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清洁核能系统──聚变能技术的早期应用途径
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清洁核能系统──聚变能技术的早期应用途径【摘要】:提出作为聚变能技术早期应用途径的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清洁核能系统概念,并从国家的能源需求、国内外核电发展状况论述
【关键词】: 清洁核能 次临界 聚变 中子源 包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385004和19985004) 国家“863”计划!(863-614-03-02) 中国科学院重点基
【分类号】:TL62
【正文快照】: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动力,是提高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预测研究表明:在下世纪纯聚变能商业应用之前,中国将存在严重的能源短缺,而且人们也将会越来越认识到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裂变核能的大规模发展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概念设计研究 吴宜灿,柯严,郑善良,汪卫华,储德林,黄群英,刘晓平,许德政,王红艳,黄德所,朱晓翔,高纯静,李静惊,陈义学,吴斌,汪太平,柏云清,章毛连,刘松林,罗月童,刘萍,李春京,李强,童莉莉,翁晓毅,吴磊,王祥科,FDS课题组
聚变发电反应堆概念设计研究 吴宜灿,汪卫华,刘松林,李静惊,王红艳,陈红丽,陈明亮,张士杰,黄群英,黄德所,郑善良,曾勤,胡丽琴,柏云清,章毛连,李艳芬,李春京,冯岩,宋勇,龙鹏成,FDS课题组
FDS包层液态金属磁流体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王红艳;杨锦;柯严;刘晓平;吴宜灿;何晓雄;
聚变反应堆包层中液态金属磁流体动力学效应研究 王红艳
离散纵标中子/光子输运计算软件包的测试与评价分析 李锋刚
聚变驱动次临界系统FDS堆芯物理研究 储德林
混合评价数据库HENDL1.0/MG及多功能中子学程序系统VisualBUS1.0的基准校验 高纯静
聚变堆材料辐照损伤数值模拟初步研究 邹俊
液态金属LiPb实验回路的初步研究 章毛连
HENDL1.1/MG多群工作数据库及VisualBUS程序的Benchmark校验 张春早
聚变驱动的次临界堆燃耗计算二维效应分析研究 蒋洁琼
一维离散纵标输运及燃耗计算程序的开发和应用 朱晓翔
HENDL1.1/MG数据库和VisualBUS1.0程序的临界基准计算与分析 张春早;吴宜灿;许德政;郑善良;李静惊;
我国煤电链和核电链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比较 潘自强,马忠海,李旭彤,毋涛,修炳林
基于遗传算法的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嬗变包层长寿命锕系元素初装料中子学优化 李静惊,吴宜灿
关于先进核能系统的安全性 李寿栴
散裂中子靶能量沉积研究 樊胜,叶沿林,肖玉衡,赵志祥,应军
岩石中爆炸冲击波能量分布规律初探 宗琦,杨吕俊
连续SiC纤维应用概况 冯春祥,王应德,邹治春,宋永才
CVD SiC涂层SiC纤维增强SiC复合材料的研究 周新贵;张长瑞;张洪刚;刘荣军;于海蛟;
顶出法对细编穿刺碳/碳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研究 孙文训,謇锡高,黄玉东,张志谦,王俊山
托卡马克工程试验混合堆概念设计 黄锦华,盛光昭,施汉文,游承伦,谢中友,邓柏权,冯开明,王学人,薛淑兰,王庆明,黄中琪,张飚,阳彦鑫,吴灵桥,张丽,张国书,吕晓兰,霍铁军
MOX燃料模块快堆嬗变研究 周培德
中能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束流损失引起的辐射剂量问题研究 郭文
连续碳化硅纤维高温性能及基于热交联的改进工艺研究 王亦菲
聚变驱动的次临界堆燃耗计算二维效应分析研究 蒋洁琼
一维离散纵标输运及燃耗计算程序的开发和应用 朱晓翔
混合评价数据库HENDL1.0/MG及多功能中子学程序系统VisualBUS1.0的基准校验 高纯静
XML和TXT在包层模板描述中的应用和比较 刘晓平,陈雪源,石惠,童莉莉
聚变堆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发展 黄群英,郁金南,万发荣,李建刚,吴宜灿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聚变堆芯参数设计与分析 储德林,吴斌,吴宜灿,黄德所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结构设计与分析 柯严,吴宜灿,王红艳,汪卫华,黄群英,章毛连,郑善良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热工水力学参数设计与分析 汪卫华,吴宜灿,王红艳,柯严,黄群英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中子学设计与分析 郑善良,吴宜灿,高纯静,许德政,李静惊,朱晓翔
基于遗传算法的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嬗变包层长寿命锕系元素初装料中子学优化 李静惊,吴宜灿
长寿命裂变产物在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包层中嬗变的中子学优化分析 朱晓翔,吴宜灿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经济性分析 黄德所,吴宜灿,储德林,胡丽琴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嬗变包层双流场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汪卫华,吴宜灿,王红艳,柏云清,陈红丽,柯严
含氢氘系统核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 伊炜伟
聚变堆新型双回路交叉氦冷固态包层概念设计研究 贾小波
混合评价数据库HENDL1.0/MG及多功能中子学程序系统VisualBUS1.0的基准校验 高纯静
聚变驱动次临界系统FDS堆芯物理研究 储德林
同构模式下多领域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童莉莉
HENDL1.1/MG多群工作数据库及VisualBUS程序的Benchmark校验 张春早
液态金属LiPb实验回路的初步研究 章毛连
聚变驱动的次临界堆燃耗计算二维效应分析研究 蒋洁琼
聚变堆液态金属锂铅包层模块氚分析研究 宋勇
聚变堆材料辐照损伤数值模拟初步研究 邹俊
FMEA技术研究与软件系统发展 聂淼
316L不锈钢表面氧化铝梯度涂层制备工艺及机理研究 常华
用于次临界反应堆动态参数测量的微电流快响应放大器 于涛;史永谦;罗璋琳;黄彦君;李建龙;孟军;
蒙特卡罗方法用于HTR-10首次临界装料预估的校算 经荥清;杨永伟;徐小琳;单文志;
静态次临界实验装置过渡临界实验 卢伟;
徒手装卸静态次临界实验装置活性区的临界安全检验 黄义超;
静态次临界实验装置温度平衡实验 李茂辉;
驱动ADS次临界反应堆的稳态外源控制系统 史永谦;林生活;李义国;夏普;朱庆福;姚世贵;郑伍钦;朱国盛;郭伟河;杨历军;何涛;
快堆近缓发临界Rossi-α实验研究 刘晓波;范晓强;蒋勇;杨成德;
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清洁核能系统——聚变能技术的早期应用途径 吴宜灿;邱励俭;
中子输运方程中的α本征值计算 杜金峰;
基于现实可行技术的次临界发电堆概念设计 蒋洁琼;王明煌;金鸣;陈忠;刘金超;刘松林;柏云清;陈红丽;王永亮;倪木一;万元熙;吴宜灿;FDS团队;
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首次临界 记者 陈瑜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中国先进研究堆首次临界 记者 唐先武
实验快堆成功临界 中国掌握快堆技术 廖方舟 卫敏丽
我国实验快堆工程进入全面安装阶段 付毅飞
中国第四代核能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记者 李瑾
60年为我国核科技发展建功立业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张昌明
我国掌握快堆技术 记者 林英
快堆技术怎么让核燃料越烧越多? 本报记者 陈瑜
我国首座自主品牌CPR1000核反应堆启动 通讯员 吴业钦 程向雷
中国四代核电自主创新大突破 记者 李新民
在东风3号上开展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有效增殖系数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研究 夏普
铅冷反应堆系统安全分析程序的开发 李石磊
-
核能利用新纪元——小型核电2024-08-18
-
走出内陆核电认知迷雾——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访谈录2024-08-18
-
聚变-裂变混合堆及其在我国核能发展中的作用2024-08-18
-
从雄心勃勃的“核能立国”到核电机组“零运行”——福岛核事故重创日本核电发展计划2024-08-18
-
中国核电:新的起跑点——专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2024-08-18
-
福清核电站周围居民核能认知研究2024-08-18
-
构建国际核能培训中心 助力核电“走出去”2024-08-18
-
构建核电企业的安全屏障——中国核能电力股份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调查2024-08-18
-
国家强力监管保障核电安全——聚焦核能安全2024-08-18
-
核电站悲剧与核能的未来2024-08-18
-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核电厂2024-08-18
-
核能利用与核安全——写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15周年2024-08-18
-
掌握三代核电技术 推动中国核能发展2024-08-18
-
冷聚变仍无定论日本将实施“新氢能”项目2024-08-18
-
核电/氢能系统的应用前景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