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改革开放30年鄂尔多斯市的巨大变化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09:30:14
热度:

改革开放30年鄂尔多斯市的巨大变化【专家解说】:鄂尔多斯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大沙多且集中于冬春两季,降水量少且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年九旱”是这里最为明显的自然特点。

【专家解说】:鄂尔多斯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大沙多且集中于冬春两季,降水量少且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年九旱”是这里最为明显的自然特点。 30年间鄂尔多斯生态环境的变化 1、30年前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状况 上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其中强度沙化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沙化退化草场面积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其中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的砒砂岩裸露区约2万平方公里,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最高达4万吨,被专家称为“地球癌症”。 1978年,鄂尔多斯有耕地面积近300万亩、草场8000多万亩,但粮食总产量只有2亿公斤,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983.3公斤,农业总产值6049万元,种植业增加值6273万元,牲畜总头数只有495.7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8554万元,畜牧业增加值805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4元,林业总产值1331万元,林业增加值1226万元,1980年森林覆盖率只有6.1%,植被覆盖率只有30%。 2、今日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现状 截至2007年底,我市森林总面积达到了262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为956.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为20.07%、75%,均超出全国和全区水平。森林资源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3.2亿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约62万吨、释放氧气约2.3亿吨、消解粉尘约11亿吨、涵养水源约15亿立方米、防风固沙约8385万亩、阻滞入黄泥沙约2000多万吨,200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16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80元。全市135.8万亩严重水土流失耕地和严重风蚀沙化耕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剖析 1、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解放后的鄂尔多斯人在建设和改造自己家园方面的认识也有过艰难曲折的过程。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初实行“种树、种草、基本田”,“文革”期间推行“牧民不吃亏心粮”政策。70年代后期,提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80年代推出“三种五小”(即种草、树、柠条,小水利、流域治理、草库伦建设、经济园林、农机具推广),90年代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是全盟最大的基础建设和立盟之本”,2000年提出“建设绿色大盟、畜牧业强盟”,2001年撤盟设市后改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2007年提出将鄂尔多斯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占国土总面积的51%)、限制开发区(占37%)、优化开发区(占12%)。” 鄂尔多斯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认识得到不断升华,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具体可将升华的结果概括为这样几点:(1)转变发展理念由“索取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2)变革生产方式由“广种过牧”转变为“集中发展”;(3)创新体制机制由“单一投入”转变为“多元投资”;(4)发展林沙产业由治理“贫瘠荒凉”转变为“绿色银行”。 2、制度在不断健全 1978年,伊克昭盟党委提出“以牧为主”的方针,在全区率先推行了“草畜双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度,推动了草原生态建设。 1980年,伊克昭盟党委召开了全盟以“柠条”为重点的草原建设会议,提出了植被建设是伊盟最大的基本建设的战略决策,做出了《关于建设以柠条为重点的灌木草场的决定》。 1981年,伊盟党委做出每年种树、种草、种柠条各100万亩的决定。 1982年,伊盟党委出台了《关于“三种五小”的建设》,使“以牧为主”的方针得到具体深入贯彻。 1983年,伊盟党委作出了《关于农村牧区林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八项决定》。 1984年,伊盟党委再次发出《关于继续搞好“三种五小”建设的通知》,允许单位和个人到农村牧区承包“五荒”,搞开发性建设。 1986年,伊盟党委发布了《关于树立大牧业观念,进一步落实“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意见》,明确要求立草为业,科学养畜,发展商品经济,走效益畜牧业的路子。 1991年,伊盟党委作出了《丘陵沟壑区实施“两翼一体”战略的决定》,将植被建设作为“一翼”,把草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在四大类区实施各具特色的工程建设,加快了植被建设进度。 1995年,伊盟党委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植被建设的决定》,成立了植被建设办公室,负责全盟的植被建设工作。 2000年,伊盟党委作出《建设绿色大盟、畜牧业强盟的决定》,要求东部的准、达、东、伊4旗(区)全面禁牧;西部的鄂、杭、乌、鄂前4旗生态项目区禁牧和季节性禁牧,实施舍饲养畜和半舍饲养畜,植被恢复效果明显。2001年起,城郊经济区、水保经济区、高效农牧业经济区全面禁牧,实行舍饲养畜。决定还要求全面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3、措施在不断调整 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鄂尔多斯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开荒活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了开荒—沙漠化—贫困,越贫困—越开荒—越沙漠化的恶性循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伊克昭盟党委实行禁止开荒种地的政策,2000年按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牧区的草场都由村(嘎查)、社(浩日商)集体所有和管理,1981年,伊盟党委明确宣布国家、集体、个人种树、种草,谁种谁有,不许平调,不许侵犯。鼓励和支持个人种草,把荒山沟坡、荒沙碱滩划给个人种植和围建小草库伦,并发给林草建设证,永远归个人建设、管理和使用,彻底下放“五荒”,把荒山、荒沟、荒坡、荒沙、荒地划拨给群众治理,谁种谁所有,数额不限,大搞草原建设。 2000年开始,“五荒”建设由农牧民家庭为主向企业、公司大规模开发建设转变,先后有东达·蒙古王集团、亿利集团、伊泰集团、鄂尔多斯集团、通九集团、神华集团等大中小100多家企业进入库布其和毛乌素沙漠进行开发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人也曾经搞过封沙(山)育林育草活动,见效甚微。后来陆续申报了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阿贵庙天然植物保护区等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鄂尔多斯人还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很多生态建设项目,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扶贫工程、生态移民工程、草原保护工程、禁牧舍饲养殖工程等。 鄂尔多斯还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以柠条为重点的灌草型草牧场建设到多种草型的开发建设转变,由以生态效益为主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转变,由以人工为主建设到飞播、工程机械建设为主的转变。 此外,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鄂尔多斯市于2007年还出台了23条环保措施,集中开展“电厂脱硫专项行动”矿业秩序、“两高”企业专项大调整和“两高两低”产能关停整顿攻坚战,影响地区形象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成就。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08吨标准煤,下降5.01%,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完成国家控制目标的盟市。 4、动力在与时俱进 1978年至1990年,伊盟党政领导班子主要在农村牧区农牧民那里寻找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动力,结果是涌现出像殷玉珍、王果香、乌日更达赖等众多治沙英雄,生态环境在小范围得到局部改善;1991年至2000年,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动力范围被扩大了,动力层次也被提高了,期间,除农牧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外,像鄂尔多斯集团、东达·蒙古王集团、伊泰集团、亿利集团等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了这方面的建设,先后造就出恩格贝农业旅游示范点、东达万亩沙柳基地、伊泰万亩甘草园、亿利库布其沙漠万亩锁边林带、杭锦旗穿沙公路护林网、达拉特旗百万只肉羊养殖基地等几百个生态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建设与企业发展及经济效益挂起了钩,结果是群众增收、企业增利、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沙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2000年至今,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更加充足了,除上述社会投入外,政府投入明显增加。以2007年为例,仅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四区”绿化投资就高达22.2亿元,完成绿化9万亩,植树1191万株。另据《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3月29日头版报道:“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我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19.4亿元,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资金5.4亿元,随着退耕还林延长补助和公益林补偿的全面启动,每年投入我市的生态建设资金将达4亿元,其中直补农牧民现金达2亿元。” 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尊重规律、科学发展 人类所有的活动只能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鄂尔多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即围绕当地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根据政府、企业、个人的财力,栽种适宜的树草(灌木为主)、采用恰当的方式(股份制为主)、进行阶段性(普及再提高)实施。国内外治沙专家认为,治沙需要经过三次飞跃:治沙是人类历史开始认识沙漠的第一次飞跃;着手防沙,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认识沙漠的第二次飞跃;合理利用沙漠是人类认识沙漠的第三次飞跃。 2、增加投入、实现转移 鄂尔多斯因煤炭、天然气和太阳能、风能资源将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农牧民的转移将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增加农牧民进城后的收入已经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为加快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农牧民转移进城的步伐,政府应该考虑每年给农牧民的生活补助不低于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笔者认为,这项补贴甚至应该高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因为,进城后农牧民的花销肯定比在农村牧区时要多得多。 3、注重协调、构建和谐 首先,在开发利用矿藏资源、土地和草原时,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如煤炭回采率不达标者一律关闭或者整合,土地和草原开发过程中切忌走过的失误之路。其次,水资源的使用和调动要从全局出发,甚至要通盘考虑国家需要,用水量过大的工业项目要陆续淘汰出局,农牧业生产中用水仍然采用落后方式者要限时整改。再次,树种、草种的选用要经过专家论证,经费的投入要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程序,土地、草原、水资源的使用要注重各方面的利益,既要考虑眼前现实,又要考虑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