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生物质炭对水稻生长与稻田甲烷排放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6:24
热度:

生物质炭对水稻生长与稻田甲烷排放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在粮食安全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正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在粮食安全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正逐渐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传统的秸秆还田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质,但是也造成了温室气体CH4的大量排放。许多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具有促进水稻生长和抑制温室气体CH4排放的巨大潜力。然而,目前有关生物质炭输入对中低产地改良和土壤CH4排放控制的机理研究主要是基于生物质炭一次性高剂量还田的短期实验。对于低剂量等量秸秆还田模式下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性质和温室气体排放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机理未见相关报导。本论文以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和竹炭为试材,分别考察了生物质炭高剂量和低剂量两种还田模式对土壤性质、水稻生长以及土壤温室气体CH4排放效应的影响;并通过常规检测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相关增产减排的机制机理。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5年的大田实验,对比分析了一次性高剂量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和竹炭输入对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长期影响。结果发现,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还田模式(22.5 tha-1)下,水稻秸秆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改良和水稻增产的效果显著优于竹炭。与对照相比,一次性高剂量秸秆炭化还田可以在秸秆炭施加后的前2年分别显著增加13.5%和6.1%的水稻产量。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具有的高pH、CEC和营养物质(K和P)是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效果会随着生物质炭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减弱,表明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还田模式对土壤改良短期效果明显,然而存在长期不可持续性。2、通过2年的大田实验,对比分析了等量秸秆炭化还田(2.8 tha-1)和秸秆全量还田(8 t ha-1)对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其中第一年增产7.6%,第二年增产10.7%。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改良和水稻增产的效果没有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显著。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低剂量的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的增产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有效K和P的含量,降低土壤有效Al含量引起。虽然,每年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模式的还田量只有一次性高剂量秸秆炭化还田模式的1/10,但是其对水稻增产可能具有长期可持续性。3、通过大田实验,探究了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土壤CH4排放效应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结果发现,与秸秆全量还田相比,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可以显著抑制稻田土壤CH4排放,其中第一年减排80.9%,第二年减排87.9%。Q-PCR结果显示,与秸秆全量还田相比,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可以抑制稻田土壤产甲烷菌16S rRNA基因丰度,促进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pmoA基因丰度。进一步的454高通量测序结果则表明,与秸秆全量还田相比,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可以显著降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显著抑制稻田土壤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和Methanosaeta的百分比,降低稻田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pirillum的百分比。因此,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土壤CH4排放的抑制效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稻田产甲烷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稻田甲烷氧化菌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物质炭 稻田土壤 甲烷减排 水稻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1
【目录】:
  • 致谢6-11
  • 摘要11-13
  • ABSTRACT13-15
  • 第一章 绪论15-28
  • 1.1 引言15-16
  • 1.2 我国农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16-17
  • 1.2.1 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16-17
  • 1.2.2 农田CH_4排放巨大17
  • 1.3 秸秆直接还田的环境效应17-19
  • 1.3.1 我国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17-18
  • 1.3.2 秸秆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18-19
  • 1.3.3 秸秆还田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研究19
  • 1.4 生物质炭在农业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9-25
  • 1.4.1 生物质炭的基本理化性质19-20
  • 1.4.2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20-24
  • 1.4.3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4-25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5
  • 1.6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5-28
  • 1.6.1 研究意义25-26
  • 1.6.2 研究目标26
  • 1.6.3 研究内容26-28
  • 第二章 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28-57
  • 2.1 引言28-29
  • 2.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29-32
  • 2.2.1 试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29-31
  • 2.2.2 实验准备和设计31-32
  •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32
  • 2.3.1 试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32
  • 2.3.2 土壤pH和CEC的测定32
  • 2.3.3 土壤总C和总N的测定32
  • 2.3.4 土壤有效态营养元素的测定32
  •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32-33
  • 2.5 结果与讨论33-56
  • 2.5.1 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pH的影响33-34
  • 2.5.2 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CEC的影响34-35
  • 2.5.3 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总C和总N的长期影响35-37
  • 2.5.4 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输入对稻田土壤营养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37-45
  • 2.5.5 一次性高剂量生物质炭输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45-50
  • 2.5.6 水稻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50-54
  • 2.5.7 生物质炭还田对水稻产量长期影响的机理分析54-56
  • 2.6 本章小结56-57
  • 第三章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57-82
  • 3.1 引言57-58
  • 3.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58-60
  • 3.2.1 试验地概况和实验材料58-59
  • 3.2.2 实验准备和设计59-60
  •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60
  • 3.3.1 试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60
  • 3.3.2 土壤pH和CEC的测定60
  • 3.3.3 土壤和植物样品总C和总N含量的测定60
  • 3.3.4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测定60
  • 3.3.5 土壤有效态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60
  • 3.3.6 水稻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测定60
  • 3.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60-61
  • 3.5 结果与讨论61-81
  • 3.5.1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土壤pH的影响61-62
  • 3.5.2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土壤CEC的影响62-63
  • 3.5.3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63-65
  • 3.5.4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土壤总N的影响65-66
  • 3.5.5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土壤营养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66-73
  • 3.5.6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73-76
  • 3.5.7 水稻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76-80
  • 3.5.8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模式与一次性大剂量秸秆炭化还田模式的对比分析80-81
  • 3.6 本章小结81-82
  • 第四章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82-119
  • 4.1 引言82-83
  • 4.2 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83
  • 4.2.1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83
  • 4.2.2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83
  • 4.3 测定项目和方法83-89
  • 4.3.1 稻田CH_4气体的测定83-84
  • 4.3.2 土壤产甲烷活性和甲烷氧化活性的测定84
  • 4.3.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84
  • 4.3.4 土壤样品基因组总DNA提取84-85
  • 4.3.5 荧光定量PCR85-86
  • 4.3.6 Roche 454高通量测序86-89
  • 4.4 结果与讨论89-117
  • 4.4.1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89-90
  • 4.4.2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CH_4排放总量的影响90-91
  • 4.4.3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91-93
  • 4.4.4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土壤产甲烷活性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93-95
  • 4.4.5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对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的影响95-99
  • 4.4.6 CH_4排放通量、环境参数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99-101
  • 4.4.7 产甲烷菌群落结构454高通量测序分析101-109
  • 4.4.8 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454高通量测序分析109-114
  • 4.4.9 稻田产甲烷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联系114-116
  • 4.4.10 低剂量等量秸秆炭化还田减少稻田CH_4排放的机理分析116-117
  • 4.5 本章小结117-119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119-122
  • 5.1 研究结论119-120
  • 5.2 主要创新点120
  • 5.3 研究展望120-122
  • 参考文献122-135
  • 功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13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和褐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高伟;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徐萌;张玉龙;黄毅;张玉玲;虞娜;闫洪亮;邹洪涛;

施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豆豆;康建军;李伟;

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李涛;王景明;吴建富;卢志红;肖青亮;

秸秆还田下土壤磷、钾变化与产量效应    孙伊辰;廖文华;汪红霞;张伟;刘建玲;

油菜秸秆用量对淹水培养土壤表层溶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戴志刚;鲁剑巍;鲁明星;杨文兵;范先鹏;

湖北省两个生态区水稻施钾效果及农田钾素平衡研究    王亚艺;鲁剑巍;肖荣英;李小坤;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带膜还田腐解特征研究    卢秉林;车宗贤;包兴国;胡志桥;张久东;杨文玉;李全福;

长期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褐土钾素平衡及不同形态的影响    路慧英;周怀平;杨振兴;关春林;解文艳;

秸秆还田与施钾对华北低产潮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王志勇;白由路;高进华;王磊;卢艳丽;杨俐苹;

提高钾肥利用率的途径探讨    吴明燕;

水旱轮作条件下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变化及固定释放特性研究    李小坤

土壤紧实胁迫对玉米根土系统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群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稻草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苏伟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渭北旱地夏闲期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李富翠

蚕豆—玉米套作体系下土壤碳、氮转化特性研究    夏志敏

几种不同类型水稻养分吸收特性及施肥效果研究    李云春

秸秆发电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王胜曼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戴志刚

秸秆粉碎与化肥混施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董勤各

温度、水分和碳源添加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周唯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沈海军

稻麦轮作制中秸秆钾与化肥钾利用的研究    曹荣祥,王志明,童晓利,李刚华,赵荷娟,张海军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史吉平,张夫道,林葆

土壤矿物钾的释放及其在植物营养中的意义    徐晓燕,马毅杰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钾素肥力的演变    范钦桢,谢建昌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阮慧芳

北方主要土壤钾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    黄绍文,金继运,王泽良,程明芳

我国北方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循环特征及秸秆还田与施钾肥的影响    刘荣乐,金继运,吴荣贵,梁鸣早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磷钾平衡的研究    李秋梅,陈新平,张福锁,V.Rmheld

长期定位施肥对非石灰性潮土钾素状况的影响    姚源喜,刘树堂,郇恒福

三江平原川谷地中低产稻田土壤低产因素分析    黄艳胜;

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陈中云,闵航,吴伟祥,陈美慈,张夫道,赵兼强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田土壤硫酸盐还原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吕琴,陈中云,闵航

4种稻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的动力学研究    杨金刚;

水稻田土壤中佔优势的微生物种类    陈华癸;

水稻田土壤中占优势的微生物种类    陈华癸

广西的稻田土壤    蔡惠民

吉林省延边地区稻田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生产性能简介    李宗铁

延边地区稻田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生产性能    李宗铁

延边地区稻田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生产性能    李宗哲;

保护性耕作下麦稻轮作水稻田土壤的氮素动态变化    杨谢;赵燮京;王昌全;王昌桃;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O_2排放的研究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

淹水和旱作稻田土壤中产甲烷菌的多样性分异    崔中利;王英;滕齐辉;张斌;曹慧;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赣抚平原双季稻田土壤宏蛋白组研究    倪国荣;潘晓华;魏赛金;吴建富;石庆华;

稻鸭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因素的影响    禹盛苗;朱练峰;欧阳由男;刘法谋;许佳莹;张均华;金千瑜;

炉渣施用对稻田土壤pH、Eh和盐度影响的有效性分析    赵娜;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翟中兵;梅少华;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田土壤固碳速率的影响    商庆银;杨秀霞;

覆膜旱种稻田N_2O排放量及排放机理    李天安;樊小林;刘芳;吕雪娟;

施点石灰 水稻高产    邓立平

稻田土壤遗存磷的赋存形态、微生物酶学转化及活化技术研究    李亮

吉林省稻田土壤生境恶化问题的研究    赵娜

生物质炭对水稻生长与稻田甲烷排放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董达

耕作和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靳振江

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    耿建梅

基于碳组分分析的稻田土壤固碳优势及其保持途经研究    黄山

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雷娟利

浙江温岭稻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查婷

秸秆生物质炭在淹水稻田土壤中的矿化特性及其潜在的固碳效应研究    伍孟雄

湖南攸县水稻田土壤镉污染评估与控制    张敏

铀矿山典型场地中铀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朱晓杰

稻田土壤对甲烷的吸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弛

稻田土壤养分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杨菲

铜单一污染与铜镉复合污染对稻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抗性菌株的分离与特征研究    黄峥

三种磷矿粉的结构组成、化学活性及其在稻田土壤中的溶解动态规律    雷涵韫

大气CO_2浓度升高下稻田土壤甲烷氧化的微生物调控机理    严陈

淹水和旱作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