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英镑給人民币带来什么启示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2:42:52
热度:

英镑給人民币带来什么启示【专家解说】:摘要]多极化的货币时代已经到来,美元“一币独大”已难以维持,人民币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走向世界,如何高效推广人民币,效益最大化的利用巨额外汇储

【专家解说】:摘要]多极化的货币时代已经到来,美元“一币独大”已难以维持,人民币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走向世界,如何高效推广人民币,效益最大化的利用巨额外汇储备,美元的成长历程值得借鉴。正值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如何有效变危机为机遇,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正是我们现在急需思考的问题。  (中经评论·北京)一、美元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1.三次特定的历史机遇美元重挫英镑。基于完全工业化的美国,在一战前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比英法德日四国合计还多,同时,自19世纪以来的贸易顺差,也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元提供了第一次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机会,美国利用战争期间的军火贸易和物资援助,持续扩大财富规模,拥有巨额黄金储备,具备了与英镑对抗的基础,同期也完成了重要的一步--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换,美元与英镑分庭抗礼的格局基本形成。尽管如此,世界的金融中心依然在伦敦而非纽约,英国依靠广阔的殖民地和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财富、经验和制度来维持英镑的主导地位。迫使它放弃这一地位并寻求美国合作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英国最终无法承担起基于金本位的世界经济秩序,只得寻求当时经济实力最强、黄金储备最为雄厚的美国的帮助,为美元提供了第二次崭露头角的机遇,为美元省去了破旧之力,英镑颓势已现。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元的成功扩张提供了第三次机遇,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美国援助,不得不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美国凭借《租借法案》向英国盟友提供战略物资的机会,加速了美元向欧洲的渗透和持续坚决对英镑的打击,权势转移过程被加快,英国失去与美国抗衡的资本,改变了英美讨价还价的地位,1943年英国接受“怀特计划”标志着英镑败局已定。      2.制度安排为美元扫清障碍。众所周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导地位。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结束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美国凭借占当时世界总量59%的200.8亿美元黄金储备,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完全体现美国的利益。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以及固定汇率使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变得顺理成章,在全球黄金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美元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布雷顿森林体系运作初期既无法应付战后西欧的大额贸易赤字,又对西欧的财政和重建问题无能为力,运作伊始即陷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困境,无法实际有效地履行在全球建立国际储备、融通资金和稳定汇率的职责,实现美国的利益更是无从谈起。      3.马歇尔计划为美元国际化加速。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顾名思义,是二战后美国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之初的困境,出台旨在复兴欧洲经济,恢复欧洲市场以转移美国国内战后过剩产能的计划,通过提供“美元信贷”,缓解困扰西欧重建的“资金荒”。无形中,援助欧洲的美元成了推动美元国际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合组织共接受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财政预算的13%和当年美国内生产总值的5.4%以及占整个计划期美国内生产总值的1.1%。西欧国家在计划结束后的20余年时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参加计划的16个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工业产量比战前增加35%,农产品增加10%。      马歇尔计划通过提供无偿的援助资金购买自己的商品,在刺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国内过剩产能开辟新市场的同时,将美元推向欧洲。美国一手援助美元、一手出售控制了定价权的商品和原材料,在欧洲各国与美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中,美元被广泛使用和普遍接受.欧洲各国对美元产生了极强的路径依赖,贸易项下的美元转了一圈,连本带利又回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结束时,欧洲多边支付体系下的自由贸易基本建立,各国贸易壁垒消除,市场全面开放,美元畅行欧洲开放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名副其实地成为美元本位体系,美元正式成为全球主导货币。      二、美元国际化的成因分析      1.经济实力是美元国际化的基本前提。自美元与英镑的霸权之争发端到至今美元主导世界货币体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国经济实力变化与本币地位变化基本一致,即经济实力是影响本币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了本币地位的变化方向。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瘫痪,出口总量持续萎缩的战后重建期间,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美国向西欧地区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幅度和数量大幅攀升,连年实现贸易顺差,成功避免了“繁荣”向“衰退”的转变。在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出口总量由1948年的15.5亿美元,到1949年的14.5亿,再到1950年的12.4亿美元,出口大幅下滑;相反,同期美国对西欧的出口则连年上升,从1948年的5.6亿美元猛增到1949年的9.1亿美元,增幅高达62. 5%,在出口严重下滑的1950年,仍实现对西欧出口9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比例则上升至72. 5%。显然,马歇尔计划不仅帮助了西欧,也极大帮助了美国自己,互惠的马歇尔计划成功促进了美国对西欧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支持美国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计划开始的269.2亿美元跃升至计划结束的339.3亿美元。      2.贸易输出成为推广美元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40年代的战后经济复苏开始至7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0余年间,美国正是凭借国内旺盛的生产能力,不断进行贸易输出,实现长期贸易顺差,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美国长期维持全球最大的债权国。特别是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体系得以快速壮大和秩序恢复,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贸易已恢复至战前水平,美国提供的借贷资金占全球借贷市场资金总额的78. 4%,50年代末更是达到战前的两倍,欧洲的美元市场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特立芬难题”的困扰中艰难前行,代表着美国的利益发挥作用,美国GDP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的1945年223.1亿美元跃升到1970年瓦解时的1127.1亿美元,翻了5倍之多,年均增长率达到20%,美国在一战后的50余年间始终保持着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地位。      3.持续对他国货币的打压使美元的主导地位长期保持。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既是美元自身实力增强的体现,同时也是与英镑等其他货币长期竞争的结果。美国一方面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各受援国政府用美元购置生活必需品和恢复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一步加重其外债负担,使居民对本币的信心严重动摇,美元成为等同于黄金、唯一被认可的硬通货,取代本币被广泛接受,本币遭受严重打压。另一方面,美国为了推广美元国际化,多次在英镑危机中坚持不懈地打压英镑,特别在二战时期要求英国用美元支付石油等战略物资。1949年,在美国的持续督促和运作下,西欧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汇率重组:英镑对美元贬值30%,随后又有约30个国家的货币对美元贬值。在随后的朝鲜战争、中东石油之争和对日本的援助中,美国均利用一切机会对其他货币进行了持续打压。      4.欧洲市场化使美元国际化路线得到长期推广。欧洲美元市场的形成极大地巩固了美元国际化的基础,完善的监管体系为美元发挥国际货币功能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严格的国内金融监管和美元的大量流入欧洲市场也在客观上促成了美元离岸市场的形成。1963年,美国开征利息均衡税,限制国内居民购买外国证券,从而限制美元资本外流,结果事与愿违,资金大量出逃。同时,外国资金因受美国关于“限制最高利率为主要内容”的《Q条例》限制又不能流向美国,造成欧洲等地美元泛滥,而利用马歇尔计划进入欧洲市场的美国跨国公司迅速发展需要就地筹资,有供有求,从而推动了欧洲离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离岸市场的参与者成为美元的推广者。兴起之初,只有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等少数几家大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为美国境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且大部分集中于伦敦离岸市场,但自60年代末起,资金来源和流向开始趋于多样化,到1970年底,美国设立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已达536家。70年代石油美元进入离岸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元被广泛推广,并就此在全球展开。      5.本国利益驱使美元的推广路线长期坚持。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固定汇率制崩溃,更多的美元滞留欧洲市场,严重的滞胀现象出现,美国开始由“世界工厂”向“全球买家”转变,除1973年和1975年小额顺差外,此后至今美国均为逆差,且逆差额不断扩大。爆发于1973~1974年和1979~1980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创纪录的逆差,石油输出国则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一部分顺差作为结算或储备货币留在了各国,让美元赚取了巨额的铸币税收入;另一部分回流美国,对美国国内造成了严重的通胀威胁,要消化掉这部分资金只有购买除有限的黄金以外的石油等大宗商品,导致石油大幅提价,据IMF统计,从1973年到1982年,非产油国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猛增到8420亿美元,许多国家负债率超过100%,资不抵债,面临破产。1982年美国宣布承担这些债务,成为对石油输出国的债务国和非产油国的债权国,巨额债务在促成美国由债权国向债务国转换的同时,将美元结算推广到全球商品市场。      美元在全球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广泛推广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首先,它使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债务却是不对等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它向别国举债是以美元计值的,它可以让印钞厂毫无节制地印刷美元,造成美元贬值,既减轻了其外债负担,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日益恶化的国际收支状况。此外,由于美经济实力雄厚,投资环境比较稳定,在美投资能带来较多利润,因此,许多人都想在美投资,大量美元资金回流美国,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另外,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一般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美国却不必这样做,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当美国出现外贸逆差时,美国政府可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而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这正是战后的美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额财政赤字却依然能保持经济状况稳定的主要原因。再有,美国还可以获得巨额的铸币税。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十年间,随着欧洲经济的不断壮大,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美元贬值,输出债务成为不二选择,美元兑当时欧洲的主要结算货币一德国马克从1971年的1美元兑3.64马克一路狂跌到1979年的1美元兑1.70马克。      三、美元国际化给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带来的启示      自美元与英镑的霸权之争发端至随后数十年美元主导世界货币体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国经济实力变化与本币地位变化基本一致,即经济实力是影响本币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本币能否被其他国家广泛接受,实现储备功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础,综合国力的变化决定了本币地位的变化方向。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如何选择有效途径,以尽量低的成本实现最终目标,在这方面美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大国崛起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大国经济崛起的溢出效应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保障。从英镑和美元形成的历史经验来看,一国货币的流通,越出国境演化为国际货币,是大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大国经济崛起,维持该国经济运转的货币不仅会成为强势货币,而且会从单一国家货币逐步演变为世界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做后盾,其货币是不可能被其他国家接受或认可,成为国际货币。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拥有了较高的经济总量、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况且这种高速发展趋势仍在持续下去。由此可推断,人民币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强势货币的基础已经存在。      2.维持汇率长期基本稳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任务。维持汇率长期基本稳定面临很多困难,会受到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如何维持、维持在多少才算合理是中央银行面临的艰难选择。首先,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公信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其次,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同时,在当前国家鼓励境内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环境下,人民币的长期币值稳定也会使企业减少汇率风险,避免汇率损失,反过来,“走出去”企业也会主动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广者。      3.减少他国货币的使用频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步骤。通过美元与英镑的长期较量,我们可以看出,减少他国货币的使用频率,甚至打压他国货币,是实现本币国际化的必然步骤。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人民银行积极进行的货币互换就是利用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经济大幅萎缩的有利时机,提供的人民币援助。首先凸显大国风范,凭借雄厚的实力向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市场需要恢复的国家提供援助,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会更上一层。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对外援助资金,扩大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和频率,使人民币被各国普便接受。另外,通过货币互换,中国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产能过剩困境可以得到缓解,商品流向受援国,国内经济保持继续高速增长。依马歇尔计划的130亿美元援助占当时美国GDP的5.4%计算,我们目前需要输出的货币规模为1. 63万亿(2008年30.1万亿GDP计算),较之目前6500亿的已换货币来看,仍差一半以上,当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影响。      4.区域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一步是实现区域市场化,正如美元的欧洲市场化一样,实现人民币在区域内被广泛用于商品计价、结算和支付货币。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目标,当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并且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总之,尽管今天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但多极化的货币时代已经到来,美元“一币独大”已不再成为可能,人民币正随着中国的日渐强盛走向世界,虽前路仍布满荆棘、任重道远,但曙光已现。 (经济学动态,兰州大学,邵鹏斌)    希望你能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