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含有甲烷氧化菌的混合菌群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04:47
热度:

含有甲烷氧化菌的混合菌群特性研究【摘要】:为获得高效甲烷氧化微生物体系,从农业土壤中采样,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进行好氧选择性传代培养,得到生长性能稳定、生长优于Methylosinu

【摘要】:为获得高效甲烷氧化微生物体系,从农业土壤中采样,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进行好氧选择性传代培养,得到生长性能稳定、生长优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OB3b纯培养的具有甲烷单加氧酶(Methane Monooxygenase,MMO)活性甲烷氧化混合菌。利用MMO的共代谢特性,分别以苯酚和环氧丙烷作为目标对象,考察该混合菌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用于生产有用化学物质的催化特性。结果表明,所得混合菌具有高效降解苯酚能力,对初始浓度为600mg/L的苯酚,经过11h培养,苯酚降解率可达99%。另外,以该混合菌为催化剂可以实现丙烯氧化生产环氧丙烷。通过降低磷酸盐浓度可以有效提高环氧丙烷的积累浓度,最大可至5mmol/L。此外,采用纯种分离方法结合PCR扩增、16SrRNA和MMO功能基因分析技术对混合菌群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由Ⅱ型甲烷氧化菌及其它至少4种非甲烷氧化菌组成,它们分别属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和Acinetobacter junii、Cupriavidusme tallidurans、Comamonas testosteroni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采用PCR方法从混合菌及纯化菌株M.trichosporiums Y9总DNA中都能扩增得到mmoB、mmoX和pmoA基因片段,表明该甲烷氧化菌同时具有sMMO和pMMO两种形式的MMO。通过对从甲烷氧化混合菌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甲烷氧化菌进行PCR产物测序,结果发现其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的同源性为99.9%。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 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 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 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
【关键词】苯酚 环氧丙烷 甲烷氧化菌 混合菌 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060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3360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风险创新研究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4036115和2005037366)~~
【分类号】:Q93
【正文快照】: 甲烷氧化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利用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对全球碳循环和大气中甲烷积累量的减少起重要作用。此类微生物利用甲烷的关键酶是甲烷单加氧酶(MethaneMonooxygenase,MMO)。甲烷氧化菌在MMO作用下首先将甲烷氧化为甲醇,然后在甲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将甲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的生长特性    罗明芳;吴昊;王磊;杨程;邢新会;

不同中空纤维膜组件对甲烷和氧气无泡曝气过程的影响    段长虹;罗明芳;杨程;江皓;邢新会;

复合陶粒基质甲烷氧化能力评价    盛美玲;张相锋;董世魁;王峰;陆文静;王洪涛;

环氧丙烷生产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胡金春;

甲烷氧化菌及甲烷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韩冰;苏涛;李信;邢新会;

一株甲烷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和性能研究    孔淑琼;佘跃惠;易绍金;魏力;黄晓武;冯志云;

垃圾填埋场的甲烷减排及覆盖层甲烷氧化研究进展    岳波;林晔;黄泽春;黄启飞;王琪;张维;刘学建;

海岸带沉积物环境中甲烷代谢菌的富集培养及混合菌群分析    于丽波;姜丽晶;汤熙翔;

分子技术在微生物修复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马丹;

甲烷氧化菌及甲烷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吴军华;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甲烷利用菌的研究及荧光法表征    高杜娟

改性Au/TS-1催化剂上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研究    潘小荣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梁洪野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陈亮

蓝藻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变化研究    刘恒

甲基单胞菌GYJ3催化环氧丙烷的半连续合成    辛嘉英,崔俊儒,陈建波,李树本,夏春谷

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OB3b整细胞催化丙烯制备环氧丙烷的工艺条件    苏涛;韩冰;杨程;吴昊;江皓;李信;邢新会;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MY9的生长特性    罗明芳;吴昊;王磊;杨程;邢新会;

不同中空纤维膜组件对甲烷和氧气无泡曝气过程的影响    段长虹;罗明芳;杨程;江皓;邢新会;

甲基弯菌IMV3011的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    乔君;梁洪野;张颖鑫;董静;夏春谷;辛嘉英;

铜对甲烷氧化菌素生产的影响及甲烷氧化菌素的纯化    闫超泽;张帅;辛欣;藏丹;

甲烷氧化菌吸附膜反应器中环氧丙烷的连续生物转化    辛嘉英,崔俊儒,陈建波,李树本,夏春谷

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颜慧;蔡祖聪;钟文辉;

双季稻区稻田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卜洪震;王丽宏;肖小平;杨光立;胡跃高;曾昭海;

不同海拔茶树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郑雪芳;苏远科;刘波;蓝江林;杨述省;林营志;

长期施肥管理对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卜洪震;王丽宏;尤金成;肖小平;杨光立;胡跃高;曾昭海;

A study of the urban wetland water quality heterogeneity at differing scales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南海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中酯酶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储新民

典型种植制度下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裴雪霞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固定化醇氧化酶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吉秀锋

甲烷氧化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OB3b异源蛋白表达系统的初步研究    苏涛

安溪茶园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分析及群落结构变化动态的研究    苏远科

草原湿地土壤细菌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刘芳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梁洪野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陈亮

巢湖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    杨建军;张斗胜;

巢湖蓝藻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翟志军;马欢;李军;蔡冬清;王相勤;吴跃进;姚建铭;余增亮;

垃圾压实密度对模拟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稳定进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孙晓蕾;刘丹;李启彬;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冯虎元,程国栋,安黎哲

CH_4气体光纤传感器的研究    叶险峰,汤伟中

高纯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的气相色谱测定    刘义民,周荣琪

一株甲烷氧化杆菌的分离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陈劲春,李珊,陶慧明,王洪达,田静芳

德国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刘丹,杨立中

差分吸收式光纤甲烷传感器的研究    王玉田,郭廷荣,王莉田,侯培国

甲烷催化元件输出漂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刘建周,徐正新,刘凤丽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余海霞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多孔气敏性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郭正

活性污泥中嗜甲烷菌多样性动态分析    郑维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周叶锋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样品参与甲烷循环和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它们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郑燕平

甲烷氧化菌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崔树军;张建云;谷立坤;和晶亮;武秀琴;张庆甫;

甲烷氧化与氨氧化微生物及其耦合功能    赵吉;李靖宇;周玉;白玉涛;于景丽;

甲基弯菌IMV3011的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    乔君;梁洪野;张颖鑫;董静;夏春谷;辛嘉英;

甲烷作为反硝化气体碳源的研究进展    董文艺;赵志军;李继;

未开发油气田地表烃氧化菌空间定量分布    满鹏;齐鸿雁;呼庆;马安周;白志辉;庄国强;

DAMO过程中甲烷传质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何崭飞;蔡琛;沈李东;徐向阳;郑平;胡宝兰;

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改性污泥的甲烷氧化动力学    王丹;赵玲;尹平河;肖娟宜;黄思明;

垃圾填埋场的甲烷减排及覆盖层甲烷氧化研究进展    岳波;林晔;黄泽春;黄启飞;王琪;张维;刘学建;

垃圾填埋场沼气的合理利用途径    罗东晓;

分子技术在微生物修复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马丹;

甲烷对DAMO微生物富集培养的影响研究    何崭飞;蔡琛;沈李东;徐向阳;郑平;胡宝兰;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甲烷利用菌的研究及荧光法表征    高杜娟

甲烷作为反硝化碳源初步试验研究    赵志军

若尔盖自然湿地CH_4排放及不同利用方式下温室气体通量估算    李丽

铜绿假单胞菌NY3烷氧化酶的诱导与识别    贾聪霞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梁洪野

重金属离子对甲烷氧化菌生长特性的影响    李昀地

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甲烷排放量观测与预测    周渭

丙烯酶催化氧化制取环氧丙烷—活细胞包埋法制备、再生固定化生物催化剂    高灿柱,李树本,宁治中,缪德埙

瞬态光谱法测量环氧丙烷爆轰温度    李迎;李萍;肖海波;胡栋;袁长迎;

己二酸锌的制备及其对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反应的催化活性(英文)    王金涛;

瞬态光谱法确定环氧丙烷DDT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基团    李萍;胡栋;袁长迎;戴松晖;肖海波;

Zn-Fe氰化物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环氧丙烷开环聚合    李学福;朱东升;张越涛;高伟;母瀛;

Zn-Co DMC催化合成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    吴元祥;陈上;吴显明;张兴宏;

四苯基锰卟啉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偶联反应    任铁钢;黎桂辉;李伟杰;卜站伟;

气相色谱法测定聚碳酸亚丙酯中甲醇、环氧丙烷的残留量    林波;向世英;潘莉莎;林强;

大型水平管道中环氧丙烷-铝粉-空气混和物爆燃转爆轰的实验研究    陈默;白春华;刘庆明;

三异丁基铝体系催化硝基环氧丙烷的聚合反应    徐羽梧;汪文学;王洪祚;邓可喜;黄新华;曾泽夫;

马来化桐油与环氧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    刘利;周菊兴;

以无机铝盐为前驱体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氧化铝    郝志显;刘辉;郭彬;张佳伟;甘礼华;徐子颉;陈龙武;

过氧乙酸法合成环氧丙烷的过程研究——Ⅰ.过氧乙酸的合成    汪青海;李伟;肖文德;

环氧丙烷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    周永敏;柳云骐;胡成江;李琴;于菲菲;刘洋;刘晨光;

无机分散溶胶-凝胶法制备块状锂基气凝胶    肖淑芳;周斌;万慧军;杜艾;徐翔;杨小云;沈军;吴广明;张志华;

在线粘度计监测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    闵加栋;张文彬;张亚明;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

职业接触环氧丙烷工人Hb加合物及其遗传毒性分析    李刚;李玉凡;李玉杰;李明;李梦燕;赵福林;Xiao Y.;Dan Segerback;

丙烷路线制取环氧丙烷集成工艺-氢氧气氛中丙烯环氧化反应研究    冯树波;于广欣;王雪平;武春敏;付维享;

等离子体溅射沉积法制备Ag/TS-1催化剂及其丙烯气相环氧化性能研究    王金雪;郭新闻;徐军;陆文琪;

环氧丙烷异构化产物的表征与反应机理    马卫华;陆路德;杨绪杰;汪信;

中微孔复合钛硅分子筛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刘义武;张小明;索继栓;冯玉军;

环氧丙烷市场稳定    普华

化工园区为国内环氧丙烷扩能提供契机    黄律己

环氧丙烷需求增长强势难改    沈飞

环氧丙烷市场表现清淡    华工

环氧丙烷企业将重新“洗牌”    陈生文

国内最大环氧丙烷/苯乙烯装置试车成功    朱黎明

环氧丙烷价格小涨 整体货源趋紧    汪含蕴

环氧丙烷废水回用获突破    记者 王晓阳

环氧丙烷:下游产业激发市场需求    汪江海

环氧丙烷供需趋向平衡    金枫

固定化热带假丝酵母降解苯酚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刘献玲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武超

纳米铝粉在环氧丙烷快速反应催化机理研究    炎正馨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    余海霞

二氧化钛光催化机理:表面修饰和混晶效应    丛杉

环氧丙烷异构化催化剂的研究    马卫华

Clark氧电极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温广明

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开环聚合反应与产物性能研究    张治国

CO_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    李博

颗粒污泥内苯酚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周倩倩

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及对苯酚及其衍生物选择性吸附研究    董晓蕾

耐锌细菌的筛选、抗锌特性及其对苯酚的降解研究    王慧萍

多频超声波、电场和光催化协同降解苯酚    潘伟中

仿生催化氧气氧化丙烯制备环氧丙烷    朱春早

叔丁基过氧化氢—丙烯共氧化制备环氧丙烷工艺    马英

蒽醌法萃取液催化氧化丙烯制备环氧丙烷小试研究    蔡少鸿

铜绿假单胞菌还原Cr(Ⅵ)和降解苯酚的实验研究    宋华晓

固体碱催化环氧丙烷法合成丙二醇甲醚    朱娟

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