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合成气制甲烷联产液体产物以及低温转化制甲醇技术探索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28:10
热度:

合成气制甲烷联产液体产物以及低温转化制甲醇技术探索研究【摘要】:我国化石能源结构为“富煤、少气、贫油”,能源供需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突出,不断扩大原油进口量依然是缓解供需矛盾的主

【摘要】:我国化石能源结构为“富煤、少气、贫油”,能源供需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突出,不断扩大原油进口量依然是缓解供需矛盾的主要方式。因此,寻找石油代替能源,积极利用我国煤炭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费托合成与甲烷化催化剂、合成低碳醇与甲烷化催化剂混填和复配性能评价实验,对合成气制甲烷联产液体燃料/低碳醇技术进行探索研究,旨在解决煤制天然气(SNG)的调峰问题,并联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从而保障煤制天然气产业的稳定市场效益。其次,作为合成气联产系统的拓展,对合成气低温转化制甲醇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考察ZnO载体制备方法对Cu/ZnO催化剂上甲醇合成性能的影响,以优化低温甲醇合成工艺,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基于Si02为载体,结合等体积浸渍法制得钴基费托合成催化剂10wt.%Co/SiO2和镍基甲烷化催化剂10wt.%Ni/SiO2,考察了10wt.%Co/SiO2与10wt.%Ni/SiO2的物理混合比例(重量比1:2、1:1、2:1)、反应温度240-350℃、反应压力1-3MPa以及原料气中H2/CO比例1.0-3.0等反应条件区间内两种催化剂物理混填床层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反应条件范围内,CO转化率可以在5%-99%之间变化,而甲烷的选择性可以在20%-90%之间变化。与之对应,液体产物(C5+)的选择性可以在0-62%之间变化。反应温度是影响甲烷化联产液体燃料催化剂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其次是H2/CO比例影响较大,2MPa后升压对反应活性及油气选择性影响不大。进一步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费托合成与甲烷化双功能催化剂6.7wt.%Ni3.3wt.%Co/SiO2,发现相比于单一钴基催化剂或镍基催化剂,Ni-Co双功能催化剂中存在较强的双金属协同作用,具有更好的还原性能、金属分散度和反应稳定性。因此,相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物理混填催化剂而言,6.7wt.%Ni3.3wt.%Co/SiO2催化剂上CO转化率提高了一倍,液体产物选择性与物理混填催化剂相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铜-钴基低碳醇合成催化剂10wt.%Cu10wt.%Co/SiO2,考察了10wt.%Cu10wt.%Co/SiO2与10wt.%Ni/SiO2的物理混合比例(重量比1:2、1:1、2:1)、反应温度240-350℃、反应压力1-3MPa以及原料气中H2/CO比例1.0-3.0等反应条件区间两种催化剂物理混填床层的催化性能。在所考察的反应条件范围内,CO转化率可以在9%-98%之间变化,而甲烷的选择性可以在35%-80%之间变化。与之对应,液相产物中C5+的选择性可以在0.16%之间变化,总醇选择性可以在0-12%之间变化。反应温度对混填催化剂床层的催化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H2/CO值影响较大。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合成低碳醇与甲烷化双功能催化剂5wt.Cu5wt.%Co5wt.Ni%/SiO2,与相同条件下的物理混填催化剂进行对比,催化剂活性明显下降,但甲烷选择性和总醇选择性有所提高。基于均匀沉淀法(HP)、溶胶-凝胶法(SG)、微乳液法(ME)等传统方法制备出的ZnO载体和商业ZnO载体,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沉积-沉淀法制备了16.7wt.%Cu/ZnO和44.4wt.%Cu/ZnO,并考察了其低温甲醇合成性能,结果表明,传统方法制备的ZnO载体比表面依然存在限制,不能很好的分散铜,负载后得到的Cu/ZnO催化剂在低温甲醇合成反应过程CO最高转化率在8%-22%之间变化,但是反应后期容易出现失活。采用共沉淀制备了Cu-ZnO催化剂,与相同条件下的负载型Cu/ZnO催化剂相比,共沉淀型催化剂的铜锌相互作用力强于负载型催化剂,从催化剂稳定性上来说,共沉淀型铜锌催化剂优于负载型铜锌催化剂,共沉淀型铜锌催化剂以其较好的催化CO转化低温制甲醇活性以及高稳定性。从工业化角度而言,共沉淀型催化剂目前是优先选择。但是从研究角度而言,适当负载量与载体负载能力的匹配或是寻求高比表面ZnO的制备方法,进而保证ZnO载体上铜物种的分散性是具有研究前景的。 【关键词】:合成气 SNG 调峰 联产 费托合成 低碳醇 甲醇合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221.11;TQ223.12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9
  • 第一章 绪论19-57
  • 1.1 引言19-22
  • 1.1.1 煤制天然气(SNG)概述19-20
  • 1.1.2 煤制天然气(SNG)调峰技术20-22
  • 1.1.2.1 生产装置减负荷调峰21
  • 1.1.2.2 管道调峰21
  • 1.1.2.3 客户终端调峰21
  • 1.1.2.4 生产过程调峰21-22
  • 1.1.2.5 小结22
  • 1.2 甲烷化技术22-33
  • 1.2.1 甲烷化机理介绍23-25
  • 1.2.1.1 表面碳机理23-24
  • 1.2.1.2 变换-甲烷化反应机理24
  • 1.2.1.3 次甲基理论24
  • 1.2.1.4 CO_2甲烷化反应机理24-25
  • 1.2.2 甲烷化技术发展现状25-26
  • 1.2.3 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26-33
  • 1.2.3.1 活性组分26-27
  • 1.2.3.2 载体27-28
  • 1.2.3.3 助剂28-30
  • 1.2.3.4 制备方法30-31
  • 1.2.3.5 甲烷化催化剂失活分析31-33
  • 1.2.4 小结33
  • 1.3 F-T合成技术33-43
  • 1.3.1 F-T合成反应特点和机理34-36
  • 1.3.1.1 碳化物机理34-35
  • 1.3.1.2 烯醇机理35-36
  • 1.3.1.3 CO插入机理36
  • 1.3.2 F-T合成产物特点36-39
  • 1.3.3 F-T合成技术发展现状39-40
  • 1.3.4 F-T合成催化剂研究40-43
  • 1.3.4.1 活性组分40-41
  • 1.3.4.2 载体41-42
  • 1.3.4.3 助剂42
  • 1.3.4.4 制备方法42-43
  • 1.3.5 小结43
  • 1.4 合成气制低碳醇技术43-46
  • 1.4.1 低碳醇合成反应机理44-45
  • 1.4.2 低碳醇合成技术发展现状45
  • 1.4.3 低碳醇合成催化剂的研究45-46
  • 1.4.4 小结46
  • 1.5 低温甲醇合成技术46-54
  • 1.5.1 甲醇合成机理47-49
  • 1.5.2 甲醇合成技术发展现状49-50
  • 1.5.3 甲醇合成催化剂研究50-53
  • 1.5.3.1 主要催化剂50-51
  • 1.5.3.2 载体51-52
  • 1.5.3.3 助剂52-53
  • 1.5.3.4 制备方法53
  • 1.5.3.5 催化剂失活机理分析53
  • 1.5.4 小结53-54
  • 1.6 选题意义及内容54-57
  • 第二章 实验部分57-65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57-58
  • 2.2 催化剂表征方法58-59
  • 2.2.1 X射线衍射(XRD)58-59
  • 2.2.2 比表面积测定59
  • 2.2.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59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59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59
  • 2.3 数据处理59-65
  • 2.3.1 气相分析59-62
  • 2.3.2 液相分析62-65
  • 第三章 合成气制甲烷联产液体燃料:Ni基、Co基物理混合催化剂催化技术探索研究65-81
  • 3.1 引言65
  • 3.2 催化剂制备65
  • 3.3 实验装置与方法65-66
  • 3.4 单一催化剂的反应性能66-69
  • 3.5 反应条件对物理混合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69-78
  • 3.5.1 催化剂混合比的影响69-72
  • 3.5.2 反应温度的影响72-75
  • 3.5.3 反应压力的影响75-76
  • 3.5.4 合成气比例的影响76-78
  • 3.6 小结78-81
  • 第四章 合成气制甲烷联产液体燃料:Ni-Co双功能复合型催化剂催化技术探索研究81-93
  • 4.1 引言81
  • 4.2 催化剂的制备81
  • 4.3 实验装置与方法81
  • 4.4 催化剂的表征81-88
  • 4.4.1 催化剂的XRD表征81-84
  • 4.4.2 催化剂的TEM表征84-85
  • 4.4.3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85-86
  • 4.4.4 催化剂的XPS表征86-88
  • 4.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88-90
  • 4.6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90-91
  • 4.7 小结91-93
  • 第五章 合成气制甲烷联产低碳混合醇技术探索研究93-109
  • 5.1 引言93
  • 5.2 催化剂的制备93
  • 5.3 实验装置与方法93
  • 5.4 单一催化剂的反应性能93-95
  • 5.5 反应条件对物理混合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95-104
  • 5.5.1 催化剂混合比的影响95-97
  • 5.5.2 反应温度的影响97-100
  • 5.5.3 反应压力的影响100-102
  • 5.5.4 合成气比例的影响102-104
  • 5.6 低碳醇合成/甲烷化双功能复合催化剂104-108
  • 5.6.1 催化剂的XRD表征104-105
  • 5.6.2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105-106
  • 5.6.3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106-108
  • 5.7 小结108-109
  • 第六章 合成气低温转化制甲醇技术探索研究109-117
  • 6.1 引言109
  • 6.2 催化剂的制备109-111
  • 6.2.1 ZnO的制备109-110
  • 6.2.2 Cu/ZnO的制备110-111
  • 6.3 实验装置方法111-112
  • 6.4 催化剂的表征112-113
  • 6.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113-116
  • 6.6 小结116-117
  • 第七章 结论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7
  • 致谢127-129
  • 作者与导师简介129-130
  • 附件130-13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CeO_2助剂对Ni基催化剂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杨霞;田大勇;孙守理;孙琦;

合成气制低碳醇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士丽敏;储伟;刘增超;

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催化体系研究新进展    李德宝,马玉刚,齐会杰,李文怀,孙予罕,钟炳

钼、稀土对镍基甲烷化催化剂性能的调变    石玉,田虹,王晓晶,苗茵,牛雪平,新民

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    洪定一;

在Zn-Cr催化剂上超临界相合成低碳醇的链增长机理    姜涛,牛玉琴,钟炳

合成气完全甲烷化催化剂的放大制备及失活机理研究    刘志红;徐亚荣;徐新良;刘平;

以空心SiO_2为载体的蛋壳型贵金属Pd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宋继瑞;夏增敏;文利雄;陈建峰;

浆态相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失活机理    翟旭芳;社本纯;解红娟;谭猗生;韩怡卓;椿范立;

纳米材料负载钌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王自庆;张留明;林建新;王榕;魏可镁;

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唐星星;钱胜涛;肖二飞;胡典明;孔渝华;

CO加氢合成低碳醇用CuCo/SiO_2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研究    徐慧远;储伟;周俊;

负载型Ni基CO甲烷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袁昌坤;姚楠;

助催化剂Mg、Sr对Co/AC催化剂CO加氢制备高碳混合醇反应性能的影响    刘深义;唐浩东;王欢;蓝国钧;刘化章;

高能球磨对CuCo/ZrO_2催化剂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    士丽敏;邓思玉;

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催化剂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李茂华;杨博;鹿毅;刘玉梅;

CeO_2助剂对Ni基催化剂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杨霞;田大勇;孙守理;孙琦;

CO加氢合成低碳醇用CuCo/SiO_2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研究    徐慧远;储伟;周俊;

Zn改性的低碳醇合成用CuCo/CNTs催化剂研究    士丽敏;屈户超;

K改性β-Mo_2 C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    向明林;李德宝;肖海成;齐会杰;李文怀;孙予罕;钟炳;

利用生物质基合成气制备清洁生物燃料的研究    仇松柏

二氧化锆基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和酮的研究    何代平

碳纳米管负载/促进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Mo-Co-K硫化物基催化剂研究    马晓明

合成气制低碳醇铑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性能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王慧敏

合成气制低碳醇碳化钼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瑙莫汗

用改性纤维素制备高分散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研究    张火利

温室气体CO_2加氢合成甲醇CuO-ZnO/TiO_2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赵云鹏

CuNiTi类水滑石衍生物富氧丙烯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研究    袁德玲

钌基催化剂上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低温催化燃烧    冉乐

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研究    王宪贵

基于硅胶分离的集成反应分离技术及装备研究    李洋

石油萘装置事故致因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周波

对石化企业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研究    万妮

埃梯梯公司工业泵产品的营销模式研究    王骥

中油二建吊装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    王笑世

摩托车汽油机控制软件开发平台研制    王昌盛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岩心内流体分布可视化研究    程毅翀

基于SOA架构的石化产品销售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江云峰

重大石化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探索    李晓晖

模糊聚类算法研究及其在乙烯裂解原料识别中的应用    李嘉雯

活泼表面碳的存在寿命及CO甲烷化反应机理的探讨    范崇正,唐曦白

稀土Ce对制合成气用Ce-Ni/Al_2O_3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宋一兵,余林,孙长勇,叶飞,方奕文,林维明

焙烧温度对合成低碳醇用Cu/Mn/Ni/Zr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赵宁,杨成,魏伟,王太英,孙予罕,张静,谢亚宁,胡天斗

碳纳米管促进的Co-Mo-K硫化物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    马晓明;林国栋;张鸿斌;

稀土Ce对CuCo氧化物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士丽敏;储伟;徐慧远;邓思玉;

合成醇Cu-CO催化剂中第Ⅲ组分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李静,汪景春,吴越

Ni/CeO_2-Al_2O_3催化剂上CH_4-CO_2转化积炭性能的研究    杨咏来,徐恒泳,李文钊

合成气制醇钼硫基催化剂上吸附物种的红外光谱表征    杨意泉,许金来,林国栋,廖远琰,袁友珠,张鸿斌

2011年中国炼油行业运行回顾及未来两年展望    张日勇;刘向东;

Ce助剂对Ni/SiO_2催化剂CO甲烷化活性的促进作用    李凤梅;王永钊;张卓;武瑞芳;赵永祥;

    记者 叶敏 军林 张伟

甲烷化历史与甲烷化机理研究    赵利军;蔺华林;

基于甲烷化机理的催化剂设计与甲烷化研究新领域    赵利军;蔺华林;

大型氨厂设计中中、低变甲烷化热利用流程的变化    陈功泽;

立米级煤气耐硫甲烷化试验研究    郭可夫,裘培铭,赵秀芳,郁正容

甲烷化工序运行小结    李彦兴;

蒸汽喷射循环煤气甲烷化工艺研究    夏素兰,王江平,朱家骅,周勇,夏代宽

二氧化碳甲烷化机理的研究(英文)    李松军,罗来涛,郭建军

余热蒸汽循环载热的煤气甲烷化工艺    沈倩;陈建利;夏素兰;朱家骅;

煤气增值耐高温甲烷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江展昌;

煤气甲烷化工艺的计算机设计    江展昌;

合成气甲烷化反应模拟    詹雪新;陈倩倩;朱学栋;

煤制天然气催化剂研究进展    裴婷;王宁波;高俊文;

煤制天然气工艺技术和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何忠;崔晓曦;范辉;常瑜;李忠;

沉淀法制备Cu-Co基甲烷化催化剂的实验研究    刘滔;顾恺成;李进科;王兴军;于广锁;王辅臣;

膨润土改性及Ni/改性土的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    张荣斌;徐校燕;

不同结构γ-Al_2O_3对镍基催化剂低温甲烷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白云星;张俊峰;韩怡卓;谭猗生;

NiFe_2O_4铁氧体气凝胶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    魏磊;杨巧珍;

紫外光照对Ru/TiO_2催化CO甲烷化的促进作用    林霞晖;司瑞茹;何周骏;耿强;陈旬;戴文新;

合成氨装置甲烷化触媒失活的原因分析    余辉;宋洪涛;

浸渍顺序对Ni-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浆态床甲烷化催化性能的影响    崔晓曦;何忠;孟凡会;常瑜;李忠;

低温甲烷化煤制天然气显优势    楼韧

首套国产甲烷化装置初具规模    高玉玺 景伟 李飞 记者 常延春 蒋泽函

法采用甲烷化处理城市垃圾    杨骏

等高压甲醇甲烷化专利技术获突破    特约记者 董万森

三星期让垃圾变害为宝    记者 杨骏

我独创一段等温甲烷化制LNG技术    记者 姜小毛

正元化肥一盏电灯倡节约 两亿投资搞技改    记者 商棠通讯员 马利强

新技术让垃圾无污染增值    特约记者 邹晓文

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技术出新    记者 李宏乾

二氧化碳能带来无限商机    本报记者 吕海波

钼基耐硫甲烷化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海洋

助催化剂对Mo/HZSM-5上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性能研究    王冬杰

合成气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赵安民

富氢气体中CO选择性甲烷化新型催化剂研究    熊军

甲烷在Mo基分子筛催化剂上的无氧芳构化反应:分子筛的酸性和孔结构作用的研究    苏玲玲

流化床中甲烷临氧自然重整的镍基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附:甘油选择性催化氧化初探)    高静

镍基和铁基催化剂上甲烷催化裂解反应的研究    李斗星

CO_2催化转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潘云翔

非平衡等离子体转化甲烷的研究    赵宇含

一氧化碳甲烷化反应的研究    张俊涛

镍基催化剂上一氧化碳甲烷化反应性能研究    朱秋军

微波等离子体条件下催化甲烷偶联制C_2烃    徐春蕾

合成气甲烷化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郭紫琪

甲烷溴氧化制高碳烃新工艺研究    黄莉

合成气制天然气反应器模拟和优化    王兆东

煤合成气甲烷化Ni基催化剂的研究    申文龙

反硝化耦合甲烷化过程的数学模拟与控制    张伟政

甲烷低温催化活化的研究    戴成勇

杂多酸/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甲烷偶联化反应    刘大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