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53:33
热度: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专家解说】:  回望历史,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

【专家解说】:  回望历史,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我觉得应该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由一个封闭,保守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开放,包容,自由的国家。   虽然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为核心和主线的,但从本质上讲,改革所涉及的并非是单纯的经济体制。从固守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国家控制全部经济和社会资源并管理全部经济和社会生活事务,到政府与市场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和社会之间分工、分权;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从全面否定个人价值到充分承认个人价值……可以说,整个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在改革过程中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推动了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结果则是带来了社会的全面转型,使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迁,并成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力量。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社会成员个体生活层次上,发生了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的全面转化。   在改革前,基于高度的计划体制、严格的政治控制以及“极左”的意识形态,社会成员个人几乎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仅各种行为要受到严格控制,言论甚至思想也受到严格禁锢,个人价值、权力以及个人利益目标受到全面否定,每个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于国家目标以及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改革后,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彻底转变。随着政治和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非国家控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迅速成长所提供的基础和空间,社会成员在职业选择、空间流动以及个人生活、言论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目标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对各种“左”的意识形态的否定,社会成员个体价值意识迅速觉醒和强化,不仅可以公开、积极地追求个人财富和物质享受,人们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也发生了彻底转化,公民意识、个人权力意识全面强化,改革前那种个人对国家和组织的全面依赖和无条件服从状况已不复存在。   个体价值意识的强化和行为的全面自由,再加上经济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以及全面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进一步结果是人们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迅速多元化。传统的、现代的甚至异端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同时并存,新的还源源不断出现。总之,在微观社会生活领域已经呈现出和改革前截然不同的形态。   (二)不同利益群体迅速分化。   改革前,基于高度的计划体制和高度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国家几乎是单一的利益主体,不仅个人价值及利益主体地位被否认,也几乎不存在特定而明确的组织和群体利益,或至少都要充分依附国家利益。随着改革以来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彻底转变,这种状况也发生了彻底转变。   首先是利益主体多元化、清晰化。除了个人利益意识的迅速强化,各种传统社会组织与群体都迅速形成了独立利益意识,利益主体地位迅速强化,彼此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国家作为惟一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内部组织关系转化为明确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状况已经充分地表现在各个层面,比如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乃至特定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与此同时,改革以来还出现了新兴的利益群体,比如随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出现的个体私营阶层等等。它们从一开始就具有独立的利益主体意识,利益要求也更加明确。   伴随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另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利益获得程度的全面分化,特别是经济利益获得程度的分化。毫无疑问,改革以来的经济迅速增长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获益了,但不同个人、不同群体间的获益程度存在明显不同,并因此形成了迅速而明显的社会分层,不同阶层也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要求、利益表达方式以及与计划体制下完全不同的群体间关系模式。   (三)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型。   在改革前的计划体制下,单位制是中国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成员在城镇分属不同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在农村,则分属人民公社。各种形式的单位不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也具有对社会成员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国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纽带和对话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讲,改革前的社会组织方式具有一种准军事化组织特点。改革以来,上述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全面转型。首先是社会组织的形态和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改革后迅速解体,家庭再度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单元;在城镇,传统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基本完成了向单一经济职能的转轨,其他职能则逐步向社会转移,与政府的关系也由过去在经济、组织等各方面的高度一体转向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与此同时,以非公有制部门为代表的新生社会组织迅速成长。这些组织从一开始就几乎不具有任何社会控制和管理职能,与国家的关系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组织。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游离于正式社会组织之外,如大量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中的个体、自雇佣人员等等。   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让国民经济充满活力;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过去的衣食不保到现在物质生活丰富;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群众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的同时,注重自身的精神建设,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精神上得到了享受,满足了精神需求。   改革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后,传统的耕作方式已渐渐隐退,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