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坡耕地中秸秆深施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4:01
热度:

坡耕地中秸秆深施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摘要】:模拟东北寒地旱作地域的气候、降水、土壤等条件,对坡度为0°、4°、8°、12°的耕地进行秸秆深施,研究其蓄水效果及其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

【摘要】:模拟东北寒地旱作地域的气候、降水、土壤等条件,对坡度为0°、4°、8°、12°的耕地进行秸秆深施,研究其蓄水效果及其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深施后在垂直方向上,深度越接近秸秆深施处土壤含水量越大;在水平方向上,距离秸秆深施处越近土壤含水量越大,反之越小;降水72h后,在0~20cm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与对照地有显著差异(P0.05),其含水量提高了0.20%~6.17%;随着耕地坡度的增大,水分在土壤中横向移动增强,向土壤深层渗入的量减少,土壤含水量最大增加量所在的土层变浅。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坡耕地 秸秆深施 土壤含水量 蓄水效果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1153h02)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秸秆是农田氮、磷、钾素和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实现养分循环利用。很多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对保墒和调控田间温湿度、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1-3]。另外秸秆还田还可避免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华北山区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实验研究    刘相超;宋献方;夏军;于静洁;胡堃;杨聪;李发东;唐常源;

土壤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    李新举,张志国,李贻学

农田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    周凌云,周刘宗,徐梦雄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玉米秸秆还田与“南秸北饲”的比较分析    胡立峰,张立峰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    王丽宏,张立峰

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分析    张英俊

稻田农业节水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    李明德,余崇祥,汤海涛,张一扬,何英豪

季节性干旱丘区的麦秸还田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郑家国;姜心禄;朱钟麟;谢红梅;卿明福;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酸解有机总氮的影响    姜小凤;张仁陟;王玲英;杨玉惠;孙立军;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地槽贮水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林茂兹;王静;雷新周;

秸秆覆盖保墒的农田生态效应及“保墒灌溉”技术    员学锋;吴普特;汪有科;徐福利;

秸杆覆盖与少耕的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效应    徐福利;汪有科;梁银丽;袁彦云;

秸秆覆盖免耕储水灌溉对土壤温度影响    施坰林;姚宝林;

有机物料对平邑甜茶实生苗根系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研究    毛志泉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    乔家君

一年两熟地区全程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效应研究    刘立晶

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    刘云慧

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淑平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计量方法与应用研究    朱万斌

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李新举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生长动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邵新庆

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小麦养分吸收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翟军海

小麦秸秆堆肥接种白腐菌的效果及作用条件探讨    赵玉杰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    黄梅

“南秸北饲”发展坝上舍饲畜牧业的可行性研究    王丽宏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的水氮利用效率研究    孙春梅

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植物残体腐解特征的研究    孙本华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氮元素输移过程    梁涛,张秀梅,章申,于兴修,王浩

平原地区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模拟试验研究方法    任鸿遵,杨克定

东台沟实验流域降水氧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    刘相超,宋献方,夏军,于静洁,杨聪,李发东

不同雨强条件下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土壤磷素的径流特征    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吴业;

降雨-径流过程中土壤表层磷迁移过程的模拟研究    单保庆,尹澄清,于静,白颖

旋耕抛土模型研究综述    孔令德,王国林

潜土逆旋耕耘研究展望    桑正中,王长兵

黄土半干旱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    李世荣,张卫强,贺康宁

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陈文亮,唐克丽

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马琨,王兆骞,陈欣,尤力

搞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 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梁其春;冯伟;

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现场暨视频会议召开    刘岩;再胜;

“长城沿线坡耕地抗旱补水播种保苗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专家组检查课题工作进展    宋佩儒;程玉臣;

天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    石薇;龚伟;胡庭兴;周胜;耿东梅;李天阳;邓丽瑶;吕向楠;

全国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通渭项目区建设经验    马新元;

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循环利用及模式分析    党维勤;

玉米苜蓿间作对黄土坡耕地降雨产流产沙的影响    王健;尹武君;刘旦旦;

水蚀风蚀交错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水温效应研究    刘强;冯永忠;杨世琦;廖允成;杨改河;

紫色土坡耕地细沟发育的形态演变    严冬春;王一峰;文安邦;史忠林;龙翼;

稻草编织物覆盖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薛宇燕;李永梅;王自林;范茂攀;

黑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最优模式    宋庆华;任玉侠;李国辉;

宜昌市坡耕地生态退耕之我见    张有信;

宁夏坡耕地调查评价分析与生态退耕政策建议    崔树国;

适合贵州非石质山区的两种坡耕地整治技术及其实施要点    顾再柯;王钰;刘凤仙;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杨建波;王利;

延安市宝塔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    卓静;邓凤东;刘安麟;周辉;赵青兰;

植物篱与秸秆覆盖技术防治巢湖沿湖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的初步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唐杉;

适合贵州非石质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两种技术及其实施要点    顾再柯;王钰;刘凤仙;

南方坡耕地种植苎麻水土保持效果和经济效益研究    康万利;揭雨成;邢虎成;朱守晶;

坡耕地退耕还草还林是治山致富之路    陈绍萍;

隆德修平九成坡耕地    记者 李志廷

晴隆投入1600万治理坡耕地过度开垦    龙昌琳

晴隆采取措施治理坡地过度开垦    王光能 黄伦

资金直补,助力1400万亩坡耕地“脱胎换骨”    记者 吴洪

北票市坡耕地整地全线告捷    久学 王丽 立地

晴隆治理坡耕地2万亩    龙昌琳

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特约记者 付敏

水利部正式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记者 高立洪 温婷婷

7500万元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记者 莫雨

以新方法硬措施治理坡耕地过度开垦    记者 胡奎

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    温熙胜

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效应研究    马志林

东北黑土区沟蚀机理及防治模式的研究    孟令钦

作物植被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马璠

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袁东海

黑龙江西部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水分转化与土壤侵蚀特征    魏永霞

基于核素示踪技术和WEPP模型的侵蚀产沙评价研究    郑进军

紫色土坡耕地的降雨产流机制及产流后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    刘刚才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遥感与核素示踪技术研究    许宜北

南方花岗岩地区红壤侵蚀与径流输沙规律研究    赵辉

北碚区坡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的研究    王三

坡耕地地表糙度及其作用研究    郑子成

陕北地区坡耕地投资效应的可拓研究    李湘君

不同农艺措施对云南坡耕地水土保持的影响    郭云周

黄土高原坡耕地超渗产流及作用研究    高军侠

不同种植模式下紫色土坡耕地水分及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李军健

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耕作侵蚀研究    贾红杰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小麦轮作制度下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    张小勇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不同农艺措施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    苗全安

坡耕地土壤结皮的成因及其作用研究    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