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01:19
热度: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摘要】:CH_4和N_2O是大气中重要的微量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中CH_4和N_2O的重要自然排放

【摘要】:CH_4和N_2O是大气中重要的微量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中CH_4和N_2O的重要自然排放源,其中河口、海湾和陆架等近岸海域面积虽然只占整个海洋的一小部分,但对海洋温室气体释放的贡献较大。因此对典型的近岸海洋环境中溶解CH_4和N_2O的生物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对在全球尺度上准确的估算海洋对大气CH_4和N_2O的贡献和对未来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近海有代表性的陆架区—东、黄海、河口区—长江口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海湾区—胶州湾为研究目标,率先对这些海域中溶解CH_4和N_2O的分布特征、源、汇和海-气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估算中国海对大气CH_4和N_2O的区域性贡献和在全球尺度上客观的估算海洋释放温室气体对全球变化的贡献提供了科学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参考国外文献在实验室中建立了海水中溶解CH_4和N_2O的气体抽提-气相色谱测定法,其检测限分别可达0.06和0.08nmol/L,精密度分别<3%和<5%。基本与国外同类方法相当。在实验室中建立了海水中N_2O的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测定法,其检测限为1.04nmol/L,精密度<5%。对采用的海水样品保存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保存方法在两个月内是可靠的。 2.于2001年3-5月和2003年9月分别对东、黄海和东海北部不同深度海水中的溶解甲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黄海表、底层海水中甲烷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3±0.23nmol/L和3.70±0.63nmol/L,东海分别为3.24±0.59nmol/L和4.28±1.26nmol/L。夏季东海表、底层甲烷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8±14.0nmol/L和22.44±21.2nmol/L。因此东海水体中溶解甲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要比春季高出4—5倍。另外,春、夏季航次中黄、东海大多数调查站位底层海水中溶解甲烷浓度均普遍高于表层,表明底层水体中或沉积物中存在甲烷的源。春季东、黄海表、底层海水中溶解甲烷浓度自沿岸向外海呈逐渐降低趋势,在长江口外甲烷浓度呈现出一明显的舌状分布,在东海陆架的东部表层出现了甲烷浓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度小于3 nln0FL的低值区,表明东、黄海溶解甲烷的水平分布主要受长江冲淡 水和黑潮水的影响。夏季航次中对东海东北部4个断面溶解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布主要受长江冲淡水、黑潮、对马暖流、台湾暖流等多个 水团的相互作用和沉积物释放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断面甲烷的垂直分布存在 较大的差异。根据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之间的交换量和进出海水中甲烷的浓度,粗 略估算出春、夏季陆架水向黑潮的净输出量分别达到1 .84和3.72 mol/s,表明黑 潮与东海陆架水交换是东海溶解甲烷的汇,同时边缘海可能是大洋内部甲烷的净 源。春季东、黄海表层海水中甲烷均处于过饱和状态,表明东、黄海是大气甲烷 的净源。根据现场风速和表层海水中甲烷的浓度,利用Liss and Merlivat公式 (L M86)以及认址mi沮由of公式(w92)分别计算了甲烷海一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 春季使用LM86和W92公式计算得到的东、黄海的甲烷海一气交换通量范围分别 为0.024一6.33 p mol·m一d一l和0.092一11.zpmol·m一a一l,夏季使用LM86和w92公 式计算得到的东海甲烷海一气交换通量范围分别为0.025一250,mol.m一d一,和 0.023一41 p mol.m一d一,,因此东海的甲烷海一气交换通量有显著季节变化,夏季约 是春季的17倍,而且春季东海的平均海一气交换通量要高于黄海。根据东海春、 夏季的平均甲烷海一气交换通量和东海的面积,初步估算出东海年释放甲烷量为 6.70x 10-2一n .4x 1 0-zTg·c氏·yr-,。虽然东海面积只占全球海洋的0.19%,而其向大 气释放的甲烷却占全球海洋年释放甲烷总量的0.62%,表明陆架海区虽然只占全 球海洋的一小部分,但对全球海洋释放甲烷的贡献较大。 3.于2002年4一5月和11月分别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的溶解C玩和 从O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底层海水中溶解C执和从O的浓度 和饱和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春季明显高于秋季,而且其变化范围也要比 秋季更大。长江口表、底层海水中溶解C玩和从O水平分布特征基本相同:即 C比和NZO浓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表明陆源输入的显著影响。2003年4一5 月采集了长江干、支流25个站位表层水并测定了其溶解C玩和从O浓度,结果 分别为4.50一299和102一482 nmo巩,根据长江干流下游的平均浓度与长江年径流 量,估算出长江向长江口海域输送CH;和NZo的通量分别约为1 .24 xl护mol加 和1.34x10smo晰,表明长江径流输入是长江口海域溶解c场和NZo的重要源。 2002年4月进行的沉积物现场培养实验表明:长江口两不同类型沉积物释放甲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烷的速率分别为2.42和1,91 p mol.m一2·d一‘,NZo释放速率分别为2.02和一1 .88p mol.m一d一,,因此沉积物是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溶解甲烷的源,但其既可 能是水体中溶解NZO的源,也可能是其汇。2002年4月进行的表、底层海水培 养实验表明,现场生物活动既可以是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溶解甲烷的源, 【关键词】:甲烷 氧化亚氮 生物地球化学 中国近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734.45
【目录】:
  • 中文摘要5-9
  • 英文摘要9-14
  • 0 前言14-17
  • 1 文献综述17-43
  • 1.1 海水中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17-24
  • 1.2 海洋中溶存甲烷研究现状及进展24-35
  • 1.3 海洋中溶解氧化亚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35-43
  • 2 海水中溶解CH_4和N_2O的分析方法43-55
  • 2.1 实验部分43-46
  • 2.2 结果与讨论46-54
  • 2.3 小结54-55
  • 3 东、黄海溶解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55-79
  • 3.1 材料与方法55-58
  • 3.2 结果与讨论58-76
  • 3.3 小结76-79
  • 4 长江及长江口溶解CH_4和N_2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79-117
  • 4.1 前言79-80
  • 4.2 材料与方法80-83
  • 4.3 结果与讨论83-115
  • 4.3.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溶解甲烷83-99
  • 4.3.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溶解N_2O99-115
  • 4.4 小结115-117
  • 5 胶州湾溶解CH_4和N_2O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117-153
  • 5.1 材料与方法118-122
  • 5.2 结果与讨论122-151
  • 5.2.1 胶州湾海水中的溶解甲烷122-137
  • 5.2.2 胶州湾海水中的溶解N_2O137-151
  • 5.3 小结151-153
  • 6 结论153-155
  • 参考文献155-170
  • 致谢170-171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17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夏季渤海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李佩佩;张桂玲;赵玉川;刘素美;

北黄海溶解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通量的季节变化    杨晶;张桂玲;郑立晓;张峰;

三亚河与三亚湾溶存N_2O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孙文凭;徐继荣;殷建平;高华生;胡友木;林立;

春季南海溶存N_2O的分布特征和海气交换通量    郑立晓;张桂玲;许洁;张峰;张经;

大连湾表层海水CO_2、CH_4和N_2O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王芹;关道明;李明浩;李德鹏;王菊英;姚子伟;赵化德;

桑沟湾溶存N_2O的分布和海气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    郑立晓;张桂玲;李建兵;

南海北部油气化探研究——以甲烷浓度为例    王庆光;徐瑞松;王洁;陈彧;

2009年8月底长江口海水中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赵玉川;张桂玲;刘素美;

乳山湾养殖区甲烷释放速率及其分布特征    王娟;曲克明;徐勇;单宝田;

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水体溶存CH_4和N_2O浓度及其排放通量    孙玮玮;王东启;陈振楼;胡蓓蓓;许世远;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上海市河网水体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时空分布及排放通量    虞中杰

长江流域及长江口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赵玉川

海南东部近岸不同环境中CH_4和N_2O的分布及释放    韩玉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张峰

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生源要素补充的初步研究    王颢

海水和沉积物中N_2O的常温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分析法    陈勇

中国近海部分典型海洋环境中溶存氧化亚氮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郑立晓

养殖区底质中甲烷的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王娟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夏新宇,王先彬

长江口外海上风速的近似推算摸式    徐家良

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特征和运移趋势    汪亚平,高抒,贾建军

海洋中溶存甲烷研究进展    张桂玲,张经

东海东北部夏季水文状况的研究    汤毓祥,李兴宰,赵哲复,李载学

海湾区海水中的溶存甲烷 Ⅰ.分布特征及成因    臧家业,王相芹

海湾区海水中的溶存甲烷 Ⅱ.浓度、海气交换通量    臧家业,王相芹

胶州湾污染物COD的三维扩散与输运研究    闫菊,鲍献文,王海,石磊

DNDC模型在长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的CH_4和N_2O排放量估算中的应用    王效科,欧阳志云,苗鸿

东海油气普查勘探历程及主要成果    周才凡

南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探讨    刘红梅;申唐;

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    赵红艳;陈晔;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中的模型应用    胡立峰;

胶州湾多毛类环节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点    王金宝;李新正;王洪法;

胶州湾海域水质现状评价    王艳玲;安文超;许颖;

海流要素辅助航行决策的区划技术研究    许兆新;吴传利;王晓玢;

深海环境对信号采集的影响研究    周知进,刘爱军

船用制冰装置的海水冷凝器及辅助部件    马捷,潘公瑾,何方正

东海北部渔场葛氏长臂虾密度分布与硝酸盐分布的研究    吕华庆;宋海棠;

海洋测绘与海战地理环境信息保障    梁开龙

胶州湾产业格局变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马彩华;游奎;彭斌;许志华;李康;赵焕利;袁伟;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雪灾成因分析    郑沛楠;宋翔洲;陈学恩;

海洋战场环境融合显示技术的研究    朱颖;陆毅;俞立军;李汉荣;牛红光;

卫星遥感与海洋战场环境空间框架的建设    马润赓;李喆;刘少峰;

琉球群岛邻近水域叶绿素a分布与水团和跃层的相关性    柴心玉;孙军;刘东艳;钱树本;

水母暴发的生物修复对策    关春江;卞正和;闫启仑;

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    孙敏;

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特征    任惠茹;康建成;王甜甜;安琰;孟菲;

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系统冬夏季温度三维分布特征    王甜甜;康建成;李卫江;任惠茹;安琰;孟菲;

海冰灾害风险分析    郑沛楠;闻斌;张勇;王彦磊;

基于航海雷达的海浪遥测关键技术研究    唐艳红

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    张静

海上搜救模拟器中近海溢油的实时仿真与可视化研究    余枫

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    陈春涛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    胡利民

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史经昊

东海陆坡海底滑坡识别及致滑因素影响研究    胡光海

水下非均匀光场的目标探测研究    徐洪梅

东海赤潮监测卫星遥感方法研究    王云飞

深海环境及深海沉积物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研究    张鑫

长江主流碳的时空输运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王敏

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霍军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用于海岸线检测    张乐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波浪浮标传感器综合测试系统    王娟

波浪作用下海滩沉积物的动力学行为    周艳芝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底质沉积物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    徐刚

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水声信道多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杨光

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研究    梅春

胶州湾中部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研究    陈晓娟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曹云英

城市河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许志兰,廖日红,楼春华,胡秀琳,孟庆义

基于GIS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朱求安,张万昌,余钧辉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夏新宇,王先彬

基于分类回归树算法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识别研究    张玲;杜庆宣;

长江口外海上风速的近似推算摸式    徐家良

东海1999年夏、冬上层水团的温、盐分布及其与历史平均状况的比较    吕华庆;

硫酸盐-甲烷界面与甲烷通量及下伏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关系    方银霞;初凤友;

东海高密水环流的演变及其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    潘玉球,梁湘三,黄树生

上海市苏州河段水质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唐礼智,汤建中

新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以江苏三农村为例    施卫红;

东海海-气界面CO_2通量研究    张龙军

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分布规律及环境指示意义    许淑梅

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    孙霞

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及N_2O的排放和吸收    王东启

长江沿程河湖及城市内河水质评价与模拟研究    高学民

中国黄海、南海和青岛近海表面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多层研究    宫海东

渤海富营养化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分析    孙培艳

环渤海13城市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方案研究    崔正国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上海市河网水体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时空分布及排放通量    虞中杰

中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马欣

源自生活污水的甲烷排放研究    宋丽丽

长江流域及长江口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赵玉川

夏季东中国海环流及长江口上升流模拟    李徽翡

基于广义计算和分类回归树的电信业异动客户识别    李明芳

冬季黄海东海环流和长江冲淡水扩展    张衡

浅水湖泊水-气界面碳循环的研究    邢阳平

太湖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李香华

胶州湾河口湿地秋冬季N_2O气体排放通量特征    谢文霞;赵全升;张芳;马晓菲;

夏季渤海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李佩佩;张桂玲;赵玉川;刘素美;

C/N和pH值对高温好氧反硝化菌产N_2O的影响研究    张苗;黄少斌;肖先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氧化亚氮的释放规律研究    吴娟;张建;贾文林;谢慧君;Roy R Gu;

九龙江河口区夏季反硝化作用初探    陈能汪;吴杰忠;洪华生;

三亚河与三亚湾溶存N_2O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孙文凭;徐继荣;殷建平;高华生;胡友木;林立;

大连湾表层海水CO_2、CH_4和N_2O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王芹;关道明;李明浩;李德鹏;王菊英;姚子伟;赵化德;

2009年8月底长江口海水中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赵玉川;张桂玲;刘素美;

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水体溶存CH_4和N_2O浓度及其排放通量    孙玮玮;王东启;陈振楼;胡蓓蓓;许世远;

海南东部河流、河口及近岸水域颗粒态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状况    辛成林;任景玲;张桂玲;邵亚平;张国玲;刘素美;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N_2O的释放与相关微生物研究    吴娟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黄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的初步研究    温婷婷

上海市河网水体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时空分布及排放通量    虞中杰

螯台球菌Chelatococcus daeguensis的筛选及其在中温条件下的好氧反砂硝化性能研究    张苗

长江流域及长江口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赵玉川

海南东部近岸不同环境中CH_4和N_2O的分布及释放    韩玉

赤潮爆发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特征的影响    赵倩

胶州湾大沽河口湿地N_2O、CH_4排放规律研究    马晓菲

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张峰

胶州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杨晶

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机制的初析    浦泳修

浙江海区赤潮生物监测与赤潮实时预测    陆斗定,J.Gobel,王春生,刘镇盛

东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梁湘三,苏纪兰

香港海域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陈晓玲,李毓湘,李志林

我国杭州地区秋季稻田的甲烷排放    戴爱国,王明星,沈壬兴,H.Schütz,W.Seiler,H.Rennenberg,吴海宝

华东稻田CH_4和N_2O排放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上官行健,金继生,李老土

太湖流域单季稻的甲烷排放研究    熊效振,沈壬兴,王明星,郑循华,王跃思,李晶

稻田CH_4排放和土壤、大气条件的关系    陈德章,王明星

胶州湾的泥沙来源及其自然沉积速率    王文海;王润玉;张书欣;

青岛及岚山港区古河道的地质研究    郑继民;

胶州湾及周边海域大气和海水中N_2O和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李佩佩;张桂玲;赵静;杨晶;陆小兰;宁宇;王振;

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自动采样观测系统    王跃思,王明星,郑循华,沈壬兴,张文,骆冬梅,龚晏邦

小叶章生态系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CO_2、CH_4、N_2O动态(英文)    徐小锋,宋长春,宋霞

中国近海的海黾    郑兰娜

海底活动断裂研究方法及我国近海活动断裂研究    李西双;刘保华;赵月霞;李官保;刘晨光;裴彦良;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预报方法综述    李敏;王辉;金啟华;

《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一书出版    

黑潮和中国近海环流    伍伯瑜

中国近海沿岸海温多时间尺度变率及影响其变化的天气气候因素    白彬人,宋家喜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    朱伟林;

介质阻挡放电条件下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的研究    张安杰;朱爱民;李小松;石川;

复合储气材料对氢、甲烷混和气体的储放气研究    孙艳;周亚平;周理;

甲烷芳构化反应中Mo/MCM-22和Mo/ZSM-5催化剂的比较    白杰;刘盛林;谢素娟;徐龙伢;林励吾;

超临界干燥对La_(0.8)Sr_(0.2)FeMn_(1.5)Al_(9.5)O_(19-δ)六铝酸盐性能的影响    张涯远;蒋政;张世超;朱庆山;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Co/MgO/HZSM-5催化剂的研究    张诺伟;黄传敬;高晓晓;翁维正;万惠霖;

Ca调变的Co/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高晓晓;黄传敬;张诺伟;翁维正;万惠霖;

Ni-Co-La-O催化剂上CH_4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    陈龙;王健康;解启慧;王晓来;

Ni/ZrO_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宋月芹;贺德华;

中国近海石首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    章群;陈泉梅;

两相UASB反应器处理木薯淀粉废水的启动运行特性研究    冼萍;潘正现;钟莉莹;

35亿年前微生物就能造甲烷    记者  陈超

日本利用海藻进行甲烷发电和废热供暖系统实验    新洲

欧美发现目前火星生命重要证据    王俊鸣

“卡西尼”在土卫六上看见“疑似湖泊”    记者 陈勇

南工大开发高效菌种让粪便转化成甲烷    解悦

有雨有河,士卫六酷似地球40亿年前    记者 杨骏

北极甲烷面临解冻危险    吕静 王平才

中方反对外国军用舰机到中国近海活动    侯丽军 朱爽

深海甲烷遇暖破冰升空污染大气    辛 力

甲烷:气候变化的引爆器    本报记者 黄永明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徐仲均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胡正华

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魏泽勋

Ni、NiH~+、NiO和MgO等活化甲烷的理论研究    杨华清

焦炭流化床燃烧条件下氧化亚氮生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任维

中国近海小黄鱼、带鱼和小带鱼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八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    蒙子宁

组合多相催化技术及其在甲烷与小分子化合物耦合反应中的应用    王华

中国近海常见牡蛎分子系统演化和分类的研究    王海艳

改性尿素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荆瑞勇

大气中的稀土元素及稀土农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章玮

胶州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杨晶

氧化亚氮喷嘴流动过程与流量特性研究    吴里银

CH_4-CO_2低温转化合成含氧有机物的研究    王晓红

甲烷在甲醇和烃类混合溶剂中高压溶解度的研究    郭玉高

纳米铜锡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表征    贾超

天然气(CH_4)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究    闫智慧

金属负载的HZSM-5上甲烷和丙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研究    宣东

折流板反应器厌氧处理住宅小区生活污水试验性研究    黎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