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有哪些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3:33:09
热度: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有哪些【专家解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供给不足将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长期约束条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

【专家解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供给不足将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长期约束条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显重要。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从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一、缘起:循环经济的前世今生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到上世纪90年代,清洁生产、工业生态系统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流,美国、丹麦等国建成一批工业生态园区,德国、日本等相继颁布了废弃物管理和循环经济的法规。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则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理论、产业模式和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简言之,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生态学原理。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工业生态学是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一部分。生态工业学的概念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当时的副总裁Robert Frosch 于1989年在《科学美国人》发表的“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第一次提出。1997年,MIT和耶鲁大学联合办了一份“工业生态学”杂志,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用到工业生产体系的设计中,将工业生产过程比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封闭体系,其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这就出现了生态工业园,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从产出角度看,工业生态学追求的环境目标是“零排放”。它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利用价值的废物都被用起来了,从而使排放的废弃物极少甚至为零。从投入角度看,生态工业学追求的目标是“减材料化”(Dematerialization,有人翻译成非物化),其含义是指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物料的投放强度,同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既要产品变轻变小、变薄,又要能经久耐用。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废弃物“零排放园区”、“零排放社区”、“零排放汽车”等的试验,而“减材料化”则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从技术上看,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上。清洁生产最初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综合利用演化而来。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污染预防,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节能降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制造业界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在生产中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绿色制造概念。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联合成立了绿色设计与制造协会,研究制造业中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了绿色制造概念,综合考虑优化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制造系统,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工业废弃物的90%来自于制造业。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形象成为制造业努力的方向。 (二)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建构有三个层次 1.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 ,如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将内部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每年可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 2.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Eco-Industrial Parks)。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肯定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以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建立社会静脉产业。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日本称之为社会静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三)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协调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