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中国空气污染吗,水污染吗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1:03:22
热度:

中国空气污染吗,水污染吗【专家解说】: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以下同)322个,县级城市237个。空

【专家解说】: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以下同)322个,县级城市237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4个(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325个(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159个(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1个(占9.1%)。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按重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评价,2006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无城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5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44.2%)、55个城市为三级(占48.7%)、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7.1%)。(图1)与上年相比,达标城市比例增加1.7个百分点,劣三级城市增加0.9个百分点。113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二、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全国66.5%的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7.0%的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劣于三级标准。  颗粒物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新疆、甘肃、北京、陕西、宁夏、四川、内蒙古、河北、湖南、辽宁、河南、重庆、天津、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2.二氧化硫  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6.8%,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3.6%。 与上年相比(可比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4.3个百分点;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减少2.1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污染水平有所降低。  二氧化硫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河北、湖北、广西、湖南、四川、辽宁、河南、重庆、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3.酸雨  2006年,全国参加酸雨监测统计的524个城市(县)中,出现至少1次以上酸雨的城市283个(占54.0%),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98个(占37.8%),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87个(占16.6%)。浙江省建德市、象山县、湖州市、安吉县、嵊泗县,重庆市江津酸雨频率为100%。  2006年,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区域。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图2)。2006全国酸雨分布图  三、近海大气环境质量  2006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在大连近海、青岛近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四个重点海域开展海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全国重点海域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及其沉降通量保持稳定;镉、铜、铅的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表1)。2002-2006全国重点海域海洋大气质量变化情况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四、工业排放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在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方面,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表2)。排放远超环境容量。全国近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工业排放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包括四大重点行业:电力、非金属制造、钢铁、化工。如电力行业就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2005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显示:全国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11万吨,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1.3%。广东、江苏是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排名前5名的2个南方省(区)。2005年投产的燃煤机组5500万千瓦,安装脱硫设施的只有40%左右。截至2006年上半年,火电厂已建成投产的烟气脱硫设施,实际投运率不足60%。  五、空气污染的危害  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分别达到17.8万人和11万人(卫生部监督局)。  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7%(《中国新闻周刊》, 2007.12)。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一、环境保护需要解决机制问题  今天,中国的最高领导层转变了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生态文明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从国务院到下面的部委也在积极的作出规划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规划就强调了节能减排的指标是硬指标,必须得到很好的执行(表3)。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但是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很艰难的,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起首年,这个目标就没有完成。环保部门显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连续四年开展环评风暴,为了空气的洁净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环保总局还是一个弱势的部门,风暴的效果还有待继续加强。比如一家企业的排放是很有问题的,本来应该得到治理,但是它的门口我们可以看到一张牌子,叫重点保护集中缴费企业,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一些地区对污染超标的企业不是重点治理,而是重点保护。这里面需要解决一个机制的问题。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控制污染,必须加强执法;要加强执法,必须突破利益关系;要突破利益关系,必须有公众参与;要鼓励公众参与,首先要有环境信息公开。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主要也还不是资金问题,首先要解决机制问题。  这方面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环境知情权的政策和法规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像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中国第一个要求在公共决策中要有公众参与的法律,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规定。  二、绿色选择——消费行为可以影响企业环境表现  民众关注空气污染。据《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在访问的十四类问题中,对于空气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占7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空气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42%。在城市中,对空气污染不太满意的占39.6%。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环保组织发出“绿色选择”倡议,倡议消费者利用自己的购买权力影响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尽量谨慎选择不达标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其产品光彩夺目,而生产过程却造成严重污染,但消费者一念之间的选择可以对污染企业产生现实压力。同时呼吁生产企业和零售商严格审核其供应链条,不选择超标企业做自己的供货商。以此来创造正向市场激励机制,让愿意对环境负责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新型互动关系  1.公众:需要信息,需要更多的参与渠道。NGO 收集政府公布的数据,可以让公众便捷、系统地获取信息;大众传媒在这中间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2.政府机构:需要同盟。在公众的关注下严格执法,一些污染企业将被要求整改。  3.企业:需要动力。在政府、传媒和公众压力下,将承担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通过绿色选择、通过供货商管理,让那些做得好的企业在社会上做得成功,而不是相反,这样才能扭转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