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成都社会发展的历史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10:21:37
热度:
建国60年成都社会发展的历史【专家解说】:六十载变迁,蓉城旧貌换新颜——建国60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这座地处西南,经济基础曾经十分薄弱的城市,在市
【专家解说】:六十载变迁,蓉城旧貌换新颜——建国60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这座地处西南,经济基础曾经十分薄弱的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经过60年的建设,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成都正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与活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在西部、在全省的地位明显提升。 一、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建国以来,成都经济发展在改革和调整中稳步前进,2008年全市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列第6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1.2%。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9位。 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4亿元达到2008年的3901亿元(见表1),年均增长8.9%,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增长速度逐渐趋于稳健。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市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1.7%,特别是从1991年开始,全市经济连续18年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全市提前6年,于1994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均GDP由1949年的80元增加到2008年的34873元。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全市经济总量从建国初期的4亿元到1977年达到28.7亿元;从1978年的35.9亿,到1987年首次迈上100亿,花了9年的时间;从100亿到1991年迈上200亿的台阶,花了4年的时间;从200亿到1999年跃上1000亿的台阶,花了8年的时间;到2004年跃上2000亿的台阶和2007年跃上3000亿,达到3324亿,分别花了5年和3年的时间。2008年已突破3900亿,即将跃上4000亿的新台阶。 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1949年三次产业分别为2.9亿元、0.4亿元、0.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73.4:9.7:16.9,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经过60年的调整和发展,到2008年,三次产业分别达到270亿元、1817亿元、1814亿元,年均增长3.5%、13.6%、10.5%,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6.9:46.6:46.5,二、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粮食、油菜籽、蔬菜产量分别达到274.5万吨、20.8万吨、470.6万吨,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倍、4.1倍、11.9倍;年末生猪出栏、猪肉产量、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046万头、69.4万吨、11.9万吨,分别增长35.8倍、41.6倍、7919倍。 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16.4亿元增加到1479.4亿元,年均增长13.4%。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钢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分别为173.3万吨、444万吨、97亿千瓦时,分别比1958年增长了17333倍、693倍、90倍。 三产业长足发展。社会服务功能逐渐由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均衡发展。1978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三产业的比重为46.4%, 2008年下降到28.4%。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和壮大,1978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占比为12.5%,2008年上升到27.7%。 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力显著增强,1950年财政总收入52万元,相当于GDP的0.1%,2008年达1132亿元,相当于GDP的29.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3%。1985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到1999年突破100亿,用了14年时间,2008年突破1000亿元仅用了9年时间。一般预算收入355亿元,与1997年54亿元相比,增加了5.6倍。 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升。1978年,全市劳动生产率仅为965元/人,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全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到1995年,全市劳动生率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090元,2000年、2004年、2006年、2008年相继突破20000、30000、40000、50000元大关,达到55373元/人,是1978年的57.4倍。全市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既有生产力大发展的带动,也有就业结构变化的拉动。1978年,全市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比例为63.4:16.2:20.4,随着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劳动生产效率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到2008年,全市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比例优化为24.6:30.5:44.9。 二、推进城乡统筹成效显著 党的十六大以来,成都紧紧抓住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开创了城乡共同繁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提升了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推进了食品(含烟草)、医药、机械(含汽车)、电子信息、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六大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从而使我市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工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8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共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64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68.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了城乡结构,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全市共计20.30万农民转变居住生活方式实现集中居住。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了土地集约化进程。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 “三大工程”不断深化。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六年共改造中低产田土95.4万亩,实现电网改造户户通和同网同价、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解决了117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6.7万口,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3%,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电话、镇镇通网络。 三、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全市已有INTEL、西门子、丰田、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130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成都投资办厂或者设立办事处,进入成都的外资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 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3.4亿美元,其中出口90.6亿美元,分别增长61.2%和58.6%。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增长149.8%。荣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开放的成都不断增添新的魅力, 2006年被评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4105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5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亿元,旅游创汇1.72亿美元。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三十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59亿元,为增强成都经济实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城市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后的八年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77亿元,比投资体制改革前所有投资还多9182亿元,全市多元化投资模式日渐形成。这一时期,通过努力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努力提高城市品位,使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了城市建设新的历史篇章。先后被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随着投资环境的优化,投资主体在改革开放后由单一的国有投资转变为多种经济参与的多元化投资,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为3.6%,2008年上升到66.0%。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促使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全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40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相继完成了多条城市道路的改造扩建,兴建多处立交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以及连接郊区县(市)的主干道路建成,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形成了城市立体交通和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8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近7倍;公路通车里程19489公里,比1987年5123公里增长了2.8倍;城市道路长度从1949年127公里增加到2008年2418公里。 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城市用水普及率从1978年的80.0%提高到2008年的94.1%,气化率从22.4%提高到93.6%。2008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4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38.6%,污水处理率达85.2%。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0.3亿元增长到279.4亿元,固定电话用户由0.94万户增加到40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74.1万户。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中心城区数字城管网络全覆盖并延伸至近郊6个区县,推进城管车辆GPS系统管理试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管控。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惠及农村人口568万人。 五、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社会服务方式和能力逐渐增强,城乡居民生活也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2亿元,比1952年增长618倍。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4年的154元,提高到2008年的 16943元,增长10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40元增加到6481元,增长45倍;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584元提高到30809元,增长51.8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30元增加到29021元,增长966倍。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明显变化。197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别为328元、117元,2008年达到12850元、4565元,均增长了38倍,用于吃的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例(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6%、68.4%下降到37.4%、41.4%,用于文化教育、通讯娱乐、家庭设备、居住等方面的比重却在逐年提高。 居住环境优化,居住质量提高。2002年全市进一步加快危旧房改造步伐,大大改善了中心城区的人居环境。到200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913亿元,是1990年的304倍,其中用于住宅投资达602亿元,是1990年的257倍,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为2225.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为95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1.3平方米和33.2平方米。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扩面提升。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建设。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89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88万人。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作,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科技、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5万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06个,是2002年的1.6倍、1.9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达到19167件和10342件,是2002年的5.9倍、6.2倍。全市拥有普通高校42所,在校学生56.9万人,专任教师3.6万人,分别为1949年的3.8倍、84倍、48.7倍。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卫生机构数达到3960个,床位数54690张,卫生机构人员91031人,分别为1949年的33倍、40.6倍、36倍。郊区(市)县全部建立医院管理中心,乡镇公立卫生院均由政府举办并实施规范化建设,农村药品供应、监督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文化体育事业大力推进。1990年拥有全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个,2008年增加为20个;图书馆由16个增加到20个,藏书由643万册增加到1219万册;博物馆由8个增加到23个;体育场地由2831个增加到6246个,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由172人增加到1983人。2008年全市实现了城区文化信息共享和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路径924条,全民健身活动人数达480万人。
上一篇:吉林农业大学详细地址?
-
请教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2024-08-17
-
贵州省高速公路发展历史和特点?2024-08-17
-
凤凰塔的历史神话传说2024-08-17
-
世界历史名人排名第一的人是谁2024-08-17
-
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2024-08-17
-
中国石油股票历史分红派息2024-08-17
-
谁能给我介绍下比亚迪做照明的历史?2024-08-17
-
看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结论2024-08-17
-
我想了解一下有关中国沼气行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24-08-17
-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2024-08-17
-
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发展观及中国环境问题2024-08-17
-
看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结论2024-08-17
-
人类历史上的四次能源革命2024-08-17
-
世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2024-08-17
-
历史人物:爱因斯坦的主要史实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