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学升’答案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4:03:36
热度:
八年级物理下‘学升’答案【专家解说】: http://www.docin.com/p-587628851.html 或者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第一章
【专家解说】: http://www.docin.com/p-587628851.html
或者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
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有关数据如下: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 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①假设。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②估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255 m。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影响。答案:小、大、温度。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图1.3—7)。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答案: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 人类能听到吗? 答案:350 hz,能。 4.小小音乐会。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 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答案:学生能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乐曲,非常高兴。希望老师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性,把物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此题在知识上的要求不要过高,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做”的过程。三、声音的特性 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答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角色扮演。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个矛盾怎样解决?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 ;在公路上,噪声主要来源于 。答案:工厂里的电动机、车床等。公路上主要有汽车的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无效的,这种装置只是监测装置。 4.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 min里跳动的次数。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答案略。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这个方法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答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此处海底有多深?答案:3062m 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 1.一次闪电发生后经过4 s听到雷声,雷声发生在多远的地方?答: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极大,约为3×108m/s,所以可以近似认为在雷电发生的同时我们就看到了闪电,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及时间,即可求出雷电处距观察者的距离s=340m/s×4s=1 360m。 2.“井底之蛙”(图2.1—8)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答:如图2—5所示,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阴影线范围内的物体。 3.请你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4.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答:射击时瞄准目标、影子、日食、月食、针孔成像等。二、光的反射 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图2.2—8),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 答:光路如图2—9甲,反射角为60°;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 原路返回(图2—9 乙) 2.有时,黑板反射的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画出这个问题的光路。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答:光路如图2—10。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易反光的材料。 3.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试着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图2.2—9)。这是为什么?答: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要让学生体验后,再回答。用墙作反射面,应 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4.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2.2—10所示。夜晚,用手电简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试着在图2.2—10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来。 5.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108m,计算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出发,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反射回来。现在利用激光测距仪测出月地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10 cm。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答:.2.53s。三、平面镜成像 1.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d ) a.1 m; b.0.5m; c.0m; d.2m。2.试画出图2.3—8中的小丑的帽子在平面镜中的像。答案:如图所示。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图2.3—9)。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 4.6 m,可以在较小的房间内检查视力。 4.如图2.3—10所示,a'o'是a0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答:如图2—13。 5.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我们利用两块平面镜就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图2.3—11)。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到窗外的物体。如果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画出光路图来。答:如图2—14。四、光的折射 1.图2.4—6中,哪一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答:丙。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图2.4—7)。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答:如图2—16所示。 3.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盘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图2.4—8)。这种现象是由光的 现象引起的。解答要点: (1)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由于折射,看起来水底变浅。 (3)看起来,浸在水中的铅笔底部(接触杯底部分)上浮,在空气与水面交界处折断。该题也可通过画光路图说明(图2—17)。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做这个实验,并解释这种现象。答:看到的两枚硬币中有一个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像(图2—18,上面的那个),由于折射,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高一些;另一个是通过杯子侧面水的折射而成的像(图中下面较大的那个)。五、光的色散 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工作时的屏幕,对比发白光的区域和其他颜色的区域,看看红、绿、蓝三种色条的相对亮度有什么不同。答案:这是一道实践性练习题。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用各种放大镜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放大镜还可以自制。最简单的放大镜可以用透明的玻璃杯盘上水代替。 2.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 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只用绿光照射时,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答:白;黑;透过。红色的“光”字将消失,只能看到一张红色的纸。这是因为只有红光照射,白纸反射红光,红色的“光”字也反射红光,进入我们眼睛的只有红色光。只用绿光照射时,我们将看到绿纸上有一个黑色的“光”字。这是因为只有绿光照射,白纸反射绿光而呈绿色,红颜料吸收绿光,没有反射光,字呈黑色。 3.放电影用的银幕为什么做成白色的?答:因为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彩色画面。 4.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作品,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答:我们将只能看到一些不规则的红色色块。这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油画画面由各种颜料组成,这些颜料中只有红色颜料能反射红色光。六、看不见的光 1.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器具(例如烤箱、浴室取暖灯……)应用了红外线。 2.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多少种防紫外线的用品(防晒霜、防晒伞……)。通过售货员、说明书等了解它们防紫外线的原理。根据你的判断,所宣传的防紫外线功能中有多少是可信的? 3.收集报刊和科普读物上关于臭氧层空洞的信息,写一篇环保方面的报告,内容包括臭氧层空洞的成因、解决办法、目前的进展等。可以参考后面第四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答案:拿两块透镜让学生测出焦距。这个问题已经演示过了,这里让再做一遍,是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让他们知道,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2.如图3.1—6,a、b是两个口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cm和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答案:焦距短的透镜偏折得更多些。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道理?答案: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就可以变成平行光。这里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可逆性。 4.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3、1—7所示,哪幅图是正确的?答案:甲。 5.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3.1—8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答案:甲、乙两图中都是凹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片底片是照相时形成的像。判断图3.2—1中的树所成像的正倒。答案:倒立。 2.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________立的 像;在投影仪中成 、 立的 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 、 立的 像。答案:缩小、倒、实;放大、倒、实;放大、正、虚。 3.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答案: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倒立的像。 4.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爱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答案: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答案:照相机利用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规律;投影仪利用了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的规律;放大镜利用了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正立虚像的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与前面用凸透镜所做的实验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答案: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水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用凸透镜做实验,当铅笔由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凸透镜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所用的凸透镜焦距要比较短。) 3.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 “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答案:“傻瓜相机”也有光圈和快门,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四、眼睛和眼镜 1.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这是为什么? 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有什么规律? 答案:物体到眼睛距离为25 cm时,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2.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选填“前”“后”) ,这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 透镜片做的眼镜。矫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 。答案:前、凹。深。 3.仔细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它们有什么不同?度数深的和度数浅的有什么不同?你能鉴别一副老花眼镜的两个镜片的度数是否相同吗?说明方法和理由。答案: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镜镜片相对较平。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如图3.5—6所示,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可以看到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看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答案:略。 2.取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透镜看前面的物体(如图3.5—7)。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物体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把两个放大镜的位置前后对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答案: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计 1.图4.1—7中各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答:甲8℃, 乙9℃,丙18℃,丁一4℃。 2.给教室挂一只寒暑表,利用课间测出每个课间的温度。以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分别在图4.1—8上描点并画出一天的温度—时间图象。比较晴天、阴天的温度图象,你能看出这两天温度变化的规律吗?日期/天气第一节前第二节前第三节前第四节前第五节前第六节前温度/℃温度/℃答:做好这道题目,为后面用图象的方法研究熔化和沸腾做准备。还可以补充下面这样一个活动。分别在树阴下和阳光直射处,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将不同的温度值标在图4—3中对应的温度计上,并用平滑的线把各次测量时液柱的顶端连接起来,看一看,从中能发现什么?如果去掉图中温度计,留下的图线就是一天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不仅可以方便地找到某时刻(如10:00)所对应的温度,还能清楚地看到一天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图象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使问题变得直观明了。这里引导学生描绘一天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的方法非常直观,避免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陌生的“坐标系”,体现了由“点”到“线”,由局部的静态分析到完整的动态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此图象的含义。 3.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一273.15℃(粗略地说是一273℃),但不可能比它更低。能不能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呢?如果它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温度相同,那么这两种温度应该怎样换算? 答:热力学温度是很重要的知识。为了减少学生负担,本书未介绍它。在这个栏目尝试用一种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热力学温度。学生可以仿照摄氏温度为它起名,设置单位符号等。老师最后介绍热力学温度用丁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 k。 4.不同物质在升高同样温度时它们膨胀的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把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当温度变化时这样的双金属片就会弯曲。怎样用它制成温度计?画出你的设计草图。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图4.1—9),就是用双金属片作感温元件的。到商店去看一看,有没有这样的寒暑表。日光灯启辉器内也有这样的双金属片。轻轻打破启辉器的玻璃外壳,把u形双金属片用火柴烤一烤,就可以看到它的形状发生变化。想一想,能不能用它制作一个自动控制温度的装置?答:可以拓展思路,除了液体和气体温度计外,还有固体温度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双金属温度计的感温元件通常是由两种膨胀系数不同,彼此又牢固结合的金属制成平螺旋型或直螺旋型的结构。感温元件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指针轴。当被测物体温度变化时,两种金属由于膨胀系数不同,使螺旋管曲率发生变化,通过指针轴带动指针偏转,直接显示温度示值。二、熔化和凝固 1.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答: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2.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什么情况下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怎样避免?答:可结合书中在最后介绍的凝固放热的例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在北方初春融雪的日子,天气寒冷,要多穿衣服防止感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炼钢厂,观察在浇铸钢锭时是如何避免钢锭凝固时放热所产生的高温的伤害。 3.图4.2—6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什么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多少?从晶体开始熔化到所有晶体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多长时间?答: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点是80℃,持续约15 min。 4.小明想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体中把酒精分离出来。他想,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一117℃,只要把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室温度可达一5℃)中就可以了。于是他照此办理,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室取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的合理猜想是 。答:提出问题并尝试猜想,是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一定经验积累的猜想,可以结合学生的猜想说明什么样的猜想是合理的。 提出问题:加入酒精后,水为什么在0℃以下还没有结冰?猜想:加入酒精后,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或者
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和答案
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有关数据如下: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 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①假设。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②估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255 m。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影响。答案:小、大、温度。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图1.3—7)。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答案: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 人类能听到吗? 答案:350 hz,能。 4.小小音乐会。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 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答案:学生能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乐曲,非常高兴。希望老师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性,把物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此题在知识上的要求不要过高,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做”的过程。三、声音的特性 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答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角色扮演。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个矛盾怎样解决?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 ;在公路上,噪声主要来源于 。答案:工厂里的电动机、车床等。公路上主要有汽车的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无效的,这种装置只是监测装置。 4.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 min里跳动的次数。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答案略。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这个方法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答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此处海底有多深?答案:3062m 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 1.一次闪电发生后经过4 s听到雷声,雷声发生在多远的地方?答: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极大,约为3×108m/s,所以可以近似认为在雷电发生的同时我们就看到了闪电,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及时间,即可求出雷电处距观察者的距离s=340m/s×4s=1 360m。 2.“井底之蛙”(图2.1—8)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答:如图2—5所示,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阴影线范围内的物体。 3.请你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4.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答:射击时瞄准目标、影子、日食、月食、针孔成像等。二、光的反射 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图2.2—8),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 答:光路如图2—9甲,反射角为60°;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 原路返回(图2—9 乙) 2.有时,黑板反射的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画出这个问题的光路。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答:光路如图2—10。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易反光的材料。 3.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试着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图2.2—9)。这是为什么?答: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要让学生体验后,再回答。用墙作反射面,应 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4.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2.2—10所示。夜晚,用手电简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试着在图2.2—10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来。 5.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108m,计算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出发,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反射回来。现在利用激光测距仪测出月地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10 cm。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答:.2.53s。三、平面镜成像 1.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d ) a.1 m; b.0.5m; c.0m; d.2m。2.试画出图2.3—8中的小丑的帽子在平面镜中的像。答案:如图所示。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图2.3—9)。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 4.6 m,可以在较小的房间内检查视力。 4.如图2.3—10所示,a'o'是a0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答:如图2—13。 5.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我们利用两块平面镜就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图2.3—11)。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到窗外的物体。如果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画出光路图来。答:如图2—14。四、光的折射 1.图2.4—6中,哪一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答:丙。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图2.4—7)。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答:如图2—16所示。 3.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盘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图2.4—8)。这种现象是由光的 现象引起的。解答要点: (1)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由于折射,看起来水底变浅。 (3)看起来,浸在水中的铅笔底部(接触杯底部分)上浮,在空气与水面交界处折断。该题也可通过画光路图说明(图2—17)。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做这个实验,并解释这种现象。答:看到的两枚硬币中有一个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像(图2—18,上面的那个),由于折射,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高一些;另一个是通过杯子侧面水的折射而成的像(图中下面较大的那个)。五、光的色散 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工作时的屏幕,对比发白光的区域和其他颜色的区域,看看红、绿、蓝三种色条的相对亮度有什么不同。答案:这是一道实践性练习题。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用各种放大镜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放大镜还可以自制。最简单的放大镜可以用透明的玻璃杯盘上水代替。 2.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 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只用绿光照射时,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答:白;黑;透过。红色的“光”字将消失,只能看到一张红色的纸。这是因为只有红光照射,白纸反射红光,红色的“光”字也反射红光,进入我们眼睛的只有红色光。只用绿光照射时,我们将看到绿纸上有一个黑色的“光”字。这是因为只有绿光照射,白纸反射绿光而呈绿色,红颜料吸收绿光,没有反射光,字呈黑色。 3.放电影用的银幕为什么做成白色的?答:因为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彩色画面。 4.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作品,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答:我们将只能看到一些不规则的红色色块。这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油画画面由各种颜料组成,这些颜料中只有红色颜料能反射红色光。六、看不见的光 1.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器具(例如烤箱、浴室取暖灯……)应用了红外线。 2.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多少种防紫外线的用品(防晒霜、防晒伞……)。通过售货员、说明书等了解它们防紫外线的原理。根据你的判断,所宣传的防紫外线功能中有多少是可信的? 3.收集报刊和科普读物上关于臭氧层空洞的信息,写一篇环保方面的报告,内容包括臭氧层空洞的成因、解决办法、目前的进展等。可以参考后面第四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答案:拿两块透镜让学生测出焦距。这个问题已经演示过了,这里让再做一遍,是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让他们知道,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2.如图3.1—6,a、b是两个口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cm和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答案:焦距短的透镜偏折得更多些。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道理?答案: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就可以变成平行光。这里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可逆性。 4.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3、1—7所示,哪幅图是正确的?答案:甲。 5.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3.1—8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答案:甲、乙两图中都是凹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片底片是照相时形成的像。判断图3.2—1中的树所成像的正倒。答案:倒立。 2.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________立的 像;在投影仪中成 、 立的 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 、 立的 像。答案:缩小、倒、实;放大、倒、实;放大、正、虚。 3.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答案: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倒立的像。 4.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爱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答案: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答案:照相机利用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规律;投影仪利用了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的规律;放大镜利用了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正立虚像的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与前面用凸透镜所做的实验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答案: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水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用凸透镜做实验,当铅笔由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凸透镜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所用的凸透镜焦距要比较短。) 3.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 “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答案:“傻瓜相机”也有光圈和快门,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四、眼睛和眼镜 1.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这是为什么? 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有什么规律? 答案:物体到眼睛距离为25 cm时,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2.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选填“前”“后”) ,这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 透镜片做的眼镜。矫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 。答案:前、凹。深。 3.仔细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它们有什么不同?度数深的和度数浅的有什么不同?你能鉴别一副老花眼镜的两个镜片的度数是否相同吗?说明方法和理由。答案: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镜镜片相对较平。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如图3.5—6所示,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可以看到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看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答案:略。 2.取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透镜看前面的物体(如图3.5—7)。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物体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把两个放大镜的位置前后对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答案: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计 1.图4.1—7中各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答:甲8℃, 乙9℃,丙18℃,丁一4℃。 2.给教室挂一只寒暑表,利用课间测出每个课间的温度。以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分别在图4.1—8上描点并画出一天的温度—时间图象。比较晴天、阴天的温度图象,你能看出这两天温度变化的规律吗?日期/天气第一节前第二节前第三节前第四节前第五节前第六节前温度/℃温度/℃答:做好这道题目,为后面用图象的方法研究熔化和沸腾做准备。还可以补充下面这样一个活动。分别在树阴下和阳光直射处,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将不同的温度值标在图4—3中对应的温度计上,并用平滑的线把各次测量时液柱的顶端连接起来,看一看,从中能发现什么?如果去掉图中温度计,留下的图线就是一天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不仅可以方便地找到某时刻(如10:00)所对应的温度,还能清楚地看到一天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图象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使问题变得直观明了。这里引导学生描绘一天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的方法非常直观,避免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陌生的“坐标系”,体现了由“点”到“线”,由局部的静态分析到完整的动态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此图象的含义。 3.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一273.15℃(粗略地说是一273℃),但不可能比它更低。能不能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呢?如果它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温度相同,那么这两种温度应该怎样换算? 答:热力学温度是很重要的知识。为了减少学生负担,本书未介绍它。在这个栏目尝试用一种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热力学温度。学生可以仿照摄氏温度为它起名,设置单位符号等。老师最后介绍热力学温度用丁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 k。 4.不同物质在升高同样温度时它们膨胀的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把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当温度变化时这样的双金属片就会弯曲。怎样用它制成温度计?画出你的设计草图。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图4.1—9),就是用双金属片作感温元件的。到商店去看一看,有没有这样的寒暑表。日光灯启辉器内也有这样的双金属片。轻轻打破启辉器的玻璃外壳,把u形双金属片用火柴烤一烤,就可以看到它的形状发生变化。想一想,能不能用它制作一个自动控制温度的装置?答:可以拓展思路,除了液体和气体温度计外,还有固体温度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双金属温度计的感温元件通常是由两种膨胀系数不同,彼此又牢固结合的金属制成平螺旋型或直螺旋型的结构。感温元件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指针轴。当被测物体温度变化时,两种金属由于膨胀系数不同,使螺旋管曲率发生变化,通过指针轴带动指针偏转,直接显示温度示值。二、熔化和凝固 1.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答: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2.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什么情况下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怎样避免?答:可结合书中在最后介绍的凝固放热的例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在北方初春融雪的日子,天气寒冷,要多穿衣服防止感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炼钢厂,观察在浇铸钢锭时是如何避免钢锭凝固时放热所产生的高温的伤害。 3.图4.2—6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什么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多少?从晶体开始熔化到所有晶体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多长时间?答: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点是80℃,持续约15 min。 4.小明想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体中把酒精分离出来。他想,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一117℃,只要把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室温度可达一5℃)中就可以了。于是他照此办理,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室取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的合理猜想是 。答:提出问题并尝试猜想,是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一定经验积累的猜想,可以结合学生的猜想说明什么样的猜想是合理的。 提出问题:加入酒精后,水为什么在0℃以下还没有结冰?猜想:加入酒精后,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上一篇:专科学校(西安石油大学)
-
几种LED路灯驱动电路及其优缺点电路图求答案2024-08-17
-
氢气和氦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是什么?2024-08-17
-
2014级生物会考答案2024-08-17
-
高一生物,化学,物理必修2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归纳(详细)2024-08-17
-
物理怎么学好??????2024-08-17
-
物理中电势、电势能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分别是什么2024-08-17
-
急求物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关系2024-08-17
-
甘肃黑山峡水电站是否准备开工,求权威答案。2024-08-17
-
谁有初三物理的总复习,发给我。。2024-08-17
-
初三(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至第十七章人教版的。详细点。谢谢2024-08-17
-
物理学的能量:是不是有:内能/机械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大神们帮帮忙2024-08-17
-
第四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试题答案2024-08-17
-
物理小自制风力发电机需用什么电机2024-08-17
-
急需高中物理第三册知识要点总结!(含光学,近代物理部分)最好再有些习题!2024-08-17
-
鸭的喜剧阅读答案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