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国以后发展的源泉在哪里?...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09:50:12
热度:

中国以后发展的源泉在哪里?...【专家解说】:  近年全国各地GDP与财政收入增长延续“西高东低”态势。在稳增长、调结构背景下,中西部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后我国经济的“主战

【专家解说】:  近年全国各地GDP与财政收入增长延续“西高东低”态势。在稳增长、调结构背景下,中西部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后我国经济的“主战场”将是中西部地区,一般制造业与资源开发会成为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东部地区区位优势难以取代,人口的不断积聚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将使东部地区保持经济主引擎的地位。   东中西部将呈现“梯度”发展格局。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中部地区围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都市圈等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将逐步完备。都市圈发展战略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分布与布局,当人口数量与人均收入确定,市场需求明确,配套产业将应运而生。   中西部投资将发力 东部未来仍是“主引擎”   在各省区市近年公布的经济数据中,东部地区GDP增速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呈现“东慢西快”格局。   “东慢西快”现象是近两年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延续。首先这符合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到的“倒U型曲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发展差异逐步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又会逐步缩小。现在有可能进入到一个缩小的区间,这个区间与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力度是重合的。其次,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这些年东部地区由于受自身资源环境的约束、劳动成本的上升、贸易出口等影响,正经历转型升级,必须要向高端产业发展。其中,一部分产业要转移出去,一部分产业就地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这种下降,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主动调控的因素。   中西部GDP增速高于东部地区,这与我国投资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关系。目前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基建投资项目的集中上马,在其发展加速阶段GDP增长自然较快;而东部新的产业升级刚刚起步,并且如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进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也决定了其GDP增长不会太高。   短期来看,在外贸低迷之下,东部地区经济还会下降。特别是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主导,随着欧债危机导致加工行业订单减少,加之汇率风险,经济增长下滑难免。由于中西部地区长期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比较大,未来投资重点会更多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西南、西北等地区的水利、交通和能源的投入,这会让中西部发展面临机遇。   “西快东慢”的增速状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首先是中国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其次是扩大内需的变化,由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靠内需拉动经济。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今后的主战场将会是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自身在资源、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将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加凸显。   从几轮经济周期来看,“东冷西热”的情况会短暂存在,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中西部在新世纪20年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基建投资高增长会持续。但由于东西部经济存在传导效应,如果东部经济趋冷,对西部资源开发的需求就会减少。长期来看,未来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首先,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太过明显。一是靠近海岸线,有利于对外经济交流和发展贸易与吸收投资;二是占有中国主要的平地资源,有利于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由于天然禀赋的区位不可能改变,东部地区的优势将长期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人口还会向大城市集聚,这将释放出更多的需求,也意味着轻工业、服务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仍会是东部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撑。   其次,区域发展不能搞成“天女散花”,而应该集中到产业转移示范区,从而带动人口集聚、搞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部投资。但在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因为远离沿海,又缺乏平地资源,自然条件决定了无法充分展开工业化和承载大量城市人口,发展就相对受到限制。从过去十余年我国实行的平衡发展战略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如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中西部地区的GDP占比不升反降。   东中西“梯度”发展 都市圈带动规模经济   目前东部地区正寻求产业转型,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经济赶超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转移和升级应积极推进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未来整体经济的均衡度在空间、地区上会进一步协调,但从经济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上还是会形成一定的梯度,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的大城市掌握高端产业,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研发、创意、金融等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会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则形成一般性的制造业中心基地,由于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一些大的重化工业也往往集中在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油气煤炭资源,通过不断发现新能源以及资源的不断开发、转化来带动经济增长,这种产业链的发展也是未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我国此前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意味着东部地区要优化开发,中部地区重点开发,西部地区由于空间有限,而且是我国众多江河的源头,就需限制开发。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需要确立以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中部地区要打造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都市圈等,要靠都市圈来发展规模经济,保证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实现投入产出比最低。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城镇化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重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其实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就会形成新的“造城运动”;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今后在转化的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难题。现在整体来看,城镇化的格局会按照“十二五”规划的21个都市圈去推进。围绕大都市,城市近郊、远郊地区形成卫星城市,城镇化发展对于促进城市区域经济方面有巨大推动力,发挥好了,会在土地资源节约、劳动力集中方面形成更大的优势。   城市是工业的载体,现代工业都是依托城市而展开的。我国应实施都市圈战略,这样可以明确各产业在空间分布的长期目标,可以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实施分类指导,做到该进的允许进,该退的必须退。围绕都市圈发展,还可以根据其承载的人口数量与人均收入水平测算出相应的市场需求,制定制造产业的空间结构规划,进而制定交通运输业以及贸易流通等产业规划。   因为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围绕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展开的,产业在什么地方集聚,城市在什么地方出现,交通运输网络应该如何构造,人口流动规划、金融与房地产市场的布局与发展相应也有了根据。   加紧再平衡 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进   在中国区域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加工产业、航空航天科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产业、畜牧业,将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我国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离制造业强国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必须要解决制造业发展上的困境。未来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三大圈的经济产业一体化产业链的加快推进,现在长三角区的发展明显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未来这三个地区在产业链发展方面还有待延伸。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区域主要是几大都市圈。从京广线的沿途看,中部地区主要是在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地区可能形成大的都市带,会有较大的发展规模。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1.更新发展观念,夯实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基础。要用发展的观念去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给成都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只要是国家法律政策没有明确禁止或没有在国家限制政策之内的,只要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可以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成都的发展。   2.结合灾后重建,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切入点。要立足于成都市的自身优势,按照“一区一主业”、“一区一特色”的原则,大力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强力打造IT制造、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化、鞋业、家具九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电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完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注重产业关联度,从而使联动效应充分发挥。由于灾后重建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冶金、建材、化工等建设物资需求量大,从外地进入的运输成本高,因此,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冶金、建材、化工等相关产业,扩大本地生产能力,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持。   3.完善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工业园区可谓是产业转移的“吸铁石”。为此,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改善园区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还要推进公交、商贸、邮政等生活服务设施向园区延伸。另外,也可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各类投资主体来成都兴办产业园区,建立“飞地经济”,从而为中西部与发达地区搭建起联系更加紧密的桥梁。   4.创新招商方式,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效对接。通过不断创新招商的方式方法,如利用会展招商、产业招商、专业队招商、以商招商、务工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精心组织实施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成效。各相关单位部门要主动与东部地区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一对一”、“点到点”的联系机制,全方位实现对接。加强跟踪服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对已签约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档案,及时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引进产业项目的质量,主动引进高附加值、高利税、高成长性项目。   5.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首先,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对不合理的制度和机制进行改革,为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更优条件,例如农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在城乡居民间流转,从而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其次,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行行政综合审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现有政务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水平。第三,对已出台的政策要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同时加强监督,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还要针对现实情况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新政策,强化政策支持。   6.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承接产业转移的组织保障。政府可以组织人员成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领导小组,站在“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按照中西部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对产业承接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引导、实施和负责,避免重复、低水平引进,消除各区(市)县恶性竞争。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订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另外,还要重视宣传,通过集中宣传、系列宣传、专题宣传等形式,通过电视台、互联网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