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卫星遥感中国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08:16
热度:

卫星遥感中国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摘要】:利用美国Aqua卫星的AIRS遥感资料,分析了2003~2008年中国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AI

【摘要】:利用美国Aqua卫星的AIRS遥感资料,分析了2003~2008年中国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AIRS观测结果与近地面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与地基遥感的误差在1.5%以内.受近地层自然排放与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中国对流层甲烷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典型的变化趋势:随着高度的增加甲烷浓度下降.甲烷在我国东部和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最高值存在夏季,次高值出现在冬季,与近地面观测结果一致,而南部地区冬季没有显著增加的人为来源,西部地区人为活动稀少,因此在南部和西部地区的甲烷高值只出现在自然源排放强烈的夏季.中国地区的对流层中高层的甲烷与北半球的几个主要地区变化趋势一致,均在2007年之前保持相对稳定,在2007年后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但是中国的增长速度较其他地区更为显著,其中2006~2008年期间的增长速率与我国近地面观测结果相近. 【作者单位】: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卫星遥感 对流层中高层 甲烷 时空分布特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5056) 科技部公益气象行业专项(GYHY201106045)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LAPC-KF-2008-11)资助项目
【分类号】:P402;P412.27
【正文快照】: 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CH4)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大气中的含量迅速增加,目前已是工业化前的两倍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CH4含量以高达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长[1,2],但近年来又发现CH4的增长速度趋缓,1992年甚至出现了CH4增长率下降的异常现象[3].CH4的浓度变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气相色谱法观测本底大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周凌怠,汤洁,张晓春,季军,王志邦,DouglasWorthy,MicheleErnst,NeilTrivett

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CO_2、CH_4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张东启,张晓春,乜虹,季军,周凌晞,汤洁,温玉璞

北京石景山古城地区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定性定量研究    曾凡刚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    王云英

青藏高原大气降水和气溶胶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康世昌;丛志远;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雪松,李金龙

长春市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    赵国君,包清华,董晨阳

天津市空气污染物PM_(10)/TSP比例研究    秦保平,解辉,韩静

土壤甲烷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张平中,王先彬,申歧祥,张谦,文启彬,邵波

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进展    柯昌华,金文刚,钟秦

臭氧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制订    刘建国,刘洋,梁宝生,白郁华

重庆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    陈思龙,郑有斌,赵琦,孟梅

大气气溶胶汞污染研究    黄永健

沈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孙宪民

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及其评价研究    袁明鹏

浙江降水污染的特征和多维分析    李震宇

湖南省城市与森林的大气湿沉降化学及其作用机理    蒋益民

利用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水相中·OH自由基与苯及其衍生物的微观反应机理    朱承驻

含硫化合物与矿尘氧化物及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研究    吴洪波

重庆主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与雾水污染特征研究    罗清泉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刘拓

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    樊曙先

我国大陆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    秦世广

湖南省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初步研究    蒋益民

可吸入颗粒物的静电迁移行为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马静颖

铜陵市酸雨危害及控制研究    吴劲兵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对PM_(10)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何梅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异戊二烯排放研究    张莉

北京城区单点气溶胶细粒子(PM2.5)观测分析与研究    徐敬

大气中的稀土元素及稀土农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章玮

苏南城乡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    周震峰

玉溪市中心城区TSP的源解析及控制对策的研究    柯昌华

北京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近10年变化趋势    刘强,王跃思,王明星,李晶,刘广仁

中国大陆上空CO_2的本底浓度及其变化    王庚辰,孔琴心,任丽新,温玉璞,王木林

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张佳华;卞林根;延晓冬;姚凤梅;

青海瓦里关大气CO_2本底浓度的变化特征    赵玉成;温玉璞;德力格尔;周晓春;乜虹;蔡永祥;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大气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黄中华,王俊德

FTIR光谱拟合方法在反演气体浓度中的应用    朱军,刘文清,刘建国,高闽光,赵雪松,张天舒,徐亮

气相色谱法观测本底大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周凌怠,汤洁,张晓春,季军,王志邦,DouglasWorthy,MicheleErnst,NeilTrivett

DOAS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与传统点式采样监测法可比性研究    付强,谢品华,王瑞斌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系统中标准吸收截面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司福祺,刘建国,郑朝辉,周斌,刘文清

整层大气甲烷总量季节变化的遥测    魏合理,刘庆红,徐青山,赵凤生,宋正方

用光学差分吸收光谱监测大气中污染气体浓度    章江英,谢建平,明海,吴云霞,谢品华,刘文清

用太阳光谱遥测大气污染气体NO_2的含量    魏合理,胡欢陵

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监测研究    张玉香,胡秀清,刘玉洁,戎志国

地面风对瓦里关山大气CH_4本底浓度的影响分析    周凌晞,温玉璞,李金龙,汤洁,张晓春

东北—内蒙古地区基于MODIS单、双卫星积雪数据及常规积雪观测结合的积雪日数研究    刘俊峰;陈仁升;

NASA卫星观测及模式资料和WMO气象站点资料的可视化集成简介    孙晓娟;李丽平;杨玮;

城市热岛效应的红外遥感研究进展    王建雄;尹跃;杨德保;王炳华;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    王慧;李栋梁;

鄂尔多斯市城区发展对局地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喜仓;白美兰;马玉峰;刘克利;冯晓晶;杨晶;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张静辉;文军;张堂堂;罗亚勇;史小康;田辉;

    

    

    

    

气象卫星遥感若尔盖高原环境和实地考察后的思考    但尚铭;但玻;

气象卫星遥感若尔盖高原环境和实地考察后的思考    但尚铭;但玻;

卫星遥感对地观测运作机制研究    马惠元;

西藏中部一江两河地区地表通量的卫星遥感估算    仲雷;马耀明;傅云飞;马伟强;除多;边巴次仁;

EOS/MODIS资料云雾光学厚度和有效粒子半径反演研究    白洁;邓军;

两通道卫星数据同时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Junge谱指数    徐青山;魏合理;饶瑞中;胡欢陵;

卫星多通道红外信息反演大气可降水量    师春香;谢正辉;

气象台站环境的卫星遥感调查与评估    杨元建;石涛;唐为安;吴必文;荀尚培;张宏群;

利用热红外卫星遥感研究热岛效应——以武汉市为例    何报寅;张穗;

2006年一次连续大雾天气过程及其卫星遥感光谱特征分析    盛文斌;张瑞萍;

卫星遥感助力陕西山川秀美    本报记者 王龙 通讯员 李登科

青海卫星遥感攀新高    记者 代随刚

天上洞察大地的“眼睛”    本报记者 孙彦 通讯员 薛晓萍

面向应用需求 着力提升卫星遥感服务能力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杨军

陕西卫星遥感严密监测林火    张树誉;李登科

神游太空 心系大地    干旱所副研究员 郭铌

气象专家细说卫星遥感预报地震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晔 / 本报记者 于小晗

神机妙算“三大宝”    本报通讯员 袁长焕

做“三农”知心人    刘立成 徐松柏 邓兴旺

共谱天地同心曲    张海峰 王君 布亚林 严雪

利用现场和卫星遥感数据估算南大洋碳通量    许苏清

利用卫星红外辐射资料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的算法研究    黄静

黄、渤海海雾遥感辐射特性及卫星监测研究    郝增周

高光谱分辨率红外遥感大气温湿度廓线反演方法研究    蒋德明

西北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与沙尘暴的卫星监测    葛觐铭

地表净辐射的卫星遥感研究    桂胜

应用卫星遥感LST调查农业气候热量分布的方法研究    杨鑫

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净太阳辐射的卫星遥感研究    权维俊

基于EOS/MODIS卫星数据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研究    莫伟华

陆地上空云中液态水的反演研究    彭亮

卫星遥感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    马克玲

卫星遥感中国近海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董海鹰

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藏北积雪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吴杨

利用FY-2C卫星数据反演云辐射特性    周青

我国东部地区地面净辐射的卫星遥感研究    杜建飞

青藏高原地区短波辐射的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产品的分析研究    王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