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特征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特征【摘要】: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
【关键词】: 落叶栎林 生物量 碳储量 暖温带-亚热带过度区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403201) 科技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04101) 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KJGG1103)
【分类号】:S718.55
【正文快照】: 0引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大气中CO2浓度急剧上升,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1].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最大生产力和生物量积累,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张学顺;王兵;冯万富;戴慧堂;刘国顺;单燕祥;厉相卿;董卉卉;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吕劲文;乐群;王铮;张国君;
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
森林碳汇的估算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曹吉鑫;田赟;王小平;孙向阳;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 王新闯;齐光;于大炮;周莉;代力民;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刘玉萃,吴明作,郭宗民,蒋有绪,刘世荣,王正用,刘保东,朱学凌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
CO_2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方精云,朴世龙,赵淑清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秦武明;何斌;韦善华;蔡树威;覃永华;
土壤养分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武丽;戴万宏;
西宁北山土壤性质与植被关系探讨 姜小萍;王庶;
马占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研究 温中林;郑卫;陈日美;
井冈山天然林和人工林灌木特征分析 林伟;郑博福;郭建明;
不同防治方法对思茅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影响 岳锋;杨斌;
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
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 刘正刚;洪祖荣;
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莫德祥;廖克波;吴庆标;覃静;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左昕昕;吕厚远;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 谭文雄;梁素莲;
海岸沙地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碳库和碳吸存 叶功富;郭瑞红;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
提高和保护森林碳汇加快林业碳汇经济的发展 孙明学;
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 黄丽媛;陈钦;
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
参考文献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 陈绍志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吴金友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 尹刚强
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 石军南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 高述超
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 柏方敏
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 吴珊珊
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窦荣鹏
黄河干流有机碳及调水调沙时期碳输运规律 刘冬梅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 林伟
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呼吸通量研究 贺旭东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茜
云杉林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研究 王苏颖
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与分布 易利萍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 张国斌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李晓曼
京西山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姚延梼
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 马钦彦
森林对地气系统碳素循环的影响 贺庆棠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 马钦彦,谢征鸣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 杨洪晓,吴波,张金屯,林德荣,常顺利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赵敏,周广胜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杨存建,刘纪远,黄河,许辉熙,党承林
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储量的研究 刘婷婷;陈军;庄建磊;关文彬;
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靳爱仙;周国英;史大林;阎瑾;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方法综述 张洪武;罗令;牛辉陵;邓宏兼;边禄森;侯琳;
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 刘正刚;洪祖荣;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焦燕;胡海清;
原始阔叶红松林碳素储量及空间分布 闫平;冯晓川;
广州市林业碳汇措施——从近10年森林碳汇动态谈起 周国逸;
哈尔滨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 应天玉;李明泽;范文义;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
近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 丁圣彦,梁国付
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
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 谭文雄;梁素莲;
1990-2010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储量与固碳量研究 谢军飞;
中国林业用地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赵敏;周广胜;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城市化过程中余杭市森林碳汇动态的研究 李惠敏;陆帆;唐礼俊;吴千红;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 谭文雄;梁素莲;
中国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做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
全球森林总体上正由毁林转向恢复 章升东
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 记者 朱广菁
森林 平衡全球气候的一个支点 本报记者 丁洪美 雷姝彦
植树造林是固碳减排的最佳选择 张辉
积极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 局长 贾治邦
林业为降低碳排放作出重大贡献 胡丽娟
用行动让家乡美起来 王海峰
北京奥运绿化七项承诺全部兑现 孟斯硕
浙江17亿株毛竹储碳870万吨 陈胜伟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白彦锋
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 陶玉华
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 李海玲
徐州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周伟
海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时空格局 向仰州
福建邵武杉木成熟林碳储量研究 李燕
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 陈雷
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刘恩
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 王秀云
北京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研究 王光华
沽源县森林碳储量遥感动态监测 刘书剑
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 李秀花
基于遥感和地面样地信息的区域森林碳储量估计方法研究 汪少华
木质材料加工过程碳储量变化研究 时兰翠
义乌市市区绿地碳储量遥感估算研究 黄博
永春县森林碳储量结构因素研究 蔡芳义
南平地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预估 叶倩玲
基于森林资源普查的徐州市森林碳储量研究 田勇燕
广西平桂管理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估测与特征分析 徐强
戴云山黄山松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董金相
-
山东省秸秆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2024-08-18
-
森林旅游者的全球气候变暖认知及低碳出行意向2024-08-18
-
暖温带森林功能发育过程中的物种扩散和生态位分化2024-08-18
-
森林土壤氧化(吸收)甲烷研究进展2024-08-18
-
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子2024-08-18
-
4种温带森林非生长季土壤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2024-08-18
-
森林土壤甲烷吸收的主控因子及其对增氮的响应研究进展2024-08-18
-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甲烷吸收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2024-08-18
-
修河源保护区森林固碳释氧和转化太阳能的价值核算2024-08-18
-
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固碳释氧及转化太阳能的价值核算2024-08-18
-
论太阳能在森林内的演变过程2024-08-18
-
森林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经济性评价2024-08-18
-
亚马逊流域水电开发面临森林砍伐威胁2024-08-18
-
节材改灶、发展沼气降低森林资源消耗2024-08-18
-
森林采伐:亚马逊流域水电利用的威胁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