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煤矿乏风低浓度甲烷氧化处理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07:14
热度:

煤矿乏风低浓度甲烷氧化处理实验研究【摘要】:我国每年通过煤矿乏风排入大气的甲烷约为130-170亿m~3。甲烷的温室效应相当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21倍,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二氧化碳的

【摘要】: 我国每年通过煤矿乏风排入大气的甲烷约为130-170亿m~3。甲烷的温室效应相当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21倍,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二氧化碳的7倍。由于煤矿乏风具有甲烷浓度低(<0.1%)、富集难、气量大等特点,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排空,这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温室效应。本文针对此现状,搭建了蓄热式氧化处理实验装置,并以热力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实验装置各方面的热力性质和规律。 本文研究了低浓度甲烷的自燃温度、温升等热力性质,并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对该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把蓄热室沿气流方向的温度分布看成类似于间壁式换热器在相同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对乏风处理量为1000Nm~3/h的实验装置的蜂窝陶瓷蓄热室进行了热力计算和设计。 在热力计算的基础上,搭建了包含蓄热室的装置本体、换向系统、启动系统、测控系统的实验装置。以甲烷浓度范围为0.2%~1%的混合空气作为模拟乏风,燃烧器产生高温烟气预热蓄热室的燃气启动方式,对实验装置的可行性、蓄热室热力性质和氧化规律进行了探索。 本文还对单台处理规模10万Nm~3/h的乏风氧化及能量利用装置的经济性和投资回报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本文采用的热力计算方法对蓄热室的尺寸设计及装置搭建具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实验装置在一定预热和浓度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自维持运行。经济性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该技术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在有CDM项目支持的条件下,该技术的经济收益也十分可观,具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大规模推广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煤矿乏风 蜂窝陶瓷蓄热体 热力计算 实验研究 经济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D7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煤矿乏风处理技术的现状和进展10-14
  • 1.2.1 作为辅助燃料应用的技术10-11
  • 1.2.2 作为主要燃料应用的技术11-14
  • 1.2.3 总结14
  • 1.3 本文的工作和研究内容14-17
  • 1.3.1 计算研究15
  • 1.3.2 实验研究15
  • 1.3.3 大规模处理装置的经济性分析15-17
  • 第二章 煤矿乏风氧化装置的工作原理17-27
  • 2.1 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17-18
  • 2.2 系统能量平衡计算18-20
  • 2.3 乏风中低浓度甲烷的自燃温度和氧化时间20-24
  • 2.3.1 乏风中低浓度甲烷自燃温度的计算20-22
  • 2.3.2 乏风中低浓度甲烷的氧化时间22-24
  • 2.4 乏风自燃后温升与CH_4浓度的关系24-25
  • 2.5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蓄热室热力计算与设计27-38
  • 3.1 设计目的27
  • 3.2 设计规模27
  • 3.3 计算原则27-28
  • 3.4 基本计算公式28-31
  • 3.5 计算结果31-37
  • 3.5.1 计算说明31-32
  • 3.5.2 计算结果32
  • 3.5.3 结果分析32-37
  • 3.6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乏风氧化装置实验研究及分析38-66
  • 4.1 实验台介绍38-44
  • 4.1.1 配气系统39
  • 4.1.2 装置本体39-42
  • 4.1.3 换向系统42-43
  • 4.1.4 启动系统43
  • 4.1.5 测控系统43-44
  • 4.2 实验中温度测点的分布44-45
  • 4.3 蓄热体冷态实验45-46
  • 4.4 启动温度场的研究和分析46-53
  • 4.4.1 启动功率的计算46-48
  • 4.4.2 启动方式48
  • 4.4.3 启动温度场的实验结果和分析48-53
  • 4.5 模拟乏风氧化实验53-64
  • 4.5.1 实验及结果分析53-61
  • 4.5.2 散热损失计算61-64
  • 4.6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单台处理能力十万Nm~3/h装置的经济性分析66-74
  • 5.1 能量利用收益66-67
  • 5.2 CDM收益67-68
  • 5.3 远期推广收益68-69
  • 5.4 投资回报率分析69-73
  • 5.4.1 单台处理能力10万Nm~3/h的氧化装置的投资成本及回报率69-72
  • 5.4.2 投资成本和甲烷转化率对回报率的敏感性分析72-73
  • 5.5 本章小结73-74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4-77
  • 6.1 研究总结74-75
  •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75-77
  • 参考文献77-80
  • 个人简历80-81
  • 致谢8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矿井乏风逆流氧化床温度分布和工作特性研究    邓洋波;严春吉;解茂昭;

煤矿通风瓦斯蓄热预热过程研究    萧琦;邓浩鑫;吕元;肖云汉;

抽放瓦斯与乏风混合器的性能研究    刘永启;陈香春;高振强;李宗立;高绪伟;

煤矿乏风瓦斯逆流氧化反应技术研究与进展    韩金辉;刘永启;尤彦彦;高振强;

矿井乏风逆流式氧化技术阻力实验研究    汪全宽;胡广涛;汪军;

真空变压吸附提浓煤矿乏风瓦斯的抽真空排放过程    张传钊;刘应书;李永玲;杨雄;孟宇;

莫来石蜂窝陶瓷的阻力特性    刘永启;牟宝杰;郑斌;刘瑞祥;高振强;

蜂窝陶瓷热态阻力特性的数值研究    陈香春;刘永启;刘瑞祥;

煤矿通风瓦斯的蓄热氧化处理装置研究    吕元

煤矿乏风低浓度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及实验研究    王鹏飞

氧化装置进出口乏风分配系统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唐帅

氧化床气流通道热态阻力特性数值研究    陈香春

蜂窝陶瓷蓄热体综合性能实验台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    张志诚

矿井回风流中瓦斯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刘义磊

煤矿乏风中低浓度甲烷的变压吸附提纯    雷利春

基于均匀多孔介质模型的氧化床阻力特性数值研究    张振兴

蜂巢蓄热体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王皆腾,祁海鹰,李宇红,由长福,徐旭常

矿井回风流中低浓度瓦斯利用现状及前景    牛国庆

高温蓄热换热的实验研究    毛莹,贾力

蜂窝型陶瓷蓄热体换热器的热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钟水库;马宪国;赵无非;眭向荣;

蜂窝陶瓷蓄热体传热数学模型及传热系数求解    蒋绍坚,曹小玲,汪洋洋,熊家政,李勇,鲁志昂

节约能源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王亚京,王璋保

浅析蓄热和换热技术    张范斌

高性能蓄热体的研制及应用    冯润棠,刘百宽,薛鸿雁,霍素珍,史绪波

陶瓷蜂窝蓄热体内传热与应力应变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司俊龙;温治;宋小飞;

我国煤矿低浓度瓦斯排放及利用现状分析    宁成浩,陈贵锋

基于HTAC技术的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研究    柳楷玲

蓄热室热工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    李洪宇

烘炉时耐火浇注料裂纹产生的机理研究    修志荣,黄秋菊,于振林,曲元艇

船板在线温度测试与分析    于峰;乔馨;张健;

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方瑾;

真空油浸工艺产生的沥青烟的净化    王晓彤,杨有刚

加热炉推钢机系统的振动分析    石加联,孟桂云

蓄热烧嘴内气体流动速度偏心数值研究    叶云;刘峰;栗冀;洪林;张春宇;李向楠;

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工艺研究与实践    庄惟琦,卢斌

热轧不锈钢步进梁式加热炉的优化设计    庄惟琦

推钢式加热炉的技术改造及效果    张虎清;涛雅;吴澎;

对真空热处理设备电流异常波动处理办法    贾鑫;丁永生;

CFD技术在板坯加热炉热工工艺分析与性能预测中的应用    张义贵;余春阳;钟星立;

天然气节能改造研究与应用    张迎军;刘运峰;段晶晶;高卫忠;

蓄热式太阳能热水器蓄放热性能实验研究    张涛;邹同华;

Φ700 mm管道细水雾抑制瓦斯爆炸实验研究    蔡周全;李永怀;

低浓度瓦斯安全输送系统装备研究    张延松;李润之;茅晓辉;

北京市能源消费特征和节能降耗途径研究    王军;吴万标;周锐;方秀玉;薛婷;

复合型蓄热式燃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陈洁;顾俭;李安东;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王华;李孔斋;魏永刚;敖先权;何方;

1995年以来天津市能源消费及其与产业结构演进关联分析    朱鹏;

波纹重力式热管余热锅炉在节能玻璃窑炉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张俊如;王继方;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    左远志

煤粉射流的高温空气燃烧特性与燃煤锅炉低NO_x燃烧优化研究    郑立刚

重型汽车动力传动系热管理系统研究    谭罡风

生物质热解及焦油热裂解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齐国利

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装置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    郭小云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治理现状评价方法及应用    李定启

煤高温空气无焦油气化实验研究    王连勇

蓄热式低温余热回收及其在工业窑炉上的应用    张喜来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动力学特性及液压秸秆成型机改进设计研究    马孝琴

铝电解槽高温烟气焙烧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伍成波

DN500气动快切碟阀完全国产化设计研究与活塞有限元分析    岳高东

基于太阳能热风的相变墙房间热特性研究    刘馨

航空内燃发动机热管换热器的应用研究    蔡贺

氧化装置进出口乏风分配系统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唐帅

氧化床气流通道热态阻力特性数值研究    陈香春

蜂窝陶瓷蓄热体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牟宝杰

矿井排风气体利用的研究    周喜凤

沥青混合料用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制备与性质研究    汪莎莎

燃气轮机—加热炉系统集成优化研究    高聃

预应力换热器管板的数值模拟和研究    肖乐

菲克定律与扩散的热力学理论    何龙庆;林继成;石冰;

PLC与组态软件的动画连接及命令语言设计    艾红,厉虹,曹荣敏

蜂窝体催化燃烧反应器中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焦国凤,刘辉,杨立英,李成岳

低浓度甲烷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取热技术    王盈;朱吉钦;李成岳;

真空变压吸附提浓煤层气甲烷的均压过程    刘应书;杨雄;李永玲;郭广栋;刘文海;张传钊;孟宇;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_(1-x)Sr_xFe_(1-y)Co_yO_3的制备与应用    黄端平,徐庆,江金国,陈文,王皓

六铝酸盐基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张俊英,张中太,唐子龙

煤矿瓦斯发电技术综述    张国昌;

红外线加热炉温度PID控制及优化    边军,张福波,刘相华,王国栋

预混合燃烧系统中多孔介质作用数值研究    杜礼明,解茂昭

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邓洋波

稀薄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的研究    杜礼明

煤层甲烷变压吸附浓缩的研究    杨明莉

气体燃料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机理研究    王恩宇

多孔介质中预混气体超绝热燃烧机理及其火焰特性的研究    史俊瑞

煤与瓦斯突出的耦合灾变机制及非线性分析    赵志刚

掺杂六铝酸盐高温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烷催化燃烧中性能的研究    郑建东

基于激波管实验平台的甲烷燃烧化学动力学机理研究    王高峰

六铝酸盐及其金属基整体式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研究    李彤

用于煤矿通风甲烷的Swiss-roll燃烧器特性研究    扈鹏飞

煤矿瓦斯气体净化技术研究    李强

基于工业自动化组态软件的泵站监测控制系统研究    周文斌

可编程控制器(PLC)运行系统设计与实现    骆智

往复流动下预混合气体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的数值模拟    马世虎

高温空气发生器试验研制与高温空气气化器设计    郑彦民

OMRON可编程序控制器两级网络架构应用技术的研究    付洪壮

CFD技术在催化转化器上的应用研究    黄莉莉

PLC先进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田媛

高温多相流风洞设计及基于组态软件平台的热工监控系统的研制    高夫燕

小型实时热工监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张永苗

乏风瓦斯蓄热氧化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康建东;高鹏飞;龙伍见;兰波;逄锦伦;

吸附时间对VPSA分离CH_4/N_2效果的影响    周静;刘锡明;回爱静;李智峰;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的一维数值模拟    王鹏飞;冯涛;郝小礼;

煤矿矿井乏风瓦斯利用方法浅谈    王三平;李英;

差速式抽采瓦斯稀释混合器运行特性    高振强;董韶峰;唐帅;毛明明;刘永启;刘瑞祥;

矿井乏风逆流式氧化技术阻力实验研究    汪全宽;胡广涛;汪军;

真空变压吸附提浓煤矿乏风瓦斯的抽真空排放过程    张传钊;刘应书;李永玲;杨雄;孟宇;

乏风流速与燃烧温度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李建萍;石春宇;芮国相;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和试验    齐晓霓;刘永启;孟建;尤彦彦;

煤矿乏风瓦斯富集中试试验研究    杨雄;张传钊;孟宇;刘应书;李永玲;李坚;宋燕民;

褐煤基颗粒活性炭的绿色制备及其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的性能研究    刘立恒

煤矿乏风低浓度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及实验研究    王鹏飞

吸液驱气法在多孔材料微孔结构表征中的应用    苏艳敏

多孔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刘炜

氧化装置进出口乏风分配系统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唐帅

氧化床气流通道热态阻力特性数值研究    陈香春

含氧煤层气真空变压吸附脱氧的研究    申培培

煤矿乏风逆流式催化氧化蓄热装置试验研究    刘钊

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热应力研究    董敏

蜂窝蓄热体换热及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袁炜东

活性炭吸附低浓度甲烷的研究    郭红娜

蓄热式热交换器数学模型的比较    赵静野,李建树

高温贫氧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马宪国,郑国耀,李道林

HTAC的关键技术及其高效低污染特性分析    马晓茜,张凌

高效蓄热式工业炉的开发与应用    侯长连,胡和平,董为民,唐献红,张军,李领

日本HiTAC技术的发展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启示    邢桂菊,祁海鹰,徐旭常

陶瓷球蓄热室传热特性的研究    蔡九菊,于娟,于庆波,饶荣水

迴转蓄热式换热器的动态传热分析    任泽霈,王斯永,陈启新

迴转蓄热式换热器的传热特性    任泽霈,王斯永

耐火材料抗热震疲劳行为评价的研究    王杰曾,金宗哲,王华,刘锡俊,包亦望,夏霞云

高风温无焰燃烧锅炉原理探讨    蒋绍坚,曹小玲,艾元方,彭好义,杨卫宏

试验气体种类及浓度影响摩擦火花引燃能力的试验研究    张景行,汪亚昭

XJ_2型便携式智能甲烷检测报警器的研制    王卫军

低温法浓缩煤层气中的甲烷    陶鹏万,王晓东,黄建彬

渗滤液回流对不同填埋结构甲烷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    田艳锦;黄启飞;王琪;魏世强;

甲烷、温度、风速三用测定器的试制    李幸俊

ATMOSPHERIC METHANE (CH_4)    M. A. K. Khalil; R. A. Rasmussen;

育肥猪舍甲烷排放浓度和排放通量的测试与分析    董红敏;朱志平;陶秀萍;尚斌;康国虎;朱海生;石谊;

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遥测CH_4浓度    汪世美;刘文清;刘建国;涂兴华;杨立书;

甲烷浓度对批量生产金刚石涂层刀片的影响    满卫东;谢鹏;汪建华;孙蕾;余学超;

含氧煤层气脱氧液化系统爆炸危险性分析    李润之;司荣军;茅晓辉;

全球及东亚地区甲烷浓度分布    商林;田文寿;

基于DFB LD的光纤甲烷浓度传感系统研究    王鹏;张记龙;王志斌;李晓;田二明;阎鹤;

晋城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探讨    董永师;

高气压CVD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的发射光谱研究    翁国峰;马志斌;

煤矿瓦斯和乏风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瓦斯 促进我国减排目标实现    邓鸢;陈忠宁;

全球大气温室气体卫星遥感及其数据反演技术    张兴赢;

瓦斯资源开发与利用前景分析    解波;罗昆;

阳泉矿区韩庄井田煤层气可采性初探    唐书恒;韩德馨;陈春琳;王洪林;

燃气管道泄露引发爆炸的超压场数值模拟    王楷;

煤层气产业发展期待政策深化细化    罗佐县

化“风”为宝 变废成钱    厉华

25人死亡,美发生26年来最严重矿难    闫亮

瓦斯发电技术云南找婆家    记者 李廖

中平能化积极打造低碳健康产业链    记者 杨沛洁

牵得气源滚滚来    本报通讯员 陈晓红 吴洲阳 马硕文

沁水煤田赵家窑勘探区瓦斯分布异常现象的研究    平渊 段水云 吴慧芳 (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 洪洞)

老企业力不从心    特约点评 激 流

神奇的细菌    周惠斌

低浓度瓦斯也可发电了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空心金刚石微球制造与水下放电等离子体的初步研究    郑仕健

硬质合金刀具基体上金刚石涂层的制备及其附着性能的研究    杨仕娥

光学级金刚石厚膜应用于红外窗口的关键技术研究    陈荣发

大尺寸金刚石厚膜球冠制备机理与工艺研究    李多生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甲烷浓度监控报警仪    李鸿燕

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甲烷浓度检测的实验研究    章蓬伟

CH_4/H_2系统电子助进化学气相沉积气相过程研究    马博琴

CAN总线通信技术在矿业生产甲烷浓度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李洋

基于ARM和线阵CCD的甲烷浓度测量仪的研究    赵景科

MPCVD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研究    吴建鹏

红外吸收式甲烷浓度报警器研制    黄永亮

基于PIC16F1937单片机的矿井便携式甲烷浓度测定仪    王美滋

基于TDLAS的激光遥测甲烷浓度技术的研究    王晓洋

基于ARM的在线甲烷浓度检测仪    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