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6:12
热度: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但是其对土壤光合细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采用土壤宏基因组16SrDN

【摘要】: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但是其对土壤光合细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采用土壤宏基因组16S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不同耕作模式(免耕和传统翻耕)和不同秸秆覆盖量(0、50%、100%)对潮土中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土壤中光合细菌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H=2.47)显著高于传统翻耕土壤(多样性指数H=2.35),且与土壤总氮呈显著正相关,数量略低于传统翻耕土壤;光合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虽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不显著;虽然免耕和秸秆覆盖对Ⅱ型甲烷氧化菌数量和多样性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是耕作模式、秸秆覆盖及二者互作对其影响均不显著;不同处理中光合细菌和Ⅱ型甲烷氧化菌的种群结构无明显变化,光合细菌优势种群以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为主,Ⅱ型甲烷氧化菌优势种群主要为甲基孢囊菌科(Methyloc ystaceae)的细菌类群。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免耕 传统翻耕 秸秆覆盖 DGGE 荧光定量PCR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AA101403)资助
【分类号】:S154.3
【正文快照】: 保护性耕作是以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为核心技术的土壤耕作措施。与传统翻耕相比,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Helgason et al.,2009;Treonis et al.,2010;Wanget al.,2012)。免耕、秸秆覆盖及其互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影响已有很多研究,但是对土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光合细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吴向华,杨启银,刘五星,虞光华

光合细菌应用的研究进展    揭晶;赵越;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展望    周桔;雷霆;

光合细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李俊峰,王梦亮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冯虎元,程国栋,安黎哲

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培养基条件优化的研究    钱森和;厉荣玉;汤斌;杨超英;李文斌;

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甲烷氧化行为实验室模拟研究    何品晶;瞿贤;杨琦;邵立明;高志文;

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光合细菌培养基    程新;魏赛金;李汉广;徐晖;涂国全;

光合细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吴向华,杨启银,刘五星,虞光华

不同条件光合细菌同化磷能力的初步探究    张李阳,吴向华

施肥与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张乃明,董艳

填埋覆土甲烷氧化微生物及甲烷氧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王云龙;郝永俊;吴伟祥;陈英旭;

光合细菌在水稻上的施用方法及作用机理研究    王秋菊;崔战利;张少良;李平;冯江波;

六味地黄汤生物制剂对阴虚动物的药理作用研究    陈艳芬;陶曙红;赵越;臧建伟;揭晶;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余海霞

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节水效应、生产力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研究    秦江涛

氯酚/硝基苯厌氧降解体系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    黄爱群

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转化去除铅镉污染的研究    贠妮

沼泽红假单胞菌(NS-04)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暗纹东方鲀养殖上的应用    吴向华

高原湖泊光合细菌生态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    郭秒

光合细菌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何剑丹

固定化光合细菌在暗纹东方鲀养殖中的应用    许志强

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农田CO_2、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何婷婷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甲烷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孙善彬

粒状甲烷单氧化酶中铜载体(Methanobactin)的模拟    王义振

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种属特异性检测的法医学应用研究    刘新宇

光合细菌对鸡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及富硒颗粒剂的初步研究    何晓丽

光合细菌菌肥在番茄、黄瓜上的应用    谷军,杨旭

复合光合细菌在蔬菜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杨绍斌,曾艳君,马俊驰,贺彬,王东祖,迟源

工业革命以来青藏高原与南极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对比研究    徐柏青,姚檀栋,ChappellazJ.

冻土微生物研究进展与意义    刘光琇,马晓军,陈拓,安黎哲,王勋陵

光合细菌综合应用新进展    曾宇,秦松,梁明山

光合细菌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刘中,于伟君,刘义新,王晓光, 刘振华

光合细菌的基本特性及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徐良梅,滕小华

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饲养月鳢鱼种的初步试验    黄钧,韦勇刚,周毅,柯永恩,李志文

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豆制品废水产氢研究    刘双江,杨惠芳,周培瑾,孙燕,岑运华

沼泽红假单胞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组分分析    崔战利,陈锡时

免耕条件下覆盖作物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昭日格图;赵铁军;小松崎将一;太田宽行;

土壤表层管理对部分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余晓鹤,黄东迈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细菌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蔡作新,朱文珊,陈文新

冻融作用对东北黑土容重的影响    温美丽;刘宝元;魏欣;刘洪鹄;

冬水田水旱复种连续免耕的效益及土壤肥力和杂草动态研究    王光明,胡声荣,郑钦玉,石孝均,朱自均,胡长青,张健,陈贵林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招弟;蔡立群;张仁陟;李爱宗;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酸解有机总氮的影响    姜小凤;张仁陟;王玲英;杨玉惠;孙立军;

北方农牧交错带免耕对农田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秦红灵;高旺盛;李春阳;

免耕及覆盖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影响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水旱轮作条件下长期免耕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熊鸿焰;李廷轩;

自然免耕对土壤化学和微生物学特征影响的研究(摘要)    张磊;肖剑英;谢德体;魏朝富;

不同措施对高寒旱地莜麦土壤水分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肖凯;王殿武;褚达华;

保持耕作技术条件下坡耕旱地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    谭金芳;王宜伦;介晓磊;陈罡星;姚宇卿;吕俊杰;王育红;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耕作制度对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符卓旺;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陈晶晶;蒋先军;

长期耕作、施肥对白浆土有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田秀平;马艳梅;韩晓日;

北京周边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效果监测    冯晓静;高焕文;李宏文;王晓燕;

新朝阳推广免深耕和免耕肥获得成功    记者 朱永坤

免耕冲施肥    吕劳富

新朝阳“免耕肥”欲掀施肥革命    李太宇 吕晓

机械留高桩喷施除草剂免耕还田    省土肥站供稿

新朝阳“免耕肥”受市场追捧    记者 朱永坤通讯员 王世波

免耕肥 春耕来帮忙    通讯员 王世波

大力推广免耕肥 确保作物稳产高产    张学礼 王佩瑭

新朝阳举办“免耕肥”上市新闻发布会    记者 朱永坤 通讯员 王世波

免耕肥的合理使用    冯国明

耕作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将有重要影响    记者 范建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不同高度麦茬环境微气候特征及除草剂喷洒方法的研究    王秀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    陈学文

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    张磊

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    唐晓红

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    范丙全

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    罗红燕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时秀焕

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碳氮动态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    寇太记

长期免耕对北方旱地土壤碳和氮库的影响研究    Saba Ghirmai Teclemariam

不同施氮水平对免耕农田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    席春艳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    黄梅

自然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肖剑英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陈蓓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逄蕾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姜小凤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纤维素分解菌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曹文亮

不同农作方式对灌漠土碳库的影响    曾骏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水稻土肥力质量演变趋势研究    兰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