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煤孔径结构以及表面特性对煤吸附甲烷性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8:31
热度:

煤孔径结构以及表面特性对煤吸附甲烷性能影响的研究【摘要】:煤层气是指在煤化过程中生成并以物理吸附形式储集在煤层中的以甲烷为主的自生自储天然气,故亦称煤层甲烷。在我国煤炭工业中称作煤

【摘要】:煤层气是指在煤化过程中生成并以物理吸附形式储集在煤层中的以甲烷为主的自生自储天然气,故亦称煤层甲烷。在我国煤炭工业中称作煤层瓦斯。 煤是一种具有发达孔隙系统的固态物质。煤层中的孔隙和裂隙是煤层气储存的空间和扩散运移的通道。煤层的孔隙性是煤层储集层最根本的特征。煤的孔隙特征不仅决定着煤的吸附、扩散和渗流特性,而且对煤的力学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总结和研究了前人在煤结构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均能够解决与煤结构有关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的问题。在这些理论中,本文通过比较认为把煤当成是一种固溶体的理论更符合煤的特性,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研究煤的吸附问题。在煤的这种固溶体结构中,分子组成十分复杂,既有小分子,也有大分子,大、小分子间通过VanderWaals力结合在一起。 本文研究了可以用来处理煤与甲烷吸附的各种计算模型,这些模型基于煤孔径可能的具体的形状而发展成为平板型模型、圆 太原理_l:人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筒型模型等。对于我们根据不同的煤种不同的煤结构来进行研究 提供了便利。 本文总结了用来研究煤孔径结构和表面特性的各种实验方 法:NZ吸附法、COZ吸附法、压汞法、比重法、NMR旋转一松弛测 量法、小角散射技术等。每一测量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不能完整 概括出煤的物理特征,对煤孔结构特征的描述也很有限。因此, 综合凡种技术的测量结果来获得煤孔隙特性的全面理解很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于煤与甲烷吸附的研究也很多,他们大都采用 通过液氮温度下测量氮气在煤层中的吸附量来分析煤的孔径分 布及其表面特性。这些研究因处理煤与瓦斯所处状态而假设的实 验条件与真实煤层条件相差很远,而且处理数据的方法也很单 调,对于煤层的表面性质的研究更是有所忽略。本文在分析和比 较了各种吸附的模型后,认为L一F方程结合用吸附相密度校正的 方法很适合用来研究煤与甲烷的吸附,并且根据所建立的模型结 合实验数据计算了煤与甲烷气体吸附后表面自由能的降低值,找 到用来反映煤吸附甲烷后表面微观性质变化的宏观反映量。 【关键词】:煤层气 超临界吸附 表面自由能 孔径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D84
【目录】:
  • 第一章 煤与甲烷吸附研究的现状及意义8-15
  • 1.1 煤与甲烷吸附研究的现状8-11
  • 1.2 煤与甲烷吸附研究的意义11-13
  • 1.3 课题的提出13-15
  • 第二章 煤的结构及吸附特性15-32
  • 2.1 煤的结构15-29
  • 2.2 煤的吸附特性29-32
  • 第三章 煤吸附的计算模型32-50
  • 3.1 液氮温度下的吸附模型32-42
  • 3.2 超临界温度下的吸附模型42-48
  • 3.3 煤表面自由能的计算48-50
  • 第四章 煤吸附的实验研究50-74
  • 4.1 煤中气体吸附与放散的实验过程50-56
  • 4.2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56-58
  • 4.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58-74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74-78
  • 5.1 全文总结与结论74-76
  • 5.2 不足与建议76-78
  • 参考文献78-81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81-82
  • 致谢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低频振动的煤样吸附/解吸特性测试系统    李树刚;赵勇;张天军;

矿区煤层气综合开采模式判识系统的研究    王凤林

煤层气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郑军

兖州矿区3~#煤对井下气体吸附特性的实验研究    纪鹏飞

煤心刻度测井技术及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杨东根

煤吸附/解吸瓦斯的低频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赵勇

不同成因无烟煤解吸特征研究    李卫波

煤岩多孔材料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吸附性研究    胡新星

淮北矿区煤层底板突水的岩体结构控制研究    张朱亚;

用模糊矩阵探测测量控制网最弱点    李崇贵,牟玉香,汤发树

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原理及其在专题地图编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何宗宜

GIS中空间模糊叠加模型的设计    黄波,徐冠华,阎守邕

模糊分析学在空间信息分析中的应用初探    王建华,祝国瑞

测量平差计算的神经网络方法    魏萌,黄维彬,蔡先梁

模糊类别制图的空间统计学方法    张景雄,RogerPKirby

模糊聚类方法与R—S变换在新安江形变监測网分析中的应用    吴子安;卢岡;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煤层气单井控制地质储量    岳晓燕

测井多参数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综合评判的对比分析    侯俊胜,黄智辉,汪嘉联

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    张群

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孙可明

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    高博禹

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研究    付玉

水份对煤的瓦斯吸附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占存

煤层中一氧化碳吸附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月红

斜井、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    陈亮

不同变质程度煤比表面积与吸附特征关系的研究    李旭

立井揭突出煤层封孔测压及抽排技术研究    陈鲜展

盐溶液对煤岩抑制性效果的评价    蔡记华;王济君;袁野;刘浩;

不同含水量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    李树刚;赵鹏翔;潘宏宇;肖鹏;

基于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孙晗森;罗陶涛;

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压裂增产措施研究    罗陶涛

煤吸附/解吸瓦斯的低频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赵勇

沁水盆地煤层泡沫压裂液研究及性能评价    胡艾国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董维武

煤层气吸附及其地质意义    陈润;秦勇;杨兆彪;王国玲;

关于煤层气体热力学理论和若干参数计算的研究    吴俊;

关于煤层气“九五”攻关方向的探讨    赵明鹏,钟显亮

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问题    周晓红,李豪峰

利用煤层气发展山西合成油工业探讨    丁锦萍

恩洪-老厂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    桂宝林

煤层气替代水煤气    孙世海;

中国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市预计达36万多亿立方米    

2020年中石油煤层气商品量将达100亿立方米    

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和政策选择    孙茂远,黄盛初

SCB60煤层气钻机的研制    李勇;彭卫东;

煤层气地球化学与资源类型研究进展    陶明信;

用典型曲线计算煤层气资源量    韩保山;张新民;

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

晋城矿区煤层气储藏特征及开发前景    徐会军;王保玉;周东;

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源区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富集的地质因素分析    黄述森;

煤层气与西部开发战略    董全庚;

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模拟实验研究    吴建光;叶建平;唐书恒;

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冯三利;张遂安;胡爱梅;马方明;张秉铭;丛连铸;吴建光;范华;孙晗森;郭本广;黄圣祥;樊生利;李安启;

提高煤层气采收率途径的探讨    赵光宇;

每天百万立方米煤层气被点天灯    本报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

沁水煤层气安全开发路漫漫    本报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

洁净新能源 还一片蓝天    本报记者 李萍 本报通讯员 龚奕丹

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一期工程投产    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宋薇

单独挺进煤层气    刘涛

山西五家煤层气探采企业被叫停    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 陈杰斌

我国大力推进煤层气抽采利用    本报记者 孙郁瑶

煤层气变为资源新贵    莆阳

我国首次自主煤层气空气反循环动力造穴井试验成功    李治山

山西将建全国最大煤层气液化项目    郭沁栋 于海亮

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    张群

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张冬丽

阜新盆地煤层气储运规律及资源预测研究    王起新

山西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及构造控制作用    王红岩

深部煤层处置CO_2多物理耦合过程的实验与模拟    周来

临界温度附近CO_2在多孔固体上吸附行为的研究    白书培

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    蔚远江

煤对CH_4、N_2、CO_2及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    崔永君

中国西部低阶煤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潜力分析    傅小康

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孙可明

煤孔径结构以及表面特性对煤吸附甲烷性能影响的研究    谢建林

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韩保山

基于GIS的华北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    姚艳斌

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研究    郭威

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研究    付玉

韩城矿区空间数据库建立及在煤层气评价中的应用    陈玲侠

煤层气井数值模拟研究    郭大浩

火花点火式煤层气发动机控制模型及动态仿真研究    张莲

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构造条件研究    王红岩

山西省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地质研究    杨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