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求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点知识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09:25:10
热度:

求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点知识【专家解说】:各任课老师的任务要求不同,尽量向老师要重点,要习题,让老师透露一点。 液态镶嵌模型的内容:液态镶嵌模型主要把生物膜看成是球蛋白质和脂类的二维

【专家解说】:各任课老师的任务要求不同,尽量向老师要重点,要习题,让老师透露一点。 液态镶嵌模型的内容:液态镶嵌模型主要把生物膜看成是球蛋白质和脂类的二维排列的液态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膜中的脂类双层既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各种球状蛋白质分子镶嵌在脂类双层分子中。蛋白质分子的非极性部分嵌入脂类双层分子的疏水区;极性部分则外露于膜的表面,似一群岛屿一样,无规则地分散在脂类的海洋中。这个模型主要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脂类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镶嵌关系。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的物质,如糖·氨基酸·核苷酸·金属离子等,不能以简单扩散方式进出细胞,它们凭借载体蛋白的帮助穿过细胞膜,但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将溶质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这种方式称为易化扩散或帮助扩散。 钠钾泵:钠钾泵是嵌在质膜类脂双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实质上就是Na+ — k+ ATP酶,它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其作用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在细胞膜内侧,有Na+ ,Mg+存在下,ATP酶被Na+激活,将ATP分解为ADP和高能磷酸根。磷酸根和ATP酶共价结合形成磷酸—ATP酶中间体(即酶的磷酸化),引起酶蛋白分子发生构象变化,而与Na+的亲和力降低,Na+被分离释放,将Na+带到膜外。第二步,改变构象的ATP酶,在膜的外侧有K+存在时,与K+亲和力大,并与之结合,激活磷酸酶,使其发生去磷酸作用,同时酶又恢复到原来构象,将K+移至膜内释放。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这是特异性很强的胞吞作用,大分子先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相识并结合,然后通过膜囊泡系统完成物质的传送。举例:血中胆固醇的吸收,LDL颗粒悬浮在血中,当细胞需要胆固醇时,细胞即合成跨膜受体蛋白,并将其插入质膜中。LDL颗粒外层蛋白可与质膜有被小窝上存在的LDL受体特异结合,这种结合可诱使尚未结合的LDL受体向有被小窝处移动来与LDL结合,并引起有被小窝继续内陷,使LDL颗粒同受体一起进入细胞质内,形成有被小泡。接着有被小泡迅速地脱衣被成为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胞质中的晚期内体发生融合,由于内体的膜上的H+ — ATP酶可以将H+泵入内体,可使晚期内体内部pH下降至5-6,在这样的酸性条件下,受体与LDL颗粒解离,并分隔到两个小囊泡中,含受体的小泡返回到质膜参与受体再循环;含有LDL的小泡与溶酶体融合,被其中的酶分解成游离的胆固醇进入细胞质,成为细胞合成膜的原材料。 内膜系统各细胞器的特征酶分别是: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高尔基复合体:糖基转移酶,溶酶体: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氢酶。 粗面内质网的功能:蛋白质(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体蛋 白)的合成,新生多肽链的折叠与装配,蛋白质N-连接糖基化,蛋白质的胞内运输。 高尔基复合体结构:高尔基复合体由成簇的高尔基体聚集而成,是一种封闭的膜性囊泡状结构,从下到上分别为小囊泡,扁平囊,大囊泡。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1·胞内物质的转送运输和细胞的分泌活动;2·糖蛋白的加工合成,N连接的糖蛋白和O连接的糖蛋白的糖基化;3·蛋白质的水解;4·蛋白质的分选与胞内膜泡运输;5·溶酶体的形成;6·膜的转变,即膜流。 溶酶体类型:初级溶酶体 体腔中的酶通常处于非活性状态;次级溶酶体 是溶酶体的一种功能作用状态;三级溶酶体酶的活性逐渐降低至最终消失。 线粒体结构:线粒体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围成的膜性囊,外膜光滑,其上有许多转运蛋白,通透性大,分子量1万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嵴上有许多基粒(104-105),为ATP酶复合体,由头部,柄部和基片组成.。内膜所围的内部空间充满了基质,含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等有关的酶及线粒体DNA、rRNA、 tRNA等。 游离和附着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差异:游离于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细胞本身所需蛋白质,可能是特定酶,也可能是特定结构蛋白,如细胞内代谢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肌细胞的肌动蛋白等。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大多是外输性蛋白质,如 1)分泌蛋白,如激素、抗体、酶类等;少量如2)膜整合蛋白 ;3)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内的可溶性驻留蛋白。 微管的装配: 微管的体外组装, 1)异二聚体→原纤维→微管2)踏车行为;微管的体内组装 ,稳定微管:鞭毛,动态微管:纺锤体。 (影响微管装配的因素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等能使微管解聚.,紫杉醇能促进微管的组装并稳定已组装的微管。) 核膜结构:1)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核膜外层与内质网相连续,上有核糖体附着,核膜内层与核纤层蛋白相连. 2)核周间隙外膜与内膜之间的腔隙,与内质网腔相连3)核孔复合体 核小体:核小体是由200bp左右的DNA和一个组蛋白组成的八聚体呈圆盘型颗粒状。组蛋白八聚体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聚合而成, 构成核小体的核心,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核仁周期 :核仁在细胞分裂前期消失,末期又重现。细胞从间期进入分裂期,染色质浓缩形成染色体,含有rRNA基因的染色质袢环逐渐缩回到染色体,停止转录,核仁消失。细胞分裂结束进入末期,染色体含rRNA基因的核仁组织区解旋和伸展,开始转录,重新形成核仁。 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特征性变化:(1)细线期 染色质凝集成线状,称染色线,其上有念珠状结构,称染色粒。(2)偶线期 染色体仍为细线状,同源染色体配对,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二价体可见为4条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大小及着丝粒位置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联会: 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复合体: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蛋白质的复合结构。(3)粗线期 染色体变粗变短,复制的染色体已能看清,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片断交叉,互换. 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联会后四条染色单体在一起,会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即部分片断裂后重融合,使染色体片断发生交换而改变原有的遗传结构。 (4)双线期 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染色体互换完成;合成大量RNA 。(5)终变期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核仁核膜消失 后期Ⅰ的特征性变化: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的意义 :1保持生物种类染色体数目稳定,2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3性染色体配对 。 内膜系统与细胞膜之间的膜流是如何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