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吸附法浓缩煤层气甲烷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59:43
热度:

吸附法浓缩煤层气甲烷研究【摘要】:煤层气是一种高品质的气体燃料,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开发利用煤层气对于充分利用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矿瓦斯灾害,保护大气环境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煤层气是一种高品质的气体燃料,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开发利用煤层气对于充分利用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矿瓦斯灾害,保护大气环境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煤层气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主要是由于煤层气中含有高浓度的非可燃性气体。一般通过抽放气法开采得到的煤层气中甲烷浓度在20% ~ 45%,而管道输送一般要求甲烷浓度高于90%。抽放煤层气无法满足管道输送的最小热值要求。氮气作为煤层气中主要的非可燃性气体,与甲烷之间的分离是煤层气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变压吸附技术由于能耗小、操作灵活,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等优势在煤层气甲烷分离浓缩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结合实验对CH_4/N_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变压吸附过程进行了改进,实现了低浓度煤层气的浓缩分离。 (1)采用10-4-3的势能模型计算了不同孔宽下活性炭与甲烷、氮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Material Studio 4.0软件中的Sorption模块,采用GCMC方法模拟计算了甲烷和氮气混合气在不同孔宽的活性炭孔内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剂孔宽、吸附压力对甲烷与氮气的分离效果的影响。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甲烷与氮气分离因子受孔宽的影响较大,在孔宽为0.75 nm左右时,氮气和甲烷分离因子达到最大值;当孔宽大于1.3 nm时,分离因子基本不再发生变化。因此微孔(0.75~1.3 nm)含量高的活性炭有利于甲烷和氮气的吸附分离,该结论的得出对于变压吸附分离吸附剂的选择以及吸附剂的合成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采用水蒸气和CO2活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八个具有不同孔宽分布的活性炭材料。通过动态法测定甲烷和氮气混合气在八个样品上的穿透曲线,并计算其分离因子。实验结果表明,低压有利于甲烷和氮气的吸附分离,随着压力的升高分离因子逐渐减小。根据GCMC模拟中计算得到的不同孔宽下甲烷和氮气吸附等温线,建立了基于吸附剂孔宽分布的甲烷/氮气在活性炭上的分离因子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可以发现,采用该模型可以准确的计算CH_4/N_2在活性炭上的分离因子,该计算模型的建立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筛选吸附剂的实验过程,从分离效果的角度评价吸附剂优劣。 (3)传统的变压吸附分离技术中,一般以混合气中的轻组份气体为产品气,相对于强吸附组份,轻组份可以作为塔顶产品具有浓度高,回收率高的优势。然而在CH_4/N_2混合气中,甲烷是强组份气体,同时又是产品气,因此变压吸附浓缩CH_4/N_2与典型变压分离过程意义完全不同,将传统的变压吸附分离过程应用于CH_4/N_2混合体系的分离具有较大的困难。本文在传统的变压吸附流程加入CO2置换步骤,成功地将甲烷由塔底产品转变为塔顶产品,在实现CH_4/N_2变压吸附分离的同时,得到了高浓度的甲烷产品气。本流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充压,高压吸附,CO2置换以及吸附剂再生。本实验采用了实验室自制的活性炭作为吸附剂,配制了一系列甲烷浓度(17.62%,22.30%,32.06%,40.28%和51.33%)的原料气用于置换分离实验。通过实验确定了不同浓度原料气的最佳吸附时间,产品气浓度与回收率的关系,摸索了吸附床再生条件以及置换压力对于产品气浓度回收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采用置换方法分离低浓度CH_4/N_2混合气是可行的,可以将甲烷由塔底产品转换为塔顶产品。在维持90%以上回收率的条件下,产品气中甲烷平均浓度均达到88.5%以上。对于不同浓度的原料气来说,随着甲烷浓度增大,其产品气的浓度和回收率都有明显的提高。甲烷浓度为17.62%时,0.4MPa置换后,产品气浓度为84.4%,回收率为91.4%;常压置换后,产品气浓度为98%,回收率为90%;甲烷浓度为51.33%时,0.4MPa置换后,产品气浓度为91.8%,回收率可达96.5%;常压置换后,产品气浓度为98.5%,回收率为90%。 【关键词】:吸附与分离 分离因子 CH4/N2 煤层气甲烷 炭材料 PSA CO_2置换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Q517.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41
  • 1.1 煤层气发展概述11-19
  • 1.1.1 煤层气简介11-12
  • 1.1.2 煤层气利用途径12-15
  • 1.1.3 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15-19
  • 1.2 煤层气浓缩分离方法研究进展19-24
  • 1.2.1 深冷分离19-21
  • 1.2.2 膜分离21-23
  • 1.2.3 变压吸附分离23-24
  • 1.3 变压吸附分离技术24-36
  • 1.3.1 变压吸附分离原理及基本步骤24-27
  • 1.3.2 变压吸附分离工艺发展27-28
  • 1.3.3 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 研究进展28-36
  • 1.4 分子模拟36-39
  • 1.4.1 分子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36-37
  • 1.4.2 GCMC 模拟方法模型简介37
  • 1.4.3 分子模拟在吸附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37-38
  • 1.4.4 Materials Studio 软件简介38-39
  • 1.5 本文的工作39-41
  • 第二章 GCMC 模拟CH_4/N_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41-61
  • 2.1 引言41
  • 2.2 吸附势能计算41-43
  • 2.2.1 活性炭模型41-42
  • 2.2.2 吸附势能的理论计算42-43
  • 2.3 GCMC 模拟43-48
  • 2.3.1 Compass 力场43-44
  • 2.3.2 模拟参数的确定44-45
  • 2.3.3 相关计算45-48
  • 2.4 结果与讨论48-59
  • 2.4.1 吸附势能计算结果48-51
  • 2.4.2 GCMC 模拟计算结果51-59
  • 2.5 小结59-60
  • 注释60-61
  • 第三章 吸附剂的制备和表征61-71
  • 3.1 引言61
  • 3.2 吸附剂的制备61-63
  • 3.2.1 原材料预处理61
  • 3.2.2 活化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61-63
  • 3.3 吸附剂的表征63-66
  • 3.3.1 微孔吸附分析仪的原理及使用方法63-65
  • 3.3.2 BET 方法计算吸附剂比表面积65
  • 3.3.3 DFT 方法计算孔宽分布65-66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66-70
  • 3.4.1 水蒸气活化活性炭66
  • 3.4.2 二氧化碳活化活性炭66-67
  • 3.4.3 活性炭样品的表征67-70
  • 3.5 小结70
  • 注释70-71
  • 第四章 CH_4/N_2在炭材料上的动态分离因子测定71-96
  • 4.1 引言71
  • 4.2 吸附过程的相关概念71-73
  • 4.2.1 穿透曲线71-72
  • 4.2.2 通过穿透曲线计算分离因子72-73
  • 4.3 利用吸附剂的孔宽分布计算分离因子73-74
  • 4.4 分离因子测定实验74-81
  • 4.4.1 配气装置及操作步骤74-76
  • 4.4.2 测定穿透曲线的实验装置及步骤76-78
  • 4.4.3 测定吸附床自由体积的测定78
  • 4.4.4 动态法实验的可靠性78-80
  • 4.4.5 实验原料及仪器80-81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81-94
  • 4.5.1 不同吸附剂体的穿透曲线及分离因子81-91
  • 4.5.2 不同样品分离因子随着压力的变化曲线91-94
  • 4.5.3 实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相对比94
  • 4.6 小结94-95
  • 注释95-96
  • 第五章 C0_2置换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96-129
  • 5.1 引言96
  • 5.2 C0_2 置换实验流程简介96-98
  • 5.3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98-102
  • 5.3.1 混合气配制装置及操作方法98
  • 5.3.2 实验装置介绍98-99
  • 5.3.3 单塔穿透实验操作步骤99-100
  • 5.3.4 吸附床再生实验操作步骤100
  • 5.3.5 加入置换环节的实验操作步骤100-101
  • 5.3.6 实验原料101-102
  • 5.4 分离效果的品质指标102-104
  • 5.4.1 产品纯度103
  • 5.4.2 产品回收率103
  • 5.4.3 吸附剂的生产能力103-104
  • 5.4.4 吸附剂再生成本系数104
  • 5.4.5 吸附剂再生度计算104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104-127
  • 5.5.1 CH_4、N_2 和C0_2 在活性炭上的高压吸附等温线104-105
  • 5.5.2 不同浓度原料气的单塔穿透曲线105-106
  • 5.5.3 无置换步骤,以真空方式回收产品气甲烷106-108
  • 5.5.4 C0_2 置换变压吸附流程108-109
  • 5.5.5 置换压力的影响109
  • 5.5.6 最佳吸附时间的选择109-113
  • 5.5.7 流量对于置换时间的影响113-114
  • 5.5.8 浓度与回收率的关系114-115
  • 5.5.9 再生条件研究115-122
  • 5.5.10 最佳条件的确定122-124
  • 5.5.11 单塔连续操作及实验稳定性测试124
  • 5.5.12 不同浓度原料气的置换分离124-126
  • 5.5.13 与文献中不同方法浓缩分离煤层气结果对比126-127
  • 5.6 小结127-129
  • 第六章 结论129-131
  • 参考文献131-141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141-142
  • 致谢14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煤层气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展望    鲜学福

变压吸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郜豫川;陈健;

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安学琴,毕家立

变压吸附技术分离CH_4/N_2气体混合物    辜敏,鲜学福,张代均,陈昌国

抽放煤层气变压吸附过程的数学模拟    辜敏,陈昌国,鲜学福

膜技术在天然气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杨毅,李长俊,刘恩斌

低温法浓缩煤层气中的甲烷    陶鹏万,王晓东,黄建彬

模拟的煤层气在活性炭吸附柱上穿透曲线的研究    辜敏,鲜学福

密度泛函与分子模拟计算介孔孔径分布比较    邵晓红,张现仁,汪文川

煤矿区煤层气浓缩净化方面的基础研究    徐龙君;鲜学福;杨明莉;

有序介孔材料吸附功能研究    刘秀伍

变压过程脱除气体中微量硫化氢的研究    钟立梅

煤层甲烷变压吸附浓缩的研究    杨明莉

我国工业液体二氧化碳生产技术现状及改进方向    冯庆祥

煤层气污染控制及其资源化利用的研讨    徐龙君,鲜学福,刘成伦

注入增产法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理论探讨    徐龙君,刘成伦,鲜学福

煤层气注气开采多组分流体扩散模型数值模拟    孙可明

酸性侵蚀性气体分离膜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    邓立元,钟宏

分子模拟在化工应用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    朱宇,陆小华,丁皓,王俊,王延儒,时钧

粒子方法并行计算通用化的研究与应用    唐德翔;葛蔚;易锋;王小伟;郭力;任瑛;

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理论研究进展    李明,周理,吴琴,周亚平

分子模拟在超临界流体领域中的应用    张阳,杨基础,于养信,李以圭

吸附法脱除天然气中少量丙烷和丁烷的研究    傅国旗,周理

我国煤矿井下煤层气抽采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林柏泉;翟成;

关于煤矿区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的思考    田文广;李五中;王一兵;赵庆波;

我国非常规油气藏的现状与前景    孙浩瑛;高杰;孙梅;

阜新盆地煤层气储运规律及资源预测研究    王起新

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    蔚远江

煤对CH_4、N_2、CO_2及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    崔永君

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孙可明

多组分超临界气体混合物在多孔固体上吸附平衡的研究    吴芹

Gibbs系综Monte Carlo方法研究流体相平衡    王秀丽

煤层甲烷变压吸附浓缩的研究    杨明莉

煤对CH_4、CO_2、N_2及其二元混合气体吸附特性、预测和CO_2驱替CH_4的研究    于洪观

低分子有机物在半晶体聚合物中溶解的研究    姚文娟

有机物系溶液结晶过程中形态学控制研究    张缨

煤体结构及渗流特性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石强

山西煤层气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    李小冬

吸附法分离回收工业尾气中烯烃的研究    曾海

YBCO及SrFeO_(3-x)的氧吸附特性研究    刘清青

MPICH并行集群系统的建立及其在大规模计算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佳

超临界CO_2—共溶剂二元体系溶质偏摩尔体积的测定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李璇

改性煤变压吸附浓缩煤层气中甲烷的研究    张福凯

镍表面台阶结构和吸附氧对甲烷解离过程影响的DFT研究    王令光

分子模拟在纯超临界流体及其二元混合物体系中的应用    张阳

煤层气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郑军

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对CO_2、N_2、O_2与氙气的吸附规律    邓继勇,张海涛,王亚龙,张利兴,曾汉民

丙烯酰胺-马来酸酐共聚合物膜及其对CO_2、CH_4吸附性能研究    沈江南,吴礼光,陈欢林,高从堦

注气开采煤层气增产机制的研究    吴世跃,郭勇义

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和结构及其性能研究进展    宋燕,凌立成,李开喜,吕春祥,刘朗

低温法浓缩煤层气中的甲烷    陶鹏万,王晓东,黄建彬

自然降压开采和注气开采煤层气的效果评价    吴世跃,赵文

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减排措施    张福凯,徐龙君

我国煤层气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展望    鲜学福

变压吸附空气分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顾飞龙

变压吸附空分制氧的技术进展    李杰,周理

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在多孔固体上吸附平衡研究    吴家全

煤层甲烷变压吸附浓缩的研究    杨明莉

煤矿区的井下煤层气超前开发技术研究    孙东玲

空气中低含量甲烷的变压吸附分离    王琰

炭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应用    聂李红

天然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氧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稀土助剂的作用    史克英,徐恒泳,张桂玲,王玉忠,徐国林,韦永德

纳米光催化净化分解炼化厂恶臭有毒气体研究    周宇松,聂通元,曹国洲,王铭,檀革江,陈良灯

煤基富勒烯的制备研究    邱介山,周颖,王琳娜,杨兆国,韩红梅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蔚远江,杨起,刘大锰,黄文辉

我国煤层气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展望    鲜学福

微孔填充理论研究无烟煤和炭对甲烷的吸附特性    陈昌国,鲜晓红,张代钧,鲜学福

流化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Ni催化剂及助剂La的作用    季亚英,李文钊,徐恒泳,陈燕馨

N-甲基二乙醇胺脱硫剂发展动向    王庆林,黄广萍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    崔荣国;

酸性气体生物脱硫中细菌的培养及固定化技术研究    赵春霞,赵勇,邸进申

煤层甲烷变压吸附浓缩的研究    杨明莉

煤层甲烷经合成气制液态烃的研究    徐东彦

新型紧凑结构四塔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研究    李杰

改性煤变压吸附浓缩煤层气中甲烷的研究    张福凯

吸附法制取低硼海水镁砂的研究    孙国清

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研究.——Ⅱ.磺化葡聚糖凝胶珠吸附剂    陈斌,潘继伦,童明容,俞耀庭,林晓华

回收FCC干气中乙烯的工艺技术与吸附剂    许际清

吸附剂净化SO_-2和NO_2气体的研究    张宪成,王泽霖,王文珠,陈起展,杨西

血液灌流吸附剂的研究─—DAC包膜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    范山鹰,周培庆,徐荣南

卷烟烟气总粒相物选择性吸附剂的研制与应用    赵素琴,汪荣慧,秦文全,邢毅,张丽杰,苏广昌

重金属的生物吸附技术研究    陈勇生,孙启俊,陈钧,庄源益,戴树桂

载铜活性炭对CO的吸附作用    宗志敏,刘建周,张卫红,许海霞,刘光芬,梁存桢,魏贤勇

羧甲基淀粉吸附剂对水溶液中铬和铝离子的吸附研究    刘明华,张新申,邓云

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雷国元

霉菌毒素吸附剂在肉鸡试验中的效果研究    付双喜;冯定远;

高效空分制氧吸附剂LiLSX的组成和性能评价    李宏愿;尹伟民;魏渝伟;庞玲玲;王玉峰;何连清;

乙醇体系中硅胶负载二乙烯三胺吸附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刘筱;张盈;

砷锑酸盐在铜电解液净化中的应用    陈启元;王学文;尹周澜;张平民;

聚乙烯醇为载体的双亲LDL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刘清平;王深琪;孔德领;

吸附法FCC汽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研究    韩雪莲;王刚;董群;王鉴;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血液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李莉;潘继伦;俞耀庭;

采用吸附剂回收乙烯的研究进展    张志翔;

吸附剂型回热器热声热机    余文峰;罗运文;李青;郭方中;

太阳能固体除湿制冷吸附剂的特性研究    崔群;姚虎卿;陶刚;

新型高效生物活性吸附剂问世    新华

在敬业与精业中创造奇迹    任继凯孙庆 杨艳

国产芳烃吸附剂工业化应用试验成功    张彦昌 李增杰

一种氧化铝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田书振

国产芳烃吸附剂工业化试验成功    彦昌 增杰

鞍钢热连轧技术首次输出 国产芳烃吸附剂打破垄断     李呈叶 吴先明 尹其浩 邵光鹏

超强吸附剂,可吸附水中几乎全部微生物    记者 魏忠杰

智能化吸附剂开启药品研发新课题    徐铮奎

雅保将收购吸附剂科技公司    孟晶

谨防饲料防霉剂和吸附剂的“神话”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田培育

吸附法浓缩煤层气甲烷研究    刘聪敏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王秀芳

新型高效尿素氮及肌酐吸附剂    梁足培

汽油馏分的吸附脱硫及红外光谱研究    田福平

鼠李糖脂的菌体吸附及其对菌体表面的改性作用研究    钟华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反应吸附模型化合物及FCC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    尹海燕

铁锰基吸附剂中温脱硫性能及气氛效应的研究    任秀蓉

改性壳聚糖吸附剂脱除烟气中汞的实验与机理研究    张安超

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研究    郑仙荣

新型功能化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金属离子的分离富集    张莉

聚丙烯酰多乙烯多胺系树脂的合成及对LDL的吸附性能研究    焦银春

磷酸活化—微波热解法制备污泥吸附剂及其吸附除铬研究    杨柳

稀土吸附剂城市污水深度脱氮除磷    陈玉保

一种球形木质素金属吸附剂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洪树楠

柱撑膨润土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时小兵

高性能显象剂的研制    程相春

固定Cyanex272的桔皮纤维素类吸附剂制备及其对吸附重金属铅(Ⅱ)和镉(Ⅱ)的应用研究    陈丽华

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    陈道远

KL-Ⅲ型吸附剂在固定床吸附器中的吸附特性研究    祝春进

碳羟磷灰石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