁价格大幅下跌,使我市以焦炭等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出口受到很大冲击,全年地区出口总额完成21.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5%。四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20户亏损,比上年增加30户;亏损总额7.59亿元,增长67.6%。亏损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户,占亏损总额的81.2%,主要集中在焦化、热力、电力、机械等行业。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围绕跨入全国先进省会城市行列的目标,坚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总揽率先发展的各项工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为支撑,实施绿色转型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环境创新、文化氛围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实现“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达到10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达到35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6.5%,达到19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达到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5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434亿元;地区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3%,达到23.9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11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达到4885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8.3%;市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0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实施不锈钢及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能源环保等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好太重油膜轴承技术改造、山西亚日电脑公司20万台电脑等已完工项目的达产达效;加快太钢150万吨不锈钢、西山热电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投产见效;着力推进山汽集团2.3万辆华宇重汽、双喜轮胎18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建设以及山西水塔老陈醋公司5万吨老陈醋等新开工项目。按照同业入园、专业集群、形成循环、绿色发展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设置“绿色高压线”,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协调服务,继续推进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的建设和发展,搞好不锈钢工业园二期建设,促进富士康科技工业园二期建成投产、三期基本建成。启动信息产业园区、铝镁加工园区和民营区阳曲工业园建设。继续加强与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二)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务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有良好开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快农村路网改造和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建设康庄生态家园。加强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好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奶、肉、菜、果、醋”五大加工产业,大力扶持水塔老陈醋、森泰牧业、旭美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加快河西农副产品批发等大中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推进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 (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布局不合理的矿井58个。取缔、关闭古交市、娄烦县和阳曲县境内的违法违规小机焦项目8个,减少产能80万吨。积极推广节约煤、电、油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坚决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加快河西北中部污水厂管网配套和城南污水厂建设进度,搞好再生水利用,鼓励使用雨水和中水进行城市绿化养护。抓好太钢、煤气化等重点企业和高新区、经济区、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以二氧化硫和烟尘减排为重点,严格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搞好一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城区绿化美化工程及汾河二期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天然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突出抓好东西山绿化、环城林带、通道绿化等城市周边增绿工程,恢复西山生态,打造汾河景观。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突出“汾河景观、文化品位、立体交通、新区引领”四大亮点,要在安排好城南防洪排水、西北环袁家庄连接线、滨河西路南延、长风街东延、汾河蓄水美化二期、娄烦库区移民等续建项目的同时,重点安排新农村建设、机场大道、城南污水厂、侯村垃圾卫生填埋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以及文化旅游等新开工项目,统筹安排好农林水利、科教文卫等专项资金。做好天然气利用项目工作,开工建设武宿门站及其到小店、晋源、南部新区的管道工程。加快教育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做好山西国际会展中心、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太原音乐厅、太原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等大型文化体育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具备条件的项目早日开工。加快符合中低收入居民需求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要严格控制在老城区大规模拆迁和成片开发建设。 (五)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抓好太原铝厂、太原铜厂、山西针织厂和太原玻璃瓶厂政策性破产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城南污水厂、城南集中供热等项目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发展。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备案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责任约束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一律实行招标,推行代建制。 (六)创新投资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展以优化政务环境、整治城市卫生、创建文明交通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创新年”活动,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做好利用外资项目筛选等前期准备工作,完善扩充招商引资项目库,组团参加省赴香港、上海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抓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城市交通设施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报告和移民拆迁方案的编制工作。继续鼓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成套设备、特色农产品出口,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大力培植多元化的进出口经营主体,努力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把发展服务业、私营个体经济和开发社区岗位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继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完成下岗职工出中心并轨工作。实施“分类施保”,巩固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农村低保的应保尽保。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学生免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启动“百校兴学”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搞好旅游促销和市场开发,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94.3亿元,增长17.2%。恢复和打造双塔、文瀛湖等历史文化景区,加快五一、南宫等文化广场及青年宫旅游演艺中心等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文广集团,加快“解放数码电影娱乐城”建设进度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十县(市、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