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奔驰的安全系统

来源:新能源网
时间:2024-08-17 08:48:45
热度:

奔驰的安全系统【专家解说】:主要有以下几项安全系统技术,可以学习一下。正在研发中的“车辆沟通接口”。未来车辆将可以发出讯息相互沟通,通知周围车辆前方出现状况并提早做出应对措施,将意

【专家解说】:主要有以下几项安全系统技术,可以学习一下。 正在研发中的“车辆沟通接口”。未来车辆将可以发出讯息相互沟通,通知周围车辆前方出现状况并提早做出应对措施,将意外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 汽车设计工程师在过去五十年来,一直不断研发更新更周延的安全防护系统,随着车辆主被动安全系统水平的提升,车祸发生率与人员伤亡比例的数据逐年下降,相当值得欣慰。但不幸地是,人是唯一无法掌控的因素,因此截至目前为止,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在交通意外事故中死亡。 工程师们终于了解到一点,不论安全系统再如何周延,一样杜绝不了由驾驶人疏忽所引发的车祸!因此他们开始研发“监控驾驶人”与“自动判读路况”的系统,当测知驾驶人精神状况不佳时,将会发出警示并自动控制车辆制动器来维持车道甚至是安全停下。 现在是计算机接管车辆的制动系统,而未来将是“电动转向系统”,油门深度本来就已经交给计算机控管了,再加上制动与转向系统,以及正在研发的“车辆交谈系统”、“电子监理系统”,未来的车辆将可以接收交通信息后,自动选择一条最佳的路线,并控制油门与转向系统,自动地将车上乘员送抵目的地。 “判读路况”也是研发重点之一,透过CCD镜头,汽车将看得懂道路标志,进而做出减速或是加强灯光等应对措施 这便是“无人自动驾驶”的境界,透过电子监控,车辆之间再无碰撞可能,交通意外事故发生率为零!时间点大约在2050年。 安全系统 无人驾驶的马前卒 全世界大部分的地区仍被列为“高风险”名单之内,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最安全的地区是欧洲,车祸发生率低于12%(以每十万人所发生的意外件数来计算),次安全区域为日本、北美以及澳洲,发生率介于12.1∼16.0%。非洲与中东是最危险的,高达19%以上的事故发生率勇冠全球,平均出门五次就要发生一次车祸,能平安回家简直是老天爷的恩赐!中南美洲以及整个亚洲大陆都被归类在“中风险区域”,事故发生率大约在16.1∼19.0%之间。 “智能型照明系统”共有五种不同模式,可依照不同行驶路况,自动调整照明范围,属于“主动安全系统”的一环。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汽车科技业有“M型社会”的趋势。欧盟有钱、平均科技水平也高,因此当高科技车辆普及度够高的前提下,欧盟将会是全球第一个实行“无人自动驾驶”的区域。虽然交通意外死亡人数下降为零,但欧盟的热血驾驶人恐得将车运到亚洲来,才能享受档档红线、激烈操驾的快感…。 透过发射频率77GHz的短距雷达监控,将可提供前方路况讯息供计算机判读,决定制动力度、制动灯点亮方式甚至是SRS气囊作动位置与充气程度。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却也真实地说明了汽车安全科技的一日千里,以及“所有的意外事故都是人所引起”的道理。 1995年出现的“侧窗气帘”可大幅降低侧撞事故发生时,乘员脸部的伤害程度。而侧边气囊则负责提供胸腹部的防护。 Pro-Safe 终极安全防护 就像前文说的,所有的努力在车辆自动驾驶成真之后,都将成为昨日黄花。所有列车都在计算机监控之下,车速、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一目了然,没有相撞的可能性。未来的自动驾驶世界就像如此,只是计算机监控的范围更广、传感器更多,而许多交通信息更会是来自汽车相互间的沟通。 现阶段安全系统已经进化到什么地步?研发“主动安全科技”不遗余力的德国M.Benz汽车,相关专家近来在全球各国倡导旗下的安全理念。就像本文标题一样,“安全是可以买得到的”。由高车价所堆栈出来的“高刚性车体”以及诸多的“主被动安全配备”,让坐在奔驰轿车内的乘员的确获得较多的防护。但德国讲师说得明白,安全带才是最佳的安全配备,如果没系上安全带,所有的安全系统都将不能发挥应有的防护功能。 从1959年开始,M.Benz便开发出“车体防撞溃缩设计”,利用变形来吸收冲击力道、降低车内人员的伤害程度。 Pro-Safe(整合式安全防护系统)是目前M.Benz汽车(也可能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安全系统。它结合了数十套主被动电子系统,达成确保车辆不易发生事故,以及发生事故之后提高乘员存活率的目的。 避免事故 主动安全系统的责任 此次奔驰北京投下巨资,将全套展示装备由德国运送来,让我们清楚的理解M.Benz的造车理念。 M.Benz认为坚固的座舱设计才能提供最佳安全防护,因此在车侧、车尾(紫色部分)使用了“锻造高强度钢”,它的强度是传统钢材的十倍,但重量却更轻,更安全而且不会增加油耗。 他们觉得主动安全系统在确保驾驶人于“一般行驶”或是“紧急状况”发生时,能够全身而退。不仅仅是ABS、ESP等系统属于“主动安全防护”范围,容易为人所忽略的“智能HID头灯”、“智能型制动警示灯”、“驾驶盲点辅助系统”等,让驾驶人看得到别人,或是让别人看得到自己的灯光系统,也都被列在“主动安全系统”的清单之列。 甚至车舱舒适度也是被列入评估的范围,因为当驾驶人频繁地调整空调或是坐姿时,便容易因分心而导致车祸的发生。寂静无声也并不是好事,工程师刻意留下一些噪音来提醒驾驶人,某些系统正在作动,例如方向灯作动时的滴答声,便是要提醒驾驶人记得回正方向盘。因此主动安全的涵盖范围极广,不仅仅只是控制车辆动态的电子系统而已。 在德国总部周围两百公里的范围内,只要有M.Benz汽车发生事故,研发人员变会赶到现场收集资料,并带回实验室分析原因,进而改善车辆的安全设计。降低伤害 被动安全系统的诉求 奔驰汽车为我们展出了C-Class的车体骨架,除名闻遐迩的三层式门坎设计外,现在又增添了锻造超高硬度钢材的使用,包括B柱、后保杆防撞杆等处,均用上了这种量轻质坚的新材料。目的只有一个,在不大幅增加车重的前提下,提高车体的抗扭曲承受力。 内装设计同时牵涉到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舒适的设计可以让驾驶人专心地开车,属主动安全。而从脚踏板护垫内建吸能材质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因事故导致足部受伤的案例。 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M.Benz汽车总部,与德国警方合作,进行一项交通意外事故原因分析的调查。只要在总部方圆两百公里之内有M.Benz汽车发生事故,调查小组便会火速赶至现场进行事故原因的分析,并将数据带回实验室中研究。 M.Benz开发出两种测距雷达,有效侦测距离150m的“远距雷达”位于水箱护罩。而有效距离30m的“短距雷达”则安装在保险杠之上。 经过3500件调查统计发现,汽车事故的发生种类,以“不平均左侧撞击”为大宗,占所有事故比例达75%。而“不平均右侧撞击”与“100%车头撞击”的比例各只有25%。这让车体设计工程师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他们强化了车头并设计“溃缩区”,让撞击力能迅速地传送到车体后方,避免车舱变形导致车门无法开启。 从2001年开始,电子操控系统(ESP)成为M.Benz全车系标配,从那时开始,M.Benz车系的肇事比例便远远低于其它车系。 而内饰材质也成为研究重点,包括内建吸能材质的前座脚踏垫、可以分散撞击力的座椅骨架,M.Benz工程师甚至考虑到车头发生撞击时,引擎所产生的移位状况,因此改采“可挠性油管”设计,以避免燃料外泄、导致火灾的发生。 得利于我国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所赐,编辑部现在多了中文数据可以参考。而不是翻译大量的外文文献。 我们曾经说过;车体结构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设计,除了抗撞吸能的作用外,它同时能提供卓越的操控性,在车辆容易控制的前提下,当然就能降低车祸的发生率。这是本文安全观点相当重要的一个结论。 本能反应 主动安全防护系统 在事故无可避免时,该如何降低乘员受伤程度?答案就是Pre-Safe,主动安全防护系统。 它与前文提到的Pro-Safe(整合式安全防护系统)不同,Pre-Safe,主动安全防护系统在利用测距雷达侦测到前方状况可能会发生事故时,便会进入“紧急状况”,自动关闭车窗/天窗、前/后乘客座椅自动调整至防潜位置、后座头枕由倾倒恢复成直立以及前座安全带自动束紧。在完成这些动作之后,可以降低乘员头/颈部所受到的撞击力达40%之多!大大降低受伤的机率。 目前内装设计已经进步到参考驾驶人心跳、脑波活动数值。以S-Class为例,现行新车驾驶人的心跳压力为78.5%,而1979年的老款车型则高达85.3%,可见现代新车内装设计要比以前舒服很多。 当然,除了Pre-Safe,主动安全防护系统计算机本身之外,刚刚所提到的系统也通通必须是电动的,如后座椅背、后座头枕等,否则也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而这些电动装备也得靠金钱堆积出来。 Pre-Safe,主动安全防护系统可以在雷达侦测到前方有状况时,先行关闭玻璃窗/天窗、竖直椅背、拉紧安全带,以降低乘员伤害程度。 Pro-Safe(整合式安全防护系统)管得更多,除了前面的Pre-Safe归它管辖之外,它还负责在撞击之后,切断供油、引擎熄火,自动开启车窗、自动开启危险警示灯,甚至是发出求救讯号等等工作。总体来说,Pro-Safe从“预防事故”、“降低伤害”以至“人员逃生”等方面,都在它的管辖范围之下。同样的,这得基于所有系统均已“电子化”才能达到这个目标。M.Benz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