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奥地利介绍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1:18:25
热度:

奥地利介绍【专家解说】:奥地利位于欧洲的中部,北靠德国、捷克,东与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邻,南部与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接壤,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是中欧大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交通枢纽

【专家解说】:奥地利位于欧洲的中部,北靠德国、捷克,东与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邻,南部与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接壤,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是中欧大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交通枢纽。奥地利面积83858平方公里,西部和南部是山区(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和东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带,47%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气候由温带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经济发达,工业部门多,农林牧业并重,旅游业兴旺。奥地利总人口812万,其中女性公民占51.6%,男性占48.4%。平均寿命:女性81.2岁,男性75.4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100人。奥地利共有维也纳、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蒂罗尔、福阿尔贝格、克恩顿、施泰尔马克、布尔艮兰9个联邦州,首都维也纳。 国 名: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独立日: 4月27日(1945年) 国庆日:10月26日(1965年) 国 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奥地利国徽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 《让我们拉起手来》 国花:火绒草 国鸟:家燕 国石:贵蛋白石 国家元首: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2004年7月就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泽尔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职。 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维也纳 (Wien)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州、克恩顿州、上奥地利州、下奥地利州、萨尔茨堡州、施蒂利亚州、蒂罗尔州、福拉尔贝格州、维也纳州。州以下设市、区、镇(乡)。[1] 奥地利 - 自然地理 奥地利位置图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是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1] 气候 阿尔卑斯山覆盖了奥地利大部分国土,对奥地利的不同气候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阿尔卑斯山北端大多属于中欧气候,即在宜人的夏季也会有降雨。南阿尔卑斯山在克恩滕,属地中海型气候,温暖少雨。阿尔卑斯山本身则夏热冬冷且多雪。奥地利东部属大陆型气候,布尔根兰受潘诺尼亚平原(Panonian Plain)影响,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奥地利 - 历史 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 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 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 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 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 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 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 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 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 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 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 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 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奥地利 - 政治 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2] 奥地利 - 军事 1955年9月,奥地利颁布《国防法》,创建联邦军。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最高安全决策机构,由联邦总理、副总理、外交、国防、内政、司法部长及议会各议会党团代表等17名成员组成,联邦军总参谋长列席。国际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平时由总统授权国防部长对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指挥。国际部长是最高军事顾问。 奥军实行义务兵役制。目前,常备兵力3.1万人。“奥军-2010”计划规定常备兵力维持在2.3万人。陆军编为4个作战旅,1支特种部队。全国划为9个州军区。主要装备:各型坦克116辆、步战567辆、各型火炮608门。空军部队编为2个航空兵团、3个防空团和1个雷达营。 主要装备:歼击机23架、直升机78架、防空导弹76套、高炮74门。2008年国家安全与国防预算46.8亿欧元,占联邦财政总预算支出的6.7%。[3] 奥地利 - 经济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石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土、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