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的实验和动力学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0:17
热度:

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的实验和动力学研究【摘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人类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也飞速增长,导致作为主要能源的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的急剧消耗。同时主要由碳氢燃料组成

【摘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人类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也飞速增长,导致作为主要能源的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的急剧消耗。同时主要由碳氢燃料组成的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侵害着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和可再生燃料的发展迫在眉睫。然而,虽然人类利用化石燃料的时间已达数千年之久,但对于其燃烧污染物生成机理的研究仍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燃烧污染物防治要求。另一方面,生物质燃料是目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多与化石燃料掺混应用于内燃机燃烧。丁醇与常用的乙醇相比具有更高的热值、更好的发动机兼容性和更加便利的存储条件,是极富潜力的新型生物质燃料。当前对生物质燃料排放的新型燃烧污染物及与碳氢燃料掺混后的燃烧特性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难以满足生物质燃料的发展与应用需求。因此,亟需研究生物质燃料与碳氢燃料的掺混燃烧及其反应动力学机理,为工程燃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甲烷是清洁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组分,也是最常见、动力学模型发展最为成熟的碳氢模型燃料。因此本论文选取甲烷作为同轴扩散火焰的基础燃料,研究碳氢燃料燃烧中多环芳烃(PAH)和碳烟等燃烧污染物的形成机理,以及丁醇异构体的掺混对芳烃污染物产率的影响,特别着眼于实际燃烧中扩散效应和物质分布不均匀性引起的污染物形成机理的改变。同轴扩散火焰是一种非常接近实际燃烧状态的实验室火焰,耦合了物质扩散和化学反应对于火焰结构的双重影响,特别是易于形成多环芳烃和碳烟,是研究多环芳烃和碳烟形成机理的理想火焰。 在实验研究方面,本工作于国际上首次将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技术(SVUV-PIMS)应用于同轴扩散火焰结构诊断,研究了不同氮气稀释比例的常压甲烷扩散火焰,以及四种丁醇异构体以不同比例掺混的常压甲烷扩散火焰。实验采用石英探针对同轴扩散火焰进行取样,取样得到的燃烧产物由SVUV-PIMS技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量。实验中,通过扫描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PIE)率谱,得到了燃烧物种的分子量和电离能信息,从而在同轴扩散火焰中鉴别出了数十种分子量介于2至240之间的燃烧物种。除燃料、氧化剂和稀释气体外,还包括主要燃烧产物(H2、H2O、CO和C02)、自由基、稳定的小分子中间体、单环芳烃(MAH)和多环芳烃。另外,通过在不同光子能量下扫描火焰的中心轴线位置,获得了这些燃烧物种的摩尔分数沿中心轴线方向的空间分布情况。 在模型研究方面,本工作发展了一个全新的丁醇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由甲烷核心机理、丁醇子机理和芳烃子机理构成。甲烷核心机理是在USC Mech Ⅱ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C0-C4核心机理的理论和模型成果进行深度发展而成的。丁醇子机理和芳烃子机理则是在本课题组之前的丁醇同分异构体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芳烃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发展而成的,对芳烃子机理还进行了一定的精简,以确保数值模拟效率。本工作采用的模型研究思路是先利用甲烷和丁醇各自的基础燃烧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确保各部分子机理的准确性,再开展同轴扩散火焰数值模拟的策略。其中,两类燃料的理想反应器实验验证采用的是OpenSMOKE软件,而同轴扩散火焰的燃烧数值模拟采用的是国际上先进的laminarSMOKE软件。用于模型验证的甲烷和丁醇文献实验数据包括火焰传播速度以及流动管热解、射流搅拌反应器氧化、层流预混火焰和对冲扩散火焰中的物种浓度等。在本工作的同轴扩散火焰模拟工作中,还进一步对芳烃子机理进行了验证和发展。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增加了必要的反应路径、剔除了不合理的反应路径、更正了不准确的速率常数,从而完善并优化了丁醇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 基于理想反应器实验模拟和同轴扩散火焰的数值模拟结果,本论文对甲烷的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动力学分析。重点对同轴扩散火焰中燃料的分解路径、重要芳烃前驱体的生成与消耗路径、苯和典型多环芳烃的生成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生成速率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甲烷扩散火焰中心线上,甲烷主要分解产生甲基,由甲基的自复合反应及其产物后续的分解反应产生乙烷、乙烯等稳定的C2小分子中间体以及乙基、乙烯基等C2活泼自由基。它们再分解产生的乙炔会和甲基进行复合反应,并最终反应形成重要的芳烃前驱体——炔丙基,后者的自复合反应是形成苯的重要路径。在扩散火焰的芳烃生长过程中,苯和苯基是大多数芳烃物种生长的起点,特别是苄基和单环芳烃的生成直接依赖于苯基与C1-C2中间体的反应。火焰中的小分子中间体,如乙炔、丙炔、丁二烯以及炔丙基、乙烯基等自由基,与苯、苯基和苄基等的反应最终会形成双环芳烃,例如萘和茚主要由苯、苯基和苄基与C2-C3中间体反应得到。多环芳烃自由基,如茚基和萘基等在由双环芳烃向更大的多环芳烃的生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甲烷扩散火焰中,随着燃料端氮气比例的增加,燃料稀释效应引起了火焰温度的下降,从而引起芳烃前驱体、苯和多环芳烃产量的明显下降。这些都在本论文的各个章节中进行了深入分析。 根据甲烷扩散火焰中的经验,在甲烷掺混丁醇同分异构体扩散火焰中我们保持了在两种不同丁醇掺混比例条件下火焰碳流量的恒定,这使得火焰温度和主要产物的摩尔分数在两种情况下几乎完全一致,从而凸现出丁醇掺混比例提高所引起的燃烧中间体浓度的显著变化。芳烃的生成随着丁醇掺混比的提高体现出较强的规律性,苯、甲苯、茚、萘等芳烃的浓度随丁醇掺混比例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在甲烷及丁醇掺混的甲烷火焰中,多环芳烃的主要生成路径均是苯、苯基和苄基与小分子中间体之间的反应,即苯是这一系列火焰中芳烃生长过程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多环芳烃前驱体。丁醇的添加对甲烷同轴扩散火焰中苯和多环芳烃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随着丁醇异构体分子支链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加强。在火焰中丁醇主要通过单分子解离反应和由H原子或甲基进攻引发的H提取反应产生燃料分子自由基,后经β解离形成小分子碳氢或含氧化合物。这些中间体或继续分解或和甲基反应形成芳烃前驱体,从而影响芳烃在不同丁醇异构体掺混的火焰中的浓度。就C6以下碳氢中间体而言,丁醇同分异构体的添加对其主要分解产物浓度的影响最为明显,例如正丁醇对C2中间体影响巨大,而叔丁醇则主要影响C3和C4中间体。因为在丁醇掺混的甲烷火焰中,苯的生成路径存在着较大的共性,绝大部分来自于炔丙基和C3物种的复合反应,而叔丁醇和异丁醇这两种支链结构的丁醇异构体相比正丁醇和仲丁醇这两种直链结构的能够更直接有效的提供C3中间产物,因此在它们掺混的甲烷火焰中生成了更多的苯。此外,炔丙基和乙烯基乙炔复合生成的甲苯能分解成苄基,这是另一种重要的芳烃前驱体。仲丁醇和叔丁醇相比另外两种丁醇异构体更容易分解产生1,3-丁二烯和乙烯基乙炔等不饱和C4烃类。因此,它们各自比拥有相同碳链结构的另一种异构体更容易生成甲苯和苄基。同时,多环芳烃的生成依赖于苯、苯基和苄基与C1-C3等小分子中间产物的多步加成或复合反应,容易生成苯和甲苯的火焰更容易产生多环芳烃,这是丁醇掺混的同轴扩散火焰中芳烃生长路径的共同特点。所以最终我们在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中一致发现芳烃生成浓度的趋势是:叔丁醇异丁醇仲丁醇正丁醇。 【关键词】:甲烷 丁醇 常压层流扩散火焰 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 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 多环芳烃 碳烟生成机理 laminarSMOK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6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41
  • 1.1 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15-17
  • 1.2 清洁替代燃料17-20
  • 1.3 甲烷20-22
  • 1.4 丁醇同分异构体22-27
  • 1.5 PAH和碳烟27-28
  • 1.6 研究目标28-29
  • 参考文献29-41
  • 第2章 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41-59
  • 2.1 实验研究方法41-47
  • 2.1.1 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束线41
  • 2.1.2 同轴扩散火焰实验平台41-45
  • 2.1.2.1 实验装置41-43
  • 2.1.2.2 实验诊断模式43-44
  • 2.1.2.3 火焰温度测量44-45
  • 2.1.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45-47
  • 2.2 数值模拟方法47-54
  • 2.2.1 燃烧控制方程48-49
  • 2.2.2 LaminarSMOKE的算子分裂算法49-51
  • 2.2.3 反应动力学模型51-54
  • 参考文献54-59
  • 第3章 甲烷同轴扩散火焰59-95
  • 3.1 实验条件59-60
  • 3.2 甲烷燃烧动力学模型60-71
  • 3.2.1 甲烷子机理64-67
  • 3.2.2 乙基的反应67
  • 3.2.3 苯的前驱体的生成67-68
  • 3.2.4 苯、苯基和苄基的生成68-69
  • 3.2.5 多环芳烃的生成69-71
  • 3.3 结果与讨论71-85
  • 3.3.1 甲烷的分解与小分子的聚合74-79
  • 3.3.2 苯和多环芳烃前驱体的生成79-81
  • 3.3.3 芳烃生长过程:从一个环到三个环81-85
  • 3.4 本章小结85-87
  • 参考文献87-95
  • 第4章 直链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95-127
  • 4.1 正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95-111
  • 4.1.1 正丁醇燃烧模型95-99
  • 4.1.2 理想反应器实验对模型的验证99-103
  • 4.1.2.1 流动管反应器热解99-101
  • 4.1.2.2 射流搅拌反应器氧化101-103
  • 4.1.3 结果与讨论103-111
  • 4.1.3.1 正丁醇的分解105-107
  • 4.1.3.2 芳烃的生成107-111
  • 4.2 仲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111-121
  • 4.2.1 仲丁醇燃烧动力学模型111-113
  • 4.2.2 理想反应器实验对模型的验证113-116
  • 4.2.2.1 流动管反应器热解113-115
  • 4.2.2.2 射流搅拌反应器氧化115-116
  • 4.2.2.3 层流预混火焰116
  • 4.2.3 结果与讨论116-121
  • 4.2.3.1 仲丁醇的分解116-119
  • 4.2.3.2 芳烃的生成119-121
  • 4.3 本章小结121-123
  • 参考文献123-127
  • 第5章 支链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127-179
  • 5.1 异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127-153
  • 5.1.1 异丁醇燃烧模型127-137
  • 5.1.1.1 异丁醇燃烧子机理127-135
  • 5.1.1.2 异丁烯子机理135-137
  • 5.1.2 理想反应器实验对模型的验证137-143
  • 5.1.2.1 流动管反应器热解137-139
  • 5.1.2.2 激波管热解139-140
  • 5.1.2.3 射流搅拌反应器氧化140
  • 5.1.2.4 层流预混火焰140-143
  • 5.1.2.5 对冲扩散火焰143
  • 5.1.3 结果与讨论143-153
  • 5.1.3.1 异丁醇的分解145-148
  • 5.1.3.2 苯和多环芳烃前驱体的生成148-150
  • 5.1.3.3 芳烃生长过程:从一个苯环到三个苯环150-153
  • 5.2 叔丁醇掺混的甲烷同轴扩散火焰153-170
  • 5.2.1 叔丁醇燃烧模型153-158
  • 5.2.2 理想反应器实验对模型的验证158-162
  • 5.2.2.1 流动管反应器热解158-160
  • 5.2.2.2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160
  • 5.2.2.3 层流预混火焰160-162
  • 5.2.3 结果与讨论162-170
  • 5.2.3.1 叔丁醇的分解162-166
  • 5.2.3.2 苯和多环芳烃前驱体的生成166-168
  • 5.2.3.3 芳烃生长过程:从一个苯环到三个苯环168-170
  • 5.3 本章小结170-172
  • 参考文献172-179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79-183
  • 致谢183-18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89-191
  • 附录191-19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芳烃燃料低压预混火焰的实验和动力学模型研究    李玉阳

非金属粉末对方管内瓦斯预混火焰传播的影响    汪泉;沈兆武;郭子如;马宏昊;王朝成;

富燃乙烯低压预混火焰中掺杂CO_2的实验和动力学模型研究    程占军;张李东;王占东;苑文浩;王轶尊;李玉阳;齐飞;

乙苯裂解机理和超临界压力下的动力学模拟    李颖丽;甯红波;朱权;李象远;

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燃烧特性研究    谢烽;郭进;姚瑶;胡坤伦;

二次法(同晶取代)快速合成Sn-β沸石用于葡萄糖异构制果糖    刘民;贾松岩;李常增;张安峰;宋春山;郭新闻;

乙炔氢氯化反应铜系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英文)    赵璞君;王富民;蔡旺锋;张金利;张旭斌;

生物柴油抑制多环芳香烃生成的机理分析    肖九长;姜水生;胡琦山;

柴油机掺烧醇类燃料燃烧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莫春兰;钟文;陆永卷;赵刚东;郑荣亮;

C_2H_3与C_2H_5OH和CH_3HCO间的脱氢反应对乙醇-碳氢混合燃料燃烧过程的影响    马鹏;宋金瓯;宋崇林;吕刚;陈朝旭;杨传旺;

正丁醇-柴油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胡慧慧;王忠;吴婧;王飞;王燕鹏;

RP-3煤油火焰传播速度与替代燃料化学反应机理    钟北京;于维铭;

正庚烷-丁醇双燃料顺序着火与燃烧的试验研究    吕兴才;杨挣;周小鑫;吉丽斌;黄震;

乙烯火焰反应动力学简化模型及烟黑生成模拟研究    张引弟

正庚烷、异辛烷热解和预混火焰的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袁涛

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多环芳香烃测量及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    张华伟

宽压力层流预混火焰实验平台研制    周忠岳

苯和苯/C_2H_6O混合燃料低压燃烧的实验与模型研究    杨玖重

乙醇/生物柴油燃烧过程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李立琳

农业废弃物固体碱预处理过程中木素的结构表征及其脱除机理研究    杨秋林

煤热解过程中PAHs的形成及其催化裂解特性    董洁

掺氢汽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汪硕峰

柴油燃料替代混合物低温燃烧机理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雒婧

冻融—酶法相结合的生物质预处理研究    于猛

正丁醇燃烧持续期特性的研究    李海丰

生物柴油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范丽苹

合成气层流预混火焰燃烧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    周镇

煤化学链燃烧有机物生成的初步研究    杨温婷

食药用菌中麦角甾醇的免疫活性及其VD转化    樊晓飞

利用双菌共培养模式发酵廉价生物质生产丁醇的研究    李林

稀氧部分预混/富氧补燃(ODPP/OESC)过程实验研究    赵卫涛

我国生物质发电政策执行分析    李全慧

生物质燃烧碳烟释放特性及机理研究    石晓斌

乙基苯低压预混火焰中间体构成的研究    李玉阳;袁涛;张奎文;杨玖重;齐飞;

几种C_3含氧化合物的真空紫外光电离及燃烧研究    卫立夏

C_2~C_4醇类燃料的热解及低温等离子体研究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