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地生态效益的影响
玉米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地生态效益的影响【摘要】:[目的]为了研究秸秆还田的生态及经济效益。[方法]通过长达2年的试验,探讨了秸秆还田在东北黑土地所具有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秸秆还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农业碳排放 生态效益
【基金】: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01020035)
【分类号】:S141.4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而且周转时间最长的碳库[1-2]。在作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农耕土壤会通过土壤呼吸作用将储存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在全球变暖的大形势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其中农业土壤对大气温室气体贡献最大,其累积量占人类活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植物根呼吸对升温的响应 盛浩;杨玉盛;陈光水;高人;曾宏达;钟羡芳;
干湿交替和冻融作用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朴河春,刘广深,洪业汤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侯琳;雷瑞德;王得祥;苏子友;
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 汪景宽;李双异;张旭东;魏丹;迟风琴;
保护耕作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贾树龙,任图生
土壤侵蚀对农田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王翠花,李雄,缪启龙
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路云阁,李双成,蔡运龙
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院玲玲;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李文凤;张学林;王玉玺;解运杰;刘凤飞;杨学明;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经济适应性评价 孙利军;张仁陟;蔡立群;
辽西易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 张雯;侯立白;张斌;王国骄;蒋文春;贾燕;
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贾树龙,孟春香,任图生,杨云马
保护性耕作在河北省的区域适应性 贾树龙,孟春香,张执欣
玉米生长和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碳更新的影响 杨兰芳;蔡祖聪;
免耕种植中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杨泽龙;巴彦;侯琼;毕力格图;陈杰;白利云;郭文杰;
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 刘光栋
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徐艳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动态研究 杨金艳
玉米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张治山
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江晓东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 肖复明
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常建国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刘艳丽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与强度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朱咏莉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及增汇技术研究 赵荣钦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 郭清毅
森林凋落叶分解受不同来源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张科
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中有机碳特点 朱志锋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土壤有机碳储藏的影响 郭广芬
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库和氮库变化研究 彭畅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生态与经济适应性评价 孙利军
太湖流域水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分子生态研究 顾华杰
长三角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收集效应研究 冯金侠
少、免耕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殿武;褚达华;
东北松嫩草原碱茅群落的土壤呼吸同枯枝落叶分解释放CO_2贡献量研究 王娓,宋日,郭继勋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气候变化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周涛,史培军,孙睿,王绍强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 王绍强,周成虎
陆面碳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评述 杨昕,王明星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 彭少麟,李跃林,任海,赵平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保水效果研究 苏子友,杨正礼,王德莲,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张洁
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 高焕文,李洪文,陈君达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苏南地区稻麦(油)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丁文斌;朱中华;陶吉平;芮文其;蒋建华;
稻田秸秆还田腐熟剂品种比较试验 陈璋;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贺京;李涵茂;方丽;胡啸;孔维才;
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
玉米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秦子;刘子琪;曾庆亚;张爽;
“三一”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寒地稻草还田中应用研究初报 单提波;杨绍华;慕永红;隋阳辉;王安东;孔宇;
玉米机收后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效果研究 李大伟;
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伟;龚久平;刘建国;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速率与调控研究 董文旭;吴电明;胡春胜;张玉铭;杨培培;王莹;
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 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毛伟;赵新农;姚开文;刘雪基;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李金磊;曹东京;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邹城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孟宪平;张存强;袁伟;
有机肥中养分潜量及其再用的意义研究——以白银市兴电灌区北滩乡为例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芦满济;
科凯生物工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马建宏;许春香;陈德星;杨步银;袁瑜;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连年秸秆还田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特性 王小芬;杨洪岩;马静静;李培培;崔宗均;
要求做好秸秆还田工作 首席记者 魏贵富
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咋消除 晁豪
十二团秸秆还田面积达4万多亩 通讯员 徐风武 李国成
大路镇村民试验创新田沟腐烂秸秆还田法 赵月霞 余宽平
广西92万亩秸秆还田助力钱粮双增 记者 唐广生 通讯员 谢倩云
“微生物催腐剂”破解秸秆还田难题 记者 白锋哲
牙克石农场10万亩作物实现秸秆还田 车兴华
全市秋季秸秆还田面积已达六成 记者 程颖 通讯员 杨朝晖
七十六团90%农田秸秆还田 通讯员 王军 欧阳雪慧
青浦加大秸秆还田扶持力度 通讯员 吴军 颜震杰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土壤过程的系统学分析初探——以连续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为例 李贵桐
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 范丙全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黄绍敏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研究 李春胜
还田秸秆配施外源酶效应研究 韩玮
秸秆还田农户意愿与机械作业收益实证研究 李建政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关中平原田块尺度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及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南雄雄
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 孙汉印
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 夏炎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苗峰
适应秸秆还田的多功能菌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及还田效应 李珊
上一篇:暖男Style
-
响应曲面法优化小麦秸秆纤维素酶水解条件2024-08-19
-
河南省力推秸秆沼气2024-08-19
-
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2024-08-18
-
辽宁省秸秆资源及秸秆还田的问题与对策2024-08-18
-
碳与氮质量比对鸡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堆肥的影响2024-08-18
-
玉米秸秆与牛粪袋装堆肥的发酵技术研究2024-08-18
-
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秸秆粉/PP微孔发泡复合材料的发泡工艺研究2024-08-18
-
玉米秸秆磷钨酸催化液化研究2024-08-18
-
改性异氰酸酯树脂胶玉米秸秆皮板工艺2024-08-18
-
玉米自交系秸秆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2024-08-18
-
辽宁省秸秆资源及秸秆还田的问题与对策2024-08-18
-
碳与氮质量比对鸡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堆肥的影响2024-08-18
-
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玉米秸秆炭化焦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燃料特性分析2024-08-18